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有个消息在朋友圈刷屏。四川“天梯小学”的教师陆建芬,支教“天梯小学”30年,转正13年,临近退休仍是初级教师职称。01“天梯小学”位于四川凉山洛县的二坪村,那地方在一座高山上,三面是陡峭的悬崖,悬崖下是奔腾咆哮的大渡河。天梯小学在2009年之前,跟外界的联系是五架用木棍和藤条绑起来的“天梯”。山下的学生要到学校上学,不仅要爬这个天梯,还必须要走过大渡河上的一座吊桥,吊桥上的木板稀疏腐烂,然后是2个多小时的崎岖山路,最后就是这个长长的天梯。 天梯小学是李桂林和陆建芬夫妻俩撑起来的。这里条件艰苦,找不到老师,学校停办了10多年,那里是个文盲村。1990年,李桂林看到学校情况后,接受了当地政府的请求,到了天梯小学当老师。1991年,李桂林说服妻子陆建芬也到“天梯小学”当老师。 李桂林、陆建芬夫妻俩扎根“天梯小学”30年,让文盲村的孩子获得了文化,可以说是困难重重,工资微薄,生病也不能及时看病。更关键的是学生,每周他们接送孩子,没有出过安全事故,但他们遇到过好几次的生命危险。2008年,李桂林、陆建芬,当选为“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这两天的消息传来,陆建芬老师要退休,原先她是代课老师,成为“感动中国年度人物”之后,特事特办,转正成正式编制。但转正13年,临近退休,自己还是初级教师职称,不能按照年限晋升到中级职称。原因是,陆建芬老师没有教师资格证,而考教师资格证需要有学历要求。陆建芬老师没有教师资格证,自然就不能晋升职称。初级教师职称退休工资跟中级教师退休工资相差较大。这件事被媒体披露之后,据说当地教育体育局已经把问题解决了。02第一,被忽略的群体,农村代课老师。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一些偏远贫困的农村学校找不到老师,只能招一些代课老师,没有编制,当时被称为民办教师。曾经,民办教师的数量占总教师数量的三分之一。后来在上世纪90年代,国家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改善和加强民办教师工作若干问题的意见》文件,针对不同的民办教师,提出了“关、转、招、辞、退”5种方案,合格的民办教师转为公办教师。2000年基本完成这项工作。代课老师现在还存在,而且不少人收入微薄。如果要转成有编制的老师,需要几个条件,教师资格证、普通话证、大专以上的文凭。而陆建芬老师当时特事特办,从代课老师转成了公办教师,但没有教师资格证,所以没法晋升职称。我相信不少代课老师也转不成公办教师,因为能力不够,另外一方面信息也不够。但这些代课老师的存在有合理性,因为本身那里条件艰苦,水平稍微高一些的人,如果能凭自己本事考上教师资格证,我估计就不会在这些艰苦的地方待下去了。他们既然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应该还是有一些补偿的方案的。03第二,今天我一位朋友转发了这个消息,他说这位陆建芬老师不懂人生规划。如果她知道这些情况,她完全可以去读个电大,拿着这个学历去考教师资格证,问题就解决了,不需要拖到现在。 我心中暗暗感叹道,陆建芬老师应该不知道这条途径,如果知道了,说不定很早就实施了。再次想起《贫穷的本质:我们为什么摆脱不了贫穷》这本书。这本书的作者获得了201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里面说了穷人摆脱不了贫穷的原因,第一条就是,穷人通常缺少信息来源,不知道疫苗的好处,不知道基础教育的重要性,不知道使用化肥,不知道预防疾病。一开始花点小钱,完全可以避免花大钱,让自己再堕入贫困的陷阱中。 陆建芬老师也差不多的情况,如果她在电大,原先全称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现在叫国家开放大学,学一个大专课程。电大学习简单,考试简单,通过没有任何问题,而学历是国家承认的。只要考过了,陆老师就可以考教师资格证了。很多人可能会骂我,说我冷血,陆老师在这么艰苦的条件下,怎么可能会了解这些信息?这或许是事实,但残酷的是,这也是凉山贫困的重要原因之一,信息匮乏、观念的固化。四川凉山是脱贫攻坚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地区,很多村民居住在悬崖峭壁之上。曾经有一个村子被媒体广泛报道过,叫悬崖村。悬崖村的情况跟天梯小学所在的洛县二坪村没太多区别,村民们出入就是靠那几条颤颤巍巍,高耸入云的木制天梯。悬崖村火了之后,国家花了很多钱,把木制天梯换成了钢梯,还通了网络。 但这个投入值得吗?花好几千万元为了100户村民?而且能对他们的生活发生质的改变吗?显然这是个不划算的投资,显然贫困村民的生活不会发生更多的变化。国家其实一直想做的是,把这些山上的村民搬迁到山下,统一居住,给他们造了新房子,煤气水电齐全,只要入住就可以。这个说服工作做了很久,到了2020年,这些贫困户搬到了山下,一举脱贫。 观念的改变才是关键,不恰当的努力、坚持并没有意义。我们何尝不是这样?作为一位关注高考、志愿填报的教育博主,有时候看到学生和家长的焦虑、努力没有回报,心中也是感慨万分:获取更多的信息,换一种思路,也许什么都不一样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