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电影《麦克白》:一种观点

 新用户8785tsO9 2022-01-22

       根据莎士比亚原著《麦克白》改编的电影最新版,前天仅看了15分钟,乃是因为我见电影时长才105分钟,连正常的电影长度120分钟都不到,便误以为电影目下只有半部,于是想等到有了电影全本时再看。毕竟《麦克白》若按莎翁全剧复现,至少需要3个半小时以上之时段
       没想到,这个105分钟的电影版本竟是改编后的完整电影。这就令我百般不解了,为什么要断肢式的裁减原著呢?那怕凑满正常电影的120分钟都不愿意,编导究竟是出于什么目的?我很难猜透。
电影倒是拍的颇有想法,形式表现上非常风格化,从复古般黑白影调和久以弃用的4比3的画幅,以及舞台化的影像造型。人造景观———只有舞台艺术才会采用的假定性在电影中处处可见,一目了然;还有极具舞台戏剧性的灯光造影,及象征性的环境空间,再加上剧中人物非生活化的戏剧之范儿的表演,这一切,都让观者只能在由编导预设的"假定性"的情境中"入戏"。
       而其实,观者很难真正入戏,乃是因为影像中所呈现的一切皆"假"——表演、造型、环境氛围与灯光均以潜在地婉拒观者的全情投入。影像之"假",已然无声而悄然地为观者设置了一道看不见的屏障,且不动声色将观者"逼"向另一观影之"眼"。
       这就是让观者不知不觉地进入思的状态,这也是影像缘何其戏剧性之呈示,而营造出的,布莱希特式的"间离效果"。此效果之目的,便是为观者之所思而预备下的。
       前不久,在一个饭局上,高全喜教授在谈及莎翁之剧(他正好这一段所讲授的课程便是莎剧与法学),随口说了那么一句:我认为莎士比亚最经典的戏剧是《麦克白》。我以为,从全喜兄所教授的法政之角度看,此说是完全成立的,因为《麦克白》亦是间接地在探讨权力的合法性问题,弑君篡位的麦克白正是因为权力的名不正而言不顺,从而声名狼籍,最终失败身亡。但我个人依然认为莎士比亚最具经典价值的剧作还是《哈姆雷特》。这就因为,麦克白这个人物的行为结果是很容易在是非上予以定性的,至于权力的合法性与否莎翁本人也在剧中给予了定义(麦克白夫妇之死就是一种盖棺论定式的价值"定义");而哈姆雷特则不然——他也死于非命,由此,而由他这个人所代表的正义性陡然间变得暧昧了起来。正义,并非因为哈姆雷特性格上的优柔寡断而迟到,而是随着哈姆雷特因最后的复仇之死而同归于尽。
       以剧情而论,惟哈姆雷特手刃杀父篡位者,一举夺回属于他的合法王位才叫正义的回归。可正义,却随着哈姆雷特一道毁灭了。《哈》剧也因此呈现出悖论式之多义,所以我谓之为意义的暧昧。
还是回到电影《麦克白》,它的视觉上的风格化无疑让它具备了我们久违的先锋气质,而且每一个细节于影像上皆可圈可点,甚而让人不由得叹为观止——极简而高雅,可又为什么编导要大量删节莎翁之原著呢?而且还将原著中莎翁写作时的神来之笔(以我作为作家的直觉,此神来之笔拜赐于莎翁写作进行时的灵光一现)。
       一者,麦克白夫妻在联手谋杀了合法国王后,心神不定且惊恐万状,正当用清水洗濯手中的鲜血时,门外突然传来恐怖的敲门声(诉诸于他们个人的心理反应),一时间,吓得魂飞魄散,几近崩溃。妙极!
       二者:女巫曾对麦克白预言,如果城堡前的那片蓊郁的森林移动了,那么,他的命劫也就开始了。麦克自然将其视为胡话,不予采信。可剧情临近尾声时,那片平时凝然不动的森林犹如女巫预言之所示,果然动了——黑泽明改篇自《麦克白》的电影《蜘蛛巢城》,就"森林动了"一节就给予了浓墨重彩之一笔———可这部新版《麦克白》又是怎么处理的呢?竟不给一个镜头,森林动了只是通过一名仆从之口而道出。
      编导显然没有意识到(更准确地说,根本就没读懂莎翁的原剧),我指出的那两处细节元素,其真正的功能既不在"恐怖的敲门声",也不在女巫预言成真:"森林动了",而在于,把此二者作为一部剧中的单元之核,围绕着它,建构出人物为此而产生的巨大的心理回响。
      必须说,对于新版《麦克白》我是心存遗憾的。从表面上看,它是舍弃或牺牲掉了莎翁设计的许多段落与细节,而实际上,它乃遗失了太多的人物内涵以及启示后世的社会意义。

                  2022年元月22日手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