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过年之熬糖

 新用户6525yWoI 2022-01-23

过年之熬糖

蔡国文

图片选自网络

      在广州时,有一次,在杨箕附近的梅花村公交站下车,突然听到熟悉的金属敲击声。寻声望去,呀!这不是卖打粑糖(俗称麦芽糖)的吗?几步走过去,冒问价钱,冒看秤,买了十块钱的。一副担子,两只箩筐上放的茶盘里摆着扯好的白色打粑糖,撒了粉子,用布盖着,连小钉锤和凿刀都跟我们家乡的一模一样。在繁华的大都市能看到卖打粑糖的,太让人意外了。后悔没问他是哪儿人。吃的时候,味道跟老家没有两样。我知道吃打粑糖有助于止咳,正好小外孙有些咳嗽,我便拿了一小块给他吃,他不认识这是啥玩意,不敢吃,我叫他先舔一下,发现很甜,立马放在口里嚼,没嚼两下,怪叫起来,原来上下牙齿被粘在一起了,看着外孙好笑的怪象,想起了小时候争吃打粑糖的情形。

图片选自网络

       那时,一到腊月,几乎每家每户都要熬糖。家里人少,怕麻烦,又不会熬的,就用大米找人换一点。打粑糖预示着日子的甜蜜,谁都不愿过苦日子,所以过年熬糖是少不了的。

       熬糖确实很复杂,又花时间。选几斤当年的上好大麦,浸泡一天后,滤水,放进铺好布的篓子里,上面还要盖上旧棉衣保温。每天还要浇水,防止烧芽。大约十天左右,麦芽便长到一寸多长,白白的根连成一整块。这个时候就要把它拔出来,放在木盆里的砧板上剁碎,然后加水用石磨磨。

图片选自网络

      泡的细米熬成粥,将磨好的麦芽倒进去拌匀。熬糖的戏才算正式开始。不能用明火,在煮粥时留下的余火上撒些麦影子(壳)或糠头,用大草把子将灶门堵上,盖上锅盖,天太冷时,上面还要蒙一些棉衣,让拌了麦芽的粥在锅里慢慢地汗。这个过程很长,大约得七八个小时,隔段时间要向灶堂撒糠头,以保持恒温。

图片选自网络

       熬糖这天早饭很早,在自己家做。中晚歺则要到隔壁家做,因为锅灶被占了。下午日头快下山时,要揭开锅盖看一下,如果锅中间有滩红色的水,说明糖来了,麦芽和粥的神奇作用成功了。

图片选自网络

      亲赶紧将煮好的粥舀进早已准备好的做豆腐用的摇包里,用蒙古人摔跤的姿势不停地摇动,粥里的水淅淅沥沥流到下面的木盆里,直到水停止流动为止。然后把糖水倒进锅里熬。这时,灶堂里要架劈柴,大火煮。满满的一锅糖水蒸发到小半锅时,水面会不停地鼓起牛眼睛大的汽泡,好多,此起彼伏,汽泡破时发出啪啪的声音,很有节奏。母亲赶紧退出劈柴,改用文火。父亲这时拿来一块长长的木板,在锅里不停地搅动,防止沾锅。还不时用单根筷子从锅里挑起很稠的糖水放在水缸里冷却一下,如果能将像冰柱一样红色的晶体敲碎,就说明糖熬到秋(好,成功)了。

图片选自网络

       天已经很晚了,我们兄妹几个上眼皮与下眼皮直打架,仍舍不得去睡,一心逅(想)倒锅里的糖水,口水差点流出来了。母亲看到我们一副副馋相,忙从锅里舀起半碗滚烫的糖水,让我们轮着喝。我首先接过来,对着碗吹了好几口气,连气带糖水吸进一小口,几乎甜遍了全身,一下子来了精神,瞌睡虫也跑了。

       熬糖的过程很漫长,我不知道是怎么从灶屋到被窝里去的。母亲用筷子挑了一小砣刚出锅的打粑糖塞到我嘴里,咬了几口又睡着了,味道都没尝出来,吃糟了,实在太困了。

图片选自网络

        第二天早上,直到日头晒屁股,才从床上爬起来。头天晚上熬好的糖,已被大人装进一个大大的瓦盆里。冷却的打粑糖很硬,用筷子杵了半天也没弄到多少到口里,后悔昨天睡着了,没吃够。

      打粑糖主要是用来粘糖果的,好多年份是直接把装糖的瓦盆放进热水里泡一会,糖很快就会变软,用锅铲挑些出来就可以粘糖果(另文介绍)。

图片选自网络

        有一年,母亲突然来了兴趣,一大早,请来塆里唯一一个会扯糖的来我家帮忙扯糖,我们喊他永法哥。只见他将一根圆木洗干净后插进石磨把手的圆孔里,擦了油的手抓起热好变软的打粑糖挂在木棍上,边往后退边拉扯,然后挽到木棍上再扯,反复多遍,直到打粑糖由红变黄,由黄变白为止。扯的糖放在撒了粉子的茶盘里,不一会就变硬了。家里没有卖糖人的专用工具,要吃时,找来钉锤,拿来切菜刀,也可以敲些下来。我刚敲下一块,还没来得及吃,被妹妹抢去放进嘴里,还没嚼几下,嘴张不开了,从鼻孔里传出怪叫声,逗得我和其他几个妹妹眼泪都笑出来了。

图片选自网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