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七十年代陪冯牧去中甸

 颐源书屋 2022-01-22

陪冯牧去中甸

我们一行是19741023日从丽江到达中甸(现在改名叫香格里拉)的。一行人包括冯牧、梁晨、军报社的安枫和我。60年代冯牧曾去过中甸,途中他给我们讲述了很多有关中甸的故事,如贺龙到过中甸,边纵的传奇人物杨炎侯……但最有意思的是两个碧达海的趣事,一个是:碧达海四周的山上长满了各种杜鹃花,大的如树,小的似草,花期过后,花瓣就会被山泉水冲到碧达海里,使水面漂浮一层,十分好看。鱼很爱吃花瓣,但杜鹃花有微毒,鱼吃了后就像喝醉了酒一样,肚皮朝上浮出水面,但过一阵就会恢复活力。这时等在岸边的黑熊就会跳入水中捞鱼吃,猎人也会抓住这个时机猎杀黑熊。这是当地一个奇异的景观,冯牧称之为“杜鹃醉鱼”。另一个是:山上有各种果子,秋天落在石缝中,时间长了,会发酵,泉水流过,水中就带有一股淡淡的酒香,冯牧称之为“酒泉”。真是把我们听得如醉如痴,所以还没到碧达海就已经开始“神往”了。

王端阳日记

19741023

从丽江——中甸。

……

一到中甸高原,完全是另一种景色:首先感到已是秋风萧瑟了,高原上一片金黄,看上去很荒凉,庄稼已全收了,一片片牧场草也黄了,上面全是一群群的牦牛、犏牛和羊。满山覆盖着全是碎米杜鹃,可以想象,春天一到,真是满山满野的杜鹃花,那真太美丽了!冯部长讲,骑着马都不敢走了。

在黄色的草原上,又有一种刺棵棵,上面全是红色的叶子,也许是花,通红,看不清楚,一片一片的,就像在草甸子上点起了一团一团的篝火。天空也特别晴朗,四周是浅蓝,到了中间变成深蓝色,就像海水慢慢变深。

图片

中甸的高原牧场

  下午三点到达中甸,可以看出这个县城还正在兴建之中。我们住到分区里,之后,副政委随我们去看了贺龙曾经住过的经堂,现在已经快倒塌了。又看了藏族小姑娘背水,水桶是立着的,水不会洒出来,这是有点技术的。

  中甸海拔三千三百米,没什么异样感觉,就是刚一下车,感到阳光刺眼,睁不开。高原紫外线强的缘故。

  中甸有两个海,传说是个仙女的两只眼睛,死后不瞑目,从海流出来的就是她的眼泪。

  中甸干秃秃的,没有几棵像样的树。空气也很干燥,嘴唇都干裂了。

  藏族人很强悍,个子都很高,有的穿着红灯芯绒的上衣,镶着金边,买了酒,把瓶子往腰里一插就走,很有特点。

  藏族都是把大麦、青稞架在木架子上晾晒,很有牧区特色。

  晚上,张副政委(藏族)特别给我们打了酥油茶,还是特别好的,有芝麻、核桃仁。他们讲第一次吃,吃不惯,要吐。可我却吃得来,连喝了两碗,还吃了糌粑。到中甸来不吃这个是不行的。

10月24日

  上午去闻名已久的传奇式人物杨炎侯家里,他过去是藏族骑兵连的连长,还当过全国学联的副主席,去参加过世界青年联欢节,以后任州法院院长。文化大革命中受冲击,说他是假党员,有人用凳子把他头打肿,躺了半个月,还打断了三根肋条。他过去是跟着马帮跑的,经常往来于中甸和拉萨之间。他的故事几天讲不完,有不少人写过他,但涉及到滇边七纵队的事,没结论。但是这个人在这一带中很有威望,反抗土司,应该落实政策。

  他给我们打上新鲜的酥油茶,烙了酥油粑粑,非常可口,我喝了四碗酥油茶,以至午饭都没吃。看上去他还很健壮,乐观,人真好。他讲一顿饭可以吃很多,吃完后三天可以不吃,还照样能爬山。他很爱打猎,有经验,现在他的枪被抄走了,猎狗也没了。我们约好过几天一起再去碧达海打猎。

  下午看了看近来的报纸,有一篇文章引起我们的重视,就是谈到我国尖端科学的,其中高度肯定李四光和陈景润。这还是第一次。有些提法我觉得是正确的,可过去受到林贼极右实质的干扰。我把报纸留了下来,这是科学界,在文艺界又如何呢?文章登在头版头条,体现安定团结的战略部署。

  上午张副政委送来一条狗腿,像小牛犊一样。下午煮熟,又拿来青稞酒,吃后晚上睡觉很热乎。

    注 释:

    杨炎侯,藏族,原名斯那尼玛,云南德钦县人。上世纪四十年代,在滇西北有一支非常有名的藏族骑兵队,队长就是杨炎侯。1949年这支骑兵队编入滇桂黔边纵第七支队,1950年又改编为十四军直属骑兵大队。同年,杨炎侯被评为十四军战斗英雄,1951年在北京受到毛泽东的接见,1951年、1953年两次出国参加世界青年联欢会。冯牧称之为“传奇人物”,在没见到他之前,便给我们讲过他的很多故事,可惜我都没有记录下来。

10月25日

  上午分区左勤给我们介绍了藏三连的情况,这个连队很有特点,可不是一两天能了解了的,要蹲上几个月才行。下次有机会可以来。

  下午先去独立七营,政委介绍了营的情况。之后就去藏三连。刚到三连,副指导员斯那尼玛、副连长张胜和一些连队骨干、小扎史等人就迎了出来。他们一个比一个个子高,身体健壮,脸色通红,看着就很威武。到了屋里,桌下架上几盆炭火,一进屋就感到暖和和的。接着,又给我们打上酥油茶,端上一盆青稞糌粑和一盆苞谷糌粑,一口下肚,就觉得暖烘烘的,不知是炭火,是酥油茶,还是主人的心。

  接着营长单珍定珠给我们介绍了三连的情况:三连是1956年成立的,十八年来,走遍了迪庆高原,打了大小五十多次战斗,荣立军区的一等功。三连出来的干部遍布迪庆高原,最高的有州的副书记,还有分区副司令、副政委。张国儒副政委就是这个连队出来的。这个连队有四人去北京见到了毛主席。这个连队的特点在全军区来说,还是很典型的,保持了特点。其他几个连调防后没有保持住原来的特点,太可惜了。

  晚上看了彩色影片《南征北战》,远不如原片子。分区的人看了,也没说好的。

10月26日

  清晨六点半就爬起来,昨天晚上和张副政委说好去打野鸡。我们也跟着去看一看。早上开上车子就去了。

  车子到了一区就离开公路,直接开到草甸子上。张副政委地形很熟,跟他的指挥,到了一个山脚下,他说到了鸡窝了。我昨天听他讲野鸡有几十只,我都不相信,野鸡还能有个鸡窝,任你去打?可话没说完,突然一群野鸡从刺棵棵中钻了出来,有几十只,见了汽车也不飞,只是跳来跳去。车上的人一下子兴奋起来,张让大家不要说话,马上把枪架上。一枪就打翻一只,马副参谋长也打了两只。小林就开车来回转,这种打猎真有意思。张讲,每个星期日,他要和马到山脚下转一圈,下午才回来。在中甸只要有一支枪,一年四季什么时候都有不同的野味吃。好的猎手都知道哪里有什么,想吃的时候去那里就打来了,好像他养的一样。这里就是一个“鸡窝”,一打一只。

转了一圈,我和冯部长、安枫下车,停在一个寨子里,许多藏族姑娘在搞洋芋粉,出口的。藏族姑娘真健壮,脸红红的,个子也很高,很勤快,大辫子盘在头上,就是衣服脏一点。我从寨子里出来,到一棵大树下,打下两只山老鸹和一只画眉。我也把“战利品”带了回来。

图片

挂满木流苏的松树

  下午听张副政委、杨副司令谈分区组建以来的情况,很有特点,主要是分区领导之间团结,一是民族干部,二是老中青结合的好。几个新培养的藏族干部全是三十几岁,而有的副主任却是三八式的干部。工作搞得好。

  晚上吃了野鸡肉,张副政委、刘部长也来参加。肉很嫩,比家鸡还香,我们都没想到。大家赞不绝口。

  明天准备去碧达海,云南每处都有一些奇景。碧达海的“杜鹃醉鱼”就是一绝。

注释:

猎杀野生动物,实在不该。但当时确实还没有这种意识。

10月27日

  早上,杨炎侯和我们坐一个车,张副政委、马副参谋长、左干事坐一个车,一起去碧达海。在车里和杨炎侯聊起天来,他经历丰富极了,见到什么就可以谈什么。这时,路边有一群牦牛走过,看见车子,大尾巴往上一撩就跑了。目前牦牛下山了。这时老杨就讲,这么大的牦牛,小伙子一下子可以给放躺下。我不信。他讲,这里有窍门,先拿把盐巴,牛过来舔时,一下子抓住牛下巴,另一只手抓住牛角,用力一翻,牛就躺下了。一会儿又谈到马,他讲,他喜欢怪马,没本事的马也怪不起来。

前边的车发现野鸡,停了下来,一会儿又开进甸子里去。我们继续走,看到一个牦牛场,老杨叫停车,去喝牦牛奶。我们刚走到牦牛圈旁边,两只大藏狗狂叫起来,怪吓人的。狗用牦牛毛编的长绳拴在两棵白桦树上,绳上还打着几朵牛毛花,像苏武牧羊的长鞭。后来老杨讲,藏狗力大,拴木桩子上会把木桩弄断的,所以种上两棵白桦树。白桦树结实,有弹性,绳子拴在树梢上,狗给拉弯,又会弹回来。

  走进圈,几个藏族牧人正在挤奶。老杨讲,这几个人都是奴隶,有五十多岁,一个还被挖掉一只眼睛。一见老杨来,都很高兴,讲着藏语,可惜我听不懂。他们进去烧牛奶,吃奶渣,我在门口看着,一条牛挤完了,老牧人叫:“强巴!”一只牦牛就走过来。

  我们喝了牦牛奶,和牛奶一样,因是刚挤出来的,很鲜。奶渣我吃不来。这时张副政委来,他们已先打着四只野鸡。

到了双龙桥,车子不能再开了,开始步行。昨天准备的骡子没到,我们也没有等,老杨带路,就走起来。老杨在这里打过几仗,很熟,还会学各种鸟叫。他带了支半自动步枪,为了打野物,指好了路就先走了。他今年有48岁了,可一会儿就不见影了,谁都跟不上。

图片

去碧达海途中小憩,正面的是安枫。

翻了个坡,就看到好大片高山牧场,金黄的草像一个金色的地毯。四面是山,长着高大的松树,上面挂满了木流苏,和高黎贡山又不一样。牧场上时而看到几个高大的架子和房屋。现在牦牛下山,牧人也不见了。可这一大片牧场,刚走了几步,脚就陷了进去,就像红军当年过草地一样。我们只好沿着山脚走。

翻过一座小山就可以到碧达海了,这时老杨早已无影无踪了。我们都没走过这条路,只好沿着山路走。爬山时,我看到一只小松鼠,一枪没打到,这时马副参谋长上来,追去,一枪就打了下来,枪法真神了。松鼠在路上跑得快极了,像飞一样,一下子从这棵树飞到另一棵树上。我把小松鼠留了下来,准备带回去做个栩栩如生的标本。

图片

我看到一只松鼠

爬到山顶,张副政委也走远了,这时路分了岔,一条向下面去了,一条向左走。不知谁说了声向左,就向左走了,这一下可就走错了路。我们顺着路一直往上爬,过了一个牧场,又过了一个牧场,可碧达海连个影子也见不到了,我们这才意识到走错了路。可这时已经是中午两点多钟了,肚子早就饿了。幸好又遇到张副政委和左干事,他们带着干粮和野鸡,在山下还借了口锅,于是找到泉水边,做起野炊来。张副政委搞这些还是很内行的,一会儿,一大锅野鸡肉煮好了,味道真鲜美。可惜已经三点半钟了,我原和冯部长说一定见见碧达海,这一下也不可能了。住下也不行,山上已没人了。我没见到过碧达海,心里总不甘可也毫无办法。回去还要三个小时,天黑了就走不出去。

图片

打到几只野鸡(当时还没有环保意识),准备下锅。

图片

归途中野炊,右3为冯牧。

吃好饭,只好按原路往回走。沿路我挖了几棵小松树苗、枞树苗和杜鹃花。走着走着,总感到路不对了,这时突然有人惊叫起来,原来碧达海突然出现在面前了。碧达海真像仙女一样,找了那么半天,就是找不到,可是当你失望地往回走时,她又突然出现了,真是惊喜万状。马上照了几张相,可惜天阴下雨了,效果不会好。看了一下,就只好往回走。

图片

终于看到碧达海了

  这时带骡子的战士已经到这里,煮好了饭。老杨又去找我们,我们又鸣枪联络,没联络上,只好先往回走,否则太晚了。在山里联络都是高声喊叫,这边叫一声,那边答一声,根本看不见人。

  回去的路上,大雨下来了,我们也顾不得绕路,就从草甸子上横穿过去,泥水早灌到鞋子里,水特别凉,从脚心直刺到膝盖,腿也疼起来,可又不敢停止。眼看天黑下来,最后过一山涧时,淌着过膝的雪山下来的凉水,腿全麻木了。到了汽车旁,全身已湿透,已经是晚上七点钟了,我真担心冯部长的身体。

  回到家里,马上架起了炭火,又烧了红糖姜水,打了酥油茶,这才缓了过来。今天也太有意思了,安枫来这里四次,他讲这是最倒霉的一次。可冯部长讲这才有意义,很乐观。经了这么一场风雨,大家还没有一个病倒。

  不可细记了。这一天很有意义,这也是生活的一部分。在海拔3800米的高原上,我还拿出小孔的照片来看,不知她在干什么,她一定不会想出我们现在的处境的。

注 释:

冯牧有一种内在的东西,我也说不清楚,但在整个行程中一直潜移默化地感染着我,影响着我,使我对生活有了不同以往的看法。比如这次去碧达海,当大家都在抱怨运气不好、又是遇雨又是迷路、真倒霉时,他却说如果一下子就看到海,就没有意思了。我当时就心里一惊,太耐人寻味了。

    将近50年过去了,我再也没回去过。中甸连县名都改成香格里拉,我很不以为然。几年前小孔又去了一趟碧达海,说那里已经修了栈道,成了旅游点……说什么好呢,我只能长叹一声!我怀念原生态的中甸高原和碧达海。

20211011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