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浅谈-----读书修身

 溱湖之恋 2022-01-25

作者:潘长宏

2022年1月25日

还记得我在考大学语文时,学过四书中的《大学》,书中说:“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给后世人们画出了一个完整的修养过程,“静”承前启后。可观变,能制动;静乃真功夫也。

溱湖之恋图书馆

    

读书学习我们人人都有过,倘若能活到老学到老,持之以恒,自然而然身上的宁静之气就会越来越多,浮躁之气就会越来越少,就能闹中取静,临危不惧、处变不惊。然而,读书的好处究竟有哪些?

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可以使人变得风雅。曾国藩说:“读书可以变化气质。”好书读得越多,就越有气质。爱读书,不但审美上会直接得到熏陶、提升,眼界还会变得开阔,思想还会变得深刻,精神还会变得崇高,品德还会变得高尚,举止还会变得高雅,提升做人与处事的整个层次和魅力,使知识产生出无穷的力量。

西汉刘向说:“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书读得多了,认知水平得到提升,看待事情站得就会更高,看得就会更加深刻。积累的知识多了,处处举一反三,思维就会更加全面,角度就会更加独特。在解决问题上,也更能落得实,不会脑袋空空,也不会缺少办法;读得越多,解决问题就越有思路,越有用不尽的方法。

《大学》中说:“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社会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尤其是在我们这个信息爆炸、瞬息万变的时代。所以,要想跟得上这个时代的变化,更好地安身立命,不与时俱进、不断自我革新行吗?而这只能通过读书实现。正如明末的倪元璐说:“当以读书通世事。”


溱湖之恋图书馆

  

明代袁了凡著有一本《了凡四训》,有一句话读来让人难以释怀:“天下聪明俊秀不少,所以德不加修、业不加广者,只为因循二字,耽搁一生。”“因循”就是惰性太大、懒懒散散、得过且过,就是常说的混日子。人都有好逸恶劳、贪图安逸的惰性,但“玉不琢,不成器”,管不住自己哪能成就事业、造就人才?诸葛亮在《诫子书》中早就告诫过,“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五、读书可养大气,去小气

大气是一种眼界,一种境界,也是一种胸襟。要养成大气,则非要历练和读书不可。读书可以拔高眼界,熏养境界,开阔心胸。北宋欧阳修说“强学博览,足以通古今”,同是北宋的刘彝那句话更是无人不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有人为国为民而读书,虽身无分文而心忧天下,力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则是何等的大气磅礴,让人景仰和效仿。

六、读书可养正气,去邪气

正气不扬,邪气必涨;邪气嚣张,人必遭殃。中国传统文化最讲究礼义廉耻,要求读书人都要做品行端正、品德高尚的正人君子。君子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匡扶正义、弘扬正气,首先自己必须行得直、走得正,正所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七、读书可养胆气,去怯气

所谓“无知无畏”,那是一种愚昧的莽撞和盲目的自负。有识才有胆,艺高才胆大。对此《论语》阐发地最为精当:“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不无知,有识,当然要读书。读书可以增长见识,“见过大场面”,自然胆气也就壮了。有句话说,人的所有恐惧,都是源于未知,因为不清楚利害;知道了自然就不容易被唬住或者慌乱,这也正是胆气所在。

八、读书可养和气,去霸气

“和”,可谓中国文化的核心概念。如《易经》提出“太和”,孔子说“和为贵”,老子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所以人需要休养自己的和之气,读书则是一个有效的办法。心平才能气和,心静才能心平,读书可以静心,自然就会生养和气。此外,人在读书的过程中,眼界高了,胸怀大了,自然就能更加包容,胸中和气也会与日俱增。

九、读书可养运气,去晦气

俗话说,“机会只留给有准备的人”。一个人书读多了,有了积累,碰到机遇就更能抓住,所谓“运气”不仅仅是小的幸运,更是面对事情之前的准备。如陆游所说的“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读书多、有学问的人,他的机会也会更多,因为他的眼界大了,思想支配行为,外在的活动空间和舞台也会在不知不觉中跟着变大,有了机会,成功的阶梯就会呈现在他的脚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