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 年 SPRING FESTIVAL 虎 年 SPRING FESTIVAL 《茶人三部曲》阅读分享会 文澜读书岛2022年第1期 (总第96期)活动纪要 (根据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阅)
分享时间:2022年1月15日下午 分享地点:文澜读书岛钉钉群视频直播 录音整理:章一峰 文字编辑:劳月 劳月:各位书友,下午好!欢迎大家来到文澜读书岛!文澜读书岛是由浙江图书馆主办、钱报读书会协办的一档阅读沙龙活动。欢迎大家的关注和参与! 今天这场活动是2022年文澜读书岛的第一场阅读分享活动,总第96期。2021年的年末和2022年的年初不太平静。从浙江到陕西到河南到天津,新冠疫情烽烟四起。刚刚早起,我又看到广东也发生了疫情。杭州昨天也发现一例核酸检测阳性。文澜读书岛的线下分享活动又被迫中断。但是,我们阅读分享的步伐依旧不会停止。经过再三努力,文澜读书岛终于恢复钉钉群视频直播。从今天开始,我们又可以在线上继续阅读和分享了。欢迎热爱阅读的书友加入我们的钉钉群,一起享受阅读的快乐。 今天的分享活动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对文澜读书岛2021年的工作做一个回顾总结。这个总结原本应该在12月31日的朗读跨年晚会上做的,但因为疫情防控原因,朗读跨年晚会被迫取消了。所以,我们决定,把总结环节放在今天的阅读分享之前来进行。第二部分就是我和浙江文艺出版社编辑谢小园来分享王旭烽的《茶人三部曲》。 现在首先请文澜读书岛的“大管家”、浙江图书馆的乔静仙女士来为我们总结回顾2021年文澜读书岛的活动情况(发言内容本号将发布专文,此处略去)。 劳月:接下来进入今天的正题,分享王旭烽获得茅盾文学奖的长篇小说《茶人三部曲》。 每一年文澜读书岛的第一场阅读分享会照例都是重磅型的。2020年1月,我们在京杭大运河边分享徐则臣的《北上》。2021年1月,我们在宝石山上分享林语堂的《苏东坡传》。今年自然也不会例外。这次我们联合浙江文艺出版社,推出长篇小说《茶人三部曲》分享。 从《茶人三部曲》中,你不仅可以感受各具独特性格的文学典型人物的风采和跌宕起伏的爱恨情仇冲突,而且可以深入了解中国近代史的曲折反复和茶文化的源远流长,更可以品味浓厚的杭州地域文化魅力。不管是杭州原住民,还是新杭州人,《茶人三部曲》一定是你必须要读的好书。 今天我们就从杭州原住民和新杭州人两个不同的角度来分享对这部最杭州的长篇小说的阅读体会。我是杭州原住民,出生和成长在《茶人三部曲》所描述的羊坝头附近。浙江文艺出版社编辑谢小园是新杭州人,是《茶人三部曲》第三部《筑草为城》的责任编辑。我们既是两代人,又是新老杭州人,一定会给大家不同的阅读体会。 我分享的题目是:《茶人三部曲》:最杭州的长篇小说。 从《茶人三部曲》第一部《南方有嘉木》出版到今天,已经20多年过去了,但这套长篇小说依旧长盛不衰。2000年,《茶人三部曲》的第一部《南方有嘉木》和第二部《不夜之侯》获得茅盾文学奖。2019年,《茶人三部曲》入选“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2020年,浙江文艺出版社又出版了全新版的《茶人三部曲》。 我的分享分四个部分:文学与人物,文学与历史,文学与茶叶,文学与地域。 关于人物。所谓“文学”,最基本的就是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人物,永远是文学作品的中心。古今中外的文学经典首先以不朽的文学典型人物为核心。贾宝玉、林黛玉,水浒一百单八将,唐僧师徒,曹操、刘备、孙权;唐吉诃德、哈姆莱特、高老头、聂赫留朵夫……岁月流转,这些文学经典人物永不过时。因为他们代表着普遍的人性,又具有时代和地域的特点。 《南方有嘉木》中的杭天醉、吴茶清、沈绿爱。《不夜之侯》中的杭嘉和、杭嘉平、赵寄客。《筑草为城》中的杭汉、吴坤和得荼、得放兄弟。即便次要人物,也无不生动、深刻,引人深思,比如罗力、小堀一郎、寄草、叶子。这些人物无不生动丰满,栩栩如生,更深刻揭示人性的复杂,引人深思,令人难忘。 关于历史。王旭烽毕业于历史系,具有深厚的历史学功底,所以她的《茶人三部曲》中有着宏大的历史观。作品中的人物完全融汇进中国近现代史的风云变幻中。从小说人物身上,我们可以清晰、透彻地观照中国的百年历史。历史的厚重感使小说人物更加深刻。比如《南方有嘉木》里的辛亥革命、五四运动人物,《不夜之侯》里抗战时期各种势力,《筑草为城》里十年动乱中的众生相。 《茶人三部曲》采取了历史与虚构相结合的方式来写作,使故事更加可信。其中吴觉农是真实人物,杭家、赵家、吴家都是虚构人物。真实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虚构事件、人物交织在一起,与金庸的武侠小说有异曲同工之妙,很具可读性。 关于茶叶。丝、茶、瓷是中国享誉世界的独特物产。其中茶在种植、制作、饮用的发展变迁中,又衍生出丰富的文化理念,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小说的形式阐释茶文化的发展变迁,无疑是十分必要的。王旭烽有幸在1990年进入中国茶叶博物馆工作,接触到一个茶文化的富矿,让她有机会有可能写出这样一部巨作。她说:“什么样的生活向我走来,我就向什么样的生活迎面走去。” 通过《茶人三部曲》,我们不仅可以了解以杭州西湖龙井为代表的绿茶的前世今生,还可以了解福建的红茶、云南的普洱、台湾的乌龙的知识,可以学到中国茶文化的历史典故和对外交流故事。这就使阅读有了更多的意义,使小说人物有了更独特和丰富的内涵。 关于地域。对于杭州人而言,更有意义的是《茶人三部曲》的地域文化特色。王旭烽从具有杭州特色的语言、地名、掌故、生活习惯等多个维度来塑造人物,构思情节,令杭州人看了倍感亲切。比如西湖龙井的狮龙云虎梅,比如河坊街的忘忧茶庄,苏曼殊墓对小堀一郎的刺激,比如冲击灵隐寺等等。 一个地方一定是有文脉的。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作为吴越国和南宋两朝古都,杭州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历朝历代无数文人在杭州留下不朽诗篇和动人故事,需要作家来挖掘和讲述。王旭烽正是这样的有心人。 文学一定是和地域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莫言离不开高密,贾平凹离不开秦岭,王安忆离不开上海。很多文学经典证明了,本土的才是世界的。浙江的文学创作恰恰缺少王旭烽这样的有心人。她一直坚持具有浙江本土文化特色的创作,一直专注于杭州历史文化内涵的挖掘,值得敬佩。2020年7月我们在孤山上分享过王旭烽的《西湖十景》,也是一套非常优秀的以杭州为背景的小说。这样的好书,需要我们大力宣传推广。 接下来,有请浙江文艺出版社编辑、《茶人三部曲》第三部《筑草为城》的责任编辑谢小园女士为我们作分享,谈谈她作为责任编辑对这部小说的看法。 SPRING FESTIVAL 谢小园:大家好,各位书友好!我是浙江文艺出版社编辑谢小园,《茶人三部曲》之三《筑草为城》的责任编辑。非常荣幸今天能来到文澜读书岛,跟大家分享我对这部长篇小说的感受。这段时间我比较忙,主要在编王旭烽老师的另外一部长篇小说《望江南》。加入了《望江南》之后,《茶人三部曲》就会变成《茶人四部曲》。在阅读《茶人三部曲》时,大家可以发现,它缺了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这段历史。这次出版的《望江南》,补上了这段历史,将民国以来一直到当代的历史连贯起来了。连贯起来之后,整个的个人史、家族史和民族史就变成了一个同步同构的过程。 从编辑的眼光看来,我认为,《茶人三部曲》其实是一个家族史包裹下的故事。它写了两个家族,一个是杭家,一个是吴家。这两个家族是对头。但不管在为人处事上,还是经商之道上,杭家的格局都远胜过吴家。 因为是一个长线的历史故事,读者可能会遇到的一个问题,就是读到后半部,忘了前半部到底是怎么回事。所以这次在编辑《望江南》的过程中,我为读者做了一个人物谱系图,让大家可以更加直观地去认识这些人物,厘清他们之间的关系。 我是学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在现当代文学的谱系中,一直强调的是个人的主体性问题。“五四”以来,我们在文学叙事上有很大的改变,主要就是张扬个性,张扬个体,回归到自己的内心生活。但是《茶人三部曲》并不是这样。它仍然把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作为探索的中心。 在《茶人三部曲》里,杭家是一个非常团结的家族。他们在面临外部危机时,整个家族的力量会凝聚到一起。从中可以看到,王旭烽老师对家庭、家族的一种观念。她认为,家和国之间是可以塑造一种合力的。 中国人有句老话,叫“家和万事兴”。投射到国家层面,就相当于每一个家庭稳定了,同时也在为国家做贡献。从家到国,个人在家庭里面是得到保护和庇佑的,而不是像巴金的《家》《春》《秋》,最终都是反叛家庭,走出家庭。在王旭烽老师的《茶人三部曲》以及《望江南》里,家更像是一种归宿,代表着一种温暖的象征。 在编辑的过程中,我很喜欢杭汉这个人物。他是一个很正直的人,然后也非常务实。当时他已经成为了一个父亲,动乱把他们家搞得一团糟,妻子也自杀了,他内心非常悲痛,但对两个孩子仍倍加呵护,让我感觉到,就像我自己的父亲。他和女儿迎霜在烟霞洞有一段对话,当时我读着就特别感慨。那么艰难的时刻,杭汉仍然用一种很正直很善良的方式去开导孩子,把他所有的期望与呵护都用在孩子身上,真的非常难得。从那个时候开始,我觉得我有必要去重新走一走杭州。 《茶人三部曲》的故事,发生在杭州的羊坝头和清河坊这一带。我就沿着那些地方去走了,发现羊坝头是一个接地气的地方。那里有很多像兴业银行旧址那样的漂亮建筑,有卖羊牛肉的,还有很多人排队买高庄馒头。出于工作需要,作者对作品描述的历史,我都要去核查。所以,我借着这本书,开始去徒步。每个礼拜都穿着运动鞋,背着书包,从羊坝头到苏堤、白堤。记得有一次上五云山还迷路了,发现杭州有很多值得我们去探索的地方。 王旭烽老师的小说,我的第一感觉是它的可读性很强。你会觉得这好像就是我身边的故事,这好像就是我身边的人,所以不会觉得非常陌生,也不会隔阂。还有一层,它可以给我们很多启发。比如,以前我们讲到十年动乱,外面很乱,家里也很乱,兄弟姊妹举报父母都有。但在这本书里面,我们发现,外面再乱,家仍然是那个家,它可以提供给家人很多养分。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在这本书里得到启发,得到一些心灵慰藉的东西。 我的分享就是这些。如果大家有什么疑问或者问题,可以在屏幕上写给我,我可以为大家进行一些解答。希望在3月份的时候可以再组织一次走读《茶人三部曲》。 劳月:下面是分享时间,欢迎大家一起来讨论。首先请拿到赠书的书友发言。发言之前我先说一下赠书的背景。去年12月,有一位书友向我了解元旦以后阅读分享活动的安排,她想给书友赠送一些书。我告诉了她今天这个活动。她立刻就在网上下单买了5套《茶人三部曲》,委托我们送给书友,并且再三要求我保密,不要公布她的姓名。在此,我代表文澜读书岛的所有书友,感谢这位书友对文澜读书岛的支持!四年多来,正是有这样许许多多热爱阅读的书友的支持,文澜读书岛才能坚持下来,走到今天,获得了最美阅读团队等荣誉称号。没有你们,我们将一事无成!谢谢! 我们继续讨论。请欲发言者点击钉钉群视频直播页面右下角连麦按钮,提出发言申请。 ![]() 陈慈林书友:十几天前,我收到了文澜读书岛匿名书友慷慨赠送的王旭烽老师作品《茶人三部曲》。借此机会,向文澜读书岛和这位匿名书友表示衷心感谢! 打开浅绿色的封面,尚未开读就感受到一股沁人心脾的茶香,不由得想起朋友家茶碗上那四个可以循环往复诵读的字:可清心也(清心也可、心也可清、也可清心)。今天与各位老师分享我阅读此书后粗浅体会,抛砖引玉,期待批评。 这部曾获茅盾文学奖和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以弘扬茶文化为主题的巨著,共有100多万字,虽还来不及读完,但我已感受到它的三个鲜明特点:历史纵深感、人物形象和地域特色。 鲜明的历史纵深感。王旭烽老师不愧是杭大历史系高材生,作品开篇就勾勒出鲜明的历史纵深感。自郑和下西洋打开海上丝绸之路后,瓷器、丝绸与茶叶就是明清两代参与国际贸易的压舱石,是代表中国文化的三张金名片。令人扼腕叹息的是,十九世纪中叶以来,中国向西方输出的芬芳植物--茶叶,引来的却是另一种迷香植物--罂粟。这两种植物属性,分别体现了东西方文化的巨大差异:茶是郁绿的,温和的,平静的,优雅而乐生的;罂粟则是多彩的,奔放的,迷乱和破坏的。 中国茶叶源源不断运往西方,西方回馈华夏的却是鸦片。茶叶带给西方民众的是健康和优雅的生活方式,鸦片回馈给国人的是诱人堕落和衰亡的毒瘤。鸦片不但掠夺中国人的财富,更残害中国人的肉体和灵魂。杭氏第二代茶人杭九斋登场之初,就已与乃父一样沉缅于阿芙蓉的梦境。如果没有机缘凑巧,意外在杭九斋婚礼上从天而降的吴茶清和精明强干的新娘林藕初,忘忧茶庄很可能尚未开张就胎死腹中了。 鲜明的人物形象。王旭烽老师以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塑造了吴茶清、林藕初、杭天醉、杭嘉和、赵寄客、沈绿爱、杭寄草等几十个栩栩如生、各具不同社会意义和艺术光彩的主要人物形象。从民族、家族和个体三个层面演绎了杭州茶人130多年里在忧患深重的人生道路上坚忍负重、荡污涤垢、流血牺牲仍挣扎前行的气质和精神,寄寓着中华民族求生存、求发展的坚毅精神和酷爱自由、向往光明的理想倾向。诠释了忘忧茶庄兴衰和百余年来民族兴衰紧密关联,勾勒出一部近现代史上全景式的中国茶人的命运长卷。 ![]() 作者以浓墨重彩塑造人物性格。智勇双全、创业兴家的林藕初,美丽张扬、艰难守业的沈绿爱和忠贞不渝、顽强抗争的杭寄草这三位女性形象,成为贯穿《茶人三部曲》的人物亮点。她们代表了忘忧茶庄几代人的奋斗及与命运的抗争,极具人格魅力。即便是着墨不多的地痞云中雕、小伙计吴升等配角,也个性鲜明、各擅胜场,令读者久久难忘。 鲜明的地域特色。有人称《茶人三部曲》为最杭州的长篇小说。故事场景发生在以杭州为中心的杭嘉湖地区。羊坝头、清河坊、拱宸桥、官巷口、盐桥头,许多耳熟能详的杭城街巷地名,是主人公们的活动舞台。到三台山于谦祠、飞来峰三生石祈梦,记录了杭城民众源远流长的生活习俗。龙井、狮峰、五云山郁郁葱葱的茶山,是龙井茶的生命源泉。江南习俗,方言俚语,茶山店铺,构成了一幅随处可见杭嘉湖元素的鲜活时代图景。就连忘忧茶庄的主人公也姓杭,令江南读者读来倍加亲切。 这样的佳作,值得细读与再读。受疫情影响的新春佳节,我的计划是宅在家中,泡一杯幽香的绿茶,静心细读《茶人三部曲》,进入“清心清口醒脑”的物我两忘境地。 ![]() 王重阳书友:王旭烽老师的《茶人三部曲》很厚重。因为手头有工作,前些天还在出差,我只是读了一小部分。所以,只能粗浅地谈谈自己的理解和体会。 我是一名新杭州人,大学毕业来杭州已经20多年了。没来杭州之前,提起杭州,两个事情大名鼎鼎:一是西湖,一是龙井。这几乎就是杭州的两个代名词。 关于西湖,从古到今,名扬中外,“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西湖已经成了杭州的地理和文化标志。 相对来说,关于龙井,关于茶,我们知道的却不多。如果论历史,茶在唐朝已很兴盛,《茶经》就是唐朝陆羽所著。随着中外文化交流,茶马古道、丝绸之路,茶叶慢慢影响了世界,龙井这才取得了和西湖比肩的地位。 只是,关于茶、关于龙井的文字,一直不多。非常幸运,王旭烽敏感地抓住了这个缺憾,以煌煌三大本巨著,填补了这个空白。杭州是龙井的原产地,如果没有关于龙井、关于茶的故事,那将是多么地令人遗憾。 ![]() 因为有了《茶人三部曲》,绿茶和杭州,才有了更加紧密的、相得益彰的关系。人们提到莫言,就能想到高密东北乡,想到红高粱。提到贾平凹,就能想到商州。提到韩少功,就能想到马桥……随着时间的推移,相信以后人们提到王旭烽,提到《茶人三部曲》,就能想到杭州,想到绿茶,想到龙井,想到羊坝头、官巷口、拱宸桥的旧时光。当然,还有穿梭其间的杭天醉、林藕初、吴茶清…… 最后,还想提一个小小的建议。这个建议也是出差途中受到的启发。十多年前,第一次去温州永嘉出差,发现宾馆的床头和桌子上,放有关于永嘉本地的文学作品。因为喜欢阅读,所以,对这个小小的举动,很受感动。一个不大的县城宾馆,竟然这么有书香气息,用文学作品来提升城市品味。这么多年过去了,去永嘉出什么差都快忘记了,但宾馆房间的几本书,至今还牢牢记在心中。几年前,去嘉兴桐乡,宾馆也放有丰子恺的书。相信乌镇的酒店里,应该也放有木心的书吧! 因此,希望我们杭州的酒店、宾馆,也购置一些比如 《茶人三部曲》以及其他和杭州历史文化有关的书籍,放置在床头、书桌。相对于动辄几十万、几百万的广告费,这一百多块钱的书,才是最物美价廉的宣传,也是提升杭州城市书香品味的好办法。希望图书馆、劳月老师、编辑老师、出版社的领导,还有在文旅、酒店等行业工作的读者和书友,认真考虑一下这个建议。 ![]() 章一峰书友:准确地说,《茶人三部曲》我只读了第一部《南方有嘉木》的一些章节,还不能算真正意义上的“读后感”,应该将它定义成“读中感”或许更贴切。我想,“读中感”带来的感悟和启发一定会更新鲜,更有时效性。它体现的是我在阅读的当下最真实直接的心得体会。在没读完全书的情况下就书写阅读感想,也体现了我迫不及待想将这本书推荐给其他读者的急切心情。 本书托茶之名,写了一个关于茶叶世家漫长而激烈的故事——大时代大动荡下的茶商家族史。从太平天国一直讲到当代,是中国第一部反映茶文化的长篇小说。虽然主线讲的是杭州一家名为忘忧茶楼的近现代商业史和杭家在历史洪流中的起落发展,但从某方面来说,反倒成为中国近现代以来由于战火、贸易、政治、运动等因素引起的茶文化没落史,俨然是杭州近现代地方志生活化的写照。 抛开曲折的情节和对于茶文化的引经据典不提,作为一个新杭州人,阅读本书的时候油然产生一种亲切感。这种亲切感就仿佛山西人读路遥的《平凡的世界》或者山东人读莫言的《红高粱家族》亦或是陕西人读陈忠实的《白鹿原》一样,自带一种地域的归属感。本书也确实存在着能与前三本书相媲美的实力。无论是故事的曲折性或语言的生动性,都能轻易让我一翻开书卷就被其中的方言、地名和剧情发展所深深吸引而无法自拔。 也许民国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风流旖旎的年代,书中将倜傥富二代杭天醉、江湖豪侠赵寄客和女强人沈绿爱三个极具代表性的人物之间的爱情故事在茶文化的贯穿下,在民国时期的杭州这个大环境下,用吴侬软语的语调和极具江南特色的笔法,将主线发展写得格外动人心魄。在杭州这个城市的氛围烘托上,可谓是一字一句都下足了功夫。 例如第一代杭家女掌门人林藕初在讲话时就非常有杭州方言特色。她跟他的丈夫杭九斋说,“店堂里清清爽爽,伙计吃饭过菜,不准吃鲞……我们祖上也晓得茶性易染这一说的……”文中形容干净,用了“清清爽爽”,是典型的杭州味道。“过菜”更是极富特色的地方土话。尤其是“鲞”这道菜,它闻着臭吃着香,是当年杭州家家户户离不开的下饭硬菜。书中通过言谈反映出来,着实是把杭城人家的生活细节刻画到了极致。 再比如书中角色张口闭口不时冒出的“倒灶”、“淘贼气”、“晓得”、“市面撑得大”、“讨厌”、“运道好”等词汇,没有一定的杭州生活经历往往会一头雾水,而当地人则会会心一笑。这就是地方语言的特色。在西湖、灵隐、虎跑、清河坊、鸡笼山、拱墅……等杭州人耳熟能详的地名上发生的故事尤其能让人引发情感共鸣。杭州本身就是一个充满故事的城市,这个虚构的长篇故事在地名和语言的加成下更具有强烈代入感。 前面提到的《白鹿原》《平凡的世界》《红高粱家族》有一种北方人生命力的粗放勃发,反映了当时所处时代变革中民族灵魂的迷茫孤寂,而《茶人三部曲》则体现南方人温和讲究的生活腔调和华夏民族细腻优雅的一面。相对于前者最后充满悲剧氛围的结局,《茶人三部曲》无疑更加积极,也更加明丽,宛如一杯清茶,虽有苦涩,回味尤香,每一次品都能产生新的见解和启示。 本书装帧风格独特,以茶色为封面,翻阅之间恍如有茶香扑面。故事穿插着有关茶的典故,阅读之余增长茶文化见识,令人心旷神怡。 ![]() 沉言静思书友:非常荣幸能够来参加这一次读书岛的活动。我很期盼这次活动。因为这本《茶人三部曲》是我在疫情期间关在家里时看的。劳月老师说要做这场活动时,我还去翻了我的看书记录,是2020年2月份看的,用了54个小时。到现在差不多两年了。当我重新翻开这本书的时候,发现又看进去了好多东西。我还整理了书中的人物表,更清晰地了解他们之间的关系。 刚才听大家的分享,我突然想到现在比较热的一个词:AR技术,虚拟现实增强。王旭烽老师在这本书里就是用了这种文学上的AR技术,在一个大的真实历史背景下讲一个虚拟的故事。我觉得,这种手法跟AR技术很契合,有一种异曲同工的味道。 清朝的历史,我在历史课上学的不是很清晰。但是通过金庸小说,终于把清朝几个皇帝给理清楚了。小说里太平天国到现在这段近代史里的杭州故事,我也通过《茶人三部曲》了解到了。刚才编辑老师说她作为一个新杭州人,从这本书了解了杭州。我作为一个老杭州人,有些景点居然也是从这本书里知道的,比如径山寺,比如孔庙。看了《茶人三部曲》,我特别想去走走。 早先去茶叶博物馆时,了解了一些茶叶的知识。看了这本书,对茶叶更感兴趣了。我觉得,这是文学的力量。刚才章一峰老师说到一些杭州人的习俗,我也不是很了解,这本书里都很详细地描述了,而且很生动,很容易让人记住。 ![]() 俞春江书友:外地的朋友来杭州,需要推荐几篇最有本地特色的诗文,我开出的书单总是“苏白张王”: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白居易的《答客问杭州》、张岱的《湖心亭看雪》以及王旭烽的《茶人三部曲》。古人今人放在一起似乎不科学,但作为小说,要选最有杭州味道的作品,我首推《茶人三部曲》。小说100多万字,一口气读完自然不错,随手翻翻也总有收获,因为它展示一种最生活、最杭州也最中国的生活图景。 第一,最生活。柴米油盐酱醋茶,茶是最后一个,也是最有意趣的选择。人们在解决基本生存之后,才会选择不那么必要却能带来许多快乐的物品——茶。茶,只需一点点付出就足以点亮平凡生活。《茶人三部曲》可贵之处在于写出了茶特有的苦涩与清香。 苦涩,是一种历史的苦涩,也是一种生命理想不得实现的悲凉。在《南方有嘉木》中,杭天醉和沈绿爱都想干一番事业,可是忘忧茶庄却不能忘忧。个人在黑暗时代实在无法有所为,其生命中充满了压抑。这份苦涩不只是一个人,也是一个时代,一种没落的文明。 茶有苦涩,亦有清香。作者给沈绿爱、杭嘉和这些可爱而又平凡的人物赋予一种茶的品格,清纯随和,爱家爱国。这些普通的茶人平平凡凡而生生不息,倔强而又勇敢。这是一种茶的精神,一种茶人的心魂,这是中国人效法自然的一种生命智慧。王旭烽在散文《香草爱情》中曾经写道:“泡一杯绿茶的过程就好像演绎了一场爱情。” ![]() 第二,最杭州。从语言到人物性格、地域文化,《茶人三部曲》都让杭州人倍感亲切。作家与城市总是相互成就。王旭烽自己也说过,“如果没有西湖,没有杭州,不可能有我这样的作家。” 杭州是独特的。杭州的历史文化名人中很少有深刻的哲学家、苦难的诗人。杭州出商贾不出赌徒,出谈禅者不出苦行僧。财经作家吴晓波调侃,“杭州偶尔出了一个国王,也缺一颗逐鹿中原的雄心。” 杭州是一个“生活的城市”。在这个城市,有各种各样的杭州人,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小说提炼的两种人:一种是注重心灵的、细腻而忧伤,有着中国式清新淡雅的杭嘉平;另一种是坚强、勇敢、浪漫的,同时也是盲目、理想而狂热的赵寄客。 第三,最中国。《茶人三部曲》里有中国的命运,也有中国的气质。中国人对家族、土地、生活的依恋在书中得以充分展示。《茶人三部曲》以江南杭姓茶叶世家几代人的命运沉浮为主线,将中国茶文化史和中国近代史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全书故事开始于1863年太平天国撤出杭州城,“长毛”吴茶清躲避清兵追捕闯进杭氏家族的婚礼,也从此进入他们的生活,结束于1998年中国茶叶博物馆国际和平馆揭幕。小说在中国茶道衰微,外国鸦片大举进入中国的历史背景下展开,洋洋洒洒描写了纵贯中国近百年的历史。《茶人三部曲》的主题是讲茶道,说家道。而茶道、家道的兴衰系于国运。国运的兴衰,又在于人们在沉厚的文化底蕴支撑下,艰苦卓绝的奋斗。 ![]() 茶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符号。中国人有一种特别热爱和平的品格。中国人常常用茶滋润生命,保持清醒,保持气节。中国人与茶一样,那么悠长恬静,在平和与谦恭中感受生活,领悟生活,品味生活。生活的真意就在于这些,平淡而自由,亲切而温暖。 2022年是亚运年。杭州该怎么代表中国向世界展示独特魅力、别样精彩?《南方有嘉木》的确是一个优秀的选项。“中国气派、浙江特色、杭州韵味”,这些我们会从亚运会的赛事中看到,会从城市建筑上看到,会从杭州城市生活中读到,也会从这样一部书中感悟到。 劳月: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再过半个月就是中国人最在意的新春佳节了,在这里我先向各位书友拜个早年!祝大家新春快乐!万事如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