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四大名将(秦始皇传7)

 昵称4X6owk9e 2022-01-23

嬴政灭韩之后,下一个目标就是赵国。秦对付赵国,不是在灭韩之后,而是在此之前已经和赵国打了多年的仗了。

本来,赵国经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之后,已经成长为北方的强国,但自武灵王以后,赵国虽然屡有良将,但国君是一代不如一代,导致赵国逐渐衰弱。

说起名将,战国四大名将,白起、廉颇、王翦、李牧,秦赵各占两个,而且是成对出现。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在影响秦赵两国国运的昭襄王时期的长平之战中,是白起对上廉颇,嬴政灭赵之战是王翦对上李牧。长平之战中,白起面对廉颇的坚壁清野政策也是毫无办法,虽然秦军势强,但廉颇坚守不出,两大名将只能说打个平手。但赵王是个庸主,架不住秦国范雎的反间计,用了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替换廉颇,改变廉颇的部署,想要进攻取胜,结果被白起断了粮道,赵括战死,赵国精锐被坑杀。长平之战中,秦军前后共歼灭赵军45万人,从根本上削弱了当时关东六国中最为强劲的对手赵国,也给其他关东诸侯国以极大的震慑。可以说,长平之战,不仅是关系秦赵两国国运的一战,也是关系到历史进程的一战。

长平之战后,赵国力量大减,嬴政对赵国不断的蚕食,赵国毫无办法,直到李牧出现在抗秦的战场上。李牧是北方名将,曾率领士卒打得匈奴十多年不敢靠近赵国的边境。

嬴政曾派桓齮率军进逼邯郸,赵王迁急命李牧为将军,率所部南下,指挥全部赵军抗击秦军。李牧率部将与邯郸派出的赵军会合后,在宜安附近与秦军对峙。李牧认为秦军连续获胜,士气甚高,如果仓促迎战的话会很难取胜,于是李牧像廉颇一样,筑垒固守,拒不出战。在赵军坚垒之下,桓齮认为,秦军远出不利持久,于是他率主力进攻肥下,想引诱李牧救援,等赵军脱离营垒后,再与李牧决战。李牧老于用兵,知道桓齮的想法,坚决不为所动。李牧的部将赵葱建议李牧救援肥下,李牧却说“敌攻而我救,是致于人”,是“兵家所忌”。秦军主力去肥后,营中留守兵力薄弱,又由于多日来赵军采取守势,秦军疏于戒备,李牧乘机一举袭占秦军大营,俘获全部留守秦军及辎重。李牧又判断桓齮必将回救,遂部署一部兵力由正面阻击敌人,将主力配置在两翼。当正面赵军与撤回秦军接触时,立即指挥两翼赵军实施钳攻。果然桓齮回军救援,此时李牧已经变被动为主动,让桓齮尝到了“致于人”的滋味,李牧指挥赵军以逸待劳,大败秦军。秦将桓齮仅率少量亲兵冲出重围,畏罪逃奔燕国。肥之战让李牧一举成为名闻天下的名将,被赵王封为武安君。武安君是当年秦国昭襄王给白起的封号,赵王这是狠狠地给嬴政打脸了,意思是说现在我也有我的白起了。只可惜,武安君这个封号不大吉利。白起最后被昭襄王赐死,而李牧最后也被赵王用计杀害。

嬴政灭韩同年赵国发生旱灾,国内缺粮,嬴政又命令秦军分南北夹击邯郸。李牧再次奉命抗击秦军,因为邯郸的南面有漳水及赵长城为依托,秦军难以迅速突破。李牧于是采取南守北攻的策略,他叫司马尚在据守邯郸以南的长城一线,亲自率领主力北进,反击远程来犯的秦军。两军在番吾附近相遇。李牧督军猛攻,秦军受阻大败。李牧随即回师邯郸,与司马尚合军攻击南路秦军。秦南路军知北路军已被击退后,已经丧胆,稍一接触,即撤军退走。

大秦的铁骑在与东方各国的战斗中,经常是势如破竹,鲜有敌手。各国不是望风披靡,就是一触而溃。但威名赫赫的秦军面对风雨飘摇的赵国,却在李牧这里连吃败仗,只能说,李牧是那个时代闪亮的一颗将星。

名将不仅是当时各国稀缺的资源,也是整个时代,历史的稀缺资源。拥有名将是一件幸事,但名将大多命运多舛,所以说,名将也需要遇见明君,当初白起立下了不世之功,最后落得个被秦王逼死的下场,廉颇晚年不被赵王信任,只能客死他乡。至于王翦和李牧的结局,我们也会一一见证。

嬴政派出了第一员大将王翦,来和李牧对敌。李牧依旧采取坚守不出的战略,双方相持一年多。可以说打了个平手。有人说,这就是名将?王翦攻城必克,怎么打不下李牧?李牧号称名将,光知道坚守壁垒?其实名将的特点就是不打无准备之仗,常常是一击必胜。李牧和王翦都是如此,我军的常胜将军林彪也是如此,林彪曾评价粟裕说自己一般要有七成把握才打,粟裕有五成把握就敢打。其实有七成把握才打正是名将特有的素质。那些年轻的没有经验的将领往往一上战场就想打仗,为了打仗而打仗,像赵括这样就枉自丢了性命,死了还不知道为什么。

王翦知道如果强攻的话,面对李牧即使是胜利也是一场惨胜。当时秦国与赵国连年征战,自身消耗不少,更何况秦国还需要留着兵力去攻打其他国家,王翦决定采取消耗最少的办法。孙子曰:上兵伐谋,王翦决定用计策除掉李牧。王翦禀告嬴政,实行反间计,派奸细到赵国都城邯郸,用重金收买了曾经诬陷过廉颇的赵王迁近臣郭开,让郭开散布流言蜚语,说李牧、司马尚勾结秦军,准备背叛赵国。昏聩的赵王迁一听到这些谣言,不加调查证实,立即委派宗室赵葱和齐人颜聚去取代李牧和司马尚。李牧接到这道命令,知道赵王信了谗言,但他信守“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拒不执行赵王的命令。赵王暗中布置圈套捕获李牧,不问青红皂白斩杀李牧,将司马尚弃用。当初临阵换将,用赵括代替廉颇,导致长平之战大败,如今又再次换将,斩杀在军中有巨大威望的李牧,导致赵国三个月后被灭国。在不信任和伤害名将的道路上,赵国的国君倒是一直发挥很稳定。

可怜北方长城,一代名将李牧,没有像一个战士一样死在战场上,死在同为名将王翦的手里,倒是死在了昏聩无知的小人手上,死在他一生都在誓死保卫的赵王手上。

在王翦和李牧两大名将的对决中,王翦成了获胜的一方,王翦胜在嬴政对他言听计从,而赵王迁则对李牧心生嫌隙。有人说,王翦胜之不武,但战争本就是两国政治的延续,是双方经济、外交、内政各方面的斗争。“兵者,诡道也。”谋略本就是战争的一部分,王翦用最小的代价获得战争的胜利,本就是名将的标志。

小时候读《千字文》里,里面写着“起翦颇牧,用军最精,宣威沙漠,驰誉丹青”,心里对战国四大名将充满了崇敬。后来读书,看到白起遇上廉颇,王翦遇上李牧,不由得心潮澎湃。但最后白起也好,王翦也好,虽然说“胜”了,但都是胜在反间计上,所谓的铁血大秦,所谓的名将,居然靠的是政治权术,不由得不让人感叹。

原来军人、名将,都只不过是历史的余波。当统一大势浩浩荡荡翻涌而来时,任你如何刚勇无敌,终究敌不过历史的洪流滚滚。《精武英雄》里船越文夫问陈真,什么拳最厉害,陈真说,用最强拳集中在一点上。船越文夫说,你错了,最强的是手枪。所谓的名将在战场上为了军人的尊严拼个你死我活,殊不知结局早已注定。二战中隆美尔打不过蒙哥马利,杜聿明打不过林彪,很多时候,不是统帅的能力差,而是统帅所站的一方代表的政治素质决定的。德国法西斯倒行逆施,国民党政府腐败严重,导致民心尽失,人神共愤,所以最终导致战争失败,但这其实不是统帅的问题了。

廉颇、李牧能与白起、王翦战成平手,甚至逼得秦国不得不用反间计,也许倒反证明了两人的实力。战争的胜负已分,但名将的传说尤在。汉文帝就曾感叹,面对匈奴,自己没有廉颇、李牧那样的将领。而在唐、宋所设的古代战将神庙里,这几位又化干戈为玉帛,端坐在一起,述说着当年的金戈铁马,冰河往事。

嬴政灭赵之后,将当年与赵姬母家不和的家族全部坑杀,算是洗刷了当年在赵国当人质的耻辱。这也是嬴政政治上的洁癖,睚眦必报的背后是他想掩盖这一段不为人知或者耻辱的过去。而当年与他有相同耻辱的燕国太子丹,如今正在谋划一件大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