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注《礼》大家孔颖达的学术贡献丨《群书治要·礼记》

 情缘半岛 2022-01-24
Image

节选自《群书治要・礼记》第一集

全文共697个字,阅读需3分

  孔颖达,字冲远,是冀州衡水人,也就是现在的河北蓟县。隋大业初年,就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隋炀帝曾召集诸郡儒官聚会于东都洛阳,下诏命令国子秘书学士与这些儒官论议,结果孔颖达为冠,而且年龄是最小。

Image

  唐贞观初年,太宗认为当时儒学师说多门,章句繁杂,于是命令孔颖达主持编撰五经义训。孔颖达兼采南北经学义疏,以南学为主,编成《五经正义》180卷,成为经学注疏的“定本”。唐高宗永徽四年,也就是653年,在全国颁布《五经正义》。自此以后直到宋初,孔颖达所编纂的《五经正义》成为经学考试的标准,现在也是在《十三经注疏》之中。

  孔颖达的思想主要保存在《周易正义》和《礼记正义》两本书中。他继承了儒家正统的重视礼的传统﹐提倡尊卑、贵贱、长幼之间,要有名分和次序的差别。

  他说:“人之所生,礼为大也。非礼无以事天地之神,辨君臣长幼之位,是礼之时义大矣哉。”这当然也是《礼记》的思想。他还认为礼与“天地俱兴”,他认为“无”是宇宙万物的本原﹐说:“万物之本,有生于无。”在解释“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的时候说:“道是无体之名,形是有质之称,凡有从无而生,形由道而立,是先道而后形”。 由此可见,孔颖达对形而上与形而下之间的关系,也有深刻的体会。

  在郑、孔之后疏解《礼记》比较有成就的,有宋朝的卫湜的《礼记集说》一百六十卷,“采摭群言,最为赅博,去取亦最为精审。”到元朝的时候,有陈澔的《云庄礼记集说》,简明可靠。元仁宗延祐年间恢复科举,规定《礼记》就采用陈澔的《集说》。后来对《礼记》的注解比较有名的,有清人朱轼的《礼记纂言》、朱彬的《礼记训纂》、孙希旦的《礼记集解》,郑元庆的《礼记集说》,但是成就都赶不上孔颖达的疏。

*内容来源《群书治要》学习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