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诗十九首审美赏析

 zqbxi 2022-01-23

  10《今日良宴会》审美赏析

今日良宴会,欢乐难具陈。弹筝奋逸响,新声妙入神。

令德唱高言,识曲听其真。齐心同所愿,含意俱未伸。

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尘。何不策高足,先踞要路津?

无为守贫贱,轗轲常苦辛。

诗歌首先写道:“今日良宴会,欢乐难具陈。弹筝奋逸响,新声妙入神。令德唱高言,识曲听其真。”“良”即善,好。“良宴会”就是热闹的宴会。“具”即备。“陈就是列,陈列。“杂具陈”也就是难以一一述说。“奋逸”也就是不同凡俗的音响。“新声”指当时最流行的曲调。指西北邻族传来的胡乐。“妙入神”就是称赞乐调旋律达到高度的完满调和。“令”即善,美好。“令望”就是美好的声望。“令德”就是有令德的人,就是指知音者。“唱”古作“倡”这里用于言谈。“唱高言”就是首发高论。“真”说曲中真意。指知音的人不仅欣赏音乐的悦耳,而是能用体会所得发为高论。这几句的意思是说,今天这么好的宴会,真是美极了,这种欢乐的场面简直说不完。这场弹筝的声调多么的飘逸,这是最时兴的乐曲出神又妙化。只有美德的人通过乐曲发表高论,懂得音乐者便能听出其真意。这里,诗人首先就讲了宴会及其音乐的美妙。通过宴会音乐,引出了懂得音乐的人。

诗人写道:“齐心同所愿,含意俱未伸。” 意思是说,人人心中所有,但大家都没有把它说出来。也就是说,音乐的真意是大家的共同心愿,只是谁都不愿意真诚说出来。大家都能体会,但并不是可意会不可言传,而是不愿意说出来。这样,不但突出了“新声妙入神”,而都是能“识曲听其真”,为后面表现自己的认识和对人生的思考奠定基础,做了坚实的铺垫。

接着诗人写道:“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尘。” “奄忽”就是“急遽”的意思。“飙尘”指狂风里被卷起来的尘土。用此比喻人生,言其短促、空虚。意思是说,人生一世,有如旅客住店,来去匆匆,漂泊不定,又像尘土,一忽儿便被疾风吹散。诗人在此是说,人生短暂的,但漂泊不定,长年累月,浪费光阴,人生的价值又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

既然有这样的深刻认识,也有这样难得的感受,于是诗人就借此写道:“何不策高足,先踞要路津?”“路”即路口。“津”即渡口。“据要路津”是说占住重要的位置。要想“先据要路津”就必须“策高足”。“高足”即良马的代称。“策高足”就是快马加鞭,“捷足先得”的意思。也就是说,既然“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尘”,那么为什么不捷足先登,高踞要位?这样不但安享富贵荣华,而且也不再浪费生命,体现出人生的价值。

于是,诗歌最后写道:“无为守贫贱,轗轲常苦辛。”“轗轲”亦作“ 輱轲 ”、“埳轲”,意思是困顿,不得志。《楚辞·东方朔》中写道:“年既已过太半兮,然埳轲而留滞。”意思是说,不要因贫贱而常忧愁失意,,不要因不得志而辛苦的煎熬自己,要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不要憋在心里。“不要守贫贱”就是劝诫士人不要死抱贫贱不放。可以说,诗人在劝诫士人,这与“何不策高足”的反诘语气相应,更好地强调了“策高足、踞路津”的迫切心情。也就是说,人生应该有所作为,要说出来,要行动。人具备了“令德唱高言,识曲听其真”的能力,就要表现出来。整个诗歌就借音乐之美妙,告诉士人们,或者有志之士们,要勇于说出自己的心里话,要勇于奋斗而“先踞要路津”,不要死要面子活受罪。这样,对于人生来说,才是有意义的,有价值的。

在艺术上,这首诗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联想丰富。主人公是在听音乐而生发的联想。有“识曲听其真”的能力,可就是不说出来,由此想到人生苦短,劳累奔波,为什么不把自己的理想愿望表达出来,先“踞要路津”。诗人由听音乐而想到人生,想到仕途。

其次,形象鲜明。在说道“策高足而先踞要路津”的时候,诗人用了很美的比喻,即快马加鞭踞要津。其实是诗人在鼓励士人,人生苦短,要争朝夕,要努力实现人生价值。

再次,言辞委婉。比如,在后面“不要守贫贱,轗轲常苦辛”,就是劝诫的语气。这一句和“何不策高足”的反问语气相应,目的是强调了一种迫切的心情。。同时,借听音乐延伸而来,也是“言在此而意在彼”,可以说,既很委婉,也很含蓄。

第四,用词精到。诗歌中,诗人有用了不少赞美词,比如,写“宴会”,用“良”,用“欢乐”、而且“难具陈”,突出了宴会音乐的美好。写“弹筝”,用“逸响”,用“新声”,用“妙入神”等,描写出了音乐之美,为突出“齐心同所愿,含意俱未伸”奠定了基础。

               《明月何皎皎》审美赏析

《古诗十九首》,组诗名,是乐府古诗文人化的显著标志。《古诗十九首》深刻地表现了汉末社会及其思想大转变,以及文人在追求过程中所产生的幻灭与沉沦,心灵的觉醒与痛苦的心境。这首诗是《古诗十九首》之一,写游子的离愁。诗中刻画了一个久客异乡、愁思辗转、夜不能寐的游子形象。全诗如下:

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

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出户独彷徨,愁思当告谁?

引领还入房,泪下沾裳衣。

  诗歌开始写道:“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皎皎”即明亮。 “罗床帏”即罗帐。 诗人首先就写道“皎皎”的“明月”引发了无尽的情思。也就是说,诗人的乡愁是由皎皎明月引起的。在在诗歌,“明月”往往是寄托相思,或者引发相思情感的载体。李白《静夜思》曰:“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也写道“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皎洁的月光透过轻薄透光的罗帐,照着这位羁旅他乡人的身上。我们可以这样想象,夜已深了,月光皎洁,而这位游子却难以入睡,。

  确实如此,诗人接着写道:“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 “寐”即入睡。“揽衣”即“披衣”,“穿衣”。“揽”即“取”的意思。 他怎么也睡不着,便“揽衣”而“起”,在房间“徘徊”起来。诗人通过写“游子”“失眠”而 “揽衣”,“起床”在房间“徘徊”。几个连续动词的运用,不但表明了他醒着的时间已经很长了,实在无法入睡,而且更加强调他之所以这样,是因为他心中忧愁很深。如果仅仅“辗转反侧”我们还可以理解为因相思而不能入睡,而“起徘徊”自然在相思程度上要深沉得多,强烈得多。

  诗写到这里,写出了游子的“忧愁不能寐”而“起徘徊”。但究竟“忧愁”什么?于是,诗人写道:“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旋归”即回归,归家。语出《诗·小雅·黄鸟》:“言旋言归,复我邦族。”“旋”即转。 可以说,这是全诗的诗眼。特别要注意,诗人说“客行”即使有“乐”,但“不如早旋归”。这就强调了羁旅他乡哪有回家快乐。我们知道,在那个时代,多数游子往往为营求功名而羁旅他乡,在仕途受阻而进退两难。诗人不提客中苦,好似客中“乐”,但一个“不如”,就强调了身处羁旅中凄凉之苦。 
      接着诗人写道:“出户独彷徨,愁思当告谁?”上面几句写以月亮引发情感而在床上辗转反侧,继而而起,在房间徘徊,写出了诗人欲归不得的伤感。接着诗人进一步通过主人公的动作表现他心灵最深层的痛苦。“出户独彷徨”是说他来到室外,独自在月下彷徨。下一句“愁思当告谁”与上句紧密关联,无人告诉,正是“独”的表现。游子为什么来到室外?也许就是古乐府《悲歌》中所说的:“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望月怀远,望月当归。杜甫《月夜》写道:“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诗人换了一个角度,明明是自己想念妻子儿女,偏说妻子在月下想念自己。其实,诗人借助想象,不但抒写妻子对自己的思念,而且也写出自己对妻子的思念。正是“我寄愁心与明月”啊!

  因此,诗人最后写道:“引领还入房,泪下沾裳衣。”“引领”即伸颈,也就是“抬头远望”的意思。“裳衣”,也作“衣裳”。此时此刻,思念之情越加强烈,诗人情不自禁地引领而望,可是,不能满足“可以当归”的效果,反而引起了更大的失望。于是,诗人又回到室内去,此时的他,眼泪已经打湿了衣裳。这里,诗人以泪写愁,以泪写苦,以泪写思念,以泪写盼归,“泪下沾裳衣”不但说泪多,而且把情感推向高峰。

  在艺术上,这首诗歌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动作描写。  全诗共十句,除了“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之外,每句都有明显的行动描写,而这些行动是一个紧接着一个,是一层深似一层,淋漓尽致地刻画了游子欲归不得的愁苦之态。

  其次,心理描写。  这首诗歌能够细致地描写出游子丰富复杂的心理,主要是通过游子的自我意识活动来表现,也就是说,通过游子的意识而诱发行动来表现的情感。

  再次,借月抒情。  诗歌开始就是“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可谓环境描写,但月亮的出现,引发了游子的情思意绪,为后面望月怀远奠定了情感基础。

                《行行重行行》审美赏析

《行行重行行》是《古诗十九首》中的第一首。这是一首描写东汉末年动荡岁月中的相思乱离之歌,表现了一个女子对远行在外的丈夫的深切的思念。全诗如下: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

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胡马倚北风,越鸟巢南枝。

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诗歌开始写道:“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重行行”即行了又行,走个不停。“生别离”就是活生生地分离。这两句的意思是说,你走啊走啊老是不停的走,就这样活生生地分开了你和我。  这里,诗歌连续用了四个“行”字,不但表现了行走很远,而且也表现出了行走很久,即指空间很远,也指时间很久。叠词手法的运用,在后来的李清照词作中,发挥到了极致。可以说,叠词的运用,在诗歌中,给人以复沓的音律美,也给人以沉重的压抑感。接着的“与君生别离” “君”指女主人公的丈夫,即远行未归的游子。这一句是思妇对丈夫远行时的回忆,也是此时此刻相思之情表现。开头两句是全诗的诗眼,并起到总领下文的作用。 

接着写道:“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天一涯”即天一方。意思是两人各在天的一方,相距遥远的,当然见面就难。“去”即离开。这两句的意思是说,从此你我之间相距千万里,我在天这头你就在天那头。这也暗示了“行行重行行”的含义。“各在天一涯”,也就是说,相隔万里,思妇以君行处为天涯,而游子离家万里,以故乡与思妇为天涯。

是的,现在“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而且“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这里,紧承上句而来。“阻”指路途坎坷曲折。“长”即路途遥远。“阻且长”即艰险而且遥远。这两句的意思是说,路途那样艰险又那样遥远,相见不可知道是什么时候?  从当时的背景看,战争频仍,社会动乱,加上交通不便,生离犹如死别,当然也就相见无期。
     接着写道:“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胡马”泛指北方的马,古时称北方少数民族为胡。“越鸟”指南方的鸟。“越?指南方百越。这两句是思妇对游子说的,人应该有恋乡之情。你看,胡马南来后仍依恋于北风,越鸟北飞后仍筑巢于南向的树枝。鸟兽尚眷恋故土,何况人呢?思妇自然希望游子想到故乡,想到在家的父母、妻儿。

人是有情怀之物,思妇在家中,对游子的思念是越来越强烈,诗中就写道:“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缓”即宽松。意思是说,分离的时间一天天过去,时间久了,我的衣带一天天也愈来愈松了。这是在告诉游子,因为我对你的思念也来越强烈,我日渐消瘦,衣带宽松。这与柳永的《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中“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有异曲同工之妙。我们可以看出,诗歌写得很是形象,意义也是很明白的。这“衣带日已缓”是思妇心灵上无声的呼唤,也是思妇心中愁苦的表现。 诗歌写得很是形象,意义也是很明白的。可以说,这是思妇心灵上无声的呼唤,也是思妇心中愁苦的表现。

游子久去而不归,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在思妇看来,还有一个从古到今都存在的因素。诗歌写道:“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蔽”即遮掩 。“不顾反”就是不想回家。“顾”即念。“反”通“返”,即回归。这两句的意思是说,飘荡的游云遮住了太阳,他乡的游子不想回还。可以说,这使思妇忽然陷入深深的苦痛之中。“浮云蔽白日”这是比喻,首先,以“浮云”喻不正当的行为,其次,以“白日”喻好的行为。诗歌在此通过因思念引起的猜测,真正表现出了思妇的相思之情是那样刻骨,那样明心,也许是那样心酸,甚至有些无奈。

可以说,“行行重行行”而“各在天一涯”,这样“相去万余里”,而猜测、怀疑,当然没有结果的。多样的想法积郁心中,表现出了极度相思,而终于是形容的枯槁。在诗歌写道:“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老”并非实指年龄大,这里指消瘦的体貌,心身憔悴而看似衰老,即老态龙钟。“思君令人老”自然也是说,由于思念你,使我变得老多了。“岁月忽已晚”,其中的“晚”指岁月已晚,用时间暗指思妇青春易逝,红颜衰老。日月如梭,岁月不饶人,加上思念而人已经衰老,还要等到什么时候相见呢!

在思妇看来,能与丈夫相见的希望没有放弃,即使真有“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的原因,也要“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捐”即弃。意思是说,我 还有许多心里话在这里都不说了,只愿你多保重切莫受饥寒。对此,我们可以这样理解,相距这样遥远,就不多说了,与其憔悴自弃,不如努力加餐,保重身体,留得青春容光,以待来日相会。我们读到这两句,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从思妇的角度来说,就是我还是努力加餐,保养好身体,也许将来还有相见的机会;对游子来说,就是思妇希望丈夫在外努力加餐,多加保重。总之,无论如何,都要保重身体,好好活着,才有再见的机会。

在艺术上,这首诗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结构严谨,层次分明

这首诗歌按照内容划分,可分作两部分,即前六句为第一部分,后十句为第二部分。 第一部分,追叙初别,着重描写路远相见之难。第二部分,着重刻画思妇相思之苦。

其次,运用比兴,形象生动

诗歌中,“胡马倚北风,越鸟巢南枝”,以鸟兽和人作比,强调了人是有情之物。“衣带日已缓”形象地揭示了思妇的心情。她日益消瘦、衰老和“游子不顾反”形成对比。“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是从坏的方面怀疑游子薄幸,不过不愿直说,而是委婉地通过比喻表达心里的想法。

再次,通俗易懂,民歌特色

    这首诗歌具有淳朴清新的民歌风格,语言朴素自然,精炼生动,意义平远,自然地表现出思妇相思的心理特点和相思之苦。 
                                                           《东城高且长》审美赏析

   《东城高且长》是《古诗十九首》之一。诗歌中的游子(也许是诗人,也许是当时的士人门)处在苦闷的时代,面对人生苦难与多种不幸,真正感悟到了“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的生命哲理,因此,对人生,对生活的苦闷油然而生。在苦闷而无法摆脱时,游子却转向“今朝有酒今朝醉”的“荡涤放情志”的无奈之中。此诗所抒写的,就正是这种由苦闷所触发的荡涤放情志的情怀。全诗如下:

东城高且长,逶迤自相属。回风动地起,秋草萋已绿。

四时更变化,岁暮一何速!晨风怀苦心,蟋蟀伤局促。

荡涤放情志,何为自结束?燕赵多佳人,美者颜如玉。

被服罗裳衣,当户理清曲。音响一何悲!弦急知柱促。

驰情整中带,沈吟聊踯躅。思为双飞燕,衔泥巢君屋。

诗歌写道:“东城高且长,逶迤自相属。”“逶迤”指道路、河道等弯曲而长。“相属”即相接连,或者相继。诗歌首先就写了游子独自一人,在洛阳的东城门外徘徊。可是,那高高而弯曲的城墙延伸远方,又绕着房舍又回到原处、自相连接。这里,这是游子所见,突出了东城的高与长以及逶迤与相属。这样写,其实把自己的处境融入在描写中,东城的高与长,逶迤与相属形象实则是暗示游子被环境艰难,行动的限制,因而不能行。

接着诗人写道:“回风动地起,秋草萋已绿。”“萋”形容草生长茂盛的样子。如,唐代诗人崔颢的《黄鹤楼》中:“芳草萋萋鹦鹉洲。” 这里诗了写环境,写出了秋天景象。在大地上秋风激荡而起,使葱绿的草野也更加茂盛。 “一切景语皆情语。” 在中国古代诗歌在,秋天是凄清的,恰与游子在外处境说产生的心境是“异质同构”,往往引发人的思念。宋玉在《九辨》中写道:“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憭栗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可以说,诗人不仅描述了游子目击了秋的景象,更是游子内心的痛苦的表现。

诗歌接着写道:“四时更变化,岁暮一何速。” “”一何即多么。杜甫《石壕吏》写道:“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这里,游子没有停留在悲秋之中,而是进入到四时变化,时光如梭哲理之中。从古代人的时间观念看,时不待我。而那繁茂的春夏一过,便又步入凄凄的清秋时节。眼前的凄凄秋景,引发出游子对时光流逝的震竦之感。

在怅然失意的心境中,就是听那天地间的鸟啭虫鸣,似乎也多一重苦闷难伸的韵调。接着写道:“晨风怀苦心,蟋蟀伤局促。”“晨风”在古书中说的一种猛禽,似鹞鹰,鹞类猛禽。《左传·文公十八年》中说:“见无礼于其君者。诛之,如鹰鹯之逐鸟雀也。”“局促”有紧迫、窘困之意。也就是说,鸟在风中苦涩地啼叫,蟋蟀也因寒秋降临、生命窘急而伤心哀鸣。诗人这里通过对“晨风”和“蟋蟀”的描写,进一步说明了不但是人生,自然界的一切生命,都受到了时光流逝而感到悲切。

接下来写道:“荡涤放情志,何为自结束?”这两句很重要,是游子对时光流逝而不待人的思考后表达出来的情怀。也可以说,就是游子对人生的一种思索和意念。是的,时光如梭,时不待我,可是,我们处处自我约束,获得多累,也活得伤感。与其如此,不如早些涤除烦忧、放开情怀,去寻求生活的乐趣。这在古代来说,是比较大胆的,但也是时代的反映。

写出了“荡涤放情志,何为自结束”的观念后,就接着写道:“燕赵多佳人,美者颜如玉。”这是承上而来,当“何为自结束”的疑虑一经解除,游子那久抑心底的声色之欲便勃然而兴。你看,这游子恍惚间在众多粉黛丛中,得遇了一位“颜如玉”的佳人。好似佳梦已成,翩翩佳人美颜如玉。

接着,对这位佳人做了进一步描写。诗歌写道:“被服罗裳衣,当户理清曲。” 清曲”是一种以坐唱为主的汉族曲艺形式。此时此刻,游子好似看见佳人罗裳飘拂、仪态雍容地端坐在家中,神情贯注地习练着其清曲,而且还“音响一何悲!弦急知柱促”。这里,诗人就没有直接描写佳人,而是描写“清曲”。也许是因为琴瑟之柱调得太紧促,那琴间竟似骤雨急风,听来分外悲惋动人。可以说,这是从游子听到而写出来的。这样写,不但表现了游子的心境,而且更加突出了游子那“荡情”所产生的梦寐般的恍惚之感。

最妙的是结尾两句:“驰情整中带,沈吟聊踯躅”。“中带”也作“巾带”。“踯躅”,即徘徊不进的意思。上一句写游子“驰情”(放纵情感)而“整中带”。下一句写佳人。此时此刻,佳人对面一位梦想着“荡涤放情志”的游子,心中慌乱起来,心旌摇荡了,不免又有些羞涩,有些踌躇。但面对眼前之人,面对早已倾心的游子,佳人终于羞羞答答地吐露了“思为双飞燕,衔泥巢君屋”的心声。在此,诗歌借飞燕双双衔泥巢窝之语,传达出了永结伉俪之谐的深情。

其实,我们读完这首诗歌,没有感到游子“荡涤放情”的不对,或者怨恨,而是感觉到游子内心的苦闷。登高望远,望远思归,思归不得,情感郁结。游子梦想“荡涤放情”是一种对人生哲理思考后的无奈。在艺术上,这首首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写梦寄情。诗歌借梦抒情,思维开阔,而且给人以美妙之感。这“梦”,也许就是白日梦,驰情荡漾,十分美妙,但结果却是虚幻的。“梦”可以一时间超越时代及其自己处境的束缚,驰骋想象。而当游子从梦中醒来,回到现实,一切美好结束了,

其次,结尾含蓄。在古代诗歌在,“燕子”这一意象都是表现情侣,或者夫妻情感的。燕子衔泥筑巢,就是共建家庭,养育后代,过着美好生活的象征。这样结尾,含蓄蕴藉,情含其中,而且在反衬中,倍觉凄怆和痛苦。这正如真朱筠《古诗十九首说》之说:“结得又超脱、又缥缈,把一万世才子佳人勾当,俱被他说尽。”

                                   《涉江采芙蓉》审美赏析

《涉江采芙蓉》是《古诗十九首》之一。诗歌借助他乡游子(丈夫)和家乡妻子(思妇)采集芙蓉来表达相互之间的思念感情。全诗如下: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诗歌开篇写道:“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芙蓉”即荷花的别名。“兰泽”即生有兰草的沼泽地。这两句的意思是说,踏过江水去采芙蓉,生有兰草的水泽中长满香草。从全诗来看,“涉江采芙蓉”的人,到底是谁?有人认为是离乡的游子(即思妇的丈夫)。但是,游子求宦在外,或者因别的原因,是不可能去“涉”南方之“江”采摘芙蓉的。因此,我认为应该是在江南家乡的思妇(即妻子)。我们在审美读解中,要明白这首诗歌具有很大的民间歌谣特点。也就是说,按江南民歌所常用的谐音双关手法,诗歌中的“芙蓉”(荷花)往往谐“夫容”之音,即丈夫的面容。所以,“涉江采芙蓉”的人就是思妇。“兰泽多芳草”也就是说,湖岸泽畔,还有很多的兰、蕙草,发出阵阵幽香。这里,我们要注意,“兰泽多芳草”是以花喻人,因此,除了说兰泽多芳草外,也暗示了说兰泽有很多美女。这与《乐府诗集·江南》“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的景象有异曲同工之妙。

接着写道:“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遗”即赠,给予。“远道”即“远方”。意思是说,采摘好的莲花要给谁?自己所想念的人在远方。这里,诗歌点明了思妇的忧思源于对丈夫的思念。思妇思念的丈夫,丈夫正远在天涯!她采摘了美好的“芙蓉”,此刻难以送给自己想念的远方的人。可以说,思妇采莲,真有《乐府诗集·江南》中的“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的快乐。采莲是快乐的,而女子却是忧伤的。这里,诗人以乐景表哀情,倍增其哀。

接着两句空间发生了突然转换,视角发生了变化,不写自己,而写身在“远道”的丈夫。诗歌写道:“还顾望归乡,长路漫浩浩。” “还顾”即回头看。“旧乡”即故乡。“ 漫浩浩”即“漫漫浩浩”,形容路途的遥远无尽头,形容无边无际。也许就是一种心灵的感应。你看,上面两句写思妇还在思夫的时候,诗歌的转换了视角,就写远方的丈夫,此刻也正带着无限思念,回望妻子所在的故乡。然而,展现在他眼前的,无非是漫漫无尽的“长路”和阻山隔水的浩浩烟云。这样的写法就是一种“悬想”的方法,即不写此处写彼处。杜甫的《月夜》写道:“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就是这样的写法。杜甫不写自己想念妻儿,而写妻子想念自己,这样就增强了情感的表达效果。游子回家的希望渺茫,因而思念妻子的情感更为强烈。

诗歌最后写道:“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同心”多用于男女之间的爱情或夫妇感情融洽。“终老”即度过晚年直至去世。意思是说,两心相爱却又各在一方,只有这愁苦忧伤可以伴随至终老。 如果从游子的角度看,是在悬想的境界中发出,不但表现出一种无奈,更表现出了对“同心而离居”的妻子的思念。如果从妻子的角度看,表现出了对丈夫爱的坚强决心。即使丈夫不回家,即使想念的“衣带渐宽”也“终不悔”,爱到老死也心甘情愿。可以说,这样的结尾明白晓畅,表现出这对夫妻同心离居的痛苦与无奈中那爱的决心。 

在艺术上,这首诗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人物交错,情感深厚。这首诗歌从游子的角度和思妇的角度来写,二者交错进行,表现出了游子思妇的强烈情感。

其次,悬想手法,增强情感。诗歌中,为表现思妇对丈夫的思念,诗歌不仅写了妻子一方,也写了丈夫的一方,两相结合,在虚实中强化了夫妻之爱以及妻子对丈夫的深情。

         《迢迢牵牛星》审美赏析

牵牛和织女本是两个星宿的名称,但在中国文学中,却赋予了文学的生命。下面我们先说说《牛郎织女》的故事,也就是《迢迢牵牛星》这首诗歌的本事。

了解歌词的本事是欣赏诗歌的关键,也是前提。

传说天上有个织女星,还有一个牵牛星。织女和牵牛情投意合,心心想印。可是,天条律令是不允许男欢女爱、私自相恋的。织女是王母的孙女,王母便将牵牛贬下凡尘了,令织女不停地织云锦以作惩罚。

  自从牵牛被贬之后,织女常常以泪洗面,愁眉不展地思念牵牛。她坐在织机旁不停地织着美丽的云锦以期博得王母大发慈心,让牵牛早日返回天界。

  话说牵牛被贬之后,落生在一个农民家中,取名叫牛郎。后来父母下世,他便跟着哥嫂度日。哥嫂待牛郎非常刻薄,要与他分家,只给了他一条老牛和一辆破车,其他的都被哥哥嫂嫂独占了,然后,便和牛郎分家了。

  从此,牛郎和老牛相依为命,他们在荒地上披荆斩棘,耕田种地,盖造房屋。

  这一天,老牛突然开口说话了,它对牛郎说:“牛郎,今天你去碧莲池一趟,那儿有些仙女在洗澡,你把那件红色的仙衣藏起来,穿红仙衣的仙女就会成为你的妻子。”牛郎见老牛口吐人言,又奇怪又高兴。牛郎来到碧莲池,便悄悄躲在池旁的芦苇里,等候仙女们的来临。

  不一会儿,仙女们果然翩翩飘至,脱下轻罗衣裳,纵身跃入清流。牛郎便从芦苇里跑出来,拿走了红色的仙衣。织女见自己的仙衣被一个小伙子抢走,又羞又急,却又无可奈何。这样,织女便做了牛郎的妻子。

  他们结婚以后,男耕女织,相亲相爱,不久,生下了一儿一女,十分可爱。牛郎织女满以为能够终身相守,白头到老。

    母知道这件事后,勃然大怒,马上派遣天神仙女捉织女回天庭问罪。

  王母驾着祥云赶来了,她拔下她头上的金簪,往他们中间一划,霎时间,一条天河波涛滚滚地横在了织女和牛郎之间,无法横越了。

从此,牛郎和他的儿女就住在了天上,隔着一条天河,和织女遥遥相望。

牛郎织女的本事就是这样,在很多诗人笔下,写出了这对恩爱夫妻的悲惨故事。无论怎样,总是歌颂爱情的美好与执着,批判封建礼教对人性的扼杀与封建专制。

《古诗十九首》中的这首《迢迢牵牛星》写牵牛织女夫妇的离隔,表现出了夫妇的离别之苦。全诗如下: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开头两句写道:“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迢迢”即遥远。“牵牛星”即俗称“牛郎星”,在银河南边。“ 皎皎”即明亮。“河汉”即银河。“河汉女”这里指织女星,在银河北。也就是说,织女星与牵牛星隔河相对。 这里,诗歌分别从银河南北两处落笔,牵牛与织女相隔“迢迢”,而,描写织女却“皎皎”。其中的“迢迢”是说二者相隔很远,而“皎皎”是说二者很明亮。这里,诗歌运用了互文见义手法,也就是说,牵牛也皎皎,织女也迢迢。同时,叠词的运用,不但突出了二者之遥远与明亮,而且增强了诗歌音韵美。

 接着写道:“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擢”即伸出。“素”即白。“纤纤擢素手”就是伸出细长而白皙的手。《诗·卫风·硕人》是赞美卫庄公妻子庄姜的,诗歌形容庄姜的温文美貌,也写了她的手。诗歌写道:“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这是一双“手如柔荑,肤如凝脂”的美人之手。杜甫的《月夜》写道:“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也写了妻子“清辉玉臂寒”的手,表达了对妻子的思念之情。“涕”即眼泪。“章”指布匹上的经纬纹理,这里指布帛。 “札札弄机杼”意思是说,正摆弄着织机而发出札札的织布声。.“终日不成章”即织女终日也织不成布。“零”即落。这四句承“皎皎河汉女”而来。说她虽然整天在织,始终织不成匹,因为她心里想念着牛郎,眼泪如雨一样不停流着。这与脍炙人口的《木兰诗》“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有异曲同工之妙。二者都写有心事而心神不定。织女悲伤不已,即使伸出素手,也无心织布,泣涕如雨水一样滴下来。这里,诗歌写出了织女对丈夫牛郎的思念之情是很强烈的。

  最后四句是诗人的慨叹:“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几许”即多少。前两句是说,织女和牵牛二星彼此只隔着一条“清且浅”的银河,相距又不远! “盈盈”即清澈、晶莹的样子。“.间”即隔。“脉脉”即含情凝视的样子。“盈盈”写景,而“脉脉”写人。明代的文徵明在《秋莲》中写道:“美人笑隔盈盈水,落日还生渺渺愁。”但实际上,也可以说两句都在写人。上句中的“盈盈”就是在《古诗十九首·青青河畔草》中就是描写人物的。诗歌写道:“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 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 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其中,“ 盈盈”就是说人的仪态美好。而今虽只隔一条清澈的河水,但他们只能含情凝视而不能用话语交谈。在这里,诗歌描写了二者的神态。在这个形象的描写中,表现出了一对恩爱夫妻被隔离而在心灵上产生的深沉痛苦。

   在艺术上,这首诗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叠词的运用

   这首诗一共十句,却用了大量的叠音词,即“迢迢”、“皎皎”、“纤纤”、“盈盈”、“脉脉”等。这些叠音词不但在表现出质朴、清丽的民歌特点,而且很富有音乐感。

   其次,多种描写

   诗歌中,对织女的描写很细腻,但抓住了细节。如“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中的“纤纤素手”,“泣涕零如雨”,就是细节描写。同时,“札札弄机杼”又是动态的描写。这样,人物形象就在这样的描写中跃然而出

           《回车驾言迈》审美赏析

在中国历史上,汉代末年社会将下层的士子们随意挑拨玩弄时,他们都不约而同地对生命的真谛进行思考,对人生价值进行了探索,一时间,表现出不同的人生观,价值观。这首《回车驾言迈》却表现出了以荣名为宝,洁身自好的修养。虽然没有摆脱为生命或者命运之谜的苦恼,但思致深刻,格调高远,哲理深厚。全诗如下:

回车驾言迈,悠悠涉长道。四顾何茫茫,东风摇百草。

所遇无故物,焉得不速老?盛衰各有时,立身苦不早。

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 奄忽随物化,荣名以为宝。

诗歌首先写道:“回车驾言迈,悠悠涉长道。” “回”即转。“言”是语助词。“迈”即远行。“悠悠”也就是远而未至的样子。意思是说,转回车子驾驶向远方,遥远的路途跋涉难以到达。接着写道:“四顾何茫茫,东风摇百草。”“茫茫”即广大而无边际的样子。这里形容“东风摇百草”的客观景象,并承上“悠悠涉长道”而抒写空虚无着落的远客心情。一路上四野广大而无边际,春风吹生了枯萎的野草。这情景,使行旅不知车驾何处。可以说,茫茫无边的大地,正是旅人心境茫然的载体。

在这样无边无际也无目的的游荡中,旅人的心境是凄凉而荒芜的。在他的眼中,“所遇无故物,焉得不速老” ? “故”即旧。“无故物”承“东风摇百草”而言。“东风”指春风,“百草”是新生的草。意思是说,在旅人的眼前,一切都是陌生无故物,像草之荣生一样,人的生命难道也不一样很快老去?诗歌由景入情,因见百草凄凄,遂感冬去春来,往岁的“故物”已触目尽非,那么,新年的自己,则不能不匆匆走向老去。在旅人看来,人与草木一样,都是有生命的,都会老去。既然如此,人生应该怎样度过?

于是,诗歌写道:“盛衰各有时,立身苦不早。” “各有时”就是“各有其时”,是兼指百草和人生而说的。“时”的短长虽各有不同,但在这一定时间内,有盛必有衰,而且是由盛而衰的。既然如此,“立身”就必须早了。“立身”就是树立一生的事业,即当指生计、名位、道德等。“早”指盛时,这里即指年轻力壮的时候。人与草木由盛而衰皆的过程基本相同,有盛就有衰,所以,处生立业就必须即时把握,不要浪费时光,耗费生命。

但是转而又想:“人和非金石,岂能长寿考。” “金”就是“坚”之意。“石”就是“固”之意。上句说人的生命不是坚固的,而是脆弱的。下句中的“考”,即“老”。“寿考”就是老寿。下句是说,人即使老寿,也有尽期,不能长久下去。也就是说,人不如金石般的坚固,人的生命是脆弱的,即使长寿也有尽期,岂能长久下去。这是针对“盛衰各有时,立身苦不早”而作的进一步思考。也就是说,即使“早立身”,但生命也是有期限的。

在这样的认识基础上,诗歌最后写道:“奄忽随物化,荣名以为宝。” “奄忽”就是“急遽”(极快)的意思。“随物化”就是“随物而化”,指死亡。“荣名”即美名,或者荣禄和声名。意思是说,生命很快而急遽的衰老死亡,应立刻进取,保得声名与荣禄。也就是说,当人的身躯归化于自然之时,如果能留下一点美名为人们所怀念,那么也许就不虚此生了吧。其实,这是旅人思考的结果,即人生总得为后来人、或者社会做出点有价值的东西,不要碌碌而终。

在艺术上,这首诗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营构景物,情景交融

就诗歌中“四顾何茫茫,东风摇百草”来说,就是一种景物描写。但“一切景语皆情语”,其实,这里为后面抒发情感营造氛围,也表现出诗人处境艰难。

其次,叠词运用,增强气氛

如,“回车驾言迈,悠悠涉长道。四顾何茫茫,东风摇百草。”其中的“悠悠”、“茫茫”等叠词,渲染了苍茫凄清的气氛。

再次,人生思考、哲理性强。

对于人生意义的哲理思考,层层推进,有生命而人生,有个体而社会,表现出极强的哲理意义。

                                   《客从远方来》审美赏析

这首诗歌是《古诗十九首·孟冬寒气至》的姊妹篇。诗歌如下:

孟冬寒气至,北风何惨栗。愁多知夜长,仰观众星列。

三五明月满,四五蟾兔缺。客从远方来,遗我一书札。

上言长相思,下言久离别。置书怀袖中,三岁字不灭。

一心抱区区,惧君不识察。

这是妻子思念丈夫的诗。丈夫久别,妻子在家独处,心中无比凄然,而对于季节的迁移和气候的变化异常敏感。我们都知道,古代诗歌中,对自然景物、气候变化都是很注重的。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说: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宋代辛弃疾在《鹧鸪天·博山寺作》“一松一竹真朋友,山鸟山花好兄弟”。在诗人眼睛里,松竹是自己的挚友,自然界的虫鸟植物是自己的知己。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实则表现的是自己的情感、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特别是“客从远方来,遗我一书札”之后几句,与《客从远方来》有着异曲同工。这首《客从远方来》,它以奇妙的思绪,抒写了一位思妇意外喜悦和痴情的浮想,从而表现出爱的痴情与忠贞。全诗如下:

客从远方来,遗我一端绮。相去万余里,故人心尚尔!

文彩双鸳鸯,裁为合欢被。著以长相思,缘以结不解。

以胶投漆中,谁能别离此?

诗歌写道:“客从远方来,遗我一端绮。”“端”即“匹”。古人以二丈为一“端”,二端为一“匹”。意思是说,客人从远方归来,送来了“一端”(二丈)织有文采的素缎(“绮”)。客人告诉我(思妇),这是我(丈夫)特意从远方托他捎来的。这是起因,诗人以一段织有文采的素缎为线索,引起了思妇深沉的情思爱意。

思妇面对这样的事情,不禁又惊又喜,于是,自言自语到:“相去万余里,故人心尚尔!”“故人”在古时习用于朋友,此指久别的丈夫。“尔”如此。这两句是说尽管相隔万里,丈夫的心仍然一如既往地爱着我。可以说,一端文采的素缎,本来也算不得怎样珍贵;但它是 “万里”之外的夫君捎来,便带有了非同寻常的意义,它那丝丝缕缕,包含着夫君对她的无限关切和惦念之情。在古代,丈夫外出之后,是很难回归的。在家的思妇也只好苦苦期盼,或者只好“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金昌绪《春怨》)寄予梦中相见。

接着写道:“文彩双鸳鸯,裁为合欢被。”上一句是说带回的绮上织有双鸳鸯的图案。“合欢被”指被上绣有合欢的图案。“合欢被”取“同欢”的意思。这里诗人承上而来,写了女主人公把绮缎展开一看,又意外地发现,上面还织有文彩的鸳鸯双栖之图案。在中国文化中,“鸳鸯双栖”图历来是伉俪相偕的美好象征。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的结尾写道:“两家求合葬,合葬华山傍。……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其中,“鸳鸯”就比喻夫妻的恩爱美好。“裁为合欢被”暗示了丈夫回来就可以和她同享夫妇之乐了。可以说,这里淋漓尽致地倾诉了思妇期盼丈夫回归与自己百年相守的浓浓情意。

接着写道:“著以长相思,缘以结不解。”“著”有“充实”、或者“蕴含”之意。在古代,往往衣被中填装丝绵叫“著”,也有“穿”的意思。如,《木兰诗》中“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的“著”。“缘”指饰边,镶边。“缘结”谐音“因缘相接”,这里暗示夫妻之情永结难解。“著以长相思”中“长相思”即“长丝”,“丝”谐音“思”,这是用“长丝”谐“长思”。意思是说,床被内须充实以丝绵,被的边缘结丝缕。可以说,诗人借助“缘以结不解”把思妇浮想中的痴情,传达得既巧妙又动人。

那永不分离的情景,使得思妇喜气洋洋。于是写道:“以胶投漆中,谁能别离此。”我们知道, “丝绵”再长,终究会有穷尽之时;“缘结”不解,终究有松散之日。这世上惟有“胶”与“漆”才粘合固结,再难分离。我们熟悉的成语“如胶似漆”也许就是由此而来。这个成语的意思就是形容感情难舍难分,而且多指夫妻的恩爱。“别离”即分开。这两句是说,我们的爱情犹如胶和漆粘在一起,任谁也无法将我们拆散。这里,表现了思妇希望与丈夫结合得像胶、漆一样,永不改变、固结而不分隔!可见思妇是多么的痴情,对爱情是多么的忠诚。

在艺术上,这首诗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描写形象生动

诗歌在描写中,不但形象,而且很富有情趣。在二者的结合的境界中,表现出了无尽的思念与爱意。

其次,借物抒情

诗人借助远客带回的“彩绮”,并作为主线贯穿全诗,以此表达了思妇与丈夫“合欢”的坚贞之爱。

       《凛凛岁云暮》审美赏析

《凛凛岁云暮》在《古诗十九首》中是一首很有代表性之作。此诗凡二十句,根据内容,可以分成五节,每节四句,意义明确。“凛凛”即寒冷的样子。比如,元初名儒郝经《秋思》中有“静听风雨急,透骨寒凛凛”。全诗如下:

凛凛岁云暮,蝼蛄夕鸣悲,凉风率已厉,游子寒无衣。

锦衾遗洛浦,同袍与我违。独宿累长夜,梦想见容辉。

良人惟古欢,枉驾惠前绥,愿得长巧笑,携手同车归。

既来不须臾,又不处重闱;亮无展风翼,焉能凌风飞?

眄睐以适意,引领遥相睎。徙倚怀感伤,垂涕沾双扉。

诗歌从时序写起。诗歌写道:“凛凛岁云暮,蝼蛄夕鸣悲。凉风率已厉,游子寒无衣。”“厉”即“猛”的意思。“率”即“皆”的意思。宋代苏洵《权书·六国论》中写道:“六国互丧,率赂秦耶?”在这里就是“到处皆然”。这几句的意思是说,岁月已经如同云暮一样到了冬季,百虫不是死了就是躲藏起来,蝼蛄夜鸣而悲。凉风已经很猛,而远在他乡的游子(丈夫)还没有御寒的衣服。这里,思妇以己度人,想到了远在他乡的游子(丈夫)无御寒之衣。在写作上,诗人通过视觉、触觉和听觉,不但突出了寒冷的到来,而且也由此想到远在他乡的漂泊不归的游子(丈夫)。

接着思绪拉回到初婚之时,也就是由今及昔。诗人写道:“锦衾遗洛浦,同袍与我违。”上一句“锦衾遗洛浦”,活用了洛水宓妃的典故,指男女定情结婚。下一句中的“同袍”,出于《诗经·秦风·无衣》,诗歌第一节写道:“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原指同僚,旧说亦指夫妇。也就是说,他们结婚定情后不久,丈夫便离家远去。在中国古代,游子外出不是求仕便是经商。正如古言说的“男儿志在四方”。所以,就一般来说,思妇在家不会有很多责备的,即使责备,也多是自责,但思念之情却难以抑制。

诗歌接着写思妇的思念。诗人写道:“独宿累长夜,梦想见容辉。”本来“独宿”已难堪矣,何况还是“累长夜”。在这无奈之中,思念也只好在“梦”中相见,在梦中看到丈夫的“容辉”。借梦抒情,情意更浓,也更凄凉。特别是诗人在“梦”字后用了“想”字,不但表现其情之深厚,更表现出一种无奈的想法。这与范仲淹《苏幕遮》中“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一样。梦境总是虚幻的,但也是情感的一种表现形式。

以下接着上面“梦想见容辉”专写梦境。诗歌写道:“良人惟古欢,枉驾惠前绥。愿得长巧笑,携手同车归。”“惟”即思。《说文》上说:“惟,凡思也。”“古”即故。“故欢”就是旧日欢好。“容辉:就是仪容丰采,或者神采光辉。梦中的丈夫也还是殷殷眷恋着往日的欢爱,思妇在梦中见到他依然是初来迎娶的样子。其中的“绥”古代指登车时手挽的索。“惠前绥”指男子迎娶时,把车绥亲自递到女子手里。“长巧笑”与“女为悦己者容”的意义相同。也就是说,夫妻之间快快乐乐地生活。也就是说,她被丈夫迎娶,携手同车而归,但愿此后长远过着快乐的日子,而这种快乐的日子乃是以女方取悦于丈夫赢得的。可惜时至今日,这样的希望也成为使人流连的梦境了。

接着急转直下,诗歌写道:“既来不须臾,又不处重闱;亮无展风翼,焉能凌风飞?” “不须臾”即“没有多久”、“不一会儿”。“重闱”即深闺。“焉能”即“怎能”的意思。“亮”即清楚明白。“晨风”是鸟名,鸇属,飞得最为迅疾。“凌风”即驾着风。这时,思妇突然从梦境中醒来了。好梦不长,丈夫归来没有停留多久,更未在深闺中同自己亲昵一番,一刹那便消失了。只恨自己没有晨风一样的双翼,因此不能凌风飞去,追寻良人的踪迹。真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

诗歌写道:“眄睐以适意,引领遥相睎。徙倚怀感伤,垂涕沾双扉。”“眄睐”即顾盼,目光左右环视。“适意”是“适”丈夫之意。 “扉”即门扇。“睎:即眺望。“徙倚”即徘徊,来回地走。《楚辞·远游》中写道:“步徙倚而遥思兮,怊惝怳而乖怀。”也就是说,在梦中既见丈夫,当然从眼波中流露了无限情思,希望使丈夫欢悦适意。梦醒人去后,自己神智渐渐恢复,只好伸长著颈子远望寄意。最终只好依门而立,内心的感伤,不禁的垂泪而流满双颊了。而全诗至此亦摇曳而止,思妇的感情变化便跃然纸上。

在艺术上,这首诗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借梦抒情,情感深厚。其次,质朴自然,毫无矫饰。再次,描写心理,揭示主旨。

14《去者日以疏》审美赏析

这是《古诗十九首》的第十四首,是外出游子所作。由于在城郊,看到是墟墓,于是有感于世路艰难、人生如寄,在死生大限的问题上,抒发了乱世中怀归而不可得的怆痛之感。全诗如下:

去者日以疏,来者日以亲。出郭门直视,但见丘与坟。

古墓犁为田,松柏摧为薪。白扬多悲风,萧萧愁杀人。

思归故里闾,欲归道无因。

诗歌写道:“去者日以疏,来者日以亲。”“去者”和“来者’都是指客观现象中的一切事物,不仅仅限于写人的来去。“来”也可以说是“生”。“生者”就是活着的,活着新生的事物。“疏”即疏远。“亲”即亲近。“日以亲”就是一天比一天亲近。诗人在这里首先表现出了唐代诗人李白在《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中所说的“天地,犹如万物的逆旅;人生,犹如百代的过客”的思想。看似很消极的思想,实际上表现出了珍惜时间,努力学习的进取精神。在诗人看来,本来人生就很短促,更何况又是处于灾难重重的时代。死去的人岁月长了,逐渐也就淡忘了,活着的人总得生活在世界中,总得相互交往,这是任何人都无法回避的,正如鲁迅说过,大意是说,人要离开社会,就如同提着自己的头发离开地球一样。人与人交往是必然的,也就逐渐亲近起来。然而,今日之“去”,曾是往昔“来”者;而今日之“来”,当然也会有来日之“去”。诗人在这对人生进行的探索,也是人生价值的的思考。

接着写道:“出郭门直视,但见丘与坟。”“郭门”就是外城的城门。“直视”即注视前方。“但”即“只”义。“丘与坟”即小土坡和坟墓。这里就是指野外的坟墓。诗人走出郭门,看到遍野古墓,触景生情,引发思考。诗人所见所想,几乎无一不“与去者日以疏,来者日以亲”有关,思考的是人生。这里,我(诗人)代表了“生”者,坟墓代表了“去”者,人的一生就是生与死关系。

在这样的情况下,诗人接着说:“古墓犁为田,松柏摧为薪。”也就是说,古墓被犁成了耕地了,墓边的松柏也被摧毁而化为柴薪。埋葬死人的“古墓”是人生的最后归宿了,然而就是这样的一点归宿也没有了,这是对“去者”存在的延伸。这就很好地照应了“去者日以疏”,也是对这一句的形象诠释。这样的观点在当时来说很是震撼的,也是进步的思想。

于是诗人说:“白扬多悲风,萧萧愁杀人。”这两句的意思是说,白杨为劲风(秋风)所吹,发出萧萧的声音,好像在悲鸣自我的哀痛,萧萧的哀鸣声里,给人增添了无尽伤感与忧愁。诗人触景伤怀,通过劲风(秋风)描写,不但“萧萧”引发的是“愁”,而且是“杀人”之愁。这里,我们可以想到战国时代荆轲《易水歌》诗。诗歌写道:“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其中,“风萧萧兮易水寒”与“白扬多悲风,萧萧愁杀人”在气氛上是同一的。这悲风之声,不但为诗歌营造氛围,暗示了乱世中“哀鸿片野”的哭泣之声,也表现出诗人心中的凄凉与伤痛。

最后写道:“思归故里闾,欲归道无因。”闾”即里巷的门。“里巷”就是邻居。诗人感到人的生命短促,岁月消逝得如此迅速,自己长年累月羁旅他乡,有无所作为,怎能不想早返回故乡。就最后的“欲归道无因”来说,其中说“无因”,其实也使有“因”的:也许是想要归返故里,也许是自己所感触到的人生短暂而漂泊他乡,想及时结束漂泊生涯,也许是仕途的艰难而前途茫茫的无奈,如此等等,可以说,都是诗人对短暂人生的反思的结果。

在艺术上,这首诗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触景伤情,以情写理;其次,想象丰富,形象鲜明;再次,哲理思考,意蕴深刻。

            《孟冬寒气至》审美赏析

这是一首妻子思念丈夫的诗。丈夫久别,凄然独处,对于季节的迁移和气候的变化异常敏感,触景伤情,多种愁思油然而生,也就难免不想入非非,辗转反侧了。全诗如下:

孟冬寒气至,北风何惨栗。愁多知夜长,仰观众星列。

三五明月满,四五蟾兔缺。客从远方来,遗我一书札。

上言长相思,下言久离别。置书怀袖中,三岁字不灭。

一心抱区区,惧君不识察。

诗歌先从季节、气候写起。诗歌写道:“孟冬寒气至,北风何惨栗。”“孟冬”即旧历冬季的第一月,即十月。意思是说,农历十月,寒气逼人,呼啸的北风多么凛冽。也就是说,在这一年,思妇已在思念丈夫的愁苦中熬过了春、夏、秋三季。而今,冬天一来,她首先感到的是“寒”。“孟冬寒气至”中的一个“至”字,把“寒气”拟人化,它在不受欢迎的情况下来“至”思妇的院中、屋里、乃至内心深处,这里,诗人以气候环境写了思妇心境。接着的“北风”却是“何惨栗”,进一步写出“孟冬寒气”的厉害。

接着写道:“愁多知夜长,仰观众星列。”意思是说,满怀愁思,夜晚更觉漫长,抬头仰望天上罗列的星星。漫漫长夜,思妇的心受着无尽的煎熬。这里,思妇在这“寒气”“惨栗”中,感到的是“夜长”。“愁多知夜长”看似平淡,其实诗人借此来表现了思妇经年累月思念丈夫,夜不成寐,特别是一到冬季,长夜难明,愁绪更大,思念更切。无奈,思妇只好“仰观众星列”。这里,诗人写星星是为了表现自己的情感。 “仰观”可见“众星”,表明了思妇由辗转反侧到揽衣起床,再到了室外。一个“列”字,表面了天上星星还是多。试想,写星星,暗示了无月夜,似乎看到牵牛星和织女星,想到牛郎织女的故事。可以说,观星已见言外。

接着写道:“三五明月满,四五蟾兔缺。”“三五”就是农历十五日。“四五”指农历二十日。“蟾兔”即月亮的代称。意思是说,每月的十五日月就圆,到了二十日月就缺。这里,展现主人公的内心活动。观星之时自然会看见月,因而又激起思妇的愁思。夜夜看星星、看月亮,盼到十五日的月圆,丈夫没有回来,月圆人不圆。又等到二十里月缺,丈夫还是没有回来,月缺人也缺!如此循环往复,周而复始,希望总是落空,总是在美好的期盼中幻想着一个个美好的泡影。

“客从远方来,遗我一书札。上言长相思,下言久离别。”意思是说,远客带回丈夫的信,信中先说他常常想念着我,后面又说已经分离很久了。我们可以从“客从远方来,遗我一书札”看出,诗人不是叙述眼前发生的事,而是思妇追想往事。得到一封家书,在当时来说确实很难,因为各种信息不同,交通不便,再加上多种意料不到的因素。而信的内容也就表现出了丈夫对思妇的想念。然而,这是下文所说的“三岁”前的事,“三岁”前的时间还有多少?信在的“久离别”就可以给我们以想象。

分别的时间长,对于思妇来说,情感更加强烈。我们接着看就知道了。诗人写道:“置书怀袖中,三岁字不灭。” “三岁”即三年。“灭”即消失。意思是说,把信收藏在怀袖里,至今已过三年字迹仍不曾磨灭。前两句的表现出思妇对丈夫来信的珍爱,那是自己日盼夜想的丈夫,即使一封信,她却珍而重之,看成丈夫情感的珍宝。其中,诗人用“灭”字,不但可以看出思妇对信的珍惜,而且也表现了思妇的多情与敦厚。

最后写道:“一心抱区区,惧君不识察。”“区区”指相爱之情,或者诚情挚意。意思是说,我一心一意爱着你,只怕你不懂得这一切。这里,诗人结尾点明了主旨,说出了她的心事,即我全心全意地忠于你、爱着你,所担心的是,我们已经分别了这么久,你是否还“长相思”,你是否还记得家乡的我?但你要知道,我一如既往地忠于你、爱着你呢?我已经是“愁多知夜长”,对你来的家属是“置书怀袖中,三岁字不灭”啊!这样写,写出了思妇的忧愁,也不难想象思妇“愁多”的深沉含义。

在艺术上,这首诗歌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第一人称,展示思妇心理。诗歌中,“遗我一书札”的“我”,乃诗中主人公自称,全诗都是以“我”自诉衷曲的形式写出的。诗中处处有“我”,“我”之所在,即情之所在、景之所在、事之所在。景与事,皆化入“我”的心态,融入“我”的情绪。

其次,曲折婉转,意蕴深厚。比如,写“仰观众星列”,实则是写“三五明月满,四五蟾兔缺”中的“月”。这里,写思妇对“月满”变“月缺”,就是一种期盼,一种无奈的心态。可以说,寒星伤目,愁思满怀,见月不圆,愁绪深沉。

             《明月皎夜光》审美赏析

《明月皎夜光》是《古诗十九首》中的一首诗歌。其内容写了诗人夜不能寐,走出户外,在月光下徘徊而所感受到的“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的世态和人生处境的凄凉。全诗如下:

明月皎夜光,促织鸣东壁。玉衡指孟冬,众星何历历。

白露沾野草,时节忽复易。秋蝉鸣树间,玄鸟逝安适?

昔我同门友,高举振六翮。不念携手好,弃我如遗迹。

南箕北有斗,牵牛不负轭。良无盘石固,虚名复何益?

 此诗开篇写道:“明月皎夜光,促织鸣东壁。”“促织”即蟋蟀。“皎”即洁白,明亮。这里的意思是说,在皎洁的月色光下,蟋蟀在低吟,并交织成一曲无比清切的夜之旋律。在此,诗人从视角和听觉两方面描写了环境,不但表现出环境的幽静,心境的凄然,而且也暗示了时间是很晚了,也就是下半夜时间。

接着写道:“玉衡指孟冬,众星何历历。”“玉衡”指北斗七星中的第五至七星。“历历”就是“分明”的样子,也可以说是“行列”的样子。在中国古代,人们都是根据斗星所指方位的变换来辨别节令的推移。意思是说,玉衡所指的方位,知道节令已到孟冬,即夏历的七月,天空中闪烁的星辰,更如镶嵌天幕的明珠,把夜空辉映得一片璀璨。你看,此时此刻诗人还在月下踽踽步,说明诗人心神不宁,胸中缠绕着忧愁。

诗人默默无语,在月光下徘徊。诗人写道:“白露沾野草,时节忽复易。” “易”即变换。这一句是说,野草上已沾满晶莹的露珠,在月光下显得那样晶莹,寒气逼人,明显感觉到时节已经转换。诗人已经感觉到,深秋已在不知不觉中到来,时光之流驶,又是一年秋天到来了。当然,这里写了时间的快速流逝,也是在暗示时间不饶人,人也在一天天老去。

接着写道:“秋蝉鸣树间,玄鸟逝安适。”“玄鸟”即燕子。我们知道,燕子是候鸟,春天北来,秋时南飞。“安适”也就是往什么地方去的意思。这句诗歌的意思是说,求偿在树林间鸣叫,燕子也远飞,不知道它又飞往什么地方去了?这里,诗人写景,特别是对燕子去向的质疑,就是诗人惆怅和凄怆的心境的表现。

诗人就居他乡,羁旅漂泊,曾经希望过、期待过的理想也快破灭了,心烦意乱,夜不能寐。于是,诗人写道:“昔我同门友,高举振六翮。”“同门友”即同窗,同学。“翮”即鸟的羽茎。据说善飞的鸟有六根健劲的羽茎。这句是以鸟的展翅高飞比喻同门友的飞黄腾达。意思是说,以前的同门友,好多都举翅高飞、腾达青云了,而自己总有一天,他将能与友人一起比翼齐飞。

然而,诗人想象的是美好的,事实上却不是这样。诗人写道:“不念携手好,弃我如遗迹。”“弃我如遗迹”的意思是说,他们对我就如行人遗弃脚印一样抛弃了。这里,诗人运用了比喻手法,形象而生动地刻画了同门好友不念旧情的行,也表现出诗人不谙世态炎凉的单纯。可以说,诗人半夜在月光下徘徊,原来就是被同门好友所欺骗、所抛弃的落魄者。

接着诗人写道:“南箕北有斗,牵牛不负轭。” “南箕”即星名,形似簸箕。“北斗”即星名,形似酌酒器。“牵牛”指牵牛星。“轭”即车辕前横木,牛拉车则负轭。“不负轭”是说牛不拉车。这里出自《小雅·大东》。诗歌说:“维南有箕,不可以颠扬;维北有斗,不可以挹酒浆。”诗人在此借用“南箕”、“北斗”、“牵牛”等星宿表现出了有虚名无实用,借此比喻朋友的有虚名无实用。失意落魄的诗人心中很是痛苦,夜不能寐,走出房间,仰望天空,看见星星,由此而想到“同门友”的淡漠,心中忧愤不已,苦闷无处发泄,就借此问问星星。其实,这里也暗示了诗人却是没有什么朋友,即使有,也是十分功利的、无情意的人。

诗歌最后写道:“良无盘石固,虚名复何益?”“盘石”同“磐石”,也就是指大石。“良”即确实。想到当年友人怎样信誓旦旦,声称同门之谊的“坚如盘石”,可而今“同门”虚名犹存,“盘石”一样的友情也再没有了。诗人终于仰天长叹,以悲愤的感慨收束了全诗。这叹息和感溉,包含了诗人那被炎凉世态所欺骗、所愚弄的无比伤痛和悲哀。 
      在艺术上,这首诗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营造氛围,抒发情感。此诗描写了秋夜之景,借景抒情。诗人把自己失魂落魄的感叹、愤激、伤痛和悲哀,与始终交织在一片星光、月色等之中。可以说,情景交融,已经宽阔。

其次,反衬手法,提高效果。诗人描写了那皎洁的月色,加上又是后半夜,可偏偏写了从“东璧”下传来的蟋蟀之鸣。这样,以动衬静,更加突出了环境的幽深,诗人情感的“凄凉”。

                                                    《青青河畔草》审美赏析

青青河边草悠悠天不老, 野火烧不尽风雨吹不倒, 青青河边草悠悠天不老, 野火烧不尽风雨吹不倒, 青青河边草绵绵到海角,  海角路不尽相思情未了。

    这是台湾作家琼瑶早期作品《青青河边草》改编成电视剧中的主题歌中的一段。写出了离别相似之苦,很有深厚的情感意蕴。

    古诗十九首中的《青青河畔草》也是我们最为熟悉、也是大家最喜欢的一首诗歌。这首诗歌是运用了第三人称的写法,写出了少妇渴望爱,渴望夫妻相依相偎,甚至举案齐眉的平凡生活。全诗如下:

 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 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

 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昔为倡家女,今为荡子妇.

  荡子行不归, 空床难独守。

前两句写道:“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郁郁”这里形容草木生长茂盛。开始诗人就描写了自然环境。用“青青”描写出了“河畔草”的色彩,用“郁郁”突出了“园中柳”的茂盛。也就是说,河边长着茂盛的青草,园中的杨柳树,颜色也是那样的青绿,叶子是那样的浓密。上句写园外的河边,下句写园长柳树,描写出了一幅春景图,格外美丽。

接着就写园中的人。诗人把重点落在描写少妇的外貌之美上。诗人写道:“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盈盈”这里表现了少妇的娇媚的姿态。“窗牗”就是窗户。“皎皎”即月光明亮。诗人写人,把人置于一种明亮的夜晚,借用柔弱而明亮的月光,来衬托少妇的美丽。你看,在高楼上,少妇坐在窗前,明亮的月光由窗外照进来,洒在少妇的身上,使得当窗的少妇更加明艳和漂亮。

上面是整体描写,接着写道:“  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娥娥”一定是描写女子容貌的娇美,“娥”形容女子容貌美好。少妇本来就很美了,而少妇还要“红粉妆”。“化妆”是爱美的表现。这里,不但突出了少妇之美,而且表现了“女为悦己者容”,暗示了少妇希望自己的丈夫回家的急迫心情。接着的“纤纤出素手”,其中的“纤纤”,描写了这位少妇的手的纤细。“素”就是白。“纤纤出素手”也就是又细又白的手。在中国古代,女人形体美,首先要看肌肤,而肤色白为最美。《诗经》云:“素以为绚兮。”“素”就是“白”。《诗经》中形容卫庄公夫人庄姜的肌肤之美,用了“肤若凝脂”一语。意思是说,皮肤光滑、细腻而洁白。后来的杜甫,也有这样的描写。如在《月夜》中对日思夜想的妻子的描写:“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意思是说,夜露深重,你(夫人)的乌云似的头发被打湿了,月光如水,你如玉的臂膀也受寒。这里,诗人写了夫人的手,用了“清辉玉臂”。这与“皎皎”月光下的“纤纤出素手”有异曲同工之妙。

在诗人的笔下,我们可以看到一位少妇独立楼头,体态盈盈,红妆艳服,容光照人,洁白而纤纤双手,扶着窗棂,在久久地引颈远望的形象。

这里,诗人注重了一个细节描写,写手的美丽纤细,暗示了女子不是劳动者家庭的女人,也许嫁给这位丈夫后,丈夫外出经商而久未归。所以,诗人写道:“昔为倡家女,今为荡子妇。”“倡”在古代就是唱歌、唱戏的人,也就是戏子、的歌伎。而“荡子”不是放荡的人,而是长期在外漂泊的诗人,就是我们通常说的 “游子”而已。这里,诗人写少妇的过去,实际上表现出少妇对丈夫的爱,对家的珍惜,也是少妇希望的体现。而今,丈夫未归,思念之情可以理解。特别要注意的是,“倡家女”成了“荡子妇”,说明了“荡子”家是有钱的,是一个在外经商的人,同时也暗示了思妇的不可回避但有不能言说的想法,即荡子在外沾花惹草,乐不思蜀了。

所以,诗人在最后写道:“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丈夫出行长时间不会来,可苦了这位独守闺房,独守那难以忍受的空床的少妇。其中,一个“久”字,一个“独”字用得很妙,不但表现出了少妇寂寞苦闷生活,更表现出少妇对爱,情爱,性爱的追求与向往。可以说,诗歌的结尾所表现出来的思想是大胆的,具有极大的超时代性。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写少妇希望丈夫回家的也不少。比如,王昌龄的《闺怨》中写的“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金昌绪《春怨》中写的“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以及李白的《子夜吴歌》中“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等,多么含蓄委婉,可这首诗歌却是这样直白。可以说,简直是在发自肺腑的呐喊,是在对美好生活的呼喊,也是对来之不易的爱的呼唤。

在艺术上,这首诗歌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描写细腻,突出细节。诗歌中,对思妇的描写就很细腻。其中,写了“皎皎”月光下的少妇,也写少妇“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的外在美。这样,少妇美的形象就更加突出。

其次,叠词运用,增强情韵。在诗歌中,环境的描写和人物描写,都运用了叠词,增强了诗歌描写效果,也使诗歌情韵更美。比如,“娥娥”和“纤纤”同音词叠用,就增强了亲切感,人性美就更加突出。

                                               《青青陵上柏》审美赏析

《青青陵上柏》是《古诗十九首》中的一首,写主人公游京城而兴叹,感受到了人在死和未死之时就应该好好享受,要“斗酒相娱乐,聊厚不为薄”。全诗如下:

青青陵上柏,磊磊涧中石。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

斗酒相娱乐,聊厚不为薄。驱车策驽马,游戏宛与洛。

洛中何郁郁,冠带自相索。长衢罗夹巷,王侯多第宅。

两宫遥相望,双阙百馀尺。极宴娱心意,戚戚何所迫?

诗歌写道:“青青陵上柏,磊磊涧中石。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这四句的意思是说,陵墓上长着青翠的柏树,溪流里堆着成堆的石头。人生长存活在天地之间,就好比远行匆匆的过客。诗人运用比兴手法,先描写环境而引出人的生存状态。诗歌中的所表现了人的独立苍茫,头顶的苍穹,脚踏的大地,生于天地之间,却是匆匆忙忙,如同旅人那样。诗人实际上再告诉我们,人来到这世上,就是匆匆忙忙的,为了生活、为了家人、为了他人。

接着写道:“斗酒相娱乐,聊厚不为薄。驱车策驽马,游戏宛与洛。洛中何郁郁,冠带自相索。”“斗”即容量单位,十升为一斗,十斗为一石。“聊”即姑且,勉强。“斗酒”这里指不多的酒。“薄”即量少、味淡。“何郁郁”这里是赞叹洛阳的繁华景象。“冠带”即头上顶冠束带的人,指京城中那些达官显贵的人。“索”即求访。屈原《离骚》中“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诗歌中说道的“宛”,就是现在的河南南阳,是东汉的“南都”。“洛”,即今河南洛阳,是东汉的京城。当时这两地,都很繁华。意思是说,斗酒足以娱乐心意,虽少却胜过豪华的宴席,而驾起破马车驱赶着劣马,照样在宛洛之间游戏,洛阳城里那么热闹,而达官贵人彼此也相互也在探访。这里,诗人承接上面的“忽如远行客”而来,由此感于生命短促而应该及时行乐。如何行乐?诗人说,“斗酒”虽“薄”,也可娱乐;虽是驽马,也可驾车出游等。这些行乐方式,在古代是常见的。《诗经·邶风·泉水》写道:“驾言出游,以写我忧。”读到这里,感觉到诗人是在告诉我们,为什么不带着酒,赶着驽马到那儿去玩,而那些“冠带自相索”,也就是说,那些达官显贵也在互相探访,但他们总是带着功利性,压抑着自己的心性,是“郁郁”不乐的,而不是诗人所说的“行乐”的本意。

接着写道:“长衢罗夹巷,王侯多第宅。两宫遥相望,双阙百馀尺。”“长衢”即大街。“夹巷”就是排列大街两侧的胡同。这里承接了前面的“冠带自相索”,对此予以形象化的描写。“第宅”,“两宫”,“双阙”等都不过是“冠带自相索”来往的地方,是后面诗人所说的“极言娱心意”的场所。意思是说,大路两边夹杂着小巷子,随处可见王侯贵族宅第,而南北两个宫殿遥遥相望,两宫的望楼高达百余尺。这是诗人在京城所见达官贵人的住所,是很富有的,也很堂皇的。这位后面表达“极宴娱心意,戚戚何所迫”奠定了更为坚实的基础。

面对这样的状况,所见如此,于是诗人在结尾两句写道:“极宴娱心意,戚戚何所迫?”“极宴”就是尽情欢乐。“娱”就是“使……娱”。“戚戚”就是忧惧、忧伤的样子。《论语·述而》写道:“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何晏集解中引郑玄的话说:“长戚戚,多忧惧。"意思是说,达官贵人们虽尽情享乐,却忧愁满面不知何所迫。诗人的享乐,就是放松自己,享受人生的快乐,心中不能“戚戚”的。“戚戚何所迫”即何所迫而戚戚。也就是什么迫使人戚戚不乐呢?在诗人看来,“冠带自相索”们即使“长衢罗夹巷,王侯多第宅。两宫遥相望,双阙百馀尺”,也因为他们心中有功利,有“相索”的目的,即使“娱心意”也有很大的勉强性,谈不上真正的行乐。

老百姓有老百姓行乐的方式,达官贵人有达官贵人的方式,但真正获得快乐的,就只有“斗酒相娱乐,聊厚不为薄。驱车策驽马,游戏宛与洛”的“娱心意”的心灵快乐。

在艺术上,这首诗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注重铺陈,提高形象性。

其次,运用对比,增强抒情性。

再次,用反问句,增强意蕴性。

                 《驱车上东门》审美赏析

 《古诗十九首》中的《驱车上东门》描述了在东汉末年大动乱时期,一部分生活充裕、但在政治上找不到出路的知识分子的颓废思想,以及悲凉心态。全诗如下:

驱车上东门,遥望郭北墓。白杨何萧萧,松柏夹广路。

下有陈死人,杳杳即长暮。潜寐黄泉下,千载永不寤。

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

万岁更相迭,圣贤莫能度。服食求神仙,多为药所误。

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

诗歌首先写道:“驱车上东门,遥望郭北墓。”在历史上,东汉京城洛阳,整个城共有十二个城门,而东面三门,靠北的那个门叫“上东门”。“郭”即外城。“郭北墓”就是指邙山墓群。汉代沿袭旧俗,死人多葬于郭北。诗人驱车来到了上东门,遥望城北,看见邙山墓地的森森的树木。这里,诗人对环境作了描写,实则是为后面抒发情感奠定了基础。

接着写道:“白杨何萧萧,松柏夹广路。”这是诗人去“郭北墓”所见。“白杨”和“松柏”多种植在墓地,作为一种明显的标志。由于这两种树木容易生长,而且生长环境要求也不是很高,所以,长势好,茂密森森。可是,这样却给人以肃杀之感。“萧萧”即树叶声。这两句的意思是说,快到郭北墓时,听到白杨树在风中发出的声响,看到的是宽阔大路两旁的松柏。诗人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描写环境,突出了环境的萧瑟,从而暗示了诗人悲凉的心绪。

诗人来到墓地,触景伤情,由墓上的树木想到墓下去世的人。于是,诗人写道:“下有陈死人,杳杳即长暮。潜寐黄泉下,千载永不寤。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万岁更相迭,圣贤莫能度。”“陈死人”即久死的人。“陈”即久。“杳杳”即幽暗。“即”即“就”,与“身临”差不多。“长暮”即长夜。“潜寐”即深眠。“寤”即醒。“浩浩”即流动的样子。“阴阳”古人以春夏为阳,秋冬为阴。这句是说岁月的推移,就如江河一样浩浩东流,无穷无尽。“年命”就是“寿命”。“忽”即匆匆,很快“寄”即旅居。“更”即更迭。“万岁”也就是“自古”,即“去世”之一,有“万岁之后”的说法。“度”即过,也就是“超越”。这几句的意思是说,人死去就像进入了漫漫长夜,沉睡于黄泉之下,千年万年,再也无法醒来。春夏秋冬,流转无穷,而人的一生,却像早晨的露水,太阳一晒就消失了。人生好像旅客寄宿,匆匆一夜,就走出店门,一去不返。人的寿命,并不像金子石头那样坚牢,经不起多少跌撞。一年四季,更相替代,千所万岁,往复不已,即便是圣人贤人,也无法超越,长生不老。这里,诗人很细致地论说了人生免不了一死的自然规律,而且无论是谁,结果都是一样的。这样,为进一步说明那些“服食求神仙”想长生而不可得奠定了基础。

人都希望自己长生不老。在当时,很盛行炼丹问药而求不死的风气。对此,诗人却说:“服食求神仙,多为药所误。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被”同“披”。这四句是说,服丹药,求神仙,也没法长生不死的。既然如此,还不如饮美酒,穿绸缎,图个眼前快活,快快乐乐走过短暂的一生。这里,表面看来,诗人对生命的短促产生了怅惘之情。其实,诗人对人生如寄的悲叹,除了表现当时知识分子颓废的思想,以及悲凉心态外,也隐含着对生命的热爱。诗人之所以这样说,不但是一种激愤,也是一种无奈。

在艺术上,这首诗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铺陈手法,增强画面感;其次,认识独到,意蕴深厚;再次,层层推进,思路清楚。

                                    《冉冉孤生竹》审美赏析

《古诗十九首》中的《冉冉孤生竹》是写一对男女已有婚约而尚未成婚,男子迟迟不来迎娶,女子产生了各种疑虑与哀伤,从而表现了女子对爱情的希望与忠贞。全诗如下:

冉冉孤生竹,结根泰山阿。与君为新婚,兔丝附女萝。

兔丝生有时,夫妇会有宜。千里结远婚,悠悠隔山陂。

思君令人老,轩车来何迟!伤彼蕙兰花,含英扬光辉;

过时而不采,将随秋草萎。君亮执高节,贱妾亦何为?

诗歌首先写道:“冉冉孤生竹,结根泰山阿。”“冉冉”是柔弱下垂的样子。“泰山”即“太山”,“太”即大,也就是大山之意。“阿”是山坳。这里,诗人说 “孤生竹”,一个“孤”字,即孤独,暗示了女子孤独的心境。诗人又把这柔弱的“孤生竹”置于大山之中,这样,“竹”与“大山”形成一种关系。《文选》中李善注曰:“结根于山阿,喻妇人托身于君子也。” 竹在山中可以避风,可以受到山的保护。诗歌开篇,就写出了女子孤独心境,暗示了对爱的追求,为后文抒发情感奠定基础。
      接着写道:“与君为新婚,兔丝附女萝。”“兔丝”和“女萝”是两种蔓生植物,其茎蔓互相牵缠。《文选》五臣注说(宋本《文选》六臣注,也就是说,《文选》除李善注本外,还有唐代开元时吕延济、刘良、张铣、吕向、李周翰合注本, 世称“五臣注”):“兔丝女萝并草,有蔓而密,言结婚情如此。”这里,我们可以认为,“兔丝”是女子的自喻,“女萝”是比喻男子。“兔丝附女萝”比喻男子与女子的婚姻。“为新婚”不一定是已经结了婚。清方廷珪《文选集成》所说,此是“媒妁成言之始”而“非嫁时”。也就是说,“为新婚”是指已经订了婚,但还没有迎娶。联系上面两句,可以看出,女子许配“君”而等待迎娶。 
      为什么待嫁女子感觉“孤”呢?诗人接着说:“兔丝生有时,夫妇会有宜。”“菟丝”是一种旋花科的蔓生植物。这里是女子自比为菟丝。“宜”即适当的时间。这两句是说,菟丝已生长成熟,夫妇亦当及时相会。也就是说,我们既然订婚,就及时结合,不要错过了自己美好的春光。男子久久不来迎娶,女子心境就逐渐孤独起来。我们从女子的心境,可以感受到诗人珍惜时光的思想,珍惜美好人生的情感的态度。 
      为什么久久不来迎娶?诗人说:“千里远结婚,悠悠隔山陂。”“悠悠”即遥远的样子。“山陂”即山坡。 从这两句看来,男之的家距离女子的家还是很远的,他们的结婚并非易事。然而,我们知道,在中国古代社会,女子订婚或者已经结婚,都是要“从一而终”的,是很难以改变的。大家比较熟悉的汉乐府民歌《上邪》,诗歌写道:“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这就是一位痴情女子对爱人的热烈表白。真可谓深情奇想,无以复加。

所以,女子盼望着,希望“君”的婚车早点来迎娶自己。诗人写道:“思君令人老,轩车来何迟!”“轩车”即有篷的车。这里指迎娶的车。这二句是说,迎娶的车为什么迟迟不来,我想念郎君,容颜已经憔悴。这里,从女子“思君令人老”来说明了“冉冉孤生竹”需要“结根泰山阿”,否则,光阴似箭,青春不再。  
      接着诗人说:“伤彼蕙兰花,含英扬光辉。过时而不采,将随秋草萎。”“蕙”和“兰”是两种同类香草。女子借此自比。“含英”是说花朵初开而未尽发的样子。“扬光辉”形容其容光焕发。“含英扬光辉”也就是花含苞待放。“英”即“花”。陶渊明《桃花源记》中有“落英缤纷”句。“萎”即枯萎,凋谢。这几句的意思是说,蕙兰过时不采,它将随着秋草一同枯萎了。当然,这里所要说的是,女子希望男子早点来迎娶,不要错过了时光。这与唐代杜秋娘《金缕衣》中“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所表现的思想情感有异曲同工之妙。人生苦短,当爱情到来的时候一定要勇敢的去追求,勇敢地把握住,要及时收获爱情,获得快乐的生活。

最后写道:“君亮执高节,贱妾亦何为?”“亮”同“谅”,料想。 “贱妾”女子的谦称。这两句是说,想必君守志不渝,我又何苦这样折磨自己呢?延迟来迎娶也没有什么啊!当然,这是女子在自我安慰。因为,女子相信男子坚持高尚的节操,一定会来的迎娶自己,也许是路途遥远,也许是……,反正女子都是从好的方面去想了。这里,好像没有表现出极为怨恨和伤感的情绪,实则在这反问句中,表现出了一个女子对自己婚姻的无奈,以及由着无奈而产生的激愤之情。

在艺术上,这首诗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运用比喻,形象生动;其次,心理描写,情感丰富;再次,层次清楚,结构严谨;第四,结尾反问,增强效果。

                                                                           《生年不满百》审美赏析

      《生年不满百》是《古诗十九首》中很有代表性的一首,成语不秉烛游就出自这首诗。这首诗歌不但表现了诗人希望人要能够通达世事,及时行乐的思想,而且也对那些为毫无益处的事而日夜烦忧的惜费的人进行了无情的讽刺与善意的提醒。全诗如下:

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

为乐当及时,何能待来兹?愚者爱惜费,但为后世嗤。

仙人王子乔,难可与等期。

       诗人写道: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意思是说,一个人活在世上通常还不到百岁,可是有些人心中却老总忧愁千年后的事。这些人真可谓杞人忧天了。诗人把百年千年对举,形成强烈的时间反差,更加突出了那些常怀千岁忧的人的可笑。其中,一个字,表明了怀千岁忧不是一时想法,而是常常这样,这就更好地强调了这些人的愚昧,以及这些人的生活状态。

      接着两句写道: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即放情游乐。意思是说,既然埋怨白天是如此短暂,黑夜是如此漫长,那么为什么不拿着烛火日夜不停地欢乐游玩呢?诗人从来说明人的游乐,也就是把生命的白昼,放在放情游乐之中,这有些违背常理,但最易引起人们注意。诗人在此运用反问句,不但把放情游乐推到极端,而且具有强调的意味。

      诗人在上面把常怀千岁忧的人与何不秉烛游的人对举,自然是对后者的赞同。于是诗人写道:为乐当及时,何能待来兹?”“来兹即来年、今后。既然昼短苦夜长了,就要为乐当及时,何必总要等到来年呢?在诗人看来,人生苦短,时不待我,想要行乐就得及时。这样的思想在我们上面分析的《古诗十九首·驱车上东门》中都有所表现。诗歌说:下有陈死人,杳杳即长暮。潜寐黄泉下,千载永不寤。……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就是说了人生苦短,寿命有限。真的到了那个时候,想行乐也已经晚了。

      可是,在诗人看来,有些人(惜费的人——积累钱财,舍不得花的人)却不是这样诗人说:愚者爱惜费,但为后世嗤。意思是说,那些愚蠢的人只知道积累钱财,陷入郁郁寡欢中而没有快乐,即使这样,他们的后辈也会嗤笑(讥笑)他们不会享福!这些人活着的时候不停地惜费,在忧伤中苦苦过完自己人生,最后还受到后人的嗤笑。这样的结果强使得惜费者显得多么的愚蠢,这样的人生价值何在?对于这样的人,诗人是持否定态度的。

      诗人最后写道:仙人王子乔,难可与等期。可以说,这也是在上面观点基础上推进。意思是说,像王子乔那样能成仙的人,恐怕难以再等到吧!人与仙是不能同一的,这是一种极为进步的思想。人要成仙,肯定不行,诗人笔锋指向仙人。相当于退步而言。传说中,王子乔被神秘道士接上嵩山、终于乘鹤成仙了。在当时社会中,人们对神仙的企是明显,是强烈。诗人在此说到难可与等期,很明显是要唤醒那些惜费者,不要只沉浸在郁郁寡欢的敛财中,要快快乐乐地生活。

      当然,诗人的游乐,不是一味放纵情感,更不是无所事事,成天处在消极的生活中,而是顺应人的生命状态,不被物质所累的生存方式。即使有所放任自流,也是当时士阶层受到打击压抑而表现出来的反抗。也可以说,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士阶层的生活状态。

       在艺术上,这首诗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思路清楚,层层推进;其次,对比明确,达意深刻。再次,典故恰当,意蕴深厚。 

                                         《庭中有奇树》审美赏析

《庭中有奇树》是《古诗十九首》中的一首,写一个妇女对远行的丈夫所产生的深切怀念之情,以及盼归无作,寄情无望而产生的忧愁。全诗如下: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诗歌写道:“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在春天的庭院里,有一株嘉美的树,在满树绿叶的衬托下,开出了茂密的花朵,显得格外生气勃勃。这是环境描写,写出了春意盎然的景象。但首句中的“庭中”就暗示了这里的景色不是大自然中的,而是深闺中的,是一首表现思妇的闺怨诗。

于是,思妇就出场了。诗人写道:“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思妇面对这繁花似锦的景象,忍不住攀着枝条,折下了最好看的一树花,要把它赠送给日夜思念的亲人。以花寄情,揭示了诗歌的主旨——对远行人的思念。 

接着诗人就进入到写人的情怀。诗人接着“攀条折其荣”写道: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是说花的香气染满了思妇的衣襟和衣袖,这里写花儿的香味浓,加上这花是“奇树”的花,香气特别浓郁芬芳是表达纯洁的爱情,寄托深切的思念的最好的载体。其中一个“盈”字用得很妙,不但表面了花儿香浓,而且也暗示思妇手执花枝,站立很久。这样,就为推出下面一句做了准备。诗人写道“路远莫致之”,摘下浓郁芬芳的花儿,才想起自己日思夜想的人在很远的地方,而今这花是不可能送到他的手中的。这两句,前一句是写快乐,后一句写伤感,这在思妇的心理上形成极大的落差。也许,在此时此刻,思妇发呆了,痴痴地手执着花儿,久久地站在树下,沉浸在心乱如麻的想象之中。 

无奈,还是无奈。于是,诗人在最后两句写道:“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感”即感受,或者感动。“别经时”即离别之后所经历的时光。意思是说,这花有什么可贵?没有什么可贵的,只是因为别离太久,想借这花儿表达怀念之情罢了。这是主人公无可奈何而说出的自我宽慰的话。人生苦短,女人也如手中的鲜花,经不起时间的等待,更经受不起风吹雨打。这样的情感意绪,也许就如温庭筠在《望江南》中写道的:“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一个个希望,一个个失望,到头来也许“红颜未老恩先断,斜倚薰笼坐到明。”(白居易《后宫词》)也许“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红楼梦·葬花吟》)。

在艺术上,这首诗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欲扬先抑。就整个诗歌来看,前面六句写了“奇树”上珍奇美丽的花,而且“馨香盈怀袖”,可以说,是极力赞扬的。可是到了最后,却说“此物何足贵”?一下子就给贬低了。诗人运用欲扬先抑法,形成心理落差,不但增强了表达效果,而且也表现出了思妇的无奈与伤感。

其次,层层清楚。全诗八句,按照内容可分作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环境描写,而第二层次是对人情感的表现。可以说,触景生情,触景伤情,步步推进,思路是十分清楚的。

再次,多角描写。诗歌中,诗人运用了多角描写,从视觉、听觉、嗅觉等个方面,多元化地描写了环境及其思妇复杂情感。

第四.情随景生。这首诗歌情随景生,可以说是闺怨诗常用的手法。

  《西北有高楼》审美赏析

我们从诗歌的内容看,这首《西北有高楼》的作者是一位彷徨中路的失意人。诗歌借不遇佳人“知音”之悲,抒写自身政治上的失意之情。全诗如下:

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 交疏结绮窗,阿阁三重阶。    上有弦歌声,音响一何悲! 谁能为此曲?无乃杞梁妻。  清商随风发,中曲正徘徊。一弹再三叹,慷慨有馀哀。   愿为双鸿鹄,奋翅起高飞。

诗歌写道:“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我们可以设定这样的一个环境:诗人在路上踽踽而行,十分沮丧,突然听到从那西北方向,隐隐传来铮铮的弦歌之音。诗人寻声而望,蓦然看见一座“上与浮云齐”的高楼矗立眼前。这里,诗人运用夸张手法,把楼写得与天山漂浮的白云一样高,突出了高楼也是难以企及的地方。在那里即使有知音,也是很难求的,从而为表现自己人生的寂寞与苦闷奠定基础。

这高楼是那样堂皇,那样的富丽。诗人写道:“交疏结绮窗,阿阁三重阶。”“疏”即镂刻。“绮”就是有花纹的丝织物。“阿阁”就是四面有曲檐的楼阁。这两句是说,楼上有刻镂着花纹的木条,交错成绮文的窗格,而四周是高翘的阁檐,阶梯有层叠三重。诗人不但描写了高楼内的美,而且从整体上表现出了高楼的气势。这与首句耸入飘忽的“浮云”相照应。诗人这样写高楼的华丽与气势,是为了表现自己的喜爱之情。在古代诗歌在,这样的写法很多,比如,李白在《将进酒》中写道:“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这里,诗人用的“金樽”“馔玉”来表现生活的美好以此反衬自己不得意的伤痛。

上面描写的是诗人所见,接着是描写诗人所听。诗人写道:“上有弦歌声,音响一何悲!” “弦歌”即依琴瑟而咏歌。那“弦歌”之声就从此楼高处飘下,那音乐是多么的凄凉而悲惨。这里,诗人除了表现其歌声之外,更为重要的是要表现这个时候应该是夜晚了。诗人夜晚在路上,自然暗示了在浪迹天涯,不知归宿的处境。同时,也正因为这样,诗人才能感觉到“音响一何悲”的琴音。我们都知道,音乐是心灵的艺术,它直接刺激人的心灵,同时最易于达到情感共鸣的审美效果。

这感觉在诗人心中造成一片迷茫与凄凉,可以说,是情感共鸣的表现。诗人写道:“谁能为此曲?无乃杞梁妻!”“杞梁”即杞梁殖。句崔豹的《古今注》记载,传说杞梁殖为齐君战死,妻子悲恸,乃“抗声长哭”,竟使杞之都城为之倾颓。这就是我们家喻户晓的《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无乃”是“莫非”、“大概”的意思。“此曲”就是《琴曲》。据《古今注》说,这是杞梁妻妹朝日所作,包括《杞梁妻叹》,《琴操》等。这两句是说,楼上谁在弹唱如此凄惋的琴曲呢?莫非是如同杞梁妻那样的人吗?诗人为了更好表现琴音的“音响一何悲”,借用了这个典故。诗歌写到这里,诗眼就出来了——“悲”。曲悲、心悲、人悲、境悲,合而为一,营造了凄凉的人生氛围。

接着写道:“清商随风发,中曲正徘徊。”“商”中国古代五声音阶之一,相当于简谱中的“2” 。五声音阶的意思就是按五度的相生顺序,从宫音开始到羽音,依次为:宫、商、角、徵、羽。如按音高顺序排列,即为:1、2、3、5、6,又即为:宫、商、角、徵、羽。商调其音凄怆哀怨。这里,“清商”即乐曲名,声情悲怨。“清商随风”感觉就更为凄凉。“中曲”即乐曲的中段。“徘徊”指乐曲旋律回环往复。诗人在此直接写曲子,曲子好似她在倾泻不尽的悲哀。可以说,这样的感受不是“同是天涯沦落人”是无法理解的,更不能产生情感的共鸣。这也就暗示了诗人凄凉的漂泊生涯。

接着写道:“一弹再三叹,慷慨有馀哀。”“慷慨”即感慨、悲叹的意思。“馀哀”即不尽的悲哀。意思是说,歌女每弹一曲,都要发出多次的叹息,突然琴曲顿歇,悲叹的声音不绝。可以说,我们读到这里,从这“一弹再三叹,慷慨有馀哀”中,似乎看到一位蹙眉不语、抚琴堕泪的“绝代佳人”的身影。一下子触动了诗人,那“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受油然而生。

共同的命运,把诗人和“歌者”的心连结在了一起,于是,诗人写道:“愿为双鸿鹄,奋翅起高飞。”“鹄”就是“天鹅”。“高飞”远飞。这里诗人借此比喻情志相通的人。在他看来,真是知音,难得的知音。这样的知音,可以如双鹄高飞,一起追求美好的理想。诗人的想象是大胆的,但在这禁不住脱口而出的话语中,不但表现了对“歌者”的安慰,而且也暗示了自己找到了“知音”时那种激越的心情。这个激情不是带着歌女“私奔”,而是一种心理状态。可以说,诗人还如“古道西风瘦马,断肠人在天涯”一样的孤独与寂寞时,一旦寻觅到了知音,就产生了一同展翅高飞,自由翱翔的想法。可见,当时社会及其统治者给文人以无尽的压抑,他们过着的是孤独与寂寞、以及仕途不得意而漂泊无尽的生活。当然,诗人的反抗意识也蕴含其中。

诗歌的艺术手法表现如下:

首先,寄托手法;其次,形象生动;再次,心理描写;第四,比喻手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