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储粮战略看古人的治国眼光丨《群书治要·礼记》

 情缘半岛 2022-01-24

节选自《群书治要・礼记》第三集

(全文共1427个字,阅读需7分钟

  “国无九年之蓄曰不足。无六年之蓄曰急。无三年之蓄曰国非其国也。三年耕。必有一年之食。九年耕。必有三年之食。以三十年之通。虽有凶旱水溢。民无菜色。然后天子食日举以乐。”

图片

  这个就是说,国家没有九年的储备、储蓄,这个储蓄主要是指粮食储备。如果一个国家没有九年的粮食储备,被称为不富足;没有六年的粮食储备,被称为危急;如果连三年的粮食储备都没有,这个国家就不成其为国家了。连续耕种三年就确保储蓄一年的食用;耕种九年就确保储蓄三年的食用。倘若三十年一以贯之,既使遇到了凶旱荒年和水涝灾害,民众也不致挨饿。然后,天子每日就可以享用美食并奏乐。“菜色”就是食菜之色,就是食菜的饥色。

  为什么粮食储备充足这么重要呢?在《群书治要·汉书二》上也记载:贾谊曾经向汉文帝上书,在上书中劝导汉文帝要重视农业。上书是这样写的,他说,“管子曾经说'仓廪实而知荣辱’,如果人民衣食不足,吃不饱、穿不暖还想使国家得到治理的,从古至今都没有听说过”

  “古之人曰: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

  古人曾经说过,假设一个农夫不耕作,就有人会挨饿;一个妇女不织布,就会有人受冻。“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则物力必屈。”这个字念“绝”,就是“尽”的意思。说万物的生长都是有时节的,但是使用起来却没有节制,这样物资势必会用尽

  “古之治天下,至纤至悉也,故其蓄积足恃。”这个“恃”就是依靠、依赖的意思。古代治理天下达到了非常细致周详的地步,所以国家有足够的积蓄可以依靠。

  “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是天下之大贼也。”说如今人们都背离了农业这个根本而趋向商业,不劳而食的人口越来越多,这是天下的大害。奢侈浪费的风气日益严重,这是国家的大祸。为什么是大祸呢?贾谊就接着说,他说世上有荒年和丰年,这是自然运行变化的规律。即使是在夏禹、商汤的时候,也都会遭逢。如果不幸有方圆二、三千里的旱灾,国家拿什么来救济百姓呢?如果突然边境发生紧急的军情,几十万的兵众,国家拿什么来供给军饷?战争、旱灾接踵而至,天下物资匮乏,有勇力的人就会聚众蛮横打劫,进而发动徒众争相起事,到了这个时候才惊慌失措地设法应对,还来得及吗?

  所以他说,“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苟粟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所以储藏粮食等物资,是天下的大事。如果粮食多而财资充裕,做什么事做不成功呢?

  “以攻则取,以守则固,以战则胜,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凭借着这样的条件,攻城能够夺取,守城能够稳固,作战能够获胜,以此怀柔敌方,使远方之人前来归附,还有什么人会招之不来的呢?所以他说,如今应该驱使人民回归农业,着力于国之根本,让天下的人各食其力,使那些从事于工商业和四处谋生的人转行来从事农业,粮食积蓄就会充足,人民也就能够安居乐业了。 

  这是贾谊看到在汉文帝的时候,人们背离了农业这个本业,而都去弃农从商,背离了以农为本的方针,所以才上书劝告汉文帝,结果汉文帝为贾谊的谏言所感动,所以他开始设天子的责任田,并且亲自耕种勉励百姓回归农业。

  这些都体现了中国古人治国考虑得非常长远,居安思危。正如《中庸》上所说的,“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什么事情都要预先有打算,才能够把它做好,如果没有预先做好准备,这个事情很难做成。特别是像我们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有十几亿的人口,粮食安全问题也必须引起重视。这么大的一个国家,粮食不能够主要依靠进口,必须重视农业这个本业,这样才能够让民众富足,这个才能够使百姓安居乐业。

*内容来源《群书治要》学习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