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类似韩信的三国名将

 昵称4X6owk9e 2022-01-23

三国里面有一个人类似韩信,他的出身、军事才能、军事谋略、政治命运都像极了韩信。他是谁?他就是蜀汉大将魏延。魏延是个什么样子的人?我还记得小时候玩街机《三国志》里的魏延,剃一个光头,手持双刀,经常像个皮球似的往前翻滚,划出一道青光。这个凶神恶煞般的魏延形象,虽说是极大部分是杜撰,因为古人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也,孝之始也”,头发是极其珍贵的,而剃光头则是一种极大的侮辱。在古代,这样算一种刑罚,叫做髡刑。比如说曹操有一次征张绣的时候,下达了一个命令,不得践踏农田,谁的马如果踩了麦田那是杀头的罪,所以曹操的那些骑兵全部下马步行,一只手牵着马,另外一只手用武器,用戈啊什么东西把麦子护住,小心翼翼地走。曹操自己没有下马(一说是一只雉从地里飞出),结果马惊了,一家伙跳到麦田里面,曹操的马践踏了麦田。曹操马上下马,把军法官叫来考试说,该当何罪?军法官眼睛都没眨说,杀头。曹操说那就请你行刑吧。结果大家都说古代有个传统,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法不施于尊者,统帅怎么能够杀头呢。曹操说那没有办法,那就割一把头发吧,自己拔出剑来把头发割了一片扔在地上,表示受过罚了。现在我们看电视剧以为曹操是作秀,割一把头发就算杀头?其实在古代也算差不多了,而三军统帅因为犯了军令都上了耻辱的髡刑,大家就自己看好自己的脑袋吧。

罗贯中先生的《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一见魏延,就说此人脑后有反骨,速速斩杀报来!魏延的光头不靠谱,但也有一个好处,那就是我们可以看清楚他得脑袋结构。呵呵,光头版的魏延也没见脑后著名的“反骨”啊?根据人体遗传学的科学论述,成人的身体都只有206块骨头,不存在能多出一根的情况。那么著名的“反骨”若存在,也仅是类似球星亨利的后脑突出似的头型而已,可见也是当不得真的。中国的家长从小就讲究用米枕把小孩的头型睡扁,而国外的家长都认为这种湖南话叫“霸脑壳”似的后脑突出型孩子长大以后更聪明。如此看来,即使是真如罗老先生所述,魏延脑后有“反骨”,那也只是能说明他聪明的一个例证啊。

那么事实上魏延聪明吗?我认为,聪明,毫无疑问,甚至认为他是在大家印象里最被低估的一个军事人才。魏延曾以韩信自比,他与韩信也有那么一些相似之处。

魏延出身寒微(一似韩信),“以部曲随先主入蜀”。什么叫部曲?部曲就是私人武装的家兵。乱世之中,农民失去田地,无所依靠,只能投靠士族地主,而士族则利用他们耕作和作战。他们作战时是士兵,平时是佃客,即且耕且战的武装耕作者。乱世人无所归,部曲永随将帅,部曲绝对服从所属军官的命令。这种身份打上了深刻的烙印,也决定了魏延一身的荣辱。

入蜀后,魏延多有战功,被封为牙门将军。这是魏延正式步入蜀汉武将行列的一次飞跃。从士兵到将军,证明了魏延的赫赫武功,也证明了刘备的识人眼光(这一点也多为世人忽略)。

后来张咨议论孙权乃“聪明仁智雄略”之主,其中一条叫“拔吕蒙于行阵,是其明也”,刘备其实也不亚于孙权,套用一句,则是“拔魏延于行阵”。

攻下汉中后,刘备自立汉中王,治所在成都,要留一员重将镇守汉中。汉中是西北前线的咽喉要道,当时,刘备的头名大将关羽镇守荆州,大家认为肯定轮到第二员大将张飞了,张飞也认为自己是非我莫属。哪知道刘备任命魏延为督汉中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一军尽惊”。魏延名望不够,刘备又要悉心培养,于是召开了新闻发布会,刘备代表组织部提出了一个大家最感兴趣的问题:“现在组织上任命你为分公司经理,你有什么施政方案啊?”魏延回答“如果曹操倾全国之力而来,我请为大王阻挡住他;如果是其余的偏将率十万人马来,我请为大王吞并他。”刘备呵呵大笑,问各路记者和手下大将:“你们还有不同意见吗?”大家都对魏延刮目相看,举手赞成这次任命,说这是一次和谐的大会、成功的大会、团结的大会。

如果说刘备越级提拔魏延纯粹是因为“部曲”这种坚不可摧的上下级关系的话,那不但是小瞧了刘备,也看低了魏延。

魏延具备极高的军事才能(二似韩信)。他曾单独领兵作战,在阳溪打败魏国的后将军费瑶、雍州刺史郭淮。这里的郭淮是魏国陇右地区的名将,曾打败马谡、廖化、生擒句安。魏延能打败郭淮,后来姜维北伐,与郭淮相争还是互有胜负,这就说明魏延强悍的军事能力。

在诸葛亮的北伐战中,魏延和高翔、吴班一起打败司马懿,获得甲首三千级,玄铠五千领,角弩三千一百张的战利品,司马懿守营不出。

另外,史书说魏延“善养士卒”,这和“刑杀既过差,又日鞭挝健儿”的张飞形成强烈的对比,比较关羽的“善待卒伍”,可见刘备在挑选人才上走的是以人为本的和谐军事论。因为刘备起于微末,白手起家,很珍惜与士兵的关系,关羽和魏延分别被委以重任,不能不说与这些朴素的带兵情感有很大关系。

一个真正的军事人才,是进可攻,退可守的。魏延正是如此。

他在汉中十五年,采取御敌于国门之外的政策,在外围据险而守,汉中固若金汤,没有放一个敌兵进入自己的防区。接任的王平完全按照魏延的既定方针办,也以少胜多,在兴势打败曹爽率领的十余万魏军。到了后期,姜维掌兵权的时候,则改变魏延的部署,放弃汉中外围据点,将驻军撤守汉、乐二城,采取坚壁清野、诱敌深入到盆地内部的做法,改为放弃谷口的险要地形,只坚守几座城镇,让敌军进入汉中平原,以为这样可以诱敌深入,待敌军粮尽再加以包围歼灭。这个战略看起来好象更加主动,但实际上是脱离实际并与基本兵法相违背的。首先,蜀军少而魏军多,放弃险地即是放弃有利条件而置自己于不利。其次,蜀军的优势兵种是弩兵与山地兵,魏军的优势兵种为骑兵和重装步兵。在防守山险时,蜀军的优势兵种可以发挥最大的特长,而一旦进入平原,魏军的优势兵种就比较厉害了。结果,由于姜维的错误战略,导致钟会的大军顺利地进入汉中,随后包围了汉、乐两城,而钟会的主力竟越过汉中直接进攻阳平关。阳平关的失守,使汉中很快就丢失了。最后邓艾偷渡阴平,直接导致蜀国灭亡。

这就从实质上证明,是魏延的军事才能明显胜过马谡、姜维等。这也从一个侧面证明诸葛亮拙于军事,识人、用人眼光远逊刘备。

魏延为人称道的是他极高的军事谋略和大局观(三似韩信)。诸葛亮首次北伐,北伐大军大致可以从两个方向进兵,一个方向是从汉中出发,直接攻打关中的长安。汉中和长安当中隔着一座山,就是秦岭。从汉中翻越秦岭,可以夺取长安。从汉中跨越秦岭,有三条山谷,东边一条是子午谷,子午谷最险,道路有660里,子午谷的谷口在长安城之南,虽然子午谷山路崎岖,形势最险,但可以出其不意,一旦走出谷口,军队就可以突然出现在长安城的南门。中间一条山谷叫傥骆谷,谷长420里,直接通往关中的武功,对长安的威胁也很大。西边的一条山谷叫褒斜谷,有470里山谷,如果蜀汉的军队攻出褒斜谷,就可以切断曹魏从关中通往凉州的道路。这三条山谷都是从汉中出发攻打长安的方向。另外一个方向,就是从汉中出发,往西打,攻打祁山,甘肃的陇右地区,这条路地势比较宽敞平坦,安全系数比较高。

魏延在会上提出出子午谷、奇袭长安的战略。他说镇守长安的夏侯楙年纪轻,只是因为是魏国的女婿才担此重任,为人胆小,又缺少谋略。现在我请精兵五千人,另外五千人运粮,偷出子午谷,不过十天可到长安。夏侯楙一听我奇兵飞来,一定会乘船逃走。等到魏国在东边聚集兵力还要二十多天,这时候诸葛公从斜谷来,就可以先期一步到达长安。这样,咸阳以西的地方就都是我们的了。

但是这个意见被诸葛亮给否决掉了,这个意见有他的弊端:子午谷道路险狭,危险系数极大,一旦魏军卡住谷口,轻则劳而无功,重则全军覆没;夏侯楙未必会弃城而逃;就算攻下长安,也未必守得住;万一失败,兵力本来就不足的蜀军损失太大。所谓“诸葛一生唯谨慎”,他受不了这个冒险的代价,宁愿老老实实从祁山进兵。

可惜,战争不是算术,诸葛亮就这样浪费了战争的天时、地利和人和。首先说天时,第一次伐魏,本身就是一个措手不及,刘备在时,魏国认为能打仗就是一个刘备,后来听说诸葛亮北伐,“朝野恐惧”,事实上,南安、天水、永安三郡甚至都投降了,魏明帝亲自坐镇长安,张合打败马谡才止住颓势。

其次说地利,魏延久在汉中前线,对敌我双方进退得失自然是一清二楚。子午谷的道路必然早已打探清楚。比较邓艾的偷度阴平实际上,奇袭子午谷最难的不是道路,邓艾偷度阴平时道路更险,甚至要用衣服包住身体从山上滚下。最难是粮草,魏延所说的一万人只需五千精兵,另外五千用来运粮。而攻下长安以后,他也谈到了粮食问题,就是就近筹粮。而邓艾偷度阴平后也是从江油得到了粮食才得以为继。甚至比较刘备攻打刘璋,郑度提出的建议也是坚壁清野,敌人自然会不战而散。所以说,孤军远征最难不是道路,不是战斗力,而是粮食。

再说人和,史书上说夏侯楙毫无才干,只会贪财蓄妓,甚至影响了和清河公主的夫妻关系。这种人守长安图的是安逸,听说宿将魏延来了,估计不跑也打不过。

可惜这三种有利条件都被诸葛亮放弃了。从另一个角度讲,魏蜀交锋,蜀国在经济上、军事上都处于明显的劣势。如果像诸葛亮的战略意图,与魏军拉开了架势交锋,长久下去输的一定是蜀国。《孙子兵法》上说:“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官渡之战曹操正是凭了“以正合,以奇胜”的信念,以少胜多打败了袁绍。在更需要出奇致胜的时候,诸葛亮却舍弃了这样的机会,而且再也没有了。当然,像曹操这样的人物是可一不可二不可多得的人才,诸葛亮军事上确实比不上他。

当然,魏延的政治身份也决定了他的政治命运,他是一个没有派系的人(四似韩信)。魏延是刘备的部曲出身,决定了他忠于的就是刘备本人。在政治上,他的靠山只有刘备,刘备一死,诸葛亮当政。诸葛亮信任的是马谡、蒋琬、费祎、郭攸之、董允、杨仪等他的一批荆州旧部。魏延虽然是荆州出身,但不属于诸葛亮的文人体系。蜀国当时还有刘璋的东州系,本土的益州系,但魏延和他们也都没有任何关系。在政治上,魏延不但没有派系,另外他还和诸葛亮为首的荆州系有矛盾。矛盾集中在一个人身上,就是杨仪。杨仪最大的本领是布置策划井井有条,诸葛亮出征时这事都是杨仪干的。杨仪这个人和魏延其实命运有相似之处,都有才,都是刘备挖掘出来的。但他们都有一个缺点,就是自信得不得了,自认第二没人敢认第一的主。杨仪任尚书的时候,和顶头上司尚书令刘巴没搞好关系,刘巴是谁?三国最牛的人啊(可参看拙作《三国最牛的人刘巴,就是不和刘备玩》),当然被降了职。后来可能因为工作关系,又和猛将魏延不和(其实就是两个同样性格的人照镜子,谁也不服谁),甚至搞得经常在宴会上吵架,魏延甚至拿出小刀对着杨仪比划,吓得杨仪哭个不停。诸葛亮常常给他们当和事佬,运用他师父水镜先生的独门本事,说:“你好,他也好。”

其实,诸葛亮貌似一碗水端平,其实还是有所偏废的。他没有像当初刘备支持刘巴一样,把杨仪调走,而是继续营中任事。这也埋下了二人命运的伏笔。

诸葛亮五丈原陨星的时候,这里有一本糊涂账。就是诸葛亮有没有召开军事会议。《三国志》介绍:诸葛亮病危的时候,和杨仪、费祎、姜维三个人密定了退兵的计划。这一次出兵,魏延本来是先锋,这时候却将他改作断后。而令姜维次之。魏延如不听命令,大军就径行开拔。谙葛亮死后,杨仪秘不发丧,派费祎去探问魏延的意思。魏延说:“丞相虽死,我自活着在这里。跟府里亲近的人和官属,自可将护他的棺框回去安葬,我自当带兵击魏。如何因一个人死,废掉天下的大事呢?况且魏延是什么人。要听杨仪的命令,替他做断后将?”就和费祎同拟一个计划,那一部分的兵该退回去,那一部分的兵该留下来,要费祎和他连名,把这命令传给各将领。费祎骗他道:“杨仪是文官。不会部署军事,他决不会违反你的意思的,不如让我回去,再和他商量”,就骑着马快跑而去。费祎去后,魏延懊悔不该放他,再派人去追,已经来不及了。魏延派人去探看,杨仪等已经整军待发,打算把魏延一枝兵留下来。魏延大怒,趁他们没有动兵,便带兵先发。杨仪等亦伐木开路,昼夜兼程,紧跟在他的后面。魏延的兵先到,据住了南谷口,派兵去攻击杨仪。杨仪派何平(就是王平)去抵敌。何平骂魏延先发的兵道:“丞相刚死,你们怎么敢这样?”魏延的兵知道魏延不对,都不听他的命令,散掉了。魏延只和他的儿子和还有几个人逃回汉中去。杨仪派马岱带兵去将他追杀了。

历史学家吕思勉先生说,这大概不是事实。因为就算是召开军事会议,参谋长要参加,前敌总指挥总也得来吧。魏延的职位是仅次于诸葛亮的,不可能架开他不让他参加吧。

这一段本是无头公案,我们只能分析。可能诸葛亮病危时,并没有能够预定退兵的计划就死了。他死后,参谋长杨仪等密定了一个退兵的计划,怕魏延不听,派费祎去探问。魏延果然不肯听他们的部署。要自已另定一个计划,和费祎连名行下去。费祎哄骗他逃了回来。杨仪等知道无可疏通,就把他置于不顾,打算将余军径行开拔。这个消息又被魏延打听到了,乃趁他们没有开拔之前,先行开拔,把南谷口据住了。至此。两军遂不得不正式交战。魏延虽然勇猛,但他所统率的,只有他的直属部队,杨仪在诸葛亮幕府里,全军都在他调度之下,众寡不敌,所以魏延就给他打败了。

魏延和杨仪互相攻打的时候,互相指责对方叛乱,成都的刘禅不知道该相信谁,就问蒋琬和董允,是谁反啊(这也搞笑)?这两人都是荆州系,当然保杨仪而怀疑魏延。后来刘禅派蒋琬率宿卫营北上,魏延进退失据,只有逃往汉中,这才被杨仪派马岱追杀魏延,夷三族。一代名将死在政治斗争中。

关于魏延造反的问题,当时就有定论。魏延要真想叛逆,何必等在这时,他长期在离魏国最近的汉中,随时可以叛变。更何况,要叛变何必拦住杨仪等南归的去路,并火烧栈道?杨仪回去只得了个中军师的头衔,从容而已。也可反证魏延并未造反。否则立了大功的杨仪怎么不加官进爵,而尚书令、益州刺史的名号却给了寸功未立的蒋琬?《三国志》说:“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还者,但欲除杀仪等。平日诸将素不同,冀时论必当以代亮。本指如此,不便背叛。”魏延不服在杨仪之下,害怕杨仪执掌兵权对他不利,这才挡住退兵的要道,造成了终身遗憾。

可笑的是,取得胜利的杨仪却更像个叛徒。回来认为自己立了大功,该坐上诸葛亮的位置秉持朝政,不料却给资历更浅的蒋琬夺了位置。于是大放阙词,说当初我兵权在手的话,北上投降魏国,会落拓如此吗,如今真是追悔莫及。这样大逆不道的话被朝廷知道,杨仪被削职为民,后来他又上书诽谤,只得把他抓进牢里,在魏延死后的第二年,杨仪自杀。

魏延和杨仪像矛盾的两个共同体,继续在另一个世界搏斗去了。

更搞笑的是,如今成都武侯祠的文臣武将廊里,居然没有蜀汉最重要也是最杰出的军事人才魏延的雕像。问:为什么没有魏延?工作人员回答:魏延是叛将。

……

历史的迷雾云山雾罩,小说家言却深入人心。什么时候我们用自己的智慧眼把迷雾看穿,给别人一个公道,还历史一段清白?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