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首发】217首中国古代经典名方(第2批):20 / 217

 感悟_johnson 2023-09-21


【该系列所有内容,仅用于学习交流;不构成医疗建议,如有需求,请务必咨询专业医师建议!】

11、桂枝麻黄各半汤

【组方成分】桂枝一两十六铢(去皮),芍药、生姜(切)、甘草(炙)、麻黄(去节)各一两,大枣四枚(擘),杏仁二十四枚(汤浸,去皮尖及两仁者)。

【煎服方法】右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一升八合,去滓,温服六合。

【原文出处】《伤寒论》“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

【主治病证】用于证候在麻黄汤与桂枝汤二者之间,病势比较轻微者。可治疗普通感冒、流行性感冒、荨麻疹、皮肤瘙痒症、产后发热等属风寒束久,营卫不和证者。

【参考剂量】桂枝3g 芍药3g 生姜3g 炙甘草3g 麻黄3g 大枣3枚 杏仁3g

12、小陷胸汤

【组方成分】黄连一两,半夏半升(洗),瓜蒌实大者一枚。

【煎服方法】右三味,以水六升,先煮瓜蒌,取三升,去滓,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原文出处】《伤寒论》“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

【主治病证】本方治急慢性胃病有是方证者,又治痰热在膈上,痰涎多,咳嗽面赤,气喘而闷。

【参考剂量】黄连3g 半夏6g 瓜蒌1530g

“微信公众号:三师齐言堂”整理,

感谢关注,欢迎交流;

13、柴胡桂枝干姜汤

【组方成分】柴胡半斤,桂枝三两(去皮),干姜二两,瓜蒌根四两,黄芩三两,牡蛎二两(熬),甘草二两(炙)。

【煎服方法】右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原文出处】《伤寒论》“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

【主治病证】用于水热互结于胸胁(胸膜炎)的初期。治疗感冒、疟疾、肝炎、冠心病、内分泌紊乱、妇科病、慢性肾炎、前列腺炎等病

【参考剂量】柴胡9g 桂枝4.5g 干姜3g 瓜蒌根9g 黄芩4.5g 牡蛎9g 炙甘草3g

【考证讨论】柴胡桂枝干姜汤证,属于六经辨证中哪一经的方证?

张景岳认为该方主“少阳表里未解”,《医宗金鉴》:“少阳表里未解,故以柴胡、桂枝合剂而治之,即小柴胡之变法也。去人参者,因其气不虚,减半夏者,以其不呕恐助燥也,加栝楼以其能止渴,兼生津液也,倍柴胡加桂枝,以主少阳之表,加牡蛎以软少阳之结,干姜佐桂枝,以散往来之寒,黄芩佐柴胡,以除往来之热,上可制干姜不益心烦也,诸药寒温不一,必需甘草以和之。”

胡希恕老认为该方主“少阳病见阴证转机”,在《伤寒约言录》中:“伤寒五六日,为表病常传少阳之期,因已发汗而复下之,使津液大伤,使半表半里的阳证变为半表半里的阴证。可知小柴胡汤从阴,是适应治疗半表半里阳证,从阳则适应治疗半表半里阴证。也可知,阴证机转是指病位在半表半里由阳证转为阴证。”

有人认为主少阳病兼水饮内结的证治”(《伤寒学》),仍属少阳病方证;有人认为属厥阴合于少阳”(《伤寒论集注》)

您觉得呢?欢迎留言讨论!

14、桂枝人参汤

【组方成分】桂枝四两(别切),甘草四两(炙),白术三两,人参三两,干姜三两。

【煎服方法】右五味,以水九升,先煮四味,取五升,内桂,更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夜一服。

【原文出处】《伤寒论》“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鞕,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参汤主之。”

【主治病证】可用于感冒、流行性感冒、胃溃疡、急慢性胃肠炎等脾胃虚寒者,以下利不止,心下痞硬,兼发热恶寒,脉浮虚为辨证要点。

【参考剂量】桂枝9g 炙甘草9g 白术9g 党参9g 干姜9g

15、生姜泻心汤

【组方成分】生姜四两(切),甘草三两(炙),人参三两,干姜一两,黄芩三两,半夏半升(洗),黄连一两,大枣十二枚(擘)。

【煎服方法】右八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原文出处】《伤寒论》“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鞕,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

【主治病证】本方证同半夏泻心汤但呕吐较为突出。可用于消化系疾病,如口腔溃疡,慢性肝炎,早期肝硬化,消化性溃疡,细菌性痢疾,急性胃肠炎,急性食道炎,慢性胆囊炎,慢性胰腺炎等。

【参考剂量】生姜9g 半夏9g 党参9g 干姜3g 黄芩6g 黄连3g 炙甘草4.5g 大枣4

16、栀子豉汤

【组方成分】栀子十四个(擘),香豉四合(绵裹)。

【煎服方法】右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得二升半,内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为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原文出处】《伤寒论》“发汗后,水药不得入口为逆,若更发汗,必吐下不止。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覆颠倒,心中懊恼,栀子豉汤主之。”

【主治病证】本方治阳明经热之轻症,或在病之初期,或在病之后期。可治疗失眠属热扰胸膈证,见胸中烦闷不舒,彻夜不眠,口干,舌尖红,脉细数。或慢性萎缩性胃炎属胃火伤阴证,见胃脘灼热疼痛,痛无规律,纳后腹胀,口干且苦,大便不畅,舌红苔薄黄,脉小数。

【参考剂量】山栀子9g 香豉9g

“微信公众号:三师齐言堂”整理,

感谢关注,欢迎交流;

17、白虎加人参汤

【组方成分】知母六两,石膏一斤(碎),甘草二两(炙),粳米六合,人参三两。

【煎服方法】右五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原文出处】《伤寒论》“伤寒若吐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属白虎加人参汤。”

【主治病证】用于白虎汤证见气津伤耗者。可治疗糖尿病、各种脑炎、小儿夏季热、暑热证、大叶性肺炎、结核性胸膜炎、红斑狼疮、产褥中暑等疾病见热、渴、烦、汗、恶风、舌红、脉大为主症者。

【参考剂量】石膏30g 知母9g 炙甘草6g 粳米30g 党参9g(或西洋参36g)

18、调胃承气汤

【组方成分】甘草二两(炙),芒硝半升,大黄四两(清酒洗)。

【煎服方法】右三味,切,以水三升,煮二物至一升,去滓,内芒硝,更上微火一二沸,温顿服之。

【原文出处】《伤寒论》“阳明病,不吐不下,心烦者,可与调胃承气汤。”

【主治病证】热结便秘或大便溏,但身热腹满脉实。还可用于胃热发斑,胃热齿痛,胃热消渴,多食善饥,热发疮疡。

【参考剂量】大黄9g(酒洗) 炙甘草4.5g 元明粉9g(冲服)

19、大黄黄连泻心汤

【组方成分】大黄二两,黄连一两。

【煎服方法】右二味,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滓,分温再服。

【原文出处】《伤寒论》“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

【主治病证】本方又治吐血,衄血,口舌生疮,目赤,便秘,发斑,发黄。

【参考剂量】大黄9g 黄连3g

【考证探讨】“大黄黄连泻心汤”有无黄芩?是否就是“泻心汤”?

宋版《伤寒论》第154条云: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大黄黄连泻心汤方,大黄二两,黄连一两,上二味,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滓。分温再服。林亿有注云:臣億等看详大黄黄连泻心汤,诸本皆二味,又后附子泻心汤,用大黄、黄连、黄芩、附子,恐是前方中亦有黄芩,后但加附子也,故后云附子泻心汤,本云加附子也。

《金匮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第十六》中第17条有云:心气不足,吐血、衄血、泻心汤主之。泻心汤方:亦治霍乱。大黄二两,黄连、黄芩各一两。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顿服之。

您觉得呢?欢迎留言讨论!

20、桔梗汤

【组方成分】桔梗一两,甘草二两。

【煎服方法】右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分温再服。

【原文出处】《金匮要略》“咳而胸满,振寒脉数,咽干不渴,时出浊唾腥臭,久久吐脓如米粥者,为肺痈,桔梗汤主之。桔梗汤方亦治血痹。”

【主治病证】宣肺利咽,清热解毒。用治喉痹及肺痈,咳唾腥臭脓痰。亦可治疗急慢性咽炎、急慢性扁桃体炎、肺脓肿、食道炎、扁桃体周围脓肿等疾病。

【参考剂量】桔梗9g 生甘草9g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