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春宫图”究竟是什么?很多人不知道,其实古代家家必备

 农俗闲话 2022-01-22

中国自古就有含蓄委婉的民族特点,尤其是在男女之事上显得尤为突出,很多人便认为这是保守落后的根源。其实不然,古人对人口繁衍的重视丝毫不亚于当代,与之对应的相关教育也并没有讳莫如深。尤其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传统观念下,以“广继嗣,事宗庙”为目的的婚姻是无法对男女之事避而不谈的。当今已经普及的生理课其实早在汉代便已经有了雏形,常人羞于启齿的“春宫图”便源于当时的官方教育,随后在民间几乎是家家必备。

古代著名的《白虎通义》成书于东汉建初四年,当时的皇帝组织百官及各地大儒进行了一次全国性的经学讨论,负责记录整理这次会议精要的就是家喻户晓的班固。他将这次讨论的精要写在了《白虎通德论》中,至此影响了古代中国千年之久。其中就对男女之事有过重要讨论,甚至论及与未满五十岁的妾云雨次数的细节。还因此专门为贵族子弟开设了一个名为“辟雍”的班级,除了为他们提供各种常规的六艺教育以外,还单独开设了一门男女之事的课程。同时还对为什么不许父子家中教育作了解释,认为“父所以不自教子何?为亵渎也。又授之道当极说明阴阳夫妻变化之事,不可父子相教也。”不难看出,当时关于男女之事的教育显然在贵族阶层已经成了必修课。这种观念至今仍然普遍存在,男女之事都由母亲提及并引导,父亲几乎羞于启齿,这和几千年的传统习惯密不可分。既然有教育,那必不可少的就是教材了。

一,“嫁妆画”

古代的教育不像现在这样系统和全面和直白,所能倚重的只有单一的文字与图画依靠“暗示引导”的方法进行相对委婉的教育。而“嫁妆画”和“压箱底”就是最为普遍的教材,这就是民间“春宫图”称呼的来源。

所谓“嫁妆画”顾名思义就是嫁妆的一种,在“无后为大”的古代,嫁女最重要的就是给男方传宗接代,这样不仅男方荣耀女方也会因此"母以子贵"获得相对较高的地位,如果没能生子其结局是不言而喻的,即便是今天也偶尔看到这种封建思想的残影。而“嫁妆画”正是为这一目的所服务的,它通常就是一卷约有八张至十二张春宫画的卷轴,在女儿出嫁的时候买来放在盛放嫁妆的箱子里,其母亲也会专门叮嘱。洞房的时候,涉世未深的小两口便将此图铺在床上,依样画葫芦照图行事。东汉著名的张衡还就此写过一首诗,末尾就是“衣解金粉御,列图陈枕帐,素女为我师,仪态盈万方。”这里的素女就有传说是轩辕黄帝关于男女之事的启蒙老师。

二,“压箱底”

除了教材以外,还有相关的教育工具,图形并茂才能深化教育的效果,“压箱底”就是较为普遍的一类。古人将瓷器制作成有盖子的水果模样,然后将男女云雨交合的模型藏在内部。平日里就放在盛放衣物的箱子底部,据说可以辟邪。待到闺女出嫁的时候便拿出来给闺女看,起到暗示“夫妻之道”的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关于男女之事教育的进行从古至今都是在母女之间。一来是因为“男女授受不亲”的传统观念,二来父子、母子谈论这样的话题又显得亵渎,于是就只有母女之间适合进行相关教育了。所以在古代,新婚燕尔的小两口,关于男女之事的知识妻子通常都要比丈夫多。古代女性的发育通常早于男性,女方的年龄也大多大于男方,加上婚龄也比今天要早很多,所以古代的男子在云雨之事上大多由妻子教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