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水浒传》中“水浒”到底什么意思?看完恍然大悟!中华文化牛!

 青云散人之馆 2022-01-22

图片

文 | 向小园 ·  图 | 网络
图片

作为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可谓家喻户晓,不论是原版书籍还是电视改编,亦或长辈口耳相传,

我们自小便知道,它讲述了北宋末年,以宋江为首的一百零八条好汉在山东梁山泊聚义的故事。

一直以来,我们更关注的是故事的情节、人物的形象,却极少有人对书名有所深究。

一般情况下,作家给自己的作品起名都是有所根据的,有的简单直接,一看书名便知内容主旨,比如《西游记》、《三国演义》等,

但有的书名却需要一定的思考才能明白其中内涵,比如《水浒传》。

图片

随着世界各地不断的文化交融,《水浒传》在国外也大受欢迎,而对于书名的翻译也是各有千秋,

比如《中国的勇士们》、《强盗与士兵》、《发生在河边的故事》、《一百零五个男人和三个女人的故事》、《四海之内皆兄弟》等,

但却总觉得没有《水浒传》有味道,那么是“水浒”究竟是什么意思呢?

施耐庵在创作水浒前,先将民间各地流传的北宋末年有关宋江等36人起义的故事收集起来,随后经过选择、加工、再创作,才完成这本著作。

起初将其定名为《江湖豪客传》,这个名字也算通俗易懂,书中主旨可谓一目了然。

据传,当时施耐庵厌倦了尔虞我诈的官场沉浮,便辞职回家,一边教书谋生,一边写《江湖豪客传》。

等到小说全部完结后,施耐庵对于情节走向十分满意,但总觉得书名有些美中不足,奈何一时间也想不到合适的名字,便让自己的弟子罗贯中出出主意。

罗贯中左思右想,提议将书名改为《水浒传》,“水浒”,字面意思为水边,具体指离水稍远的岸上平地,这与梁山好汉齐聚水泊的故事相吻合。

“水浒”一词又出自《诗经·大雅·緜》中“古公亶父,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于岐下”一句,与诗经中的典故也颇为相合,因此更名《水浒传》。

至于诗经中的“古公亶父,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于岐下”一句,讲的是周朝先祖亶父的故事。

图片

商朝时期,在黄土高原的西北部坐落着一个名为“周”的部族,当时周边的其他部落民风彪悍、抢掠成风,

经常侵扰周部族,这使得生活在周部族的百姓们根本十分惊慌,可谓民不聊生。

为了让部族过上安稳的日子,首领亶父决定带领众人远离强悍野蛮的戎狄民族,一路跋涉,历经艰难,终于到达岐山。

说起岐山,大部分人应该都比较熟悉,《封神榜》中周文王、周武王就是从岐山发家。

周部族定居岐山后,在没有纷争强权的环境中,安居乐业,愈发强大,最终推翻商朝统治,建立周朝。

因为这一典故的存在,“水浒”一词又有了“寻找新出路”、“安身立命之地”的意思。

这与《水浒传》的故事内容可谓不谋而合。《水浒传》不正是讲述了一帮在暗无天日的大环境下,

因生活所迫最终穷途末路,走向梁山,以期找到安稳理想之地的梁山好汉的故事吗?

“水浒”虽明面上指的是梁山这个聚义之地,实际却是这一百零八好汉的“桃花源”,

他们远离鱼肉人民朝堂,脱离欺男霸女的黑暗现实,可以随心所欲的生活。

其中,也暗含了施耐庵期待梁山好汉如大周朝一般建立一个新王朝的期望。

图片

就连著名文学评论家金圣叹也说道:“此书既成,而命之曰《水浒》也。吾闻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也。

吾读《孟子》,至伯夷避纣,居北海之滨。纣虽不善,不可避也,海滨虽远,犹纣地也。今一百八人而有其人,殆不止于伯夷避纣之志矣。”

大意是说,以前伯夷为了躲避纣王而逃向北海之滨,如今梁山好汉为了躲避世俗纷争而逃到“水浒”,不正有着异曲同工之意吗?

然而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不论去往哪里,依旧是王的领土,当真可以逃脱“王”的束缚吗?

图片

结果显而易见,宋江等人终究未能摆脱自身的妥协思想,带领梁山好汉接受招安,从理想回归现实,此后结局各个凄惨,着实令人唏嘘。

在当时腐朽黑暗的封建统治下,虽说他们的失败结局是显而易见的,

但其背后蕴含的斗争精神,以及诸多鲜明特性的人物塑造,都使我们为之震撼,

而这部小说的问世也在历史长河中爆发出经久不息的光亮,成为后是小说创作的典范。

图片

人生百年,不过须臾,其实大部分人从出生到死亡的经历并非大起大伏颠簸坎坷。

也并不是每个人都能穷其一生走遍世界看遍冷暖,大多都是偏安一隅朝九晚五的生活着。

俗话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或许我们无法真的行驶万里,但却可以借助书海遨游世界,

在书中经历不一样的人生,得到不一样的感悟,日积月累,便也“腹有诗书气自华”了。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