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怯、易惊、失眠?这个良方三味药,却能益肝利胆宁心、交通心肾 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人,稍一有事,就会心惊肉跳;稍一有大动静,就会心跳加速、大汗淋漓;稍微紧张一些,就会手脚发抖、心慌气短;晚上睡觉,稍微有点动静就会惊醒、还容易做噩梦…… 心胆气虚症 有这种现象,不是因为“胆小、怂”,而是因为心胆气虚所致,心胆气虚之人还会有心慌心悸、气短乏力、语音低微、 头晕自汗、心烦怕冷、健忘失眠、舌淡苔白的症状。 病理原因很简单,中医认为胆属少阳,在心肾交接之地。心在上焦,属火。肾在下焦,属水。心中之阳下降至肾,能温养肾阳;肾中之阴上升至心,能涵养心阴。 如果胆气虚,不能交通心肾,心火和肾水不能互相升降、协调,动态平衡被打破。上焦热、下焦寒、神志难安,就会导致心神不宁、失眠多梦;又由于中焦不通、行血功能受影响,脑部血液运行受损,就会演化出各种诡异梦境,导致神疲乏力、心悸心慌、健忘头晕等症状发生。 治疗名方 针对这种情况,清代名医陈士铎发明了一个良方——肝胆两益汤(收录在他所著的《辨证录》中),一剂可使睡眠安,二剂可使睡眠熟,三剂可使惊畏全失,治疗此证疗效甚佳。 肝胆两益汤仅有三味药,白芍、远志、炒枣仁,都是普通价平之药,却能安脾气、顺肝气、养胆气、通肾气、宁心气。 药方解析 君药白芍,味苦酸性凉,入肝脾经,可以安脾气、顺肝气、养胆气、退热除烦。气血和能扫除睡眠障碍,肝阳平能改善头晕之症。故白芍可以治气短乏力、头晕自汗之症。 臣药远志,味苦辛性温,入心肾能辛散温通、发散利气、振心阳通胆气。心藏血,肾藏精;心主神,肾主志。故远志可安神益智,治心神不宁、健忘怕冷等症。 佐药酸枣仁,味甘酸性平,归肝胆心经,养心补肝,宁心安神。肝藏血,心行之。卧则血归于肝,心为其行血,以助睡眠时所需的血液流动,肝虚则睡眠不安。胆汁来源于肝,肝虚会造成胆虚,导致胆虚易惊。肝虚也会导致心行血功能受影响,让其出现烦躁之症。故炒酸枣仁可以宁心安神,治失眠多梦、心悸心慌之症。 临床验案分享 商丘吕女士,37岁,失眠已四年有余,多方用药均不见效。面诊时,形容憔悴,说话气短。自诉常感心烦、辗转难眠,好不容易睡着,却又做很多梦被惊醒,自己胆怯心悸,一遇事就会心惊肉跳、严重时甚至晕厥,同时伴有气短、自汗、倦怠乏力、口唇舌头色淡。详细辨证后发现她属心胆气虚型失眠,治疗宜以益气、安神、定惊为主。 开方人参、茯苓、茯神、远志、龙齿、石菖蒲、酸枣仁、知母、川芎、白芍、生龙骨、生牡蛎、朱砂。方中人参益心胆之气,茯苓、茯神、远志具有化痰宁心的功效,龙齿、石菖蒲、生龙骨、生牡蛎、朱砂具有镇静、开窍、宁神的功效,酸枣仁具有养肝、安神、宁心的功效,知母具有解热除烦的功效,川芎具有补血安神的作用,白芍具有养血柔肝的作用。 用药10天,患者心悸不安症状有所减轻,用药20天,睡眠状况有所改善,可以安稳睡很长一段时间。用药30天,心悸易惊症状基本消失,去掉方中生龙骨、生牡蛎、朱砂三味药,继续调理,坚持服用2个月,诸症全消,睡眠完全正常。由于患者病程较长,未免复发,巩固用药一月后停药。回访至今已满3年,未见复发。 温馨提醒 每个人体质不同、症状不同,因此用药种类和剂量也不尽相同,如果需要调理失眠,一定要在专业医师指导下用药。
身体内部有异常的跳动感,是不是一种病? 异常跳动感,非是心脏病! 门诊中偶尔会碰到这样的病人,说心口部位跳动的难受,或者说小腹部位跳动的心烦,西医做过心电图,没有发现心脏的异常搏动,告诉病人说:“你没有病,回家多休息,不行的话就去看看心理医生”。病人很难受,医生却说没有病,究竟该怎么办?是不是真的没有病?我们不妨先来看看医圣仲景的两段话。 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 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 在这两段话中,医圣仲景描述了两种身体内部的异常跳动感,一种是胸口部位的悸动,一种是小腹部位的悸动,两种异常跳动感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有上冲的趋势。第一种跳动感,需要用手按着才会舒服,第二种跳动感,就像小猪奔突一样,缓缓而动。 异常跳动感,是血管吗? 身体内部的异常跳动感,易出现于上腹部胸口部位、下腹部膀胱区域。从现代医学的角度讲,这种有规律的跳动,与身体内部的腹主动脉有很大关系,或者说是人体神经系统对腹主动脉跳动的异常感知。正常情况下,我们感受不到心脏的跳动,也感受不到大动脉的搏动,但在特殊情况下,如感冒发热、酒后,可能会感觉到头部或者胸腹部位的异常血管搏动。对于这种异常感知,尤其是病理状态下的异常感知,目前西医没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法,所以出现了文章开头的一幕。 从中医的角度讲,心下悸动、脐下悸动,与膀胱经、冲脉有较大的关系,其病理实质,是膀胱经阳热之气的异常,导致冲脉功能失常,因此出现冲脉悸动,且有上冲趋势的异常感觉。如医圣仲景所讲,感冒发汗过多、或者发汗后,人体阳气受损、或者郁滞不行,从而导致阳气运行失常,冲脉虚衰,外在症状之一,就是心腹异常悸动,且有上冲趋势。 利水好药为茯苓 心下悸动与脐下悸动,虽然都属于膀胱系统、冲脉之病,归属于奔豚病范畴,但是二者发病机理稍有差别。 心下悸动的主要原因是发汗过多,膀胱经阳气受损,因此使用桂枝、甘草以通阳气;脐下悸动则是膀胱经阳气受损,加之水湿不能被祛除,滞留于膀胱系统,使阳气运行更加不畅,因此在使用桂枝、甘草通阳气的同时,加茯苓祛除多余之水邪,并用大枣顾护正气。 爱恨皆有因,我们身体任何的异常症状,一定有其原因所在,关键在于我们是否能够找到原因,并解除这些损害。未来医学,传承经典,中西创新,将会帮助更多人群,解除疑难疾病的困扰!
调导饮 【别名】 调导散 【处方】 当归4钱,川芎4钱,防风4钱,枳壳4钱,甘草(炙)2钱。 【制法】 上锉细。 【功能主治】 妇人产前后风秘,大便不通。 【用法用量】 调导散(《万氏家抄方》卷五)。 【注意】 忌动风物。 【摘录】 《普济方》卷三二一
调补中州散 【处方】 人参(无者,以时下生北条参2-3两代之),腿白术(制)3两,茯苓2两,苡仁(炒)2两半,山药(炒)2两半,白扁豆(炒)2两半,芡实(炒)2两半,陈皮8钱,桔梗1两,元砂仁(去壳炒)7钱,干姜(炮)6钱,甘草(炙)8钱,神曲(炒)7钱,白莲肉(炒)1两,陈米(炒黄,少淬水再炒)1两半。 【制法】 共研细末。 【功能主治】 一切脾胃虚寒,饮食少思,腹胀倦怠,泄泻暖气,及虫积下后。 【用法用量】 每服5-6钱,开水调服,大小悉宜。如犹有虫者,用川椒皮、苦楝根皮煎水调服,五更时再细嚼使君子肉4枚;如腹大而胀,是有积者,加谷虫7钱,共研末服;如口无味者.姜枣煎汤调服;如大便泄者,加肉豆蔻(面包煨)1两,同研末服;如胃寒气滞作痛者,用真藿香煎水调服。 【摘录】 《会约》卷十三
调补丸 【处方】 制首乌8两,百部5钱,生地5钱,秦艽3两,当归3两,车前子2两,牡丹皮2两,白菊花2两。 【制法】 蜜为丸。 【功能主治】 大麻风。 【用法用量】 每服5钱,早、晚空心百滚汤吞服。 【摘录】 《疡医大全》卷二十八
辩证的主要对象 症状是辩证的主要对象,如何辨认对象,就需要确切的诊断。中医诊断分望色、闻声、切脉和询问,目的是在观察和分析症候,也就是把症状联系起来,分出主症、主脉,这样,才能正确地掌握病情,不为或有的假象所蒙混。 所以诊断的要点,除了听取病人的主诉症状以外,还应客观地从多方面来观察其他有关症状,以探索病因。因为症状是病因的反映,但是不能单看肤浅的现象,必须看到它隐藏的一面,还要看到下一阶段的发展趋向。 总之,必须看到真实的一面,不能为假象所迷惑。这就不能单靠主诉的自觉症状来决定诊断,需要进一步的辩证,如有些疾病依据一般症状已能作出初步的印象,但经过深入分析后,又往往能否定初步印象。 比如病人嚷着内热口燥,并有发热、头痛等症状,一般可以认作温热病,但如果仔细的诊查一下,发现病人虽渴不欲饮,饮后觉胀,并且喜喝热水,便可断定口渴是假象,不是真正内热。 于此可见辩证在确诊上的重要性。一个病的症状有简单的,也有复杂的,复杂 并不等于杂乱无章,只要明白症状的相互关系,加以分析归纳,就能发现它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从而达到全面的正确的认识。
中医辩证 中医辨证,客观地从疾病发生和发展情况来肯定体内的矛盾,它包括着正面和反面,指出了矛盾在每一疾病所呈现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成为具有实在内容的认证方法。至于治疗,就是针对辩证的结果定出方针,根据方针来处方用药。
病因、病症和病的部位 论治应该掌握三个方面,即:病因、病症和病的部位。例如辩证上明确了病因是停食,它的病症是脘腹胀满,病的部位在肠胃,在论治上就以宽中,消食为方针,选用催吐、消运或通大便的药物来治疗。 又如经过辩证确认病因是血虚,它的病症又是头晕、心悸、惊惕不安,病的部位是在心肝两经,那么论治就以滋补心营肝血为主,结合潜阳、安神等镇静方法。在这里可以看到“辩证”和“论治”是连贯的,基本的要求在于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
钓藤汤4 【处方】 钓藤1两,黄芩(去黑心)1两,升麻1两,甘草(炙令赤色,锉)1两,鳖甲(去裙襕,醋浸,炙令黄色)半两,丁香半两,大黄(锉,微炒)4两。 【制法】 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 传尸痨,瘦羸骨蒸,复连殗殜,命在须臾,精神尚爽。 【用法用量】 每服5钱匕,水1盏半,煎至1盏,去滓,每日食后分温2服,相去如人行7-8里,再服之。 【摘录】 《圣济总录》卷九十三
钓藤汤3 【别名】 钩藤饮子、钩藤散、钩藤汤 【处方】 钓藤1分,蚱蝉1枚(去翅),柴胡2分,升麻2分,黄芩2分,蛇蜕皮2寸(炙),甘草(炙)2分,大黄2分,竹沥3合,石膏3分(碎)。 【制法】 上切。 【功能主治】 未满月及出月婴儿壮热发痫。 【用法用量】 钩藤饮子(《圣惠》卷七十六)、钩藤散(《圣惠》卷八十五)、钩藤汤(《普济方》卷三七七)。 【注意】 乳母忌海藻、菘菜等。 【摘录】 《外台》卷三十五引《古今录验》
钓藤汤2 【别名】 钩藤汤 【处方】 钓藤1分,人参1分,蚱蝉(炙)1分,子芩1分,蛇蜕皮3寸(炙),龙齿4分,防风2分,泽泻2分,石膏1两(碎),竹沥3合。 【制法】 上切。 【功能主治】 小儿时气,壮热惊悸,以及热疮。 【用法用量】 钩藤汤(《普济方》卷三七二)。 【摘录】 《外台》卷三十五引《必效方》
治疗痰饮证的5首方剂 1.枳术汤 组成服法:枳实7枚, 白术30克。以水500毫升,煮取300毫升,分三次温服。 功能主治:治水饮内停,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盘。 2.泽泻汤 组成服法:泽泻15克, 白术6克。上药二味,以水300毫升,煮取150毫升,分温再服。 功能主治:治水停心下,清阳不升,浊阴上犯,头目昏眩。现用于耳源性眩晕。 3.苓桂术甘汤 组成服法:茯苓四两,桂枝去皮三两,白术二两,甘草炙二两。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功能主治:温阳化饮,健脾利湿,主治:中阳不足之痰饮。胸胁支满,目眩心悸,短气而咳,舌苔白滑,脉弦滑或沉紧。 4. 茯苓泽泻汤(实际是苓桂术甘汤加生姜泽泻) 组成服法:茯苓25克, 泽泻12克 ,桂枝6克, 白术9克 ,生姜12克。以水1升,煮取300毫升,纳泽泻,再煮取300毫升,温服100毫升,一日三次。 功能主治:治胃反,吐而渴欲饮水者。 5.猪苓散 组成服法:猪苓, 茯苓, 白术各等分。上三味,杵为散。每次6克,温开水调服,每日三次。 功能主治:健脾利水。治呕吐,膈上有停饮,吐后欲饮水。
每日一中成药:防风通圣丸,专用于“寒包火”感冒 组成:防风、当归、芒硝、薄荷、大黄、川芎、连翘、麻黄、白芍、桔梗、黄芩、石膏、栀子、滑石、白术、荆芥穗、甘草。 防风通圣丸是由金代名医刘完素《宣明论方》防风通圣散演化而来,常用于表寒里热型感冒,也就是老百姓常说的“寒包火”。 这种感冒的症状都是呈现寒热并见、表寒里热的特点。一方面,患者会发热,怕冷,全身的皮肤发紧,汗很少,这些是表寒的症状;另一方面,大便干、嗓子疼、鼻腔热、痰和鼻涕发黄、舌红苔黄、口干苦,这是内热的症状。 方中防风、荆芥穗、薄荷、麻黄治表,通过让身体出汗来疏散外感的风邪; 石膏、连翘、黄芩、桔梗治里,可以清利头目,清除上焦风热; 大黄、芒硝是泻药,能够泻热通便,使体内的实热从大便排出去; 栀子、滑石清热利湿,可以清三焦之热,并使热邪从小便排出。 当归、白芍、川芎养血活血。白术可以健脾益气,甘草补脾益气、调和诸药,二者相配,可以健脾和胃,加强脾胃功能,帮助消化吸收。 全方有攻有补,具有表里双解、上下分消、气血两调的功效,专用于外感风邪、内有蕴热所致的感冒。 使用注意: 1、阴血虚证、体虚便溏者不适用。 2、麻黄、甘草会导致血压升高,因此高血压、心脏病患者慎用。 3、孕妇忌用。
最近一段时间,咽痛的患者比较多,可能和这段时间风邪、疫疠的性质有关 最近一段时间,咽痛的患者比较多,可能和这段时间风邪、疫疠的性质有关。 当以咽痛为主症时,我们经常会想到的是“桔梗方”,桔梗方的性质比较平缓,虽然载于《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但是如清代江南医王旭高所说,“桔梗方”是治疗咽痛的主方,并不是只能治疗少阴病的咽痛。 桔梗方由生甘草和桔梗所组成,其中生甘草的剂量大一些,桔梗的剂量小一些,两者的比例大概在2:1左右。 甘草,甘、平,生甘草有一些清热解毒的作用,在这个方子中,甘草甘平除热,桔梗苦辛散寒,又能排脓血,合而用之,能调寒热,后世加了荆芥、防风、连翘,又名如圣汤,用来通治咽喉口舌诸痛。 若治疗偏于风热,咽喉有干燥、灼热感,喉核红肿的咽痛,后世则加牛蒡子、麦冬、连翘、薄荷、玄参、生地。 而对于少阴证,也就是表阳虚证比较明显,畏寒怕冷,四肢冰冷,精神困倦这一系列症状比较突出,患者喉核周围虽有暗红,但是喉核无肿大,无脓点,按压无脓液溢出,或有喉底颗粒增多,状如帘珠者,可以用李可的咽痛方,也即炙甘草、干姜、附子、 桔梗、益智仁,其中附子需要先煎1个小时。 当然还有其他的情况,例如,偏于声音嘶哑,咽喉干痛者,可用百合固金汤,年长,且尺脉弱,口干舌燥、疼痛,手足心热者,可用引火汤。 总之,中医治疗咽痛还是有优势的,一般情况下,外感风邪引起的咽痛,用如圣汤就能解决问题,我想即使将来中医也要参与DIP病种付费改革,中医在外感这个领域,也是非常有优势的,中医人对此要有信心!
甘温除大热与“五谷治大病” 金代医家李杲(晚年号东垣老人)提出了著名的“甘温除大热”之说。相沿至今,临床医家有许多验证与感慨! 东垣是补土派鼻祖,他为何要重视脾胃的补养呢?甘温为啥能除大热呢?要回答这个问题,还得从东垣当时的社会环境说起。 李杲(公元1180 ~1251年),真定(今河北省正定)人,生于金大定年间。当时正值金元战乱时期,百姓生产生活极不安定,饥荒连年,疫病流行。东垣根据自己亲身经历与临床所见,云“更或有身体薄弱,食少劳役过甚;又有修善常斋之人,胃气久虚,而因劳役得之者”,并曰:“盖温能除大热,大忌苦寒之药泻胃土耳”。 针对劳倦伤元气,阴火上盛,立补中益气汤等诸甘温之剂,补气升阳,兼泻阴火,不仅在临床上有实用价值,而且在理论上也为中医学的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所谓大热者,除发热之热外,当有广意之热,包括其它因虚损所致的疾病。 对于甘温的理解,依愚所见,不完全指的药物,还包括了东垣当时缺乏的五谷米粮。传统认为,小麦其性偏温,而大米(粳米)性偏凉,但也不尽然,据其产地与时令不同,亦有偏温者。如《本草纲目》载:“北粳:凉,南粳:温,赤粳:热,白粳:凉,晚白粳:寒,新粳:热,陈粳:凉。”看来甘温之剂实际上包括米粮在内。倘三餐不进,纵有参茸也很难见效。 余在学医之前,处在与东垣相似的生活年代,见到了现代人很难理解的一些现象。学医临证数十年后,再读东垣诸书,感受更准更深。 1960年间,举国上下皆遇饥荒。当时我有一个亲妹,十岁,在农村每天只能野菜充饥。因长时间缺粮饥饿,营养不足,面黄肌瘦;她除极度虚弱之外,不知何时开始,每天到了傍晚,虽未进任何食物,也满腹胀硬,难受得连话都说不出,只见流泪。乡亲们凭经验,认为这是生命垂危前兆,因为当时有不少邻居饿死时也有同样的表现。 恰好,在成都地质学院上学的哥哥回家,见到此状,次日便将她送往在成都刃具厂工作的姑父家。成都虽然也遭饥荒,但工厂的工人每天多少有一点点粮食。没有办法,为了救命,亲戚也只好接纳她,住了约二十天。当她返回农村时,已不再腹胀,变得面色红润、活蹦乱跳、喜笑颜开了。 其实,在成都并没有上过医院,也没用过任何药物,每天仅吃米、面。是什么东西如此神奇,竟有起死回生之力?今天看来,不是别的,正是李东垣所谓的具有甘温之性味的五谷米粮。 后来,大约在1961年的四、五月间,农村遇上最困难的日子。豌豆、小麦还未成熟,包谷刚刚下种,青黄不接,去年秋冬收获的红苕也吃完了。还是我那妹妹,饿得实在撑不住了,我们把她送至不远的外婆家。当时我的大舅是生产队长,口粮比我们家多一点。仅一周左右,就能见到妹妹脸色、精神好多了。甘温五谷竟有如此之特效! 由此,我们可联想到东汉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很多方后注都记有啜粥以取汗的嘱咐,如桂枝汤之“啜热稀粥一升余”、理中丸之“饮热粥一升许”、白散之“进热粥一杯”、十枣汤之“糜粥自养”,余如桂枝法将息及禁忌;此外还有很多方剂中用粳米作药用者,足见甘温之功。 据我数十年学医行医的经验,认为甘温之药食,不仅可以除大热,的确还能“治大病”,“安身之本,必资于食。”(《千金要方》) 俗话也说“人是铁,饭是钢”,多少大病康复,都全靠甘温之食养。我的妹妹两次起死回生,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此外,还要说说这样一个问题:有些人片面强调所谓营养,错误认为肉、蛋、奶才算营养;或者为了减肥,长期不吃米粮,多吃水果、蔬菜,结果导致面黄肌瘦,或月经不调,甚至闭经……,诸病踵至。这也就是甘温五谷缺失之过。
钓藤汤1 【处方】 牛黄(研)2分,蚱蝉(炙)2分,龙齿4分,麦门冬(去心)4分,人参3分,钓藤1分,茯神、杏仁12枚,蛇蜕皮3寸(炙,末)。 【制法】 上切。 【功能主治】 小儿时气,壮热惊悸,以及热疮。 【用法用量】 以水2升,煎取6合,去滓,下牛黄末,分为6服,消息服之。令尽愈。 【摘录】 《外台》卷三十五引《必效方》
钓藤煎 【处方】 钓藤1分,防风(去叉)1分,芎1分,天麻(酒浸,切,焙)1分,麻黄(去根节)1分,荆芥穗半两,蝉蜕(去土)半两,蝎梢(炒)半两,白僵蚕14枚(炒),薄荷心26枚(酒浸,焙),龙脑1字,麝香1字(研)。 【制法】 上为细末,炼蜜和成煎。 【功能主治】 小儿虚风。 【用法用量】 每服皂子大,荆芥、紫参煎汤化下。 【摘录】 《圣济总录》卷一七○
钓藤大黄汤 【处方】 钓藤皮半两,当归半两,甘草(炙)半两,芍药半两,大黄3分。 【制法】 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 小儿伤寒不解,发惊妄语,狂躁潮热;以及小儿伤食,作惊发痫,不吃乳食,发热啼哭。 【用法用量】 每服3钱,水1盏,煎至6分,温服。以利为度,难利者,间服茵陈丸。 【摘录】 《伤寒总病论》卷五
铁棍山药粉治疗久泻有奇效 我是一个长期腹泻患者,停不了西药,长期服用西药的结果是消化不良,经常腹胀,没有饥饿感,人也非常瘦,几乎皮包骨头。妻子非常心疼我,也经常让我吃肉和鸡蛋,但吃再好就是不长肉。去年,我开始从杨教授处购买铁棍山药服用,第一次买了6盒,服用后,感觉不但味道好,而且不再总是口渴,我接着又买了6盒,这次服完,感觉腹胀减轻,吃东西象是能够消化掉了。我第三次一共购买了36盒,服到第四个月的时候,我自己尝试着停掉了西药止泻药,好在没有再腹泻,8个月服下来,我感觉人也长胖了一些,腹泻算是完全治愈了,原来的高血糖也降到了正常范围内。感谢杨教授他们用自己的专业中医知识,帮助我们这些无力的患者,找到这么多好的产品。 青海省西宁市:张光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