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州位于胶东半岛西北部,地处烟台、青岛、潍坊三市交界处,总面积1928平方公里,辖978个行政村、常住人口88万,位于百强县之列。无论从人口规模还是经济总量来看,莱州都属于大县,地位相当重要。 古人形容莱州的重要性时曾这样描述:“(莱州)内屏青、齐,外控辽、碣,藉梯航之便,为震叠之资,足以威行海外。” 既然有这么重要的地位,那么县级官员要是放到莱州主政的话,毫无疑问是“重用”。据统计,自明朝以来,有将近500人当过莱州的“县长”。放在当下,县长掌握大量行政资源,无人敢小看;但在古代,通常只有一二品以上的高官才有资格写进史书,因此能青史留名的县长,少之又少。不过,莱州历史上却有一位县长,因为很有个性,得以留名至今。 这位有个性的县长,名叫闪钦辰(1879-1922) 字紫明,河北涿鹿县人。他于1910年进入北京大学(当时是不是叫京师大学堂)就读历史系。在当时的县长当中,极少有人拥有如此的学历。 闪钦辰毕业之后,很快就在1915年当上了归绥中学堂(呼和浩特第一中学)的校长。后任绥远、武川、东胜县知事。1920年3月转调山东,6月被任命为掖县知事。 这位县长大人很有个性,他到任伊始,即撤除门丁及其他勤杂人员,只留柬房(收发室)1人负责传达,跟其他县长大人前呼后拥相比,这位闪县长几乎就是个光杆司令。他办事也不按官场套路出牌,公文随到随阅,经常微服私访,遇到违法事件当场处理。 这种当官方式,群众们很欢迎,他的上司好像并不满意。不知何种原因,当局政府决定将他调任外地。没想到,这却引发了民国时期莱州一场著名的“群众性运动”。 据史料记载,“当时(莱州)县内各界共推代表奔走济南与京津之间,林修竹、林宪祖等知名人士又联络京外掖县籍官员,请求当局顺从民意取消前令。” 接下来剧情的发展很像好莱坞电影:当新来的县长已经在莱州虎头崖港下船之时,时任山东省长(似乎叫田中玉)回电莱州,决定答应当地群众让闪县长留任的请求。据说,消息传到闪县长耳中时,这位重感情的县长当即表态,“此后我将尽最大努力为掖县人民谋幸福,将个人的功名富贵置于度外。” (田中玉:河北人,北洋系出身,曾任山东省省长) 毕竟是北大毕业生,闪县长手中还是有几把刷子。他留任掖县期间,大力倡导全县植树、种棉。他在掖县创设林业公会70余处,棉、桑业公会各1处。传谕县内200里大路两旁土地所有者限期按规定植树,张贴告示,奖优罚劣。两年间,掖县共植树630.6万株,植桑2.1万株,育苗150余畦,凿井1.3万余口,名列全省之冠多次受到农商部、省长公署嘉奖并获奖章。 但好好当官也是个辛苦活,1922年闪县长旧疾复发,6月4日逝世,终年43岁。弥留之际,还对身旁人说:“请转告掖县人民,本县植树一定要坚持下去,以使天然美丽普及全县。果如此则我虽死而犹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