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怪病频发,死亡率高达90-100%!“莫名爆头”、“鱼瘟”、“黑脚病、玻璃苗”等突现,背后真相是...

 水产前沿 2022-01-22

 ----- 广告 -----

----- 广告 -----

每年气温上升1度,弧菌数量几乎增长了200%!海洋增暖再破纪录,对水产养殖到底会有哪些影响
  • 文/ 水产前沿 李钒

在2020年初,全人类都在围绕着一个共同的话题:由新型冠状病毒引起的疫情。无独有偶的是,在水产养殖的世界中,病害同样也成为了热门的话题:南美白对虾的十足目虹彩病毒、“玻璃苗”、草鱼的“鱼瘟”、黄颡鱼全国性的莫名暴毙等等登上头热搜。回过头来看时,我们看似高超的养殖技术,总是很容易被一些病害击破,然而击倒我们的往往不是病害那么简单。

这些疯狂的病害往往导致部分地区、部分塘口死亡率达90%甚至100%,养殖户损失惨烈......

莫名爆头,烂嘴、抱团聚群、趴边、闭口...多地黄颡鱼爆发“怪病”

草鱼“鱼瘟”

对虾黑脚病

损失惨烈,死亡率高达90%的“玻璃苗”

近期,一则新闻让人倍感压力——2021年度全球海洋变暖报告发布:海洋增暖再破纪录。

报告显示,2021年海洋升温持续——成为有现代海洋观测记录以来海洋最暖的一年。同时,地中海、北大西洋、南大洋、北太平洋海区温度均创历史新高。最新数据表明,在2021年,全球海洋上层2000米吸收的热量与2020年相比增加了14乘以10的21次方焦耳,这些热量相当于约500倍中国2020全年发电量。

越来越多研究证实,全球变暖会加剧病菌传播

强台风/飓风更多、极端降雨更多、病害活跃等是海洋变暖的间接表现,特别是病害方面,越来越多证据表明,全球变暖会导致人和动物的病害更加活跃,使一些本来存在于热带的病菌向其它地方扩散。

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全球变暖会加强病菌的传播能力。近年来弧菌疫情在北欧暴发就与当地海洋的变暖有关,当地感染弧菌的病例数量出现上升趋势,原因是海水显著变暖,增强了弧菌在沿岸地区的传播能力。

全球变暖另一恶果,是海域出现了新细菌。新的研究表明,气温上升正在导致英国周围海域的弧菌“日益多样化”。埃克塞特大学的研究小组发现了两种弧菌物种——轮虫弧菌和杰西达弧菌。它们以前从未在英国水域被发现过。这些弧菌会使海洋养殖动物暴露在更多的风险中。

有监测数据表明,每年气温上升1度,弧菌数量几乎增长了200%,弧菌物种的多样性了会随之增加。弧菌感染性疾病每年给全球水产养殖业造成60亿英镑的损失,而这种疾病负担可能是毁灭性的。

“玻璃苗”、“黑脚病”、“鱼瘟”、

黄颡鱼全国性莫名暴毙...登上热搜

在2020年初,全人类都在围绕着一个共同的话题:由新型冠状病毒引起的疫情。无独有偶的是,在水产养殖的世界中,病害同样也成为了热门的话题:南美白对虾的十足目虹彩病毒、“玻璃苗”、草鱼的“鱼瘟”、黄颡鱼全国性的莫名暴毙等等登上头热搜。回过头来看时,我们看似高超的养殖技术,总是很容易被一些病害击破,然而击倒我们的往往不是病害那么简单。

在大概两年前,泰国卜蜂副总栽Robins McIntosh就提出一个问题,除了病毒之外,近年来水产养殖病害频发可能与气侯变暖有关。气侯变暖使得海洋变暖,从而增加了养殖动物感染细菌病的风险。细菌更难控制,因为它们不需要寄主就可以通过洋流进行传播。同时他也指出,未来对虾养殖业其中的一个发展方向就是转到室内养殖,因为环境更加可控。无独有偶,去年世界自然保育联盟(UCN)的一项大型科学报告指出,全球暖化导致海洋“病情”加重,动植物感染疾病的概率因此上升,全球食物供应也受到威胁,并称海洋温度节节攀升是“当代最大的隐患”。

大连海参被热死,损失数十亿

大家可能明显能感觉到,近几年我国的气候特点,突出表现的两个字就是“雨”和“热”,台风似乎越来越喜欢往北移动,北方极端高温天气经常出现,极端低温事件显著减少。结果是什么呢?热死鱼的事件频发,大连海参被热死登上了热搜,每年夏季高温使得小龙虾和螃蟹等产量受到很大程度的影响,中造对虾越来越难养。

高温致化皮的海参

研究表明,水温上升会带来病害多发。养殖品种中常见的病毒性、细菌性引发的充血病、溃疡病、烂鳃病,以及寄生虫引发的指环虫病、孢子虫病、锚头蚤、车轮虫病等都是高温季节易暴发和流行的疾病。高温会诱发赤潮生物的大量繁殖,在养鱼池塘形成“水华”,在海区造成“赤潮”。赤潮生物覆盖水表面或进入鱼类腮腔,致使鱼类室息死亡。赤潮生物死后会分解大量有毒物质,对养殖鱼类造成危害。全球变暖会促进弧菌的繁殖并向北方扩展,环境的污染也促进了孤菌的变异和抗药性的产生。

跳出“病害”圈,重新评估养殖体系和制度

总而言之,气象学家和生物学家的研究结果已表明,全球变暖和极端天气的频率和强度趋于增强,已严重地影响我们的种养活动,而大家现在还只是町着病害这个结果不放。因此有专家指出,在处理病害问题时,应跳出“病”这个单一的因素,加上生态防治的策略,改变治标不治本的做法,始终控制病原生物的种群数量,保持养殖环境的生态平衡,学会与病害共存,达到有病害但不成灾的目的。

例如,在白斑病毒暴发后,有些国家作出了调整,但有些国家还继续在追求高产的路上,两个不同的选择出现了不同的结果。比如厄爪多尔在白斑病暴发后,学会了如何坚持生态的养殖模式,同时坚持高抗病力品种的选育,这几年的产量稳步提升,始终没有出现新病害,也没有被极端的气侯击倒。所以说厄瓜多尔并不是简单地养虾,也没有简单地盯着病原,而是跳出了病害,重新评估其养殖体系和制度,抛开旧的模式,重新认真地执行起来。

这谈何容易!现在养殖户在喂料时总是忙着将各种药品、益生菌、维生素等拌料投喂,以期促进对虾的生长,提高抗病力,防患于未然,但收效甚微。然而如果你问一个养殖了20年虾的老虾农十五年前对虾养殖怎么样,他肯定会说“那时太容易养了”。为什么呢,因为那时侯一切都刚刚好!这世界已经变了,气侯变化大势所趋,对水产养殖业的影响将进一步显现,只有跳出病害这个怪圈,才能把问题看得更加清晰!

若你对本话题有何见解及想表达的,请在评论区留言,感谢参与分享。

聚焦 | 回顾


转载声明

本文为“水产前沿”独家稿件,版权合作,敬请联系wx@fishfirst.cn。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