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法医园地不老松

 Xiac2cmv1bxedf 2022-01-24

法医园地不老松

南京医科大学第一届法医专业毕业生;

坚守法医行业将近70年;

76岁高龄时,自愿加入南医大志友组织,

成为一名遗体志愿捐献者;

被亲切的称为“法医园地不老松”;

除了对法医专业的一往情深,他与老伴更是伉俪一生。

他,就是周雪良教授。

       周雪良是我国著名的法医病理学家,也是南医大法医学科开创人之一,他坚持在一线工作近70年之久,87岁时还亲自到现场勘察。

       2021年7月15日,在南京医科大学98 岁的周雪良将自己永远地留在了南医大。成为了一名无语良师,完成了生前最后的心愿。他是法医界的“福尔摩斯”、是我国著名法医病理学家、更是一位坚持给老伴儿做了几十年饭的“三好男人”。

人物生平

       周雪良幼时,父亲突患痢疾病逝,抛下他们母子四人,母亲又有慢性肺病,不久也辞世了。童年孤苦,又逢战乱,做医生成了周雪良的梦想,1946年,周雪良努力考入江苏医学院,即南京医科大学的前身。

       大学毕业后,他还一直有做医生的愿望。但1951年,学业优秀的周雪良被选入新中国第一届法医高级师资培训班学习,受业于中国现代法医奠基人林几,1953年毕业后被分配到江苏医学院任法医学助教。

       “学医就是想给活人看病,结果怎么变成了整天看死人?”周雪良有些遗憾,但看到一个同样被分配当法医的女同学打了6次报告都被驳回,他只好接受:“既然定了,只有无条件服从。”

       1958年,周雪良响应党中央支援边疆建设的号召,举家迁到新疆,扎根乌鲁木齐的新疆医学院。

       在新疆的26年,周雪良很少提起。南京医科大学法医学系暨司法鉴定所党支部书记、副教授冀强也只是偶然听人讲过,周雪良出现场时在无人区陷车,差点回不来。

       “新疆医学院的法医学是周老一手带起来的。”冀强说,但在遥远的边疆,周雪良也失去了第一任妻子。

       1982年,南京医学院(即更名后的江苏医学院,现南京医科大学)首届法医进修班开课。因母校人才匮乏,周雪良开始往返于新疆和南京授课。想要调回南京不容易,周雪良连写17封申请书,最终在1984年回到南京教书任职,先后承担过7届法医进修班的教学任务,如今不少学员已成为江苏省法医的中坚力量。

       冀强还保留着周雪良亲手绘制的一张张小卡片——为了上法医培训课,周雪良一笔一划绘制了人体结构图谱。这是真正的幻灯片,把标注好的透明胶片放到幻灯机上,“咔嚓”一声就能投到黑板,“就像放电影一样。”

       1987年,64岁的周雪良退休后又被母校返聘,此后多年一直是南京医科大学司法鉴定所授权签字人、司法鉴定人,并被聘为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法医科学高级顾问、南京市公安局法医学技术顾问,为南京市公安局法医中心建立法医病理室、培养人才。

       他直到80多岁的时候还在出现场,95岁那年终于听从劝告,不再去学校工作。第二年,《法医秦明》作者秦明为了解中国现代法医奠基人林几,提出拜访周雪良,他爽快答应。在谈到曾经的老师时,96岁的周雪良要时常停下思考再缓慢应答,词汇也只剩下不断重复的“他人很好”,但谈到法医学,他又兴致勃勃地嘱咐:“法医专业任重道远,后辈要继续努力。”

       没成为医生,周雪良似乎不那么遗憾了。他在晚年时说,“现在对比起来,医生看病人多,我看死人多;他们还病人一个健康身体,我还逝者一个公正结果,这也让我觉得很幸福。”

主要成就

一生都贡献给了法医事业

       “有三件事,我坚持了一辈子”回想自己的过往,周雪良教授自信而又笃定地说道:

第一件事,是坚持办案的客观公正。

       “溧阳一名30岁左右的男子在家中死亡,死者性器官被切,喉管被切。”调查还发现该男子生前瞒着妻子在外边还有一个情人。一切都很容易让人把这起案件定性为情杀、谋杀。但,周雪良教授却认定该男子系自杀。

       “当时现场同事就分成了两派,争执得很厉害。”他介绍道,他人动手和自己动手,在表现上有显著的不同——从下刀位置、方向、刀口深浅,到死者临终前的挣扎状况、伤口流血情况,都是不一样的。“所以,只要没有他人动手的证据,就不能判定为他杀。”

       “一般我们法医工作的同志,都是根据大家公开的发现进行讨论,根据客观的事实下最终的结论,你说的,不一定对,我说的,也不一定对。在客观证据面前,所有辩解都是苍白无力的。”寥寥数语,囊括了几十年对客观真相的坚守。

       一个个冤案错案因为死因的正确鉴定,而平息了一次次的质疑,还给社会应有的公正。这些的背后,是根据死亡详情及实验室检查结果,一遍遍分析出来的死亡成因及过程,是几十年的学习和法医学工作的实践,更是背后那颗永恒不变的初心。

第二件事,是工作几十年,从没拿过别人一分钱。

       这么多年的法医工作中,说没有“诱惑”是不可能的。有一次人家好不容易联系到他家,把东西都送到家里来了,“我说请你拿走,你要是这个样子,我不办这个案子。”

       “我可以摸着自己的良心说,几十年的工作中,没有受过一次贿,没有拿过一次不该拿的钱。”周教授自信地说。

       “他这个人,倔得很,别人请他吃饭,他总是会偷偷跑回家。更不用说别人给的小利小惠了,他是绝对不会收的,知道了也会坚持还回去。”周雪良教授的老伴笑着说。

第三件事,是几十年坚持公交车上下班。

       虽然现在周老已经96岁高龄了,但每天早上,还是会坐9路公交车来到学校,中午在学校食堂就餐,下午再坐公交车原路回家。

       “我在学校吃饭不要钱,相当于每天学校赏我一个盒饭。而且公交车出行很方便的,我自己可以去,就不用麻烦别人了。”朴素而简单的话语,是对学校的感恩和奉献。

       或许也正因此,周老虽已经96岁高龄,但身体依然很硬朗。“我其实也没有什么'长寿秘籍’,就是平时注意保护好自己的身体,不喝酒抽烟,做一些不利于自己身体的事,这些都是为了将自己的能力发挥到更好。”

       何谓自守?是一个个案件背后,不为他人干扰,坚持用证据说话的执着,是几十年未曾收过别人一分好处的坦荡,更是几十年如一,虽已功成名就,但依然坚持公交车上下班的简单质朴。守住底线,守住初心,周老当之无愧。

遗体捐献,这是他索要的唯一的权利

       对于法医来说,遗体捐献,或许具有更深层次的意义;也正因专业出身,所以心态坦荡而澄澈。“医学院没什么特别的,该解剖解剖,该怎么做怎么做。”周老师平静地谈起这个话题,一语蓄千言。”我学的是这个专业,最后也要奉献给这个专业,让更多的学生有机会学习。”

       周雪良教授以前看到关于遗体捐献的名单时,特地找了医学院校捐献者的名字,然而结果却令他很遗憾。“遗体捐献,在医学院校没有普及,捐献遗体的人数甚至为零,当时我就觉得,我要做那个第一个,我要把遗体捐献给这个学校。”虽然表面十分平静,但语气中却是自豪和坦荡。

       1998年,周雪良教授签署了遗体捐献协议,愿意在身后将自己的遗体捐献给医学院校。仿佛,奉献是他向外界索要的唯一权利。

人物评价

       周雪良是年轻一辈的楷模。给本科生、进修生上课时,他总是承担最难讲的部份,每次上课都会重新备课、试讲,从不上“无准备之课”:“周教授上课,声调永远是那么地平和,不急不慢……他的课堂里总是坐得满满的,不是他讲得多生动,而是有吸引力,因为他会结合自已办案的体会,把法医学理论讲深讲透。”

       法医工作的一大特点是“苦”,尸体常常是又脏又臭,而完成一具尸体的检验工作,至少需要24小时,包括现场勘测、解剖、切片、翻阅资料、查参考书、讨论分析等等。遇上特别疑难的案子,一两周都未必能做出来,有时还会受到威胁。“但能还逝者一个公正,这让我觉得很幸福。”周老坦言。

       南京医科大学司法鉴定所也在讣告中写道:“周雪良教授毕生奉献于我校法医学学科,致力于我国法医学事业发展,坚持在一线工作近70年之久。周教授一生光明磊落、真诚和善,是学界楷模、社会典范、国家栋梁。”

参考文献

1、https://www.zjol.com.cn/05zjol/system/2012/10/25/018900462.shtml

还逝者公道一干就是60年 记南医大90岁法医专家周雪良

2、https://www.sohu.com/a/478388258_161795

98岁法医病理学家周雪良逝世,遗体捐给母校!法医秦明悼念

3、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07537625444493252

一生献给法医学的周雪良:能还逝者一个公正,我觉得很幸福

4、http://blog.sina.com.cn/s/blog_8f01f9d60101cyzi.html

新中国第一代法医、教授,朱泾人周雪良

5、https://www.sohu.com/a/279557199_100189938

专业、公正、给老伴儿做饭 | 他96岁,此生愿做一长情之人

6、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05425246839683164&wfr=spider&for=pc

98岁法医把遗体留给母校:学这个专业,最后也要奉献给这个专业

作者简介

祁磊,南京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20级5+3一体化1班

本文为《医学史》课程作业

YIXUELISHI

医学的历史与文化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