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有千面,每个人都有优点跟缺点。 但要深入了解一个人,需要很长的时间,这对于不太关心他的旁观者来说,毫无必要。因此,为了适应多数人想要快速了解“别人”的需求,对人物进行标签化、脸谱化就成为了一种模式:比如提起曹操就想起奸臣、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等等。 而对于有权的男人来说,社会给他们贴上的标签是“容易变坏”,虽然现实可能确实如此,但这么评价至少从理论上不够客观,偶尔容易出错。 胶东历史上首位状元,招远人王俊民就似乎是被贴错标签的人。在不少文学作品当中,他跟陈世美如出一辙:考上状元之后抛弃旧爱,另寻新欢。 不过,事实好像不是这样。 如今招远魁星路上,人群熙熙攘攘,车辆川流不息。所谓“魁星”,说的就是王俊民。 北宋嘉祐六年(公元1061年)春三月,25岁的招远王俊民如期赶赴东京开封府,参加科举考试。经过殿试选拔,王俊民被擢升为状元,这是胶东历史上第一位状元,莱州人说他是莱州人,招远人说他是招远人,两种说法都有道理,在北宋时期,招远属于莱州管辖,还未独立建县。 现今有人喜欢把高考第一名称为状元,但现在的状元跟当初的状元相差太大。科举时代的状元,说起来应该是国家公务员考试第一名,考上了就要当官,绝对不会去卖猪肉的。 然而仅考中状元两年后,27岁的王俊民就暴毙而亡,海内震惊,由此引发的猜测和妄议喧嚣尘上。 民间有一种说法是,王俊民得中状元后,忘记其父的养育之恩,又断绝结发夫妻的情义,废弃人伦,天理不容。在回归故乡途中,王俊民遭晴天霹雳五雷轰顶。戴着状元冠冕的头颅被击碎,就地安葬于招远城南道头镇的聚灵岭东。 更为文学化的作品,则将王俊民更名为王魁,改编为戏剧。大概内容说,落魄书生王魁,家中极其贫寒,却颇有些吟诗作赋的本事。一次科举落第后至城中妓院消愁解闷,碰到一位色艺俱佳的妓女敫桂英。桂英婀娜多姿,俊民儒雅风流,两人一见倾心,互生爱慕,便一起到海神庙中山盟海誓,私下许定终身大事。王魁向桂英许诺,若求得功名,当定娶桂英为妻。 此后,王魁一切读书花费,皆由桂英一力供奉。但王魁中状元之后,贪图荣华富贵,为攀取高枝,竟另娶高门千金,还写下绝情休书,狠心抛弃桂英。这位苦待青楼的坚贞女子,见休书方知所托非人,痛不欲生,怨愤自杀。因心中怨恨积攒,冤魂化为厉鬼,寻得王魁报仇雪恨,终于索夺其性命。听上去,跟陈世美确实很像。 不过,也有很多人考证,王俊民并非如此。 实际上,北宋时期社会阶层流动相对通畅,“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出身平民而考上进士当官的人,为了自己的政治前途,确实有不少选择抛弃发妻,另娶一位富贵人家的小姐。 王俊民可能被贴错了标签,但问题在于,即使被贴错了标签,人们还是很相信他”没贴错标签“,官本位下,官民之间很难想到一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