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说:“仁和义罢了。杀死一个无罪的人,是不仁;不是自 己的东西却去占有,是不义。居住的地方在哪里?仁便是;道路 在哪里?义便是。居于仁而行于义,大人的事便齐备了。”(选自《孟子·尽心上》) 柳下惠是一个“圣之和者也”,无论处在什么样的坏境,都能保持自己的志向,以直道处世,在春秋时期,即名声四扬。 柳下惠,鲁大夫展无骇之子,与臧文仲同时,又号柳下季,本名获,字子禽,春秋时鲁国人,展氏,食邑柳下,私谥为惠,故又称柳下惠,主要活动年代在鲁国庄、闵、僖、文四朝之间。被孔子称为“逸民”,又以其德行被视为儒家心目中的贤人—— 子曰:“臧文仲其窃位者与!知柳下惠之贤而不与立也”(《论语·卫灵公》)。圣人孔子说:“臧文仲大概是个窃据官位而不称职的人吧!他知道柳下惠贤良,却不给他官位。”柳下惠于臧文仲执政时任士师,以讲究礼节著称。臧文仲祭祀海鸟,他认为不合祀典,以此受到藏文仲的不待见。 他做法官时,习惯“以直道事人”。柳下惠为士师,三黜。人曰:“子未可以去乎?”曰:“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大意就是, 柳下惠担任掌管刑罚的官,多次被罢免。有人问:“您不可以离开鲁国吗?”他说:“用正直之道来侍奉人,去哪里而能不被多次罢免呢?不用正直之道来侍奉人,又为什么一定要离开故国家园呢?”(《论语·微子》)。他“不羞污君,不辞小官”(出《孟子·万章章句下》),即不以侍奉坏君为可耻,也不因官小而辞掉。 立于朝廷,他见有贤人,从不隐瞒,但一定按自己的原则办事。对个人的处境无怨无艾 ,处之泰然,随物任化,“不羞污君,不卑小官;进不隐贤,必以其道,遗佚而不怨,厄穷而不悯”(《孟子·万章章句上),即使自己被遗弃,也不怨恨;自己贫困,也不忧愁。 他 认为去处行止都不必认真计较,“援而止之而止。援而止之而止者,是亦不屑去已”,谁拉着他让他住下、他就住下。之所以谁拉着他让他住下、他都住下,是因为他认为不住下没有更合适的道理,离去或留下,都无所谓,反正自己在哪里都能做到在染不染,和光同尘,——“尔为尔,我为我;虽袒裼(tǎn xī)裸裎于我侧,尔焉能我哉! 故由由然与之偕而不自失焉”(你是你,我是我,你纵然在我边上一丝不挂,哪能就弄脏我呢?’) 孟子最后总结道:“故闻柳下惠之风者,鄙夫宽,薄夫敦。”因此闻知柳下惠之高风亮节者,胸襟狭小的变宽厚了,刻薄寡恩的也敦厚了。 《战国策·齐策四》中有记载:“昔者秦攻齐,令日:'有敢去柳下季垄五十步而樵采者。死不赦’。”意思是讲秦攻齐,中间要经过鲁国。秦军下令切实保护柳下惠在鲁国的墓地,并规定在柳下惠墓地五十步以内砍柴的人要处以死刑。由此可见,柳下惠的影响之大。 柳下惠正是“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的大丈夫典范。 孟子说:“柳下惠不会因为身居高位而改变他的操守,耿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