分享

眯着眼睛看天下 ┃ 世界很大,我要出去搅浑它。

 逸庐夜画 2022-01-22



地图是个神奇的东西。地图上的一条线,也许是一条苍茫的路,一湾清浅的江,或者一带迤逦阅尽红尘的塞上边墙;地图上的一个点,也许是一所好客的村,一座空濛的山,或者一个独自披满晚霞的远方姑娘。

我曾背上行囊,漫行四方。秋去秋来十余年间,去过了三十多个风情各异的国家和地区,翻过了很多重景色各异的山、喝过了很多道风味各异的水,认识了很多个情怀各异的人、学会了很多种语音各异的话。

快要老了,我就回家。

如今静处芜城,柴门虚掩,门后的背包早已积了一层薄尘,腰围施施然就突破了三尺三,霜发淡淡然就爬满了两鬓。日出而起,常与屋后的溪流相看两无言。有时写点不轻不重的文字。余生似水流年,碎碎而去,自然心不在焉。

我不需茶,我没有酒,我自己早就是故事了。

我还可以从地图上,优游新世界,发现新故事。

就这么开始捧着地图,眯着眼睛,换一种方式看世界。也挺好。

GPS的时代了。基于地图,可以看到世界上任何的地方,甚至可以看到上面的人。地图可以确定两地之间的路径,可以分析气候地理信息,可以设计街道与建筑的规划。几个狠人戳着地图指挥作战,一批商人划拉地图布局事业,有些妙人对照地图妄议时局,更多闲人通过地图查到下顿饭可以去哪家店打发。

捧着地图发现故事,杀时间、找乐子,醉生梦死,妙不可言。

《天下诸番识贡图》的仿制图《天下全舆总图》

接下来说正事。你以为逸庐今天要风花雪月吗?错!可别被开头的几句诗情画意误导。逸庐今天要严密考据,好好谈一幅神秘地图:《天下诸番识贡图》。

《天下诸番识贡图》这张地图如今已经看不见了。我们能看到的是一幅仿制图,名叫《天下全舆总图》。据说是在1763年,清朝一个叫莫易仝的人,仿照1418年的《天下诸番识贡图》而制作的。地图左上角有注文写道:“凡未加红圈者皆原图所未命名者”,即图上有红圈者皆是原《天下诸番识贡图》上的标注。

1418年是大明永乐16年,这一年郑和下西洋正式收山结束。《天下诸番识贡图》反映的是天下诸番向永乐皇帝明成祖朱棣进贡的场景。

就是这么一张《天下诸番识贡图》地图,足以让世界航海史发生海啸、近代地理史完全颠覆、世界大历史彻底改写!

怎么?看不出《天下诸番识贡图》有什么惊人之处?且听逸庐一一道来:

有一头奶牛很牛,身上的花纹是一幅世界地图!

这是一幅奇异的地图

现今西方世界公认:好望角是由葡萄牙航海探险家迪亚士于1488年发现, 澳洲是由荷兰人于17世纪发现, 南极大陆由美国人和英国人于1820年发现, 美洲是由哥伦布于1492年发现。

这张地图中,有红圈标注“一于永乐十三年随正使太监马三宝等往榜葛剌诸番,直抵忽鲁谟□等国开读赏赐至永乐十六年回京”。这张图上,十分清晰明确地标明了美洲!这表明, 郑和早在哥伦布之前就发现了美洲。除此以外,这张图上也画出了好望角、澳洲甚至南极洲。这可是1418年的地图!

1830- 1843年,英属印度测绘局乔治·埃佛勒斯担任局长期间,用现代仪器精确测量了珠峰高度。珠穆朗玛峰被确定为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之满文名始见于1719年的康熙《皇舆全览图》,但当时还不知道它是世界第一峰。

这张地图中,在乌思藏(今西藏)地区绘有“崇山峻岭”,并注有“天下第一高峰”字样。崇山无疑是指喜玛拉雅山,峻岭则非珠穆朗玛峰莫属。这不是重点,重点是居然把峻岭标上 “天下第一高峰”!要知道,就算是光论清朝1763年仿制此图的时间,也是远远早于乔治·埃佛勒首测珠峰高度的时间!

根据史料记载,人类于1820年“发现”南极,之后又于1962年对南极艾默里冰架(Amery Ice Shelf) 进行了首次勘探。在此勘探之后艾默里冰架的轮廓才出现在地图上。

1720年初,法国皇帝路易十五委派探险家克尔格伦出航为法国寻找新的大陆。当年2月12日,克尔格伦发现并登上位于印度洋之中的克尔格伦岛(Kerguelen Island)。

英国航海家库克船长于1769和1770年对新西兰岛屿的方位进行了勘探,在此之前欧洲人一直以为新西兰是地球南部大陆的一部分,而且1770年以前的欧洲世界地图也从未将新西兰绘成几个岛屿。

澳大利亚昆士兰的曾有两个食人部族,根据记载,最先将此现象记录在案的欧洲人是乔治·格林(John Green),记录时间是1851年7月22日。

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天下诸番识贡图》上,已经赫然绘制了南极艾默里冰架地域的轮廓、已经标注了克尔格伦岛的地理位置和基本形状、已经知道了新西兰是由几个岛屿组成的并标注了详尽方位、已经红圈标文记录了昆士兰两个古代部族的食人之习。

16世纪,欧洲人将美洲大陆变成殖民地之后,销毁了所有与印地安人宗教信仰有关的文件。并且由于罗马教廷的禁令,直到18世纪末之前,无人对美洲印第安人的宗教和人祭进行过调查,也没有人关注印第安人建筑特征和风格。

事实上,直到20世纪之初,有关北美洲印第安人食人现象和南美洲人祭的历史才被近现代史学家所证实。但是,《天下诸番识贡图》图中却早就有了关于北美洲印第安人食人和南美洲人祭的注文!

红色部分是现在还是采用英制单位的国家,就只有三个!其中一个是美国。

这张地图不像是假的!

凡此种种神奇灵异,不由人会想:这不会是一张后世伪造的假地图吧?当然不是,要证明此图非假,也很容易:

光盯着《天下诸番识贡图》看出花来也不顶事。因为世上已经没有《天下诸番识贡图》的原图了。要证明《天下诸番识贡图》不是假货,办这事情需要证明两个方面:《天下全舆总图》来自仿制《天下诸番识贡图》,这事假不假?《天下全舆总图》本身,是不是后世伪造?

首先,证明前者问题很容易,因为《天下全舆总图》的绘制是在1763年。可是直到1763年,上述的很多情况,西方其实还没发现:比如1770年才发现的新西兰群岛、20世纪初才知道的南美洲人祭、1962年才完成艾默里冰架轮廓的测绘,你让1763年的清朝人怎么假造的出来?

有清一朝,并未有组织大规模的远洋航海,上述超时代认知的各种轮廓、岛屿和注文现象,不是大清1763年时代所能。大清国的制图者,如果不参照一个原本,是伪造不出这种黑技术的地图的。这就可以证明一个事实:1418年版的《天下诸番识贡图》就是《天下全舆总图》仿绘的原本。

那么就是要面对第二个问题:《天下全舆总图》是不是更晚的人伪造的呢?

伪造东西需要目的,不然也没人吃饱了撑的干这个精细活。众所周知,基督教传教士为了证明信仰,是有可能伪造一些文献的。但是这份地图有几个细节,可以把传教士造假的嫌疑给摘出去了:

《天下全舆总图》中有九条与宗教有关的原注文。其中,在西亚和东欧,摆着三条注文,说明这一地域的民众信奉伊斯兰教;在中国部分,出现了一条关于佛教的注文,还专门有一条写到:“本朝天下之第一大国也,民多信佛教禅宗,道家次之,也有回民信奉回教”;朝鲜那儿,也有注文显示“其民信佛教,道教次之”;日本地面上,注文记载“其民信佛教”;甚至在美洲都一条记载古代秘鲁“巴拉卡”宗教的注文……

整个图中唯一一条与欧洲宗教有关的注文,是东欧晒了一条关于“景教”的注文,仅此一条。这些与宗教相关的原注文显示,在1814年,《天下诸番识贡图》绘制时期,世界上传播面最广且最有影响力的宗教是佛教和伊斯兰教,欧洲的“景教”和南美的“巴拉卡”教差不多,还是偏居一隅的地方宗教。

原注文表现出来的各类宗教传播范围,与世界宗教正史所记载的中世纪状况基本相符,而与仿制品《天下全舆总图》所处时期的世界宗教信仰情况,已经有了很大的差异。尤其是美洲大陆,西方天主教和基督教从16世纪开始迅速向欧洲以外扩张,天主教在美洲占主导地位,在亚洲也开始有了一定影响。

因为那时有一条铁律:基督教传教士从来不为其它宗教作宣传!所有猜测《天下全舆总图》是清代假制图的人,都无法解释这一点:图中大量在有关宗教的原注文中,几乎找不到西方传教士的口吻踪迹。地图上大量的佛教或伊斯兰教信息公然历历在目。这就确凿证明了此图绝非西方传教士伪作!

那么是现代文物贩子伪造?这就更不可能了。现代造假者也有个铁律:只仿造,不原创!

文物造假,一是必须是有市场。有收藏意义、卖得起价格的的东西,必然是市场上有类似的东西在流通;二是一定要比真的还像真的,可以和真品比较、让人走眼掏兜。三是所有核心元素,要有个说法,整各种原创,还要专家论证、还怕专家否认,这不多此一举吗!

可问题是《天下诸番识贡图》这张地图完全是个烧脑原创。实在是太独特了,很多地方你要不是生活在大明永乐年间,还真不好脑补!光满世界的地理名词,就非得一个超级强大的团队研究十七八年,还不能一不小心错一个!造假这种硬图,必然是个犯不着的亏本生意。

蓝色部分是世界上开车方向盘在车右边的国家。就是英联邦中的那一帮!

这张地图好像是真的!

《天下全舆总图》的制作者莫易仝,自标仿制时间在1763年。根据新西兰维卡特大学(University of Waikato)对此图的纸张年代测定报告显示,《天下全舆总图》纸张年代为1730年至1810年期间的可能性是42.4%,为1640年至1690年期间的可能性是39.7%。因此,纸张年代为1730年至1810年期间的可能性最大。

从地图纸张的色变、气味和脆化程度也可以判断出纸张的年代为清中期。图上注文红框以朱砂墨绘成。元朝人夏文彦在《图绘宝鉴》中所云,“古人作画墨色俱入绢缕”,“伪者虽极力仿效而粉墨皆浮于缣素之上”。两百多年前留在纸上的朱砂墨,经过岁月流逝所呈现的颜色,与现代人用老朱砂墨画在老纸上的效果截然不同。

我们很容易看出,《天下全舆总图》注文红框的朱砂墨色属于“俱入绢缕”,而图上的三方红色鉴藏印则是“浮于缣素之上”,为近现代人所盖之印。光是这一点,就可以完全排除现代人用清代老纸造假的可能了。

《天下全舆总图》的海域以乾隆时期“五香”墨中的青绿色绘成。这种墨色只有经过特别长的时间才会褪色。此幅地图以对折方式保存,由于对折部位透气性较其它部位差,该部位的褪色程度比图纸中部的褪色程度小。这种不规则的褪色是经过长时间自然呈现出来的效果,与古字画造假者采用人工褪色的效果完全不同。

《天下全舆总图》图纸上有很多虫蚀蛀孔,特别是在透气性差的对折部位。这些蛀痕均为自然状态下产生的,显微镜下观看边缘皆为毛边。现代文物作伪者,有以香烫的方法做出“蛀痕”。以此方式做出的“蛀痕”在高倍显微镜下,必然可以看出“蛀孔”周边比较平滑。

还有的作伪者将纸张放在蛀米堆内,令虫蚀成蛀孔。辨别此种伪造的方法是检验蛀痕形状并查看蛀痕是否在污痕之中,自然蛀痕大小不一且应当出现在纸张的污痕部位。我们可以看到,《天下全舆总图》上的虫蚀蛀孔都与自然蛀痕的特征相符。于此可证此图必为当时所绘,当可排除现代作品的可能了。

白色部分是全球没被英国侵略过的国家。其余全和英国翻过脸!

这张地图时代痕迹鲜明!

《天下诸番识贡图》图中几个“余”字都是简体字。而在明清时期曾有短期流行简化字,恰恰将“馀”字简写成为“余”,这正与现代简化字暗合,到乾隆之后,就一律规范成为“馀”字了。图中出现“余”字,也证明了此图的年代独特。

《天下诸番识贡图》图中有“凶奴”二字,专家无知,曾对此吐槽说是“匈奴”的错别字。殊不知上海博物馆收藏有一枚战国时期的玉玺,其印文为“凶奴相邦”四个字;宋朝人撰写的《小畜集》卷二十二中提及“汉武斥逐凶奴”。这些史料证明,“凶奴”一词很早以前就已出现,并一直与“匈奴”并用。也有妄人说“明代时中国北方早已没有匈奴的存在”,因此明代的地图上不应出现匈奴。那是他孤陋寡闻:不妨去翻看哈尔滨地图出版社1998年出版的《中华古地图珍品选集》第136页和144页——在明末版《华夷古今形胜图》,和明朝崇祯年间印制的《皇明职方地图》中,中国地域北部都有“鞑靼即匈奴国”的注文。

《天下诸番识贡图》图中“高麗”的标注是独有时代痕迹的。1392年“高麗”更其国号曰“朝鲜”,但请且看杭州大学龚缨晏教授与他人合著的《利玛窦世界地图研究》一书中,收录了一幅《山海与地全图》。经龚缨晏教授考证,此地图曾被明末刻印的《月令广义》和《三才图会》等书刊载,图中朝鲜地域注明为“高麗”。官方国名、地名更改后,民间延用原名的现象,在明清时期的地图中最为常见。

《天下诸番识贡图》图中“琉球”的标注也是时代独有的。琉球自1372年即洪武五年起即为明朝的藩属国。可是明朝时期,朝野偏偏就爱以“琉球”称呼台湾。”明朝时期“琉球”泛指现今琉球群岛和台湾一带岛屿。《皇明四夷考》和《明史》明文记载:“琉球居东南大海中”。因此明朝时期的“琉球”并非专指现今位于东海的琉球群岛。明代《山海与地全图》中“琉球”的位置与《天下全舆总图》完全相同。清中期以后的地图就将台湾从琉球地域中区分出来,单独标注了。

《天下诸番识贡图》题目中用了“識贡”一词。中国古代词语中常用“职贡”一词,“識贡”之说在其他文献中基本难见,《钦定四库全书》收录的明朝书籍《陶菴全集》卷八中有“入識贡者,熊皮鵰羽”的记载。“职贡”一词含有担负职责并定期进贡之意。“識贡”则为认识进贡的含意。从词意上,“識贡”一词更符合郑和时期中国刚刚发现、认识新大陆的历史语境。所以“天下诸番識贡图”中用了“識贡”这个词,恰恰证明了这是一个特定时期的地图。

朝代更替时分析避讳,是考据文献资料的重要着眼点。分析莫易仝《天下全舆总图》仿制《天下诸番识贡图》改过的地名用语,避讳之处鲜明。照搬原图中明朝的建置那是找死,图上“大清海”疑为“大明海”改之,将“湖北”和“湖南”应是“湖广”改成,并且在“南直隶”旁增加了“安徽”。

莫易仝必须避讳之外,费尽心思尽量反映《天下诸番识贡图》的原状,比如他将“湖北”和“湖南”标注在红框中以表示原地名“湖广”为红框注文。

明成祖于永乐四年从南京迁到北京,并于当年设置北直隶和南直隶。《天下诸番识贡图》图中所出现的“南直隶”地名,唯有明代才有。安徽是从此原建置中划分出来的新建置;莫易仝没有将“安徽”标注在红框中,也是有特定历史沿革原因的:

清朝时期对江南政区的调整首先是废弃明朝“南直隶”建置,改称为“江南”。康熙六年又将“江南”改为“江苏”。此年又同时将左布政使和右布政使分别改为安徽布政使司和江苏布政使司,由此形成将安徽从江苏分出设省的雏形。

江南分省的计划一直到乾隆末年和嘉庆年间才最终完成,若是对照几幅清中期的地图,可以看出这种分省是经过一个漫长而渐进的历史过程。在1763年莫易仝仿绘《天下诸番识贡图》时江南省正处在分省过程之中,此时安徽尚未最终完成设置的程序,这就是莫易仝未将“安徽”画在红框中的原因。

《天下诸番识贡图》仿制后,图中明代的建置虽经修改,但仍可以看到1418年《天下诸番识贡图》的痕迹。如:明初沿长城一带建立了九个边防重镇,即所谓“九边”,其中宣府为“九边”之首,故有“九边冲要数宣府”之称。因此,明早期的地图中“宣府”的标注比较明显。入清之后,清政府用思想统治代替了军事防御。宣府逐渐变成普通城镇。《天下诸番识贡图》也是如此,图中只标注了“宣府”,而没有标注其它州府,这点证明了此图原本无疑是明代范式。

文章太长,怕读者回头看前面的图太累,再贴一遍。

这张地图在世间独一无二!

单从制图技术看,《天下诸番识贡图》,也就是《天下全舆总图》的制图法则,就是天下独一无二的!

西方地图在十五世纪前,世界地图布局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有效地展现大陆,注重大陆板块并且夸大世界地域中陆地所占的比例,地图视界是平面的。既无投影效果也没有经线或纬线,世界地图的中心点或水平中心线约在北纬三十度至四十度之间。

文艺复兴时期,世界地图布局的着眼点放在如何表现出整个地球,地图视界变为球面投影;企图呈现出真实的陆地与海洋之间的比例;水平中心线均在纬度为零的赤道;采用不同的投影方式制图并且图中绘有经纬线。

《天下诸番识贡图》的风格,有些与十五世纪欧洲世界地图的风格较为吻合。没有任何投影效果,同时图中既没有投影也没有经纬线。并且地图的水平中心线在北纬三十七度左右,而非纬度为零的赤道。

《天下诸番识贡图》也有些和西方地图理念全然相反。西方地图重海上交通和陆地间关系,《天下诸番识贡图》图中陆地面积约占两个交叉圆形总面积的五分之三。一眼就看得出,该地图布局的目的和着眼点,完全在于如何有效地展现出地球上所有的大陆陆地。

《天下诸番识贡图》还表现出明朝时期特有的中国中心理念。传教士利玛窦曾说:世界上每个国家的人在绘制世界地图时都会把自己的国家放在地图的中间。为了保持大陆地理位置不失真的同时又能将中国画在地图中部,《天下诸番识贡图》采用了相互交叉且局部重叠的两个圆形绘制世界地图。中国雄踞世界的中心,边缘的英伦三岛位置极度变形,斯堪的那维亚半岛及黑海均不见踪影。

就凭《天下诸番识贡图》如此糟蹋大航海时期的西方海洋霸主形象,这张图就绝对不可能是西方人的作品!欧洲也有采用两个圆形绘制的世界地图,可是图中的两个圆形没有交叉重叠而只在赤道线上相互连接。这种双圆型重叠制图方式,在那个时代绝对是天下独一份。

到目前为止,全世界尚未看到任何一幅与《天下诸番识贡图》的制图原则完全相同的世界地图。欧洲世界地图对本土轮廓的描绘比较准确,而且注文也较详尽。反观《天下诸番识贡图》,不仅欧洲严重变形,彻底给边缘化了,欧洲国家或地区的名称或注文更是寥寥无几。从《天下诸番识贡图》中欧洲地域的轮廓和注文很容易判断出,此幅地图绝非根据欧洲地图仿绘。

为能在最大程度上将中国地域画在地图的中央,绘图者夸大山东半岛的长度、渤海湾的面积。由于两个圆形在东南亚部位交叉重叠,绘图者以简略的手法描绘东南亚一带的陆地和岛屿。

中国自古推崇“天圆地方”。将中国领域绘成正方形是中国宋元明时期的不二特征。这一传统源于道教。根据道教的观点,正方形是稳定的象征。例如1136年的《华夷图》、1142年的《禹迹图》和1398年的《大明混一图》都将中土化为正方形。《天下诸番识贡图》中中国南北之间的距离被拉长,从而达到将中国陆地连同海域绘成正方形的目的。

估计《天下诸番识贡图》的制作者是信道之士。图中道教意识痕迹醇浓。图的上方画有一个风水罗盘,罗盘上面写有“六合出行定图式”。“六合”是道教的概念,它的含义是四方上下组合的空间。《淮南子》中记载“上下四方曰宇,往来古今曰宙”。从图中的风水罗盘、“六合”概念以及其它道教痕迹,可以判断出,《天下诸番识贡图》是根据中国的道教风水观念设计绘制的。

古代私人画地图的情况很少见。《天下全舆总图》的作者莫易仝,清康熙至乾隆年间(1710左右-1780左右)人,此人神龙见首不见尾,是一个未经证实曾经存在过历史上的人物。

很难想象,莫易仝是怎么搞到一幅《天下诸番识贡图》,又是什么无可名状的情怀动力,激发他一个人关起门来吭哧吭哧仿制成一幅千古奇图《天下全舆总图》。

“莫易仝”这个名字太像个化名,是谐音“莫意同”还是“默一痛”呢?也许这是一个从现代社会穿越过去的地图控吧。有一肚子现代地理知识,也不是西方科技的直接产物。才能画出如此无法解释的地图。

更为天外飞仙的是:莫易仝仿制《天下全舆总图》的原本作者、《天下诸番识贡图》的原创大师是谁?这人要生活在1418年熟悉元明更替之际、郑和下西洋时期的行政建制、要游历过包括南北极地无人区的整个世界、要能知道出许多常人根本不可接触到的超前知识点……这人是谁?这是个千古之谜。

逸庐是个经常莫名其妙能跳跃在文史和科技之间的怪才。深思熟虑之后,觉得只有一个人,最有可能是创作《天下诸番识贡图》的大师:

张无忌!


牛!牛!牛!张无忌就是创作《天下诸番识贡图》的大师。

张三丰生于公元1247年,卒于公元1464年,享年218岁。史载永乐十六年即1418年,张三丰“真君仙游无踪,帝觅之不得”,直到1459年即天顺三年,才忽然又冒了出来,被诏封通微显化真人。

张无忌深得武当派张三丰武功精粹和养生延年真传。《倚天屠龙记》结尾时是1368年,说张无忌心灰意冷,携美泛海西行,漫游世界去了。

张无忌小时候就生长在北极冰火岛,漫游世界时也才二十郎当岁,他武功又高、航海设备又好、泛海经验又丰富,还有波斯明教总舵主小昭的特殊关系,走遍天下吃得开,实乃当世第一航海家。几十年里漫游下来,天下了然于心。

1418年时,张无忌才80来岁,当然会在世。张三丰这一年的离奇失踪,逸庐严重怀疑就是被张无忌接出去环球旅行了。《天下诸番识贡图》就是张无忌为张三丰画的旅游图!

我不需茶,我没有酒,我就是故事。我不旅游,我看地图,我发现故事。

【附白】

《逸庐夜画元年集》即将付梓。丛书全套共六册,君若有雅兴订购,请加逸庐微信号:easeyart。并欢迎加入“逸庐夜画读书会”。得蒙垂识,不胜荣幸。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