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秦和嫂子的对话,坦露千古人情!听懂了,就不再愤世嫉俗

 我是皓春夏秋冬 2022-01-25
文章图片1

读南师《孟子旁通》,感慨太会讲故事了。

书里讲了一段苏秦返乡的故事,令人深思,耐人寻味。苏秦师从鬼谷子,学成后,带着钱粮细软,踌躇满志地跑到秦国游说,劝说秦惠王兼并列国,一统天下,秦王认为时机不成熟,加之刚刚处死商鞅、讨厌说客,遂不加礼遇。苏秦落魄返乡,潦倒而归。《战国策》记载,“妻不下纴,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回到家后,妻子埋头织布不去迎接,嫂子们也不去张罗做饭,父母看到儿子没出息也不理睬。见到这种情况,苏秦什么反应呢?他感叹道:“妻不以我为夫,嫂不以我为叔,父母不以我为子,是皆秦之罪也。”

这里的“秦”有两种解释:一说是秦国,这都是秦国的罪过,为此有了合纵抗秦。这种说法,有点低级,直接拉低了苏秦的境界格局。一说是苏秦自己,这都是我自己的过错。自己没本事,哪能怪妻子、嫂子和父母,一下子显示出了苏秦的胸襟。这也是儒家精髓“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就凭这一点,苏秦也实在了不起,经历挫折、冷落不怨天、不尤人,二话没说跑到房间闭门苦读,这期间才有了“头悬梁、锥刺骨”的故事。

一年后东山再起,游说燕、赵、韩、魏、齐、楚六国合纵,佩戴六国相印。此时,衣锦荣归,又是一番景象。周显王派人清扫街道,犒劳慰问,苏秦的家人也匍匐在地,不敢仰视。苏秦看到此番情景,笑着调侃他的嫂子:“何前倨后恭也。”为什么前面连饭都不给做一口,现在却如此恭敬啊?他的嫂子听到小叔子讽刺,拜倒在地叩谢,说出了一句千古真言:“见季子位高金多也。”这话直叫人拍案叫绝,一语道出人情世故的玄机。南师评,“苏秦问得讥讽、幽默,苏大嫂答得也真够心直口快,说出了千古人情的真话。”苏秦又发出一番感慨:“此一人之身,富贵则亲戚畏惧之,贫贱则轻易之,况众人乎!使我有洛阳负郭田二顷,吾岂能佩六国相印乎!”随后,他“散千金以赐宗族朋友。”

文章图片2

苏秦的话里讲出两个事实:一个是“富在深山有远亲,穷在闹市无人问”,家人亲戚尚且如此,其他人就更不用说了。一个是功名都是逼出来的。但凡有几顷亩田,谁愿意头悬梁、锥刺骨;但凡有点小权小势,谁愿意受胯下之辱(韩信);但凡能吃饱饭,谁愿意提头脑袋造反(朱元璋)。这些都是活生生的道理。那对我们有什么启示呢?

一是睁开双眼,看清人心,别总活在自己理想的世界里。落魄卑微,自遭白眼冷遇;位高金多,自有笑脸相迎。前倨后恭,实属人之常情,切莫大惊小怪。只有认清现实,知晓常态,才能够直面惨淡的人生、正视淋漓的鲜血。也只有这样,才能够知道患难之交的难能可贵!

二是行有不得,反求诸己。父母、亲人、妻子以及别人怎么对待自己,这看似取决于别人,实则取决于自己。对凡夫大众来说,自己“位高金多”,别人就会且敬且畏;对贤人君子而言,自己仁义坦荡、言而有信,自会赢得尊重。人生的忐忑都是自找的、心造的,战胜了自己就有了移山倒海的力量,正所谓“山不过来我过去”。

三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人们总是远离苦难,追求幸福。可那些成大事者,哪个不是惊涛骇浪、九死一生中拼搏过来。大富大贵,除了投胎有效,基本上都是险中求。为什么说“不走寻常路”,寻常的路大家都在走,而不寻常的路才有宝藏可寻。过上了安稳的小日子,也许就错失了赌一把的机会。这么说,也不是没事找刺激、瞎折腾。凡事不过因人而异,处于逆境中别怨天尤人,把苦难当成营养,从危机中找到机遇;处于小康之家时也别羡慕大富大贵,一边享受宁静,一边又享荣华,这种好事不多,知足常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