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 读《想象知识:在各学科内培养语言能力》

 慢老师 2022-01-23

每一个老师都吐槽学生的写作能力差,不单单是语文老师,但背锅的是语文老师。最近我们系统的领导也吐槽文员的写作能力差,准备搞公文写作培训班。很多人的疑问恐怕就是,学了那么多年语文,为什么写东西那么差,微信可以聊得火热,但是一到写东西,特别是到了高中写议论文了,就是不像样。

关键在于“学术语言能力”,平时我们聊天不是“学术语言”,看电视不是“学术语言”,甚至大部分阅读的内容也不是“学术语言”。学术语言是在某个学科之内,用恰当的语言、表达结构和思维方式来阐述观点。只有学术语言才能训练思维,提高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其他的语言是没有这个作用的。

所以,语言能力的培养,是在各个学科内进行的。这本书里面也给出了大量的实例,告诉我们在自然、社会、数学、语言等学科中是如何培养语言能力的。我们通常都会有一种误解,好像语言能力的培养,肯定就是语文老师的事情。我当了那么多年语文老师,深知其中有不少误会。

语言能力说到底是思维能力,脑子里面没想好,当然说不清楚写不清楚。有时候,一边写,也是一边整理思路,把问题讲清楚的过程。思维能力单单靠语文老师么,显然不是,每个学科都应该有自己学科的思维能力培养。

其他学科老师也说了,他们在自己学科上已经培养了,你们语文老师不能甩锅。学习金字塔大家都知道,最有效的学习是什么,是在表达中的学习啊。学生在整个思维过程中,离开表达,就在脑子里转,其实我们老师是完全不知道他的思维情况的。应该让学生把他们的思维过程写下来。(这也是我们过程性评价的一个环节。)

作者给出的课堂范式就是先进行想象建构,先想象,也就是把将要学的和自己脑子里已经有的内容尝试着联系起来。这种想象有两种不同的取向,一是维持一个参照点,二是探索可能性视域。简单地说,维持一个参照点,就是在教师给出的参照点上进行想象,也就是说,学生要证明教师给出的结论。教师的那个最终结论就是参照点,学生要想办法证明它。探索可能性视域,就是开放式的想象,思考新的可能性。

然后,教师根据学生的理解,缔造学科知识关联。学生不单单是学一节课的知识,而是将思考如何把这个知识和已有的知识和将来学习的知识,以及其他学科的知识关联起来。我想这里插一句,我们总是觉得理论联系实际,很多教师喜欢将一节课的知识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实际上,这样知识还是碎片化的,只是便于学生进入教学内容而已。应该是要讲联系,理论和理论是怎么联系的,知识和知识是怎么联系的。

教师要精心组织实质且持久的讨论与写作。学生互相交流、讨论、质疑,提出新的观点,不断回顾文本和材料,保证每个人都有话说,都能说话,都把自己的观点表达出来。这个过程应该会挺长的,会挺低效率的。——这就是我们遇到最大的问题。我们要教的内容多,课时紧张,所以好像没有那么多时间进行讨论。不讨论,只能自己拼命讲,自己拼命讲,学生有听得懂的,有听不懂的。听不懂的学生就自然被淘汰了。如果我们进程慢一点,会不会更有效果(而不是效率)。当然,语文课少讲一篇两篇课文倒也罢了,数学物理这种怎么办?大概需要教师精心取舍了。在写作上,每个学科有自己的范式,让学生按着范式去写(数学的解题过程也是一种写作呀),把思维过程表达清楚。

最后,教师要提供赋能策略。也就是教学生“做的方法”和“想的方法”,让学生“学着做”“学着想”。这也就是给学生一点支架,让学生能进行一些模仿。

想象建构课堂包含了大部分批判性思考(批判这个词,非常玄妙,其实本不是这个意思,有的人恰恰喜欢用这个被误解的意思),或者说是反思性思考。其实教学这件事,万变不离其宗,就是让学生自己动脑子。

有没有学生自己不懂脑子就能学会的教学方法,有,就是植入一个芯片什么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