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罗马帝国“家天下”的过程:从指定接班人到生接班人

 胶东故事会 2022-01-22

本文主要以陈志强先生的《拜占庭帝国通史》为参考,系历史研究者周册的读书小感。

公元324年,罗马帝国皇帝君士坦丁率领军队,在阿纳多利亚地区的克里索波利斯将昔日的盟友和妹夫李锡尼击败,从而成为帝国唯一的皇帝,完成了统一大业。


(在基督教的发展史上,君士坦丁大帝也是一个重要的人物,他颁布的《米兰敕令》和他亲自主持召开的尼西亚会议不仅授予了基督教合法

地位和许多特权,而且通过三位一体的信仰为正统教义,使基督教获得了实质上的国教地位)

一统天下之后,君士坦丁大帝进行了一系列的政治制度改革,尤其是在继承人制度方面打破了原有的传统。

罗马帝国脱胎于原始氏族,朴素民主的痕迹一直保留,最早的执政官由元老院选举产生,并且有任期限制。以至于凯撒想终身独揽大权时,

反对者甚多,有人竟不惜生命以身犯险,刺杀凯撒。直到屋大维时代,才确立了奥古斯都(相当于皇帝)的称号和终身任职的特权。

(元老院开会的场景,美剧中很常见)


但即便如此,罗马帝国很长时间内都没有明确确立“父传子”的家天下制度。

在帝国晚期,皇位继承实行的是拟制血亲制度,说白了就是提前指定接班人(听起来有些耳熟)。皇位继承人与皇帝之间不一定有血缘关系

,只是被确立为“储君”之后,他就相当于皇帝的“义子”。当然,这种制度也并不排斥传位于子的作法,只是也需要走传统的程序,不意味着皇帝的儿子当然有继承权。

在君士坦丁看来,按照这种做法,自己会很亏。因为,他的天下不是来自于选举,而是亲自打拼下来的。当年他继承父亲的“副皇帝”称号时,罗马帝国境内共有4个皇帝,是他将另外几个对手一一消灭。


于是,君士坦丁大帝做出变革,他任命自己的几个儿子作为“副皇帝”(皇位继承人)。历史学家认为,这种做法实际上是将皇权当做皇帝

的私有权利,皇帝不再是帝国公民的公仆,因此,它也可以必须像私人财产一样传给具有血缘关系的后代,也就是“家天下”。

但是新的皇帝继承制度并没有解决政治稳定问题,君士坦丁大帝去世后,他的几个儿子之间就发生了激烈的厮杀,就像中国古代那样。

比较起来,指定接班人制度还是有些优越性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