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北京”的回忆杀,中国人“集体记忆”里的年节

 skysun000001 2022-01-24
春节,是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从腊八节到农历新年的最后后一天,前后有将近两个月的时间。

时间长,活动内容必然就十分丰富。从腊月初八喝腊八粥开始,年俗活动就接踵而至,例如祭灶、办年货、贴春联、挂福字、做年菜、包饺子……这些不仅是老北京的习俗,也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逐渐积累的民风民俗的集中释放和展示。

北京市特级教师何大齐先生的《北京的春节》(增订本)聚焦北方地区的春节习俗,以此串起一个又一个被现代生活节奏所忽略的生活细节与情意。

这本书令人倍感亲切和温暖的书,去年出版后广受好评,今年,何大齐先生又补充了10篇文章、11幅插画,增加了贴窗花、包饺子、烧火判儿等10个更为详实的春节习俗,与初版相比,内容更为丰富、立体。今天,活字君与书友们分享新书中的精彩篇章。

北方过春节的风大抵相同,即便是存在诸多差异的南方也共享着很多春节记忆,所以看到何大齐先生《北京的春节》,很多人心中都会生发出一些柔软的情意。

图片

年味到底是个什么味儿?



何大齐 绘著
选自《北京的春节》(增订本)
商务印书馆,2022年1月

图片
《北京的春节》(增订本) 何大齐 绘著

老北京人过春节,是一年中最隆重的事情。从腊月初八到正月十五,这是高潮期;往后一直要延续到二月初二龙抬头,这是尾声阶段。前后有将近两个月的时间。

时间长,活动内容必然就十分丰富。从腊月初八喝腊八粥开始,年俗活动就接踵而至,例如祭灶、办年货、除尘垢、贴春联、挂“福”字、做年菜、祭祖神、祈福贵、放鞭炮、驱邪祟、包饺子、团圆饭、压岁钱、拜新春、逛厂甸、吃元宵、观龙灯、猜灯谜、看花会......这些不仅是老北京人的习俗,也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逐渐积累的民风民俗的集中释放和展示。

图片
《北京的春节》(增订本) 何大齐 绘著

中国人一向以“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作为教育子孙后代的道德理念和行为规范,以及树立良好家风的原则。为了监督一家人的日常行为,鼓励鞭策家人按礼教规矩行事,就出现了在厨房这个最容易产生家庭纠纷和口舌的是非之地供奉灶王爷的习俗,用他来监管婆媳、妯娌以及全家人,让众人有敬畏之心。这也形成了全民共识,那就是灶王爷要把每个人的表现都记在心中,到腊月二十三回天庭向玉皇大帝汇报,玉皇大帝将亲自到人间视察,根据每个人的表现给予奖惩,从心理上引导人们宽容行善。所以到腊月二十三的时候,长辈都会买糖瓜和其他供品,严肃地举行叩拜烧香仪式,恭送灶王爷上天。这在现在的年轻人看来是很可笑的,但这种教化民风的仪式,在千百年来的农耕社会有着积极向善的意义。

图片

《北京的春节》(增订本) 何大齐 绘著

“二十四扫房子”,腊月二十四也叫“扫尘日”,这是在过年前进行的一次彻底的大扫除。拆洗被褥衣服、清洗器皿家具、掸拂尘垢蛛网、疏通明渠暗沟......全民的卫生日,无疑是有利于全民健康的。现在政府提倡的“爱国卫生运动”,与此也是一脉相承的。此外,因为“尘”和“陈”同音,所以这项活动就有了“除旧迎新”的含义,寄予了人们把陈旧的运气、穷运、晦气统统赶出门的期望。

图片

《北京的春节》(增订本) 何大齐 绘著

就像人们洗浴后要梳妆一样,扫净庭院后,自然就要装扮一下。首先要贴春联、挂“福”字,用大红纸写“福”字贴在迎门的影壁或屋内的墙上、院子里的水缸上等等。传说恶鬼怕火光,因为火光是红色的,所以红色就可以驱鬼。“福”字象征着来年的五福临门:一福是长寿;二福是富贵,有钱有地位受人尊重;三福是康宁,身心健康安泰;四福是有高尚的道德情操;五福是子孙满堂,老有所依(也有人说是善终)。这五福可以说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的价值观,只不过在春节欢乐的日子里,体现得更集中。同时,还要买年画贴在屋里,年画的内容都有“福、禄、寿、喜”的寓意。比如大胖小子抱一条金红色大鲤鱼,有“吉祥有余”之意;“喜鹊登梅”寓意喜讯到家;贴大红对联和挂五彩的挂钱,是为祈福纳祥、驱灾求安之意。总之,节前的一切装饰准备,无不反映人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追求,这从古至今不变的民俗,是社会进步的动力。在全民奔小康的步伐中,红红火火过大年,是对逝去一年的回顾,是继续前行的加油站。

图片

《北京的春节》(增订本) 何大齐 绘著

当过节的装饰布置和各种美食佳肴都准备停当后,三十晚上祭祖的时刻就到了。平日收藏起来的先祖画像、列祖列宗的木质牌位都被供奉在案上,供品丰盛,红烛闪闪,香炉里燃烧的高香,烟影缭绕,缓缓飘散。家里人按辈分,顺序下跪磕头,气氛庄严肃穆。我们这些小孩子也按大人指点,叩头不止,直到大人拉起来才松口气,幼小的心灵也逐渐埋下了敬祖追远、孝先启后的种子。

图片

《北京的春节》(增订本) 何大齐 绘著

除夕夜的团圆饭,首先是全家人都要到齐,如有因故不能回家的人,也要留个空座位,摆上碗筷,象征此人也在场。家是辛勤劳作的人的心灵港湾,这是亘古不变的。桌上的菜肴不但丰富,还都有吉祥寓意。“红烧鱼”取火红的日子、富裕的生活之意;“炖鸡”取吉祥之兆;“火锅”祈求来年的日子人丁兴旺、红红火火......望着坐在正座的祖辈、坐在旁座的父母,我们这些坐在下座的兄弟姐妹,满心着急地等待着,因为只有长辈动筷子,我们才能大快朵颐。这些日常规矩,长幼有序、尊老敬祖的道德观,在春节阖家团聚的每一次欢乐活动中,无时无刻不在浸润教育着我们。

小时候感觉欢欢喜喜过大年,让我懂了好多的事儿。现在想起来,认识到几千年来在生活中所积累下的生活习惯,最终形成比较稳定的习俗,体现在礼仪形式中,而这礼仪形式,蕴藏的都是我们民族的道德理念、价值观和民族精神。孔子说“礼养德”,意思是礼仪形式可以培养人的道德情操。

春节是红火的、热烈的,在全民欢腾的每一天,都饱含着对平安、团圆、幸福的祈求。随着时代的发展、物资的极大丰富、家务劳动的社会化、大家庭的分解等,过去的很多礼仪习俗都淡化了,新的民风民俗会逐渐形成,虽然外在形式可能不一样,但传统价值观的核心部分是不能动摇的,这是我们的根,我们的脉,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我画这本《北京的春节》,也是为了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

卖黄历


走街串巷卖黄历,一年四季有节气。
婚丧嫁娶择吉日,搬家出行避禁忌。

图片
《北京的春节》(增订本) 何大齐 绘著

黄历又称皇历,是我国古代根据对日月运行的观察计算制定的历法。现在全世界通用的是公历,就是俗称的阳历,它是以地球绕太阳运行的规律为依据制定的。而我国独创的历法,是以月球绕地球运转的变化规律为依据,也就是阴历。这个融汇了我们祖先大智慧的历法,除了载有日、月和二十四节气外,还包括星辰运动的位置计算,日食、月食的预报,真是老祖宗的科学观察和精准计算的结晶。

黄历不只是人们了解年、月、日、时的工具,还是古代帝王要遵守的行为规范的书籍,由皇帝钦命颁定,这自然是国家大事了,所以一直称为皇历。辛亥革命后帝制被推翻,领导者认为中国人都是轩辕黄帝的子孙,所以改称为黄历。孙中山同时提出用“两历”,增加了公历,才有了阴、阳合历的印刷制品,传至今日。

黄历既管着帝王的生活,更管着普天下的老百姓,所以这黄历的作用可大了。小时候快到过年了,各家都张罗着买下一年的黄历,就和现在过年买本挂历一样。但那时买回来的黄历是厚厚一大本,基本一天一页。上面的大字写的是日子、天文气象;下面小些的字写的是当天居家过日子要遵守的禁忌,例如:宜乘船、服药、纳婿、作灶,忌搬家、动土、置产、出行,甚至精准到时间段。记得小时候家里凡要办点事儿,我奶奶都要嘱咐家人先看黄历,选个好日子。在她老人家心里,这黄历能左右一家人的行动,可能在那个年代,它就是老人心里的“定海神针”了。

每年一进入腊月,就有卖黄历的小贩到胡同里来,他们都是身背一个褡裢,里面装着线装本的黄历,一边走一边吆喝:“大本新历,月份牌啊!”也有的在菜市场周围摆个地摊卖。因为卖黄历是时令性的,只在年前这一个月,一般人家都要买一本,居家看日子,遇事择凶吉,所以他们的买卖虽小,却也很兴盛,过完年他们就改卖鲜花、窗花了。

图片

《北京的春节》(增订本) 何大齐 绘著

黄历虽然规定了一家人的行为、凶吉,现在看来颇为荒谬,但也不能把它对生活的指导完全与封建迷信等同,因为它是根据日、月、星辰的互动,捕捉其中蕴藏的地球万物消长的规律,来指导人们如何顺应自然。在慢节奏的农耕社会中,这套说法是非常契合百姓择吉弃凶保平安的心态的。当然,对今天高科技、快节奏的生活而言,黄历上的限制也只是被当作笑话看了。

据记载,877年时的唐朝,就有了雕版印刷的黄历,是全世界最早的刻印历书之一,可惜现在收藏在英国伦敦大英博物馆。后来各朝各代都由官府监制历书,而且下令禁止民间私印,如被查获,将被处以斩首。足见历法的制定执行、节气对农耕的指导,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到了清代,乾隆皇帝为顺应社会的需求,才准许民间翻刻官印的黄历。

现在顺应世界潮流,中国也是以公历为日常历法,但在小摊上也有卖黄历的,只不过没有人再以此作为生活指导了。如果年轻人要去上班,看到上面写着“不宜出行”,只能一笑,赶紧追车去了。

原文来自活字文化 ID:mtype-cn


图片

大齐 绘著

商务印书馆
活字文化 策划
2022年1月
《北京的春节》(增订本)
图片
图片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