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有的地方是腊月二十三小年,有的地方是腊月二十四,上海却是除夕前一天

 慢老师 2022-01-23

在有互联网之前,我所知道的“小年夜”,就是“大年夜”前一天。互联网一起来,发现别的地方并不是这样。

小年风俗始见于宋代。宋代,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节日的广泛性和综合性达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小年节风气繁盛。宋代文天祥《二十四日》诗曰:“春节前三日,江乡正小年。”这里的“春节”古指立春,时间在公历每年235(农历正月初一前后)。所以春节前三日为“腊月二十四日”说得通。清代叶名沣《桥西杂记·小年》释曰:“文天祥作此诗,在祥兴二年己卯。其年以十二月二十六日立春也。此风始于宋时禁中。大中祥符元年,以是日为降圣节,至乾淳时为小节夜。”汉蔡邕《独断》卷上:“禁中者,门户有禁,非侍御者不得入,故曰禁中。”小年节之风开始于帝王宫所,是一个自上而下流行的官方性质的节日。

宋时小年有固定日期是“腊月二十四日”。明代陈士元《俚言解》卷一亦载:“宋人以腊月二十四日为小节夜,三十日为大节夜。今称小年夜、大年夜。”明代沿用腊月二十四日祭灶。《西湖游览志余》卷二十载:“十二月二十四日谓之交年,民间祀灶。”

所以如今南方大部分地区是腊月廿四过小年的。

有人说从清朝雍正年间开始,皇帝于二十三日的腊祭之日也祭祀了灶王爷,政治关系密切的官绅也随之效仿,于腊月二十三祭灶。 习俗的改变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北方受官方影响于二十三日过小年,而南部地区远离政治中心,小年便仍保持在腊月二十四。

这种说法并不确切。查《清史稿》卷第八十四·志第五十九· 禮三(吉禮三)中:

八蜡之祭,清初关外举行,庙建南门内,春、秋设坛望祭。世祖入关,犹踵行之。乾隆十年,诏罢蜡祭。时廷臣犹力请行古蜡祭,高宗谕曰:大蜡之礼,昉自伊耆,三代因之,古制夐远,传注参错。八蜡配以昆虫,后儒谓害稼不当祭。月令:'祈年于天宗。蜡祭也。注云'日、月、星、辰,则所主又非八神。至谓合聚万物而索飨之,神多位益难定。蜡与腊冠服各殊,或谓腊即蜡,或谓蜡而后腊。自汉腊而不蜡,魏、晋以降,废置无恒。或溺五行家言,甚至天帝、人帝及龙、麟、硃鸟,爲座百九十二,议者谓失礼。苏轼曰:'迎猫则爲猫尸,迎虎则爲虎尸,近俳优所爲。是其迹久类于戏也,是以元、明废止不行。况蜡祭诸神,如先啬、司啬、日、月、星、辰、山、林、川、泽,祀之各坛庙,民间报赛,亦借蜡祭联欢井闾。但各随其风尚,初不责以仪文,其悉罢之。自是无复蜡祭矣。

也是就说,腊祭是要设坛的,并不是祭祀灶神。又有:

五祀,初循旧制,每岁暮合祭太庙西庑下。顺治八年定制,岁孟春宫门外祭司户神,孟夏大庖前祭司竈神,季夏太和殿阶祭中霤神,孟秋午门西祭司门神,孟冬大庖井前祭司井神,中霤门、午门二祀,太常寺掌之,户、竈、井三祀,内务府掌之,于是始分祭,旋复故。逮圣祖厘祀典,再罢之,并停专祀。惟十二月二十三日,宫中祀竈以爲常。

也就是说,祭祀灶神,原来是内务府掌管的,孟夏时节进行祭祀,但是康熙的时候就停止了,只有祭祀灶王爷,是宫中风俗,时间在十二月二十三日。

明清时期营兵军户属于军府,其民俗民风跟随首都。清同治五年《远安县志》载:“二十四日为'小年’。朝拂屋尘,夜'祀灶’。田父燎火畦间,曰'照田桑’。营署营兵均以二十三夜'祀灶’。”清光绪八年《云梦县志略》载:“二十三日'小除’。俗传灶神朝天,以炀糖、果品及刍豆饯之,谓之'送灶’。”这些地方都是军户之所,保持了明清时代军户礼俗,腊月二十三送灶,是谓'军三民四’。”

然而,南京人是正月十五过小年的。

民间有一种说法是,南京曾是明王朝的首都,朱棣篡夺皇位后实行了暴政,当时的百姓在永乐元年正月十五举行灯会,心里纷纷怀念朱允炆时代的宽政,场面赛过过年。因此在南京地区,元宵节也就成了小年。

而且这种风俗,通过卫所制度,传递到了云南广西一带。

上海地方志(《上海通志第四十三卷·社会生活·第九章 风俗》)说:

腊月下旬家家筹备过年,谚廿三送灶,廿四扫除,廿五牵(磨)粉,廿六蒸糕,廿七献土地,廿八过时节,廿九、三十等过年。农村长工腊月二十五日在东家吃年夜饭后回家,至正月十五日上工。在外者星夜赶路回家。

然而,再查原始地方志,也有腊月二十三和二十四两天祭灶的。

  • 《松江府志》(清嘉靖二十二年刻本):十二月二十四日,以夜祠灶神,谓之送灶。

  • 《上海县志》(清乾隆四十九年刻本):

  • 十二月二十四日,以夜灶祀,谓之送灶神朝天。

  • 《上海县志》(清同治十年刻本):十二月二十四日送灶。

  • 《法华乡志》(民国十一年铅印本):十二月二十三日送灶,以莳菇、地栗、饴糖等物(灶神二十四日子时朝天,奏人善恶,是以隔宵先送)。

  • 《紫堤村志》(一九六一年铅印《上海史料丛编》本):十二月二十四日,夕用饧糖、酒蔬、粉圆祀灶,曰“送灶君”。

  • 《蒲溪小志》(一九六一年铅印《上海史料丛编》本):十二月二十四日,以夜祀灶神,谓之“送灶”。

  • 《华亭县志》(清光绪五年刻本):十二月二十四日暮祀灶,谓之“送灶”。

  • 《川沙抚民厅志》(清道光十六年刻本):十二月二十三日,作粉团“祀灶”以送之。

  • 《川沙厅志》(清光绪五年刻本):十二月二十三日,作粉团“祀灶”以送之。

  • 《重辑张堰志》(民国九年金山姚氏松韵草堂铅印本):十二月二十四日为“交年节”,先于二十三日夜半以粉团、饧饼“祀灶”,祀毕具轿马、财帛送神上天,并撒以柴豆等料为神秣马。

好了,不抄了,还有很多。上面《法华乡志》和《重辑张堰志》提到的,可能就是为什么有的在二十三有的在二十四的原因。因为十二月二十四日,灶王爷是要“上天言好事”的,所以有的人就想出来,要提前给灶王爷打点打点,就提前到二十三日祭祀。这就和年初五迎财神,年初四晚上就开始放炮仗一样。清宫中腊月二十三祭祀,大概也是这个原因。但是有的人觉得,灶王爷是过完二十四日再上天的,于是在二十四日晚上祭祀。

至于江浙沪一代为什么年三十前一天是“小年夜”,我猜是如《上海通志》所述,长工是腊月二十五回家的(二十四要帮忙祭灶),回到家,再准备准备,自己过年。虽然已经在东家过了“小年”,在自己家也要过“小年”,所以习惯在年三十前一天过“小年夜”。而且这种习俗在传统方志中没有提及,极有可能是上海开埠之后产生的。上海是工商聚集之地,有大量外来务工经商人员,他们回乡过年,赶不上传统的二十三、二十四祭灶,就改在二十九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