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课本告诉我们,集中人力物力办大事是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之一,在教育方面尤其如此。在全国大部分地区,“一中”都是教育资源集中的代表,在当地都是响当当的名字。比如烟台一中、莱州一中等等。
不过,好像莱山一中,却是“一中”里比较尴尬的一个。
虽然名字都可以简称为“莱一”,但1995年建校、1996年实现第一批招生的莱山一中,无论从师资力量还是从硬件设施上,都是无法与莱州一中相提并论的,重点大学升学率更是难以望莱州一中之项背。

近年来,随着烟台市政府迁入、经济发展的腾飞,莱山区在很多方面已经可以与莱州市比肩,然而,作为莱山区亲儿子的莱山一中,则一直是莱山区的软肋。
笔者2006年—2009年就读于莱山一中,当时就有一个疑惑:按照惯例,有莱山一中,也应该有莱山二中、莱山三中,但讽刺的是并没有。想必是建校之初,莱山区比肩邻居烟台一中、烟台二中,认为莱山教育必定发展迅速,一中之后,很快就有二中、三中、四中遍地开花,所以先给莱山一中排好队。
很快,现实就骨感起来,自建校开始,莱山一中就一直处于吃不饱的状态,二中、三中等等计划也无从谈起。莱山一中成了独生子,也因而得到了莱山区教育部门所能给予的所有荣誉,名字也逐渐简化成老百姓口中的莱山中学。

然而,莱山一中也不是没有辉煌过。据公开资料显示,2001年莱山一中毕业生孙勇义同学摘取山东省理科状元桂冠、2005年莱山一中毕业生贺传庆同学以687分的成绩列山东省前百名,被北京大学录取。这两名同学,也许会永远写入莱山一中校史,因为十多年过去了,笔者及笔者的同学们,再没听说过莱山一中有再考上北大、清华的。
每每提及这两名同学,是学校的荣光,又何尝不是一道无奈的暗讽呢?
升学率,尤其是名校、重点大学的升学率低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莱山一中的老师早有说法。
笔者2006年9月初入读莱山一中时,当时的级部主任就曾说:同学们,不是咱学校老师教学能力不行,相反,咱们的老师水平都很高、都很负责任,教你们完全没问题。那为什么咱升学率比不过烟台一中、二中啊,还不是咱生源差。咱学校生源就在莱山区,莱山区学习好的都被人家烟台一中、二中抢走了,就剩些中不溜的,能划拉进咱学校。

不服输的莱山一中自然也有抢生源的办法。
笔者2006年中考前一个月,还被初四班主任通知参加一个所谓的全区联考,考进全区前100名的便可以与莱山一中签约,即便中考发挥失常,也可以破格入读莱山一中实验班。
这一招,实际上是莱山区教体局与莱山一中搞的一个“提前批”。先烟台一中、二中一步,把莱山区的好学生先摸底划拉一遍,短期内产生了效果。可惜的是,烟台一中、二中很快便回过神,当年中考后,笔者亲眼见着一些本已与莱山一中“签约”的学生,毁约去了烟台一中、二中,可见,算盘打得再响,计划仍赶不上变化,说到底,要吸引好学生入读,打铁还需自身硬。
在笔者读高中的年代,莱山一中凭借莱山区亲儿子的身份,加之苦行军式的教育模式,尚能达到一本上线过百人的“好成绩”。而如今,即便高考生锐减、升学率整体上扬,莱山一中也很难“再创辉煌”了。
原因之一,烟台二中莱山校区已经开始招生了,大量莱山区“中不溜的”学生选择入读烟台二中莱山校区。
原因之二,本来生源就少的莱山区,由于计划生育执行的太好,入读高中的学生数量越来越少,更加“吃不饱”。
原因之三,莱山区经济发展快、拆迁力度大,大量独生子女家庭条件优越,已经看不上传统的高考路径,读者身边不少邻居纷纷选择高中时期送孩子出国读高中、大学。
莱山一中的生存之路,一面被烟台一中、二中抢生源,一面又面临生源减少的困境,两面夹击中,想不混日子也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