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颡鱼对糖类的代谢

 新用户5488A7GH 2022-01-23

黄颡鱼对糖类的代谢

    肉食性鱼大多对糖类不耐受,尤其以加州鲈为代表,就是典型的糖尿病患者,制作其饲料都要单独的饲料机组与配方,就是由于其饲料中不能有太多的淀粉加入。那黄颡鱼是不是和加州鲈相似呢,这个不确定,因为黄颡鱼虽然以饲料蛋白的要求也高,爱好钓鱼的人也知道,黄颡鱼喜欢吃蚯蚓,但黄颡鱼也有杂食性的一面。所以饲料中糖类的添加量多少,对黄颡鱼有影响还要进行实验才能得出,今天结合2021年张丽等人发表在《中国饲料》第五期上的一篇文章,来分享这个内容。

01

在实验中,选用初始体重为(4.13±0.11)g的黄颡鱼180尾,随机分为2组,每组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分别投喂基础饲料(糖水平23.25%)和高糖饲料(糖水平31.11%)两组等氮等能饲料(粗蛋白质水平36.5%,能量水平13.4 kJ/g),进行56 d的养殖试验。实验的第一个结果是,黄颡鱼的饲料系数增加了,对照组是1.73斤饲料可增重一斤黄颡鱼,而高糖组是1.93斤饲料增重一斤黄颡鱼。鱼类饲料中虽然需要一定量的糖类提供能量,可以促进生长,但当其超过合适范围,就会抑制生长。许霄霄等做了关于吉富罗非鱼,摄食饲料糖水平34%与48%的比较, 缪凌鸿等做了关于鲫鱼,饲料糖水平为35%与50%比较;刘浩等做了关于石斑鱼,饲料含糖水平28%与35%比较。

02

得出了饲料中含糖水平低时,饲料的利用率显著增加,含糖水平过高则抑制生长。

试验得出的第二个结论是,高糖饲料对黄颡鱼的肝脏造成了损伤。实践中发现,谷草转氨酶是判断鱼的肝脏损伤的一个标志性参照物,通常血清中谷草转氨酶主要分布在肝细胞的线粒体中,在鱼体健康的情况下,谷草转氨酶在血清中含量相对恒定,只有当肝脏受到损伤时,鱼体组织细胞膜通透性增大, 肝细胞内的谷草转氨酶会释放进入血液,组织内的谷草转氨酶的活性下降,血清中则上升。通过对比,对照组是253U/L,而高糖组是368U/L,与对照组相比,高糖组黄颡鱼血清谷草转氨酶的活性提高了45.20%,高糖组黄颡鱼血清中谷草转氨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 这说明摄入高糖饲料引起了鱼体肝脏功能损伤。

试验得到的第三个结论是,黄颡鱼吃食高糖饲料后,肠道中有未被消化的淀粉、非淀粉多糖和寡糖等,当这些成分与蛋白质残渣、肠道分泌的黏液和酶类等,会被肠道微生物分解成短链脂肪酸、氨、生物胺等代谢产物,其中有些代谢产物可作为能源物质被宿主利用,而有些代谢产物会影响黄颡鱼的代谢功能与机体健康。当黄颡鱼机体内生物胺含量过高时,组胺、腐胺和尸胺等生物胺与亚硝酸盐发生化学反应,生成具有致癌作用的挥发性亚硝胺,从而破坏肠道形态结构与功能,引起黄颡鱼肝脏和肠道损伤。实验中与对照组相比,肠道代谢物葡萄糖、多糖、组胺、尸胺和腐胺含量分别提高了119.64%、60.33%、188.82%、848.23%和526.97%。

03

        综上所述,长期摄入高糖饲料抑制了黄颡鱼生长,降低了饲料利用,增加了肠道代谢物糖水平及组胺、尸胺和腐胺含量,长期摄食高糖饲料会导致黄颡鱼肝肠损伤。

END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