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学而》第十四章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在讲过“君子”的管理哲学之后,孔子在这一章讲君子的个人追求。“食无求饱,居无求安”,这句话很好理解,“君子” 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这里的饮食起居不是道家讲的养生之道,而是不要耽于物质追求。作为统治阶级的“君子”如果过度追求物质,就会导致贪污腐化,超过“义”和“礼”的红线,做出危害人民群众的事情来,这样不可能做到“和为贵”。 作为追求君子之道的个人,如果过度追求物质,失去精神的滋养,就会偏离正道。 王安石官做到宰相,每次吃饭,身边的人总是发现,他总是只吃靠近身边的菜,开始以为他是喜欢吃这个菜,于是天天做给他吃。后来他的夫人说:“换一个试试。”结果发现王安石不管是什么菜,他都只吃身边的那个菜。人家把精力放在学问和治国上面,对吃饭要求根本就不高。 有一回,王安石儿媳妇家的亲戚一个姓萧的孩子到京城,就去拜访了王安石,王安石邀请他吃饭。萧公子认为宰相家请吃饭,一定很丰盛,于是第二天穿着盛装出席。到了中午的时候迟迟没有开饭,他觉得很饿,但又不敢走。又过了很久,王安石才请他入座,桌上还什么菜肴都没有,萧公子心里暗暗地埋怨王安石。喝了几杯酒后,才上了两块胡饼,再上了几块切成块的肉。一会儿就上饭了,再就是旁边有个菜汤。萧公子很失望,觉得没什么可吃的,就把胡饼中间的一小部分吃了,四边都留下来了。王安石默默地把剩下的四边取来自己吃,萧公子感到很惭愧,就告辞了。 你看,王安石不但自己“食无求饱”,还带动别人一起来。 当然,现在我们物质生活相对丰富,饮食可以相对吃好一点,但仍要防止骄奢淫逸使人丧失志向。 当初刘备在荆州的时候,看到自己大腿上长了肥肉,就悲从中来。刘表感到很奇怪,就问他为什么哭?(奇怪地很,《三国演义》的配角们一般都要问刘备为什么哭,问曹操为什么笑)刘备说当初在北方每天打仗,人不离马,大腿上都是小肌肉,现在安逸了,腿上长肥肉了,但自己还是寄人篱下,功业还没有立起来,这是刘备为了事业而哭,看得出他还是雄心壮志满满。过了几年,同样是刘备,跑去东吴娶亲,周瑜和孙权对刘备好吃好喝招待,再以醇酒美人安其心,使他困在东吴,不思荆州,忘记关羽张飞这一帮兄弟,他还真的乐不思归,雄心壮志都快消失了,再也不看大腿上长没长肉了。要不是诸葛亮的锦囊,刘备只怕要在温柔乡里把雄心壮志磨个干净! 可见逸乐之所求,必失其志;志之所求,必不苛求于食、居。对物质生活要求降低一点,才有精力去做更重要的事。 “敏于事而慎于言”,做事快捷,说话谨慎,用现在的话来解释就是“多做事,少说话”。 再说《三国演义》中的一个人。这个人才气纵横,非常能干。让他擂鼓,他的鼓曲声音节奏悲壮,听到的人都为之感动;让他写文章,他提起笔就写,中间没有任何改动,一气呵成,文辞色彩非常华美。这个人可以说“敏于事”,但他口不择言,讲话非常难听,没有做到“慎于言”,结果魂断江夏,英年早逝。这个人是三国第一大“喷子”,叫做祢衡。 他自视甚高,从荆州来到人文荟萃的许都后,为求进用,曾写好了一封自荐书,打算毛遂自荐,但因为看不起任何人,结果自荐书装在口袋里,字迹都磨损得看不清楚了,也没派上用场。 后来比他大二十岁的前辈孔融推荐了他,他对孔融却很不礼貌,说“大儿孔文举(孔融),小儿杨德祖(杨修)。其余的人平平庸庸,不值得提。”相信我,在祢衡嘴里,这么说已经是他的最高评价了。不管“大儿小儿”怎么解释,反正透着一股高高在上的劲。其实这两人是祢衡唯二的朋友,孔融文才天下知名,杨修门第高贵,祢衡这么提有自抬身价的意味。值得一提的是,物以类聚,祢衡的这两位朋友都因为嘴巴不严实,最后都被曹操杀了。 再看看祢衡怎么评价其他人的。人家问他荀彧和赵融怎么样,他见荀彧长得帅、赵融是个大肚子,便说:“荀文若(荀彧)可以借他的脸去吊丧,赵稚长(赵融)可以让他管理厨房膳食。” 他骂曹操:“不识贤愚是眼浊,不纳忠言是耳浊,不读诗书是口浊,常怀篡逆是心浊。我祢衡乃是天下名士,你身为丞相却将我用为鼓吏,难道不是混浊之人!” 他骂曹操的手下将军和谋士们:“荀彧可使吊丧问疾,荀攸可使看坟守墓,程昱可使关门闭户,郭嘉可使白词念赋,张辽可使击鼓鸣金,许褚可使牧牛放马,乐进可使取状读招,李典可使传书送檄,吕虔可使磨刀铸剑,满宠可使饮酒食糟,于禁可使负版筑墙,徐晃可使屠猪杀狗;夏侯惇称为完体将军,曹子孝呼为要钱太守。其余皆是衣架、饭囊、酒桶、肉袋耳!” 曹操及手下的人都想要杀他,但曹操自己不想担不能容人的罪名,把他送给刘表。祢衡又骂刘表,刘表依样画葫芦,又把祢衡送到黄祖那里。祢衡再骂黄祖“死公”,黄祖就杀了他。 祢衡这一张嘴只怕没有谁不骂了。他没有骂过的人也不要庆幸,那是没有被他遇到。这个人岂止是不“慎于言”,简直是见谁喷谁,一味找死。再有才气,也难逃一劫。 我们在生活中一定要注重行动,说话谨慎。去年,我们组内有一位老师取消了一项任务,我一时口快,说某老师,你的心理素质不太好,上回有个比赛本来是你,后来又换人了。那位老师轻轻地回了我一句,是领导要我不要上的。当时我特别尴尬,我也不敢猜她对我印象有没有变差,但我觉得我太傻了,事情没有弄清楚之前就评论别人。再说,任何时候当面评价别人都需要谨慎。 “就有道而正焉”, 到有道的人那里匡正自己。前面“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还只是及格,有一条线在那里,即使我们做到了也还不够,因为我们只做到了自己认为的最好。所以还要“就有道而正焉”,看看真正有道德的人,他们的言行,对事业的投入度,对人生的理解度,完全是不一样的。 荣获国际翻译界最高奖项之一的“北极光”杰出文学翻译奖的许渊冲先生,自己名片上印着:“书销中外百余本,诗译英法唯一人”,他说自己是狂而不妄,有中国人的自信。他近百岁的高龄仍然笔耕不辍,他每天给自己定翻译任务,白天有事耽搁了,晚上就要补回来。他真正享受着与中外作家交流的乐趣,真正喜欢自己翻译的事业,遇到思想的火花,翻译的灵感就由衷地快乐。这样的人,我们去靠近他,就感受到他人格的魅力,就能看出自己的不足。 孔子说,如果我们连这个也做到了,才算“好学”。我觉得,真正的好学,不是一种标签,而是一种态度,一种时刻保持虚心的态度,一种时刻保持警惕的态度。《易经》讲“夕惕若厉”,我们时刻对自己提出警示和要求,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 这段时间,钟南山院士收到了来自全国各地学生的来信,他的回信中有这样的寄语,这就是今天这一章的现代注解:用知识缝制铠甲,不远的将来,当你们走出社会,在各行各业都将由你们披甲上阵。你们是未来的接班人,希望你们好好学习,投身于祖国的建设,不惧艰辛,勇敢前行! |
|
来自: 昵称4X6owk9e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