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淇县农具漫话

 朝歌淇水悠悠 2022-01-23

作者:沛  公

耧、犁、锄、耙、食盒、蓑衣、草鞋……这些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在30年前的朝歌农村尚能看到,如今正在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甚至消失。古老的农耕文化,越来越让“80后”、“90后”感到陌生和遥远。
农耕生活的情景,已渐渐离我们远去,在人们为时代进步而高兴的同时,也对社会发展起到重要推动作用的农耕文化充满一丝深深的怀念。那些曾与人们生活朝夕相伴,密不可分的用具,早已不再是木质或铁质的冰冷的物件,而是有了情感,有了文化,有了灵性的东西,成为朝歌人生命的一部分。一段顺口溜说得好:“犁杖耙耱镢锄镰,叉刮镢锤斧夯铲。绳索套项驴安眼,驮笼驮架马骑鞍。桶笼箱筐加水担,升斗口袋和褡裢。刃镰麦耙芟麦秆,杈杖扫帚推刮板。扬场晒籽用木锨,石槽铡刀石磨碾。锅碗瓢盆瓮坛罐,壶杯钵匙筷碟盘。刀擦杖刷与风函,尺镜针锥钳镊剪。桌椅板凳床柜案,簸箕面渠箩笸篮。麦耧秋耩播希望,板锄露锄抡得欢。手头家具样样全,安居乐业日子甜。”

图片


与精密的机械制造不同,农具多就地取材,手工制作,融入的是智慧、简单、情感,而操作也人性化。一件农具,在修理中使用,在使用中修理,一用就是几年十几年、几十年,甚至传家宝一样,时代相传。那些被二十四节气反复打磨,被长满老茧的粗壮有力的手反复抚摩、握攥,木质已生出光滑的包浆,浸润着汗水、血液、体液,散发着泥土味与庄稼味,见证着春种、夏管、秋收、冬藏,见证着农人勤劳与艰辛。农具是农民演绎生活的道具,是农民生活的伙伴,是命运的重要组成部分。八十老头去开荒,一天不死过时光,农具,是朝歌人活时的珍宝,死后的殉葬品。
一、农具是财富的象征
劳动工具是在劳动过程中节省体力、提高效率的重要手段,为此,农村人对劳动工具十分重视,每家每户都配备有齐全的劳动工具,如果谁家的劳动工具不齐全,就会遭受村里人的耻笑,指责“不是庄稼人”。“家里有没有,看看叉把扫帚耧;家里富不富,看看车马犁耙锄”,因此,传统目光中,家中耕、种、管、收各样农具基本齐全,就是家里富有,家里农具缺这少那,就是家境不好。这一点,关系到家庭的影响力、话语权、社会地位,甚至影响子孙后代成婚成家,非常重要。因此,农村人有钱之后,首先考虑的不是吃穿问题,而要购买、制作一些用具。

图片


二、农具可体现人品
农业生产“勤”字当先。有句俗话叫“拳不离手曲不离口”。种地不简单,既是力气活儿,也是用心活儿,需要手勤、腿勤、眼勤、脑勤,要适时播种,精心管理,及时收获,才有收益,过去,农村人出家门,手不离锨,肩头不离粪箩头,顺手就能拾粪、做农活。“庄稼活不用学,手脚勤快吃白馍”,“种地不上粪,等于瞎胡混”,“扫帚响,粪堆长”,“出门扛只粪箩头,小囤满来大囤流”,“不怕地薄,就怕人懒”,“人懒满地草,肚皮吃不饱”,“种的应时管的当,庄稼肯定长得壮”,“豆子锄三遍,豆角结成串”,这些谚语讲的都是农业生产要勤字当先的重要性。
三、农具能体现人的技能
俗话说:“庄稼活,不用学,拿起家伙就能做。”这话的意思是说,做庄稼活无需学习培训,操起工具就能劳动。其实,这话有很大的片面性。下田劳动,使用工具,既是粗话,也是细活,需要技术技巧。犁地耩麦耙地,割麦扬场铡草,浇地装车垛草剁,等等,都离不开技巧。更不要说一些专业性很强的活计了,如打铁盖房,和泥脱坯打砖坯等。编制、制作农具。

图片


四、由农具实现人生价值
关注农业生产的形式美。“胡乱的庄稼,消停的买卖”,人们都觉得农活是粗活,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农民一生与泥土打相伴,对土地具有深厚的感情,他们把耕耘当做事业,在注重农活的内在质量的同时,也注重农活的形式,做农活时一丝不苟,精雕细琢,力争形式美。比如,他们犁地耙地时,讲究土地平整细松;播种时讲究行列如直线,株距均匀,畦垄笔直;锄地时,讲究苗跟前草净露地皮,锄掉的杂草凑成堆;收割时,讲究茬口低平整齐;在码秸秆垛时讲究瓷实、下方上圆;扬场时,讲究使用木锨会换手,能巧借风力,上扬一线,下落不乱,所谓“会扬场一条线,不会扬场一大片”。正是由于农民追求农活的形式美,当人们走过田野,才能欣赏到农民手持农具,如舞如蹈的优美身姿,以及坦荡如砥的农田,一畦畦一行行整齐如画的庄稼。
五、农具凸显合作互助邻里关系
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近邻不如对门”,由于农业生产具有时令性、突击性、繁重性等特点,在耕耘、浇灌、播种、管理、收割、脱粒等过程中,需要大量劳动力,远非一家一户劳动力所能完成,这样,就需要借助邻居力量,因此,农村人十分重视邻里互助,遇到抢收抢种等突击性农活,往往三家五户出人出力,共同完成。此外,由于生产劳动需要多种农具以及蓄力,一家一户能力有限,很难把农具配备齐全,在生产劳动过程中,左邻右舍借使农具,互通有无现象非常普遍。因此,在农村形成一种不是亲戚,胜似亲戚的亲密无间的邻里关系。

图片


六、农具的娱乐功能
旧时,农村人终日为生存劳碌,没有时间,也没资本休闲娱乐,但是,豁达乐观的农村人并未放弃对自由快乐的追求,他们充分利用劳动过程,充分利用某些农具,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休闲娱乐,及忙里偷闲,劳中取乐。
对女人来讲,旧时最快乐的事情就是扎堆,边干活边聊天,三个女人一台戏,张家长,李家短,鸡毛蒜皮的事都被她们烹调得津津有味,说一阵,叹一阵,笑一阵,活也干了,话也说了,乐也有了,日子也过了。过去,这样能聚堆可做的活很多,比方纺花织布、绱鞋做衣、搓麻省织毛衣、腌咸菜泡黄菜、择棉花掰玉米等等。

图片


对男人来讲,是另外一番娱乐,他们利用某些农具,来展示自己的技巧与力气,以获得成就感和愉悦感。比如,利用羊鞭、牛鞭,来展示打响鞭,几个或数十个男人,依次将鞭打响,谁打得最响,谁就是胜者。平车比赛。平车为运输工具,但人们在拉平车时,却把它当做比赛工具,花样百出,比方比拉物体的重量,比车跑的速度,比爬坡,比推行,比跷跷车,年轻人还将平车轮当做杠铃,比平举、抓举、单臂举等。旧时,打麦场里有许多石磙,麦收后,这些石磙去了木框,就扔在场里,年青人就利用石磙比力气,比的方式主要是“掀过儿”,即将石磙竖立、放到。一个石磙有几百斤,将其竖立放倒需要花费很到力气,需要腿力、臂力、爆发力、协调力等。只见比试者下蹲马步,双手扣住石磙底部边沿,将石磙掀离地面,然后竖立,再身体倾斜,双臂发力,将石磙放倒。力气大的,能将石磙掀几十个过儿,博得阵阵喝彩,而力气小者,累得满脸通红,石磙旧时纹丝不动,受到嘲讽讥笑。行夯打地基是重体力活,行夯俗称“吊夯”“打夯”,需要几个人一起努力,相互配合才能进行。行夯时,各有分工,有扶夯者,有拉夯者,扶夯者也称领夯者,为行夯的核心人物,负责行夯的方向,为了为拉夯者鼓劲,增加劳动的乐趣,领夯者往往唱“行夯歌”,行夯歌取材身边人、身边事,诙谐幽默,生动有趣,比如,“吊到边,吸洋烟,吊到头,喝小酒......”、“吊得高,砸得实”、“噢二孩儿,过哩得儿,娶个老婆,小粉脸儿,暖被窝,煮鸡蛋儿,生了一窝带把嘞......”“王老拖,你甭磨,吃饭没有你的馍.......”
会唱行夯歌的人常常把人们逗得捧腹大笑,在无比快乐中进行劳动。
七、农具的文化功能
朝歌人在使用农具的过程中,积淀了深厚的农具文化,创造了许多由农具产生的诗歌、俗语、谜语等。如:烧火棍:“烧火棍,捣灶火,人口大,做饭多,最后成个短酷刷。”织布机:“高高山上一布机,一头高来一头低,王母娘娘来织布,织得一股儿比一股儿密,俺把布织齐备,排排布匹做啥哩?这一股儿做了蹬云鞋,这股儿织的龙凤衣,这一股儿织啥哩?缝个包单包天地,上包天下包地,各样东西都包齐,五谷杂粮也包里,为人学会织布机,阎王路上不受气,阎王送俺十里地,俺把阎王请回去。”小扇有风:“小扇儿有风,拿在手中,谁要来借,不中不中,你说你热,俺也不冷,真要想借,等到立冬。”大瓦罐:“俺家有个大瓦罐,装斗半,盛斗半,驴驮五斗背斗半,手提五升尽您算。”纺花车:“纺花车儿转得圆,转的快了胳膀酸,转得慢了不挣钱,大哥要钱买皮鞭,二哥要钱买犁镰,三哥要钱娶媳妇,全家向它要吃穿。”小方桌:“小方桌腿儿圆,四个盘子顶哩全,这盘搁的猪肉粉,那盘搁的羊肉面,花糕大馍雪白莲,初一五更俺敬老天,老天爷瞧着心喜欢,保佑世间人平安。”为农具赋予文化内容,使农具的内涵得以无限延伸,更容易融入人们生活,增强的农具的广泛使用与传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