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什么是“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读原著 2022-01-23
   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先跟大家讲一个跟这一则内容相关的故事。   
冯异为人处事谦虚退让,不自夸。出行与别的将军相遇,就把马车驶开避让。军队前进停止都有标明旗帜,在各部队中号称最有纪律。每到一个地方停下宿营,其他将军坐在一起讨论功劳时,冯异经常独自退避到树下,军队中称他为“大树将军”。等到攻破邯郸,要重新安排各将领任务,每人都有被分配隶属,士兵们都说愿意跟随大树将军。光武帝因为这个而赞扬他。
  
 
  吕蒙正(944或946—1011年5月29日,宋代政治家)不喜欢记忆别人的过失。初任参知政事(副宰相),进入朝堂(百官治事之所)时,有一位中央官吏在朝堂帘内指着吕蒙正说,“这小子也当上了参知政事呀?”吕蒙正装作没有听见而走过去了。与吕蒙正同在朝班的同事非常愤怒,下令追问那个人的官位和姓名。吕蒙正急忙制止,不让查问。下朝以后,那些与吕蒙正同在朝班的同事仍然愤愤不平,后悔当时没有穷追查问。吕蒙正则说:“一旦知道那个人的姓名,则终身不能忘记,不如不知道那个人的姓名为好。不去追问那个人的姓名,对我来说也没有什么损失。”当时的人都佩服吕蒙正胸怀大量。
     不争,不仅是儒家提倡的为人准则,更也是道家大力提倡的一种极高的道德品质。

   老子在《道德经》中关于“不争”的言论,直接提到的就有多处:“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夫唯不争, 故无尤”,“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弗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天之道, 不争而善胜”,“圣人之道, 为而不争”......

   儒家提到的“不争”就更广泛了,  无论是“仁、义、礼、智、信”,“恭、宽、信、敏、惠”,还是“温、良、恭、俭、让”,“忠、孝、勇、恭、廉”,“诚、悌、勤、刚、恒”,里面诸多都跟“不争”相关联。

     射箭切磋是一种君子之争,也在于射箭的特殊性,射箭想要射中,首先要正己,而后射,倘若比赛失败了,不怨天尤人不怪天,不怪别人,不怪靶子,“行有不得,反求诸己”,你只能从自己身上找原因。敦于反己的精神,正是君子该有的一种极重要的品格!正如孟子所言:“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孟子·公孙丑上》)

  孔子说:“君子一般来说没有什么可与别人争的事情。如果有,一定是比射箭了。比赛时,依礼相互作揖,谦让,再上场。射完后,按礼登堂喝酒。这是一种君子之争。”

最后,我们大家一起再读一遍:

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