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昆仑山上天风落 ┃ 从不周山到昆仑墟,上古的传说与历史的印证。

 逸庐夜画 2022-01-22

天边归雁披残霞,乡关在何方?(http:///9xUW0T欢迎造访喜马FM“逸庐夜画”主播台)

中国古人讲究谐音,对“四”这个数字似乎有特殊癖好。虽说普通话中“四”和“死”同音,好生不吉利;但是按古羌发声,“四”的谐音是“喜”,十分的讨喜。所以古人很喜欢拿“四”来说事,比如四大发明、四大名著、四大美女,还有四大名山。

四大名山的说法都又分为好几种,传统意义上说的四大名山是指庐山、龙虎山、黄山和九华山。但是佛教中的四大名山却是五台山、普陀山、峨眉山、九华山。道教又不一样了,分别是武当山、青城山、龙虎山、齐云山。

其实上面所说的各类四大名山的说法,莫衷一是,皆为后世因袭附会。追本溯源,在中国上古神话传说中,最具老资格的正宗四大名山是:昆仑山、不周山、蓬莱山、瀛洲。

昆仑山、不周山、蓬莱山、瀛洲。这四大名山才是真正的万古圣山,数千年来坚定地存在于经典的古籍和人们的内心,呼之欲出,思之无痕。岁月如流沧海桑田,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历史变成传说,传说变成神话,没有一个人知道这四大名山到底在哪里。

逸庐水墨涂鸦之作:红蓼渡头秋带雨(镜片。38cm×38cm)

不周山是天地间最古老的神山,在中国神话传说中有及其重要的地位。

不周山是天地的发源地,盘古开天地,最后化为不周山,托住天地不再合;不周山也是人类的发源地,女娲在此用黄泥造人、并常驻此山随时接受人类信访。

传说中不周山位于天地的中心点,是柱在天地间的一座顶天立地的大山,支撑起天,不然天就要塌下来。并且不周山是凡人唯一可以上天庭的路径。只可惜不周山终年寒冷,凡夫俗子自然不能随性通过。

不周山之名,最早见于《山海经·大荒西经》:“西北海之外,大荒之隅,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不:表否定之意;周:周全,完整。不周山,就是不完整的山。山海经的解释是有山而不合,就是山顶好像分成了两爿,合不到一起。

毛润之先生曾经有首诗词,其中有一句“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不周山下红旗乱”,这里所说的不周山就是指神话传说中那个不周山。象征着天地之间的终极秩序。

关于不周山的传说,最著名的莫过于“共工怒触不周山”。共工是水神,和火神祝融天生水火不容,一言不合发生了大战。共工败逃,祝融追杀,共工悲愤之极,一头撞向不周山,于是不周山撞断,天崩地裂,天塌了一个大窟窿,天上天河狂泻,日月星辰向西北倾,从此东升西落;地上洪水泛滥,江河皆东南流。

古人为何称不周山在大地中央?那时还没经纬度的概念,判断方位依据是阳光的照射。北半球阳光南斜,南半球阳光北斜。只有居于赤道附近的地方,南北照射均衡,古人才会判断出此地是大地之中。

不周山到底在哪里呢?又要骑在赤道上,又得山顶终年积雪,长得像个擎天柱不说,还得有合不到一块儿的两爿山峰。这样奇特的地理特征明晃晃地摆着,整个地球上,要同时符合这三个基本条件的山,只有非洲的乞力马扎罗山。

乞力马扎罗山正好位于赤道南北纬0°上,该山主要由基博、马温西和希拉三个死火山构成,其中央火山锥呼鲁峰,海拔5,895米,是非洲最高点,山顶终年积雪。该山的主体以典型火山曲线向下面的平原倾斜,形状就像个断了上半截的大柱子。说是天柱的遗迹,看着也像。

乞力马扎罗山在赤道上却山顶终年积雪不融,有着世界上唯一无二的"赤道雪山"奇观。更为奇巧的是:乞力马扎罗山有两个主峰,一个叫乌呼鲁,另一个叫马文济,两峰之间有一个马鞍形山脊相连,颇具“有山而不合”的异相。

乞力马扎罗山在大约36万年前出现过一次大规模的爆发,它释放的黑色熔岩盖过希拉火山口,在马文兹火山的原址上形成了乞力马扎罗山鞍。共工怒触不周山。

《山海经·西山经·不周山》记载:“不周之山。北望诸龇之山,临彼岳崇之山,东望泑泽,河水所潜也,其原浑浑泡泡。爰有嘉果,其实如桃,其叶如枣,黄华而赤柎,食之不劳。”一派热带草原气候的景象。所描述的果实像桃,叶子像枣,开黄花长红萼的植物,这不就是金合欢树嘛!金合欢树在乞力马扎罗山下草原到处长得欢。

“不周之山”北望的“诸龇之山”,显然就是乞力马扎罗山北边的非洲第二高峰肯尼亚山;“岳崇之山”应该就是非洲第五高峰梅鲁山,就在乞力马扎罗山西南70公里。那么“泑泽”是个什么湖?

《山海经》中多处提到“泑泽”,史学界为此拼了命瞎猜不已,有说是罗布泊的、有说是青海湖的,还有说是星宿海的,但是《山海经》中的泑泽是个方圆十几万里以上的真正淡水湖“大泽”,然而中国境内无大的淡水湖,最大的咸水湖青海湖在最鼎盛之时也就不到5000平方公里,皆称不上“大泽”。逸庐觉得“泑泽”正是乞力马扎罗山东北部的维多利亚湖,此湖面积69484平方公里,是世界第二大淡水湖。

维多利亚湖的原名阿拉伯语念叫“乌凯雷韦”湖,东非肯尼亚的土著发音如“要乌拉乌”、“约乌勒乌”,颇似“泑”的古音发声。维多利亚湖还正是“河水所潜也”——是世界第一大河尼罗河的源头。

不周山是天地创始人盘古的化身,也是人类创始祖女娲的根据地。当年女娲造人,就是在不周山下大泽之畔,用绳子沾了水狂甩黄泥点子,批量造出了第一批人类始祖。如今考古发现,也恰是证实了最早的人类诞生在东非肯尼亚维多利亚湖边,人类在此地横空出世又渐渐成熟,沿着母亲河尼罗河走向北非、走向亚欧大陆、扩散到了全世界从此分出人种部族、创造多种文明。

共工怒触不周山之后,女娲也是在不周山脚下,就近炼五彩石补天,天倒是终于补好了,但不知为何,女娲不肯修复不周山。盘古大神就此尸骨无存、祭断祀绝。从此人间再无不周山。

盘古大神是中国上古神话体系中位分极其超然特别:开天辟地后,化为不周山;不周山倾倒,盘古寂无声。盘古在幽冥中沉睡万万年,也没有了任何新的音讯传说,在中国的神仙谱系中,天上神班神位万千,没有任何留给盘古的位置;天下寺庙祠堂何止万千,没有一处专供祭祀盘古神。

 逸庐水墨涂鸦之作:秋高望断塞上声(镜片。38cm×38cm)

蓬莱山是一座漂浮海上的虚无名山,上古的典籍中记载它位于渤海之东,是神仙住的地方。当年秦始皇信了这种没影子的说法,派徐福东渡寻找蓬莱山求长生仙药。徐福往东方航海,消失在茫茫大海之中,再也没有回头。

古代日本人就把富士山叫做蓬莱山。不知是日本人托古往自己脸上贴金,还是的确徐福到过日本留下了传说。日本人坚持说徐福往东方航海,没有到达蓬莱山,却到了日本,在日本繁衍生息,当起了土皇帝,过着胜似神仙过的日子了。

昔日汉孝桓帝年间麻姑献寿时,提到蓬莱山据说在海上向东航行三个月之处。日本弹丸之地,和山东半岛一衣带水,抱根大木头漂个三五天也就到了,不大可能是蓬莱。

麻姓源于地名,属于以居邑名称汉化为氏。汉唐以来,朝鲜半岛的百济国,不论哪一朝代将都城建在哪里,皆称都城为"固麻"。百济灭亡之后,有以故国都城称谓为姓氏者,称固麻氏,后化为单姓麻氏和固氏,世代相传至今。而朝鲜百济国,正是殷商后裔所建。

麻姑穿一种四方形的有点像麻袋的白色直筒裙子,在腰间拿带子一束,十分流畅和飘逸。这一身利落的俏打扮眼见就是典型的玛雅风,而且麻姑还能听讲中国话,她多半来自中美洲,是流亡美洲的殷商遗民后裔。

“印加”就是“殷商”的转音、已知的最古老的美洲文明是来历不明,凭空降临的奥尔梅克文明(Olmec)。奥尔梅克文明约起源于公元前1100年左右,正是《史记》所记的殷商失国部族东行出海流亡之时。

跟蓬莱山离的很近的瀛洲,也是一座会走动飘移的神山,位于东海之上,李白说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第一句便是“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找不到也好,存在心里,生生世世留着念想……

这些传说中的名山我们当然找不到,永远也找不到,因为它们只存在上古文化的密码里,存在华夏子孙的血液里……

后来,四大名山就化为了四大生命符号:修道之人死了升天的上昆仑山;在凡间修真成功活体升天的去找蓬莱山;本来就是神仙下凡的归不周山;生前得道死后成仙的上瀛洲报到。这四大名山,是人间死亡的四条终途,生命的四种归宿;也是凡人华丽转身踏入仙班的四条绿色通道,是仙人永恒生命的四个新起点。


古人智慧勘破生死,所以视死如归,把去世说成归山。

明朝时在中南海的南海中建了座“南台”,此台四面临水,衬以亭台楼阁,像座海中仙山,号称仙岛皇宫。清朝顺治、康熙年间曾两次修建,是帝王、后妃的听政、避暑和居住地。清世祖顺治皇帝情场失意斩断红尘,大概是觉得生无可恋,因而百无禁忌,觉得此处恍如瀛洲,便将此地更名瀛台。

后来十全老人乾隆凑趣,御笔题写"瀛台"二字,偏爱在这里设宴轰趴,还创了国宴特供“瀛台酒”。但瀛台之名,毕竟通溟,非天命强盛人皇克制不住。如是想来,当年慈禧太后把光绪皇帝圈禁在瀛台,听听这个囚所的名字,就觉得颇有点诛心了。

1949年改天换地之后,自然不再讲究避忌这些了。毛公周公刘公朱公邓公等开国诸公均曾居住于此。而现在,瀛台正殿涵元殿是中国领导人会见外国领导人的定点场所之一。

 

 逸庐水墨涂鸦之作:旧时江南烟雨里(镜片。38cm×38cm)

一篇公众号说不尽仙山谱牒,本篇且只说说昆仑山。

现代的地图上,赫然就有个昆仑山,就是那个地跨新疆、西藏、青海那个大摇大摆的昆仑山脉。

《史记·大宛传》中记载:“汉使穷河源,河源出于寘,其山多玉石,采来,天子案古图书,名河所出山曰昆仑云”。远古神话说黄河源出昆仑山,张骞认为:新疆于阗的和田河就是黄河的源头。于是汉武帝根据张骞的见闻,就把和田河的源头的这条巨大山脉命名为昆仑山,算是致敬传说中的古昆仑仙山。

这就是现实的昆仑山之所以得名的原由。也就是说,到了西汉时期,真正的昆仑山在哪里,就已经没人知道了。秦皇一炬焚书,古格万般成谜。

古籍所记的古昆仑山只是“方八百里”的神秘山地。现实中这条昆仑山足足横亘万里,显然是太大啦!再说方位四至和地貌特征也都不对。

有人说传说中的古昆仑山就是现在的泰山,这是扯淡!因为根据《山海经》和《穆天子传》的记载,昆仑山应该在葱岭西部,须得穿越帕米尔高原乌孜别里山口,因此至少得在帕米尔高原以西,远达现在的中国境外。

《山海经》中有两段关于昆仑山的记载,记叙备细:

《山海经·大荒西经》说:“西海之南,流沙之滨,赤水之后,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曰昆仑之丘。有神,人面虎身,有文有尾,皆白,处之。其下有弱水之渊环之,其外有炎火之山,投物辄然。有人戴胜,虎齿,有豹尾,穴处,名曰西王母。此山万物尽有。”

《山海经·海内西经》又说:“海内昆仑之虚,在西北,帝之下都。昆仑之虚,方八百里,高万仞。上有木禾,长五寻,大五围。而有九井,以玉为槛。面有九门,门有开明兽守之,百神之所在。在八隅之岩,赤水之际,非仁羿莫能上冈之岩。”

《山海经》的两段文字,站在世界地理的视界,把昆仑山的位置交代的清清楚楚:“西海之南,流沙之滨,赤水之后,黑水之前。”而在中国上古典籍中,古称“西海”就是地中海,“流沙”是指沙漠地区,“赤水”指红海,“黑水”指尼罗河。这个位置,显然就是现在西奈半岛上的西奈山。

西奈山又叫月亮山。位于地中海的南面即“西海之南”、内盖夫沙漠的西部即“流沙之滨”、红海的北部即“赤水之后”、尼罗河的西南部即“黑水之前”。

《山海经》中说道古昆仑其下有“弱水之渊”,其外有“炎火之山”。上古时期以南为上以北为下以近陆为里以濒海为外,这“弱水之渊”就是西奈山北部的死海、“炎火之山”就是西奈山东北濒海的戈兰高地。

《山海经》中说古昆仑是“方八百里”。古人常说“方圆百里”的面积,不是指边长,而是以一个定点为圆心半径百里的范围,1里是500米,所以百里就是50000米,“方圆百里”就是50000米半径的圆面积。也就是2πR=7850平方公里。那么古昆仑山的“方八百里”便是62800平方公里——这倒是真巧了:西奈半岛这座山的面积恰好就是23500平方英里,折合61000平方公里左右!

《山海经》中又说到古昆仑是“高万仞”:仞是古代的长度单位,在上古时期计量单位模糊,仞和尺的字常常互相通用,1仞或1尺,都可特指成年人一臂的长度或手的指掌长度。据陶方琦《说文·仞字八尺考》谓:周制为八尺,汉制为七尺,东汉末则为五尺六寸。如果按1仞等于8尺,粗暴折算“高万仞”就是高8万尺,折合26666米,当然是荒谬的!世界上也不存在超过海拔一万米的山。

古代尺的具体长度与今之尺大相径庭。商代一尺合今16.95cm,按这一尺度,人高约一丈左右,故有“丈夫”之称;周代一尺合今23.1cm ;秦时一尺约23.1cm ;汉时一尺大约21.35——23.75cm ;三国一尺合今24.2cm ;南朝一尺约25.8cm ;北魏,一尺合今30.9cm ;隋代一尺合今29.6cm;唐代一尺合今30.7cm;宋元时一尺合今31.68cm;明清时,木工一尺合今31.1cm;现代一尺合33.33cm。

再往上推,《山海经》反映的七八千年前的上古时代,一尺该多长自然无法考证。但是周尺一尺约合23.1厘米是已然明证的。而夏商的1仞,又差不多折合周尺的1尺,即在《山海经》所成书的周代,1仞相当于现代的23.1厘米。因此“高万仞”可以推算出来大约为2310米。——这又是太巧了:请百度一下即知:西奈半岛这座山的海拔高度恰好就是7497呎,折合2285米左右!两者的高度记录相差不过25米左右而已,看来《山海经》说“高万仞”是取了个整数值!

古人诚不我欺呀!

《山海经》过去常被吐槽说是玄幻笔记,荒诞不经。其实把《山海经》放到中东北非一带去阅读,还是基本上对的上号的。还有一本《水经》也是这样,被人指斥所说之事无本无根。但要是把《水经》的语境放在中东两河流域,那就有些靠谱了。

当然如果西汉时代的《淮南子》记载:昆仑虚高一万一千一百一十四步二尺六寸,山又叠叠重重的有九层。汉代6尺为1步,按汉尺的1尺22cm折算一下,竟有14671.052米。这个说法就相当不靠谱了。

《淮南子》还记载了昆仑虚上有大稻子,约有四五丈粗,在它的西边有珠树、玉树、璇树、不死树,不死树上结的果实人吃了可以不死。还有凤凰和鸾鸟。凤凰和鸾鸟头挂蛇,足下踏着蛇,胸腹前挂着蛇,沙棠树和琅玕树在它的东边,琅玕树上生长美玉,是凤凰和鸾鸟的食物。它的南边有绛树、雕鸟、腹蛇、六首蛟、视肉,还“聚肉形如牛肝,有两目,食之无尽,寻之更生如故”,北边有碧树、瑶树、文玉树,这些都有点不像在说正经话。

逸庐水墨涂鸦之作:墨色纷绯赋洛神(镜片。38cm×38cm) 

西奈山的名字,是根据古代闪米特民族神话中的月亮老人辛(Sin)而命名。所以也能意译叫“月亮山”。西奈山的希伯来语作Har Sinai、阿拉伯语作Jabal Musa、西文翻译为Mount Hareh或Mountain of Moses。汉文《圣经》中翻译或作西乃姆山。亦称何烈山、摩西之山。不管声调怎么转音变调,原始名称是“Mount Moses”其实都是源自“母西”的谐音——“西王母之山”!

西奈山还有个宗教名称:The Holy Peak。在自古以来就被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都视为圣地。在犹太历史中,西奈山是上帝发出启示的主要地点,根据《圣经》中“出埃及记第20章”和“申命记第5章”,上帝在此向摩西显灵,并赐给他十诫,该山因此封圣。而在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传说中西奈山也有差不多神迹出现:上帝、圣贤或先知自山中降临,为世人指点迷津。所以,后世各教信徒们又虔诚地赋予西奈山“神峰”的名称:The Holy Peak。——“Holy Peak”在中国古籍中,便音译为“昆仑墟”!

随便插点小知识,以色列人的上帝一词叫“YHWH”,而不是“Jehovah”。 “Jehovah”读作“耶和华”,这个发音是公元7世纪后,基督新教对这个犹太教神圣名字的误读,至今正统的犹太教徒和天主教徒并不承认这个念法。“YHWH”的正确发音是“雅维姆”或“亚瓦姆”,或许其音更似“西王母”?

昆仑山是中国古代神话的摇篮,现今已知的几乎所有上古神话,都和昆仑山有点多多少少的关联。难怪被称为“万山之宗”、“龙脉之祖”。

在上古蒙昧时代,古昆仑山是一个有着特殊地位的圣山, 称为“昆仑墟”。所有古书几乎一致说:昆仑山在西方,距离中土数万里。所有古书也几乎一致说:昆仑山深处,住着西王母。

西王母就是昆仑山的标配代言人。关于西王母,得有个专篇展开详考。请关注《逸庐夜画》公众号的明日新篇发布:《瑶池阿母绮窗开:西王母的前生后世》。

逸庐水墨涂鸦之作:秋声(镜片。38cm×38cm) 

因昆仑山远垂西奈,“昆仑”一词,在中国古代除指昆仑山外还泛称指黑色的人种或物品。唐人沿用此义将黑色皮肤的人统称为昆仑人。《旧唐书·南蛮传》曰:“在林邑以南,皆卷发黑身,通号昆仑”。这些黑人大多来自于南洋诸岛和非洲地区。

宋代周去非岭外代答》卷三记载:“西南海上有昆仑层期国,连接大海岛,……海岛多野人,身如黑漆,拳发,诱以食而擒之,动以千万,卖为蕃奴。”这些人大多数是被从北非昆仑山一带贩运到中土的。或精习乐舞,供人娱乐,或屈为奴仆,供主人役使,所以时人称其为昆仑奴。

唐朝开放异常,在国际化大都市长安,各种肤色的人满街游走,当时贵族圈内流传的一句行话,叫做“昆仑奴,新罗婢”。新罗的婢女若同于今时菲佣,专业训练,乖巧能干。而昆仑奴一身漆黑,体壮如牛,性情温良,踏实耿直,京中世家大族,没有“昆仑奴”和“新罗婢”效命,则难称豪门。

严格分辨的话,唐代的昆仑奴,一部分确是辗转来自北非,又称为“僧只奴”“僧只”是马来群岛和唐人对非洲黑人的称呼,“僧只”之称即“Zangi”的音译,即桑给,其实就是现在的桑给巴尔。昆仑奴也有一部分是居住在东南亚及南亚地区的矮黑人,属尼格里托人种。古人不会去细分黑奴来源,只要是来自异域浑身漆黑的,都叫“昆仑奴”。

《千字文》提到“玉出昆岗”。昆仑山中处处有河,河中多出玉石,昆仑玉质地坚韧、温润细腻、晶莹光洁,故质纯致密且色泽素雅。昆仑玉的主要特点就是坚硬,上古时代曾用昆仑玉制作兵器,制作祭天祈福的法器。昆仑玉被誉为具有山川精灵、人文精神的美物,成为君子高洁情怀的象征。女娲补天是到昆仑山采的五色石,精卫填海也是到昆仑山衔的小石头。

现在的和田玉就是托名昆仑玉而出名的。和田玉硬度在摩氏6.5以上,密度3.0以上,透闪岩成份达93%以上,但在玉石分类中依然属于软玉,并不是传说中的神品昆仑玉。

昆仑山中还盛产各种奇奇怪怪的天材地宝,白娘子把许仙的灵魂吓得出了窍,就到昆仑山盗吃了能让人还魂的仙草。

昆仑山是黄帝在下界的都邑。昆仑山由神陆吾主管,他还管理着天上九域。陆吾人面虎身,虎爪,九条尾巴。神陆吾,据郭璞注释,就是肩吾,庄周曾说:“肩吾得之,以处大山。”形体像虎一样的陆吾神,说就是《海内西经》中的开明兽。

昆仑山中有一种土蝼,喜欢吃人。土蝼生有四只角,安静时像只大山羊。山中还生长着一种叫做钦原的大鸟,形状像马蜂,大小类似鸳鸯,钦原如果螫了其他鸟兽,这些鸟兽就会死掉,如果螫了树木,这些树木也会枯死,人遇上它凶多吉少。

昆仑山上有一种名叫沙棠的树,形状同棠树相似,黄色花朵,红色果实,果实的味道像李子,但没有核。沙棠可以用来防御水灾,如果吃了它的果实就不会淹死。山中的薲草形状像葵,味道像葱味,吃了它可以解除疲劳。

昆仑山上还有一种鹑鸟,是凤凰之属的鸟类,《海内西经》中说,昆仑开明西北皆有凤凰,就是指的这种鹑鸟,《禽经》中说:“赤凤谓之鹑。”鹑鸟管理黄帝的各种器具和服饰。

昆仑山的仙主西王母住在“瑶池”边。李白说“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据《山海经》记载,西王母每年八月初八在瑶池举行蟠桃宴会,宴请诸神仙。

昆仑山是生气之源,物本之源。从昆仑山向全世界发出五支龙脉,三支通到中国,一支伸向欧陆,一支连脉东非。昆仑山也是天下大河的总源头:河水发源于此,向南流去,然后再向东流入无达。赤水也发源于此,向东南流去入汜天之水。洋水也发源于昆仑山,向西南流入于丑涂之水。黑水也从昆仑山中流出,向西南流入大杅。

逸庐水墨涂鸦之作:莫愁(镜片。38cm×38cm) 

现实中的昆仑山就没什么好说的了。无非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无非玉虚峰玉珠峰、公格尔峰、昆仑河、库里湖、昆仑泉、云上草原、野牛沟岩画、六月映雪奇观、垫状驼绒藜。卡尔达西火山群、叶尔羌河洪积扇、拉达克东方盘羊……纵然万千气象,终究人间格局。

倒是昆仑山脉附近,有个那棱格勒峡谷有点意思。

那棱格勒峡谷又叫“死亡谷”,在世界上却名声显赫,为世界著名的五大死亡谷之一。那棱格勒峡谷东起青海布伦台,西至沙山,全长105公里,宽约33公里,谷里四处弥漫着一股阴森慑人的死亡气息。谷中水草肥美,植物繁茂,但是人畜动物进内,九死一生,尸骨无存。

那棱格勒峡谷终日雷电不断,惊天动地,奇怪的是,雷电仅限谷中肆虐,谷外却是常年风和日丽,晴雨妖娆。据测定在这一带靠近山顶的地方有1000—3000高斯的强磁性,这个来历不明的磁力场鬼斧神工,犹如天神布下的魔法阵,自行运行了千千万万年。

那棱格勒峡谷中常有与圣埃尔摩火同样的尖端放电现象。一旦人畜不幸遭到雷击毙命,随之便会尸体消失。科学家们吞吞吐吐解释说,这个现象或许与这一带覆盖着的冻土有关。厚达几米的冻土层一到夏天气温上升,则变成沼泽地。活人活畜没事,死人死畜就会被沼泽地立即把尸体淹没,隐藏起来。

——这个解释你信吗?反正逸庐顽劣,听着觉得不像!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