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出生在80年代,家乡河北有“腊月二十八,蒸枣花”的习俗。每到年关,家家户户按照老辈传下来的习惯,在腊月二十八这天发面,准备第二天蒸枣花大馍。 临近除夕,母亲总是恭恭敬敬地把蒸枣花馍当作过年的一件大事来办。她隆重地从口袋里盛出最好的面粉,放进一个干净的 大面盆里,用温开水化开酵母,认真地揉成面团,再用棉被盖好后,放在热乎乎的炕头上饧面。 儿时的我,最喜欢观看母亲制作枣花馍的场景。 母亲将准备好的大枣清洗干净沥水。她用食指在面团上摁一下,看到面弹跳后,高兴地将拉丝面团取出,在砧板上撒一些干 面粉后,轻松地揉搓成光滑的面团,她招呼我去拿一双筷子来。 母亲先将一小块面揉搓成手指般的细长条,麻利地将长条摆成回形状,在转弯处各放一颗红枣,再用筷子从中间用力一 夹,瞬间一朵雪白的面花盛开在砧板上;她将面揉搓成中间粗,两边逐渐细的长条,卷成圆环,环内放枣,象征着心灵手巧;母亲一会儿将面长条卷成五环,五颗红枣点缀在里面,寓意“五福盘寿”;一会儿她又用面团揉捏成花朵造型,象征着“花 开富贵,如花似玉”。最后,母亲又将长条搓得更长,盘起来后,一层比一层细地放上去,一个小“枣花”就变成了一座大“枣山”。 就这样,一大盆不起眼的面团,在母亲的巧手下,很快变幻成了造型新颖的艺术品。 等全部做完后,我迫不及待地让母亲赶紧上锅蒸。母亲却阻挡说:“真是个小馋猫,要再饧一会儿,这样蒸出来的馍才会像 开在饭桌上的一朵花一样漂亮。” 母亲将做好的馒头坯摆放到笼屉布上,用大火蒸,20分钟后,白胖的面团环抱着甘甜的大枣,随着蒸汽氤氲而起,麦香卷着一丝甜味蔓延开来,满满的幸福感迎面扑来。我的眼睛里,鼻子里,嘴巴里全是花馍的香味,浓郁的农村年味也被蒸了出来。 刚出锅的枣花馍表面光滑,宣软好吃有弹性,我大快朵颐地连吃几个,晚饭都省了。 母亲说:“过年蒸的枣花大馍可与平常不太一样。不但要好吃,还要寓意好,各种面食蒸起来,咱们的日子就会蒸蒸日上,放大枣来蒸,寓意“早挣”,这样一年才能红红火火,财源滚滚。”相信这也是所有百姓们过年的愿望吧。 大枣不但寓意好,营养价值很高,能补血,人们常吃面色红润,还能提高免疫力,消除疲劳。 民间有句俗语:外孙要想暄,外婆家去搬山。枣花大馍除了用来做供品祭祖、孝顺老人,它还是外婆给外孙们准备的特殊节日礼物。这是怎么回事呢? 据说,农历正月初二,是传统的拜年节,出嫁的女儿要带上孩子回娘家。回到久别的娘家,母女有说不完的心里话,诉不完 的母女情。返回时,外婆要送给外孙一个枣山馍,送给外孙女一个枣花馍。外婆的愿望是,希望外孙家快快富裕起来;母亲希望孩子抱了娘家的枣馍后,孩子会像枣山枣花一样健壮漂亮。 母亲过了花甲之年后,春节很少再蒸枣花馍,我却无比怀念枣花馍里蒸大年的味道。 如今,随着民俗文化遗产的推进,枣花大馍已从农家人过年的烟火味里走出来。每年临近春节,某些团队大师们总会赶制创意花馍面塑,有花鸟虫鱼、祥禽瑞兽、民间传说故事等应有尽有。 它们是款待贵客的必备主食,象征了新的一年里日子甜甜蜜蜜,生活蒸蒸日上,寄托了农家人对来年生活的美好希望和祝福! 作者简介:杨红苏,笔名:嘉卉,俩女孩的职场妈妈,喜欢游走在文字的世界,育儿即育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