嬴政灭楚之后,统一大业基本上只剩下扫尾工作了。他派王翦的儿子王贲继续攻燕,在辽东把燕王喜给抓了,燕国灭亡,回军的时候顺手把代地的赵国残余部队代王嘉给灭了,北方平定。 王贲的父亲王翦则继续攻略楚地,他攻下了江南一带,越君投降,南方平定。 嬴政往东边一看,只剩下一个齐国了。齐国是战国时期很奇葩的国家,秦灭五国时,采取“远交近攻”之计,不停地拉拢他,齐国在五国危难之际一兵不派,一粮不发。等到五国相继灭亡,齐王开始蒙圈了。嬴政让齐王称臣,齐王这才反应过来,将军队派在边境上。但此时齐国已经是温水煮青蛙了,举目四顾,全天下已经没有援军了。王贲率领的百战之师从燕国故地一路杀下,一举攻破齐国的国都临淄,齐国灭亡。 咸阳宫里,嬴政长舒了一口气。多少代秦王甚至是百姓的梦想终于实现了,中华民族实现了大一统。很多欧洲人不理解中国这么大,虽然有过分裂,为什么统一是主流。欧洲面积和中国差不多,但有很多小国,存在语言和文化的差异。其实,这个时候的秦国也面临着这样的挑战,各国语言、文字、货币都存在差异,嬴政如果不把这个问题处理好,很可能就会导致分裂。所以说,军事上的统一还仅仅是开始,更艰巨的任务还在后面,就是从政治、经济各个方面实现大一统。 在秦国统一中国之后,嬴政自认为这是亘古未有的功业,必须改变“王”的称号,否则将“无以称成功,传后世”,显示自己的“丰功伟绩”。丞相王绾和御史大夫冯劫、廷尉李斯等人为嬴政商议称号,他们认为古代有天皇、地皇和泰皇,其中泰皇最好,所以,给秦始皇定的称号是“泰皇”,嬴政反复考虑,认为自己“德兼三皇,功盖五帝”,决定兼采“皇”、“帝”之号,将这两个称呼结合起来称为“皇帝”,成为帝制时代最高统治者的称号。嬴政自称“始皇帝”,后世俗称“秦始皇”。同时规定,皇帝颁布的命令称“制”,颁布的文告称“诏”,自称“朕”。 皇帝一词树立了天下君主的典范,从秦始皇开始,以后的天子都称皇帝了。只是从此以后,“皇”由名词变成了形容词,如“皇宫”、“皇家”、“皇商”等等。 秦始皇还将最尊贵的“和氏璧”制成了传国玉玺,上面刻有李斯撰写的八个大字“受命于天,既寿永昌”。这方玉玺成为后世帝王帝位的象征,一直传到了后唐,就此失踪。三国时期,孙坚、袁术为此丢了性命,只有孙策实惠,拿玉玺向袁术典当,借了兵平定江东六郡。 提到郡县,这又有秦始皇的功绩。秦统一后,在中央设三公九卿制,三公是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九卿是奉常、郎中令、卫尉、太仆、廷尉、典客、宗正、治粟内史、少府。前文提到的王绾是丞相,冯劫是御史大夫,李斯是廷尉。丞相是百官之长,相当于总理。御史大夫是副丞相,主管监察。太尉管军队。 但是光有中央政府机构而无地方行政机构,仍然形不成强大的封建统治网络。但建立什么样的地方行政机构,这在秦统一六国之后是经历了一场激烈争论的。以丞相王绾为首的群臣,主张沿用周代以来的封国建藩制度,分封诸皇子为王。他们的理由是有利于统治新征服的六国地区。而廷尉李斯则力排众议,主张废除分封诸侯制度,全面推行郡县制度。这得到了秦始皇本人的认同,因为他自己就是诸侯争霸的亲历者和终结者,他不会允许他刚刚建立的帝国出现目无天子,不断攻伐的局面。所以说,郡县制更符合专制皇权和统一的要求,因此得到了秦始皇的采纳,他将全国分为三十六郡。后随边境的不断开发和郡治的调整,增至四十余郡。 郡,是中央政府辖下的地方行政单位,其组织机构与中央政府略同,设郡守、郡尉、郡监(监御史)。郡守,为一郡最高行政长官,掌全郡政务,直接受中央政府节制;郡尉,辅佐郡守,掌管全郡军事;郡监,掌监察工作。 郡以下设县或道。县是秦朝统治机构中关键的一级组织,是从中央到地方政府机构中具有相对独立性的一个单位。内陆设县,边地少数民族地区设道。满万户以上的县设县令,不满万户的设县长。令、长为一县之首,掌全县政务,受郡守节制。县令下设尉、丞。尉,掌全县军事和治安;丞,为县令或县长的助手,掌全县司法。 县以下设乡、里和亭。乡和里是行政机构,亭为治安组织。乡设三老、啬夫和游徼。三老掌教化,啬夫掌诉讼和税收,游徼掌治安。乡以下为里,是秦国最基层的行政单位。里设里正或里典,其职能除与乡政权职能大体相同外,还有组织生产的任务。此外,还有司治安、禁盗贼的专门机构亭。秦规定,两亭之间相隔十里,设亭长。亭遍布于城乡各要地。后来建立汉的刘邦就只是个小小的亭长。 中央的三公九卿制和地方的郡县制共同构成了秦朝的政府组织,这就一改几百年的封建制度,改为中央集权的君主制度。历史书上一直都说,中国有几千年的封建制度,其实到秦,就基本消亡了,当然后世还有一些反复,但已经不构成大流了。所谓封建,就是封邦建国,把功臣、亲属封给土地,西周就是典型的封建制,姜太公封到齐国,周公旦封到鲁国。但秦始皇统一后,改变了封建制度,改为了中央集权的君主制度。正经的封建已经废除了。 要知道,秦始皇所做的一切都是开创性的,没有什么“模板”可以照搬的,但是他建立的这一套制度却给后人留下了丰富的遗产。如果不是秦朝太短,也许我们就不叫汉人,不称汉族,要叫秦人,秦族了。因为汉随秦制,很多制度都是直接借用秦。 为了实现大一统,秦始皇还做了很多努力,首先是统一文字。在诸侯割据称雄的战国时期,“文字异形”。古代文字经历长期的演变发展,在全国各地有很大的分歧,而且这些千变万化的文字写法也没有一定的体系和结构规律,这就给政令的推行和各地的文化交流造成重重阻碍。秦统一后,颁布法令到原来六国之地还需要翻译,诏书至桂林一带一般人都不认识,可见统一文字已成为当务之急。于是,秦始皇下令“书同文”,派李斯和赵高、胡毋敬等人整理文字,以简化秦文“小篆”作为标准字体,用于公文法令,通行全国,废除了其它各种异体文字。又由李斯、赵高等人编写了小篆字颁行全国,作为标准文字的范本供人学习。此外,秦始皇出巡所到之处都要立碑刻字以示天下,如泰山石刻,后来狱吏程逸又根据民间流行的字体,整理出更为简明易行的新书体---隶书,作为日用文字在全国范围推广。隶书的出现是我国文字由古体转为今体的重要里程碑。隶书就是今天通用楷书的前身。 统一文字是千秋万世的大功绩。先秦古字经过这次整理之后,字样结构得以定型,这对贯彻法令、传播文化起了重大作用。我国地广人多,各地方言迥异,后来历史上又多次出现分裂割据的局面,而文字的统一,成为维系中华民族历史发展进步的一条生动鲜明的脉络。长期以来,我国社会高度发展的经济和文化屹立在世界文明的前列,这与秦朝大一统的开创之功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秦始皇还统一货币,针对各国货币不一的情况,统一货币为外圆内方的秦半两钱。 为了保证国家的赋税收入,制造标准的度量衡器,秦始皇要求全国统一施行。1标准尺约合今23厘米,1标准升约合今201毫升,1标准斗约合今2010毫升,1标准斤约合今256克,1标准石约合今30.75公斤。 统一度量衡方便了民众的经济生活,也方便了国家征收国税。即达到了便捷于民的目的,也达到了提高政府工作效率的目的。更深远的影响还在在于它为后世提供了统一的计量单位。 秦始皇还统一车辆的规格,这样走在路上会减少损耗。因为相同车距的马车压在路上车辙是一样的,马车顺着车辙走,既省力又方便。 秦始皇同时将天下12万户富豪迁居咸阳,既提高咸阳的经济指数,又加大了对这些人的控制。 秦始皇销毁天下的兵器,铸成了十二铜人。虽然没有化剑为犁的诗情画意,至少是保证了安全。 诗仙李白把这一段历史记在了诗里,他是这样写的: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明断自天启,大略驾群才。 收兵铸金人,函谷正东开。 …… |
|
来自: 昵称4X6owk9e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