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次听七夕的故事,是在一片白花花的棉花田里。 那是一个炎夏的午后,父亲在大门口套好老牛车,母亲从里屋随手拿起几个布包袱,催促着我和弟弟跳上车后,母亲把我们揽在怀里坐好,一家人安安稳稳地去田里摘棉花。 到了田间地头,在强光的照射下,一片刺眼的白映入眼帘,如同天上朵朵白云降落于人间。团团棉花心花怒放地盛开着,棉桃坠满枝头,整片棉田少半深绿,多半雪白。母亲脸上堆了笑容:“赶紧摘吧,这么好的棉花,就怕赶上雨水,影响收成。” 小孩子个头矮,没摘一会儿,手背上、胳膊上、大腿上甚至小脸蛋儿上,都被棉花枝条划了一道道白印,被风一吹,隐隐作痛。每摘一次,都要低头弓腰再挺直,如此循环,很是枯燥无趣,我和弟弟闹着不摘了,要回家去。 母亲见状,边摇头边微笑着说:“对了,明天是七月七,我讲个你们从来没听过的故事吧。” 我们一听要讲故事,马上来了精气神儿,“不过,要一边摘棉花,才能一边听故事啊!”母亲给我们提了要求,我和弟弟连连点头。 母亲版的七夕故事是这样讲的: “从前,有一个小伙子,父母过世的早,跟着哥嫂过,可嫂子对她一点儿都不好。给他吃最差的饭菜,让他住最差的屋子,甚至把他赶到牛棚跟牛住在一起,别人都叫他'牛郎’。” 听到这里,我第一次对“嫂子”产生了莫名的排斥感,天真地想:牛郎的嫂子这么坏,是不是世上所有的“嫂子”都像她那样呢? 母亲接着讲。 “有一天,老牛流着眼泪对牛郎说:'今天,无论嫂子做好什么好吃的给你,你都不要吃啊,因为她在饭里下了药。’牛郎听后,没等嫂子做饭,就伤心地牵着牛离开了家,他在村边的小河旁盖了一间茅草屋,从此,与老牛朝夕相伴。” “娘,牛怎么会说话呢?咱家的牛怎么不会说话?”年幼的小弟歪着脑瓜,忽闪着一双眼睛,好奇地询问母亲。 “让神话故事里的牛会说话,故事才会更生动,更好听啊,是不是?”母亲夸奖弟弟会思考。他眉飞色舞起来,两只小手又拢了一大把棉花放进小包袱里。 牛郎遇到织女后,他们生了一双儿女,幸福地生活在一起。然而,好景不长,当母亲讲到王母娘娘要强行把织女带到天上时,我气愤地把一团棉花摔到了地上:“这个王母娘娘,真是多管闲事,人家好好生活着,碍她什么事了?” “因为她是织女的亲娘啊,哪个母亲愿意自己女儿嫁给一个穷光蛋过苦日子呀?”母亲安抚着向我解释。我觉得母亲说的很在理,但也不全对。 后来,母亲又讲到:为了让牛郎追赶上织女,老牛自愿牺牲,让牛郎披上牛皮衣追赶织女去。 弟弟竟伤心的抹起了眼泪儿:“这么好的牛,为了救主人,就死掉了……,娘,咱家的牛,是不是牛郎的牛变的?”他踮起小脚出神地眺望着远处正甩着尾巴吃草的牛说。 一直没说话的父亲听到后,大笑起来:“嗯,很有可能啊!你要对咱家的牛好一点儿,别天天想着睡懒觉,平时多给牛割些新鲜草吃,牛就高兴了!” 夕阳西下,我们回头一看,整片棉田的棉花全已被我们收入囊中。我和弟弟沉浸在故事中,又开始争论起来,再也不觉得摘棉花无趣了。 作者简介:嘉卉,俩女孩的职场妈妈,喜欢游走在文字的世界,育儿即育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