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药征2

 学中医书馆 2017-09-22
烦、喜呕。又云:胸中烦。又云:心下悸。又云:腹中痛。

吴茱萸汤证曰:食谷欲呕。又曰:干呕、吐涎沫。

大半夏汤证曰:呕而心下痞硬。

茯苓饮证曰:气满、不能食。

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证曰:食入口即吐。

桂枝加芍药生姜人参新加汤证,不具也(说在互考中)。

六物黄芩汤证曰:干呕,

白虎加人参汤证,不具也。(说在互考中)

生姜甘草汤证曰:咳唾涎沫不止。

以上十四方,人参皆三两。

柴胡桂枝汤证曰;心下支结。

干姜人参半夏丸证曰:呕吐不止。

四逆加人参汤证,不具也。(说在互考中)

以上三方,其用人参者,或一两半,或一两,而亦三两之例。

附子汤证,不具也(说在互考中)。

黄连汤证曰:腹中痛、欲呕吐。

旋覆花代赭石汤证曰:心下痞硬、噫气不除。

大建中汤证曰;心胸中大寒痛、呕不能饮食。

以上四方,人参皆二两。

右历观此诸方,人参主治心下结实之病也。故能治心下痞坚、痞硬、支结。而旁治不食、呕吐、喜唾、心痛、腹痛、烦悸、亦皆结实而所致者,人参主之也。

为则按;人参、黄连、茯苓三味,其功大同而小异也。人参治心下痞硬而悸也,黄连治心中烦而悸也,茯苓治肉(目闰)筋惕而悸也,不可不知矣。

互考

木防己汤条曰:心下痞坚,愈复发者,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主之。是人参、芒消分治心下痞硬之与痞坚也。于是乎,可见古人用药不苟也。盖其初,心下痞坚犹缓,谓之痞硬亦可,故投以人参也。复发不愈,而痞之坚必矣,故投以芒消也。半夏泻心汤,脱硬字也。甘草泻心汤,此方中倍甘草。生姜泻心汤,加生姜之汤也。而共云治心下痞硬,则此方脱硬字也明矣。

吴茱萸汤、茯苓饮、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六物黄芩汤、生姜甘草汤,皆人参三两。而云治咳唾涎沫、呕吐下利,不云治心下痞硬。于是综考仲景治咳唾涎沫,呕吐下利方中,其无人参者,十居八九。今依人参之本例,用此五汤施之于心下痞硬,而咳唾涎沫呕吐下利者,其应如响也。由是观之,五汤之证,壹是皆心下痞硬之毒也矣。

桂枝加芍药生姜人参新加汤,其证不具也。其云,发汗后身疼痛,是桂枝汤证也。然则芍药、生姜、人参之证,阙也。说在《类聚方》

白虎加人参汤四条之下,俱是无有人参之证。盖张仲景之用人参三两,必有心下痞硬之证,此方独否。因考《千金方》、《外台秘要》,共作白虎主之,故今尽从之。

干姜人参半夏丸,依本治之例,试推其功。心下有结实之毒,而呕吐不止者实是主之,大抵与大半夏汤之所主治也。大同小异,而有缓急之别。

四逆加人参汤,其证不具也。恶寒脉微而复利,是四逆汤之所主,而不见人参之证也。此方虽加人参仅一两,无见证则何以加之是脱心下之病证也明矣,附子汤证不具也。此方之与真武汤独差一味,而其于方意也,大有迳庭。附子汤,术、附君药而主身体疼痛,或小便不利,或心下痞硬者。真武汤,茯芩、芍药君药而主肉(目闰)筋惕,拘挛呕逆,四肢沉重疼痛者。

旋覆花代赭石汤,其用人参二两而有心下痞硬之证,此小半夏汤加减之方也。二两疑当作三两也。

辨误

甄权曰:参补虚。误矣,此言一出,流毒千载。昔者张仲景之用参也,防己汤莫多焉。其证曰:支饮呕满、心下痞坚、面色黧黑。未尝见言补虚者也。又曰:虚者即愈,实者三日复发。复与而不愈者,去石膏、加茯苓芒消汤主之。此其所由误者乎则有大不然。盖汉以降,字诂不古者多矣,则难其解。古语曰:有为实也,无为虚也,故用防已汤。而心下痞坚已虚而无者,则即愈也。虽则即愈也,心下痞坚犹实而有者,三日复发,复与防已汤而不愈者,非特痞硬,即是坚也。非参之所主,而芒消主之。故参如故而加芒硝、茯苓。由是观之,不可谓参补虚也。孙思邈曰:无参则以茯苓代之,此说虽误,然参不补虚,而治心下疾也,亦足以征耳。盖参补虚之说,始于甄权。滔滔者,天下皆是。《本草》终引广雅五行,记是参之名义,而岂参之实乎,学者详诸。

余读《本草》,至参养元气,未尝废书而不叹也。曰:呜呼,可悲哉!人之惑也。所谓元气者,天地根元之一气也,动为阳,静为阴,阴阳妙合,斯生万物,命其主宰,曰造化之神也。而人也者,非造化之神也。故人生于人,而神不能生人,况于元气乎夫人之元气也,免身之初,所资以生,医家所谓先天之气也。养之以谷肉果菜,所谓后天之气也。虽然,元气之说,圣人不言,故经典不载焉。战国以降,始有斯言。鹖冠子曰:天地成于元气。董仲舒《春秋繁露》曰:王正则元气和顺。扬雄解嘲曰:大气含元气。孔安国《虞书注》曰:吴天谓元气广大。《汉书律历志》曰:大极元气,函为一。班固《东都赋》曰;降絪緼,调元气,此数者,皆言天是之元气,而非人之元气也。《素问》曰:天之大气举之,言系地于中而不坠也。又曰:三焦者,原气之别使。言皮肤毫毛之末,温缓之气也。此犹可言也。然论说之言也,于疾医何益之有又曰:养精以谷肉果菜,是古之道也,未闻以草根木皮,而养人之元气。盖其说出于道家,道家所雅言延命长寿,故立元气以为极也。秦汉以降,道家隆盛。而阴阳五行元气之说,蔓延不可芟,医道湮晦,职此之由,岂可不叹哉!夫医术人事也,元气天事也,故仲景不言矣。养精以谷肉果菜,而人参养元气,未尝有言之。由此观之,其言养元气者,后世之说也,不可从矣。

东垣李氏曰:张仲景云:病人汗后,身热亡血,脉沉迟者;下利身凉,脉微血虚者,并加人参也,古人之治血脱者,益气也。血不自生,须生阳气。盖阳气生,则阴长而血乃旺也。今历考《伤寒论》中曰:利止亡血也,四逆加人参汤主之,李氏其据此言乎然而加人参仅仅一两也。四逆加人参汤,更加茯苓,此为茯苓四逆汤,而不举血证,则人参之非为亡血也,可以见己,且也仲景治吐血、衄血、产后亡血,方中无有人参,则益足证也,李氏之说妄哉!自后苟有血脱者,则不审其证,概用人参,亦益妄哉!

或问曰:吾子言仲景用人参治心下痞硬,而大黄黄连泻心汤之属,无有人参,岂亦有说乎曰:有之。何子读书之粗也大黄黄连泻心汤曰:心下痞,按之濡。其于人参,则诸方皆曰心下痞硬。硬濡二字,斯可以见其异矣。

品考

人参出上党者,古为上品,朝鲜次之。今也,上党不出,而朝鲜亦少也。其有自朝鲜来者,味甘,非其真性。故试诸仲景所谓心下痞硬,而无效也,不可用矣。源顺和名抄云人参,此言久末乃伊。盖本邦之俗,谓熊胆为久末乃伊,而亦号人参,则以其味名也。由是观之,本邦古昔所用者,其味苦也,亦明矣。今试取朝鲜之苗,而树艺诸本邦者,其味亦苦也。然则其苦也者,是人参之正味。而桐君雷公之所同试也,乃今余取产于本邦诸国者用之,大有效于心下痞硬。其产于本邦诸国者,五叶三材,其于形状也,亦与所产于朝鲜同矣。产于本邦诸国者,于和州金峰者最良,去土气而锉用,谨勿杀苦也。

桔梗

主治浊唾肿脓也,旁治咽喉痛。

考征

排脓汤,证阙。

桔梗白散证曰,出浊唾腥臭、久久吐脓。

桔梗汤证曰:出浊唾腥臭、久久吐脓。

排脓散,证阙。

以上四方,其用桔梗者,或三两、或一两、或三分、或二分。

右四方者,皆仲景之方也。而排脓汤,以桔梗为君药也,不载其证。今乃历观其用桔梗诸方,或肺痈,或浊唾腥臭,或吐脓也。而以桔梗为君药者,名为排脓,则其排脓也明矣。

互考

排脓汤之证虽阙,而桔梗汤观之,则其主治明矣。桔梗汤证曰:出浊唾腥臭、久久吐脓。仲景曰,咽痛者,可与甘草汤;不差者,与桔梗汤也。是乃甘草者,缓其毒之急迫也。而浊唾吐脓,非甘草之所主,故其不差者,乃加桔梗也。由是观之,肿痛急迫,则桔梗汤。浊唾吐脓多则排脓汤。

辨误

排脓汤及散,载在《金匮》肠痈部。桔梗汤及白散,亦有肺痈之言。盖肠痈、肺痈之论,自古而纷如也,无有明辨,欲极之而不能也。人之体中,不可见也。故谓无肺痈、肠痈者,妄也;谓有肺痈、肠痈者,亦妄也。凡吐下臭脓者,其病在胸也,而为肺痈。其病在腹也,而为肠痈,其亦可也。治之之法,不为名所拘,而随其证,是为仲景也。

品考

桔梗处处出焉。药铺所鬻者,淅而白洁,脱其气味也,不可不择焉。唯去其土泥,而不杀其真性,是为良也,锉用。

主利水也。故能治小便自利、不利,旁治身烦疼、痰饮、失精、眩冒、下利、喜唾。

考征

天雄散,证阙。(说在互考中)

以上一方,术八两。

桂枝附子去桂加术汤证曰:小便自利。

麻黄加术汤证曰:身烦疼。

越婢加术汤证曰:一身面目黄肿,其脉沉、小便不利。

附子汤,证不具也。(说在互考中)

以上四方,术皆四两。

桂枝去桂加苓术汤证曰:小便不利。

人参汤证曰:喜唾。

桂枝人参汤证曰:利下不止。

茯苓泽泻汤,证不具也。(说在类聚方)

茯苓饮证曰:心胸中有停痰宿水、自吐出水。

以上五方,术皆三两。

甘草附子汤证曰:小便不利。

真武汤证曰,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

芩姜术甘汤证曰:小便自利。

芩桂术甘汤证曰:小便自利。

芩桂术甘汤证曰:心下有痰饮,又云头眩。

泽泻汤证曰:其人苦冒眩。

枳术汤,证不具也,说在互考中。

茯苓戎盐汤证曰:小便不利。

以上七方,术皆二两。

五苓散证曰:小便不利。

以上一方,术十八铢,而三两之例。

右历观此诸方,无论小便之变。其他曰饮、曰痰、曰身烦疼、曰喜唾、曰冒眩、亦皆水病也。凡小便不利而兼若证者,用术而小便通,则诸证乃治。由是观之,术之利水也明矣。

互考

天雄散。《金匮要略》载在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条后,而不载其证。而李时珍作《本草纲目》曰:此仲景治男子失精之方也。然则旧有此证,而今或脱也。男子失精、女子梦交,桂枝龙骨牡蛎汤主之。下当云:天雄散亦主之。以余观之,时珍之见,而岂以术、附为治失精梦交乎此则观于本草,可以知耳。夫失精梦交,水气之变也,故以术为主药也。

《金匮要略》白术附子汤,即《伤寒论》中桂枝附子去桂加术汤,而分量减其半也。盖术别苍白,非古也。故今称方名,从《伤寒论》焉。《外台秘要》术附汤,亦同方。而分量非古也,皆不可从焉。

附子汤证,不具也。此方之于真武汤,倍加术、附,以参代姜者也。而真武汤证,有小便不利、或疼痛、或下利。此方倍加术、附,则岂可无若证乎其证阙也明矣。

枳术汤、桂姜枣草黄辛附汤,二方《金匮要略》所载。同其因与证,而不可别焉。今审其方剂,桂姜枣草黄辛附汤,其方合桂枝去芍药,及麻黄附子细辛也。而桂枝去芍药汤,主头痛、发热、恶风、有汗等证,而腹中无结实者也。麻黄附子细辛汤证曰:少阴病,发热。为则按:所谓少阴病者,恶寒甚者也故用附子,附子主恶寒也。依二汤之,证推之心下坚大而恶寒,发热上逆者,桂姜枣草黄辛附汤主之。术主利水也,是以心下坚大而小便不利者,枳术汤主之。夫秦张之治疾也,从其证而不取因矣。因者,想像也,以冥冥决事,秦张所不取也,故其能治疾也。在方中其证矣,斯不知其方意,则未能中其证也。其知其方意,在知药能也,能知药能而后始可与言方已。

辨误

《本事方》许叔微曰:微患饮澼三十年,后左下有声、胁痛、食减、嘈杂、饮酒半杯即止,十数日必呕酸水数升,暑月止右边有汗,左边绝无。自揣必有擗囊,如水之有科臼,不盈科不行。但清者可行,而浊者停滞,无路以决之,故积至五六日必呕而去。脾土恶湿,而水则流湿,莫若燥脾以去湿,祟土以填科臼,乃悉屏诸药,只以苍术麻油大枣丸,服三月而疾除。自此常服,不呕不痛,胸膈宽利,饮啖如故。为则按:仲景用术治水,而不云去湿补脾也;许氏则以术为去湿补脾,而不云其治水,何其妄哉许氏之病水变,故得术能治也。人云许氏能治其湿痰,余戏之曰:非许自能治其病,而术能治许病也。何则许氏之所说,以不可见,为见而以不可知为知也。空理惟依,古人则不然,有水声吐水,则为水治之。是可知而知之,可见而见之实事。惟为此谓知见之道也,故有许氏之病者,用术、附以逐其水,其效如神。呜呼!仲景之为方也,信而有征。由是观之,许之病已也,非许之功,而术之功也。

品考

术宗爽曰:古方及本经,止单言术,而未别苍白也。陶隐居言有两种,而后人往往贵白术而贱苍术也。为则曰:华产两种,其利水也,苍胜于白,故余取苍术也。本邦所出其晶下而功劣也。锉用。

白头翁

主治热利下重也。

考征

白头翁汤

证曰:热利下重又曰下利欲饮水。

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证曰:下利。

以上二方,白头翁皆三两。

夫仲景用白头翁者,特治热利,而他无所见矣。为则按:若热利渴而心悸,则用白头翁汤也,加之血证,及急迫之证,则可用加甘草阿胶汤也。

品考白头翁和汉无别。

《药征》卷之上终药征卷之中

黄连

主治心中烦悸也。旁治心下痞、吐下、腹中痛。

考征

黄连阿胶汤证曰:心中烦、不得卧。

以上一方,黄连四两。

黄连汤证曰:胸中有热、腹中痛、欲呕吐。

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证曰:吐下。

葛根黄连黄芩汤证曰:利遂不吐。

白头翁汤证曰:下利欲饮水。

以上四方,黄连皆三两。

大黄黄连泻心汤证曰:心下痞,按之濡。

泻心汤证曰:心气不足。

附子泻心汤证曰:心下痞。

以上三方,黄连皆一两,而亦三两之例。

右历观此诸方,黄连治心中烦悸也明矣。故心中烦悸而痞者、吐者、利者、腹痛者,用此皆治也。此外用黄连一两方多,其比余药分量差少,但举心胸之微疾,不足取而征焉,故不枚举也。

互考

张仲景用黄连。其证与人参、茯苓,大同而小异。说在人参部。

黄连阿胶汤证曰:心中烦。此方黄连为君,而有心中烦之证,斯可以见其主治矣。

泻心汤证曰:心气不足,而吐血衄血者,泻心汤主之。既云不足,又云泻心,此后世论说之所由起也。然《千金方》不足作不定,斯仲景之古也。而不定者,烦悸之谓也。凡病心中烦悸、心下痞、按之濡者,用此汤皆治也,由是观之,所谓不定者,烦悸之谓也。

辨误

夫万物生于天也,故天命之谓性。性唯一也,其能亦唯一也,谓之良能。然其有多能者,性之所枝而岐也,非性之本也,谓之赢能。人之眩赢能,而谓性多能者多矣。余尝读《本草》,举其主治甚多.夫主治也者,性之能也。一物之性,岂有此多能哉!今近取譬于人之多能乎夫人之性也,有任焉者,有清焉者,有和焉者,有直焉者',虽圣人不可移易也。而有多能焉,有无能焉,多能求于天性之外而成焉,无能非求于天性之中而无焉。从其性而用之,则多能也。是善于用其性者也,非由天性而多能也。故天性任焉者,用而多能,则尽其性之任而已。任之外,无有其能也。清则清,和则和,直则直,从性之一而贯之,不可移易也。亦有学而修之,以成其多能者,若天性然,然非去性而然,亦与性成者也,此所以论于人之道,而非所以论于草根木皮也。善于用人性之能者若彼,而况于草根木皮乎性之外,无有多能,而一草何多能之有夫黄连之苦治心烦也,是性之为能也。张仲景用焉,而治心下痞。呕吐下利之证也,是性之所枝而岐也。故无心烦之状者,试之无效。加心烦者,其应如响。仲景治心下痞、呕吐下利,其方用黄连者甚多,斯亦可以征也。由是观之,黄连主治心烦也。本草之谬也明矣。黄连之能,多乎哉不多也。

品考

黄连处处出焉,出于本邦越中者为上品,世所谓加贺黄连是也。贪利之贾,或以郁金色之,不可不择也。锉用。

黄芩

治心下痞也,旁治胸胁满、呕吐、下利也。

考征

黄芩汤证曰:自下利。

六物黄芩汤证不具也(说在互考中)。

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证曰:吐下。

小柴胡汤证曰:胸胁苦满。

大柴胡汤证曰:心下痞硬、呕吐而下利。

柴胡姜桂汤证曰:胸胁满、微结、心烦。

葛根黄连黄芩汤证曰:利遂不止。

半夏泻心汤证曰:呕而肠鸣、心下痞。

以上八方,黄芩皆三两。

柴胡桂枝汤证曰;微呕、心下支结。

泻心汤证曰:心下痞。

附子泻心汤证曰:心下痞。

以上三方,黄芩或一两,或一两半,而亦三两之例。

右历观此诸方,黄芩主治心下之病也。若呕吐者,若下利者,有心下痞之证也,则得黄芩即治矣。其无此证者,终无效焉。无他,治心下痞也。

互考

黄芩汤条曰: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主之。盖六经也者,疾医之所不言也,而其有六经之言,则后人所搀入焉,故不取焉。以他例推之,心下痞、腹强急而下利者,此汤主之。为则每对若证,即用此汤,其应如响,学者审诸。

六物黄芩汤其证不具也。此方半夏泻心汤,而去黄连、甘草,加桂枝者也。张仲景用人参、黄芩也,于心下痞而硬者也。然则心下痞硬、干呕下利者,此汤主之。其无此证,则终无效也。学者审诸。

辨误

世医笃信本草,以芩、连为寒药,其畏之也如虎狼焉,不思之甚矣。夫本草论药之寒热温凉,终不一定。彼以为温,则是以为热,甲以为寒,则乙以为凉。果孰是而孰非乎盖医者之于用药也,譬犹武夫用兵,武夫而畏兵,不可以为武夫也。医亦然,毒药各有其能,各主一病,苟有其证者而不用之,则终不治也。所以不畏焉,此而畏之,则何以医为也。张仲景用黄芩也,治心下痞而已,无有他能。故心下痞,而呕吐下利,则用之即治矣。世医不深察,妄以为呕吐下利之主药,可悲也夫。

品考

黄芩处处出焉。出汉土者,此为上品也。出朝鲜者次之。出本邦者,下品也。锉用。

柴胡

主治胸胁苦满也。旁治寒热往来,腹中痛,胁下痞硬。

考征

小柴胡汤证曰:胸胁苦满、往来寒热。又云:腹中痛。又云:胁下痞硬。

柴胡加芒消汤证曰:胸胁满。

柴胡去半夏如瓜蒌汤,证不具也。(说在互考中)

柴胡姜桂汤证曰:胸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