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欧丽娟“中国文学史”课程笔记(二十一)

 doubleLY 2022-01-25
21.1 拟古诗
 
1. “拟”是六朝文人一种共同的创造方式,拟古现象不仅是陆机的独创,在魏晋南北朝非常流行,连陶渊明有《拟古》九首、庾信有《拟行路难》二十七首。由此可见,不能简单的把拟古视作文人的因循怠惰,以文化精英的立场拟古有非常深刻的意义。拟古现象包含着三种含义:取法乎上的典范的学习模拟、对古人生活境遇的认同、与前人的对话与争胜 

2.“拟”不是模仿,不是因循怠惰、因循苟且而已。清代汪师韩《诗学纂闻》中提出,拟与杂诗是不一样的,凡是在拟古类的作品里面,内容上往往往古名篇,规摹其意调”,形式上,如果只写一二首,题目直接为《拟某篇》,如陆机《拟明月何皎皎》,如 果是拟作组诗,就会有总题曰“拟古”,每一篇之前又会一一标明所拟篇目。这就使拟古诗与一般的咏怀、咏史、七哀、游仙、招隐等咏怀诗有了区别。 

3.学者对拟古的态度:
(1)王瑶
《拟古与作伪》:在诗歌的拟古方面,太康诗人(其实一直延续到了六朝)拟古风气盛极一时,他们一方面模拟前代诗人感时叹逝以及游子思妇的内容跟语气;另一方面在文字上面刻意求新、创奇,借以露才扬己,与古人比美争胜,但是个人的情志表现往往付之阙如。
《中古文人生活》:拟古表现出诗人面对前人的经典文本企图模仿并加以翻新的心理。  

2)台湾清华大学教授蔡英俊
六朝“拟古”的表现上更包含两个不同的面向,一是实际创作的层面上对于作品表现形式上的“学习模拟”,另一方面是在情感层面上对于模拟对象的生活与境遇所怀有的认同,透过认同作用会伴随着对于过去经验的借代与解释,所以不论拟古还是用事,其实都显示出古典作家试图把时间上的过去拉向现在,使过去与作家当下的现在有同时代性,把古人与我放在同一个层面上,借此唤起或者造就一种文化上的集体意识,由此消弭了历史的距离,使得古今融为一体。最好的拟古诗包含了对于前代作家个人独特的身世遭遇以及各异的作品风格的一种想象的理解与再创造,更积极的意义是它试图进入别人的心灵和经验,即“代受”vicarious),这是诗人非凡的天赋,用米兰昆德拉的话说就是“同情”,这样的“代受”也符合戏剧独白的规定。
同样,江淹《别赋》《恨赋》罗列各式各样的典故、事例等,离别情景也是一种借代解释。陆机在《文赋》中说颐情志于典坟,即拟古的同时也是在颐情志。从某个意义来讲,拟古不只是对过去某个生活境遇的认同,通过拟古可以召唤自我潜在的可能性,然后用来提升、扩大自我对人类丰富经验的感受,而这个感受就是代受。
用典故串接、用情景想象来写定的作品,基本上都是属于那个时代创造里面的具体显证。作品之所以动人不在于江淹个人身世情景的反映与抒发,而是以动人的文字来渲染摹写人类普遍的经验类型。拟古现象,包含整个六朝大量使用典故,除了反映他们的博学之外,也可以从这个方面来理解,而用典又是六朝尤其是南朝最鲜明的写作现象。 

4.潘陆比较:
1)钟嵘《诗品》引谢混语:“潘诗烂若舒锦,无处不佳,陆文如披沙简金,往往见宝。”……余常言:陆才入海,潘才如江。 
2)刘义庆《世说新语》记孙兴公云:“潘文浅而净,陆文深而芜。” 
3)叶庆炳:大致而论,潘诗较浅近,以情韵隽永取胜,陆诗比较堆垛,但结构整练。 

5. 陆机的文学的主张:
各种文体均有其标准风格(只是各个文体有偏重风格,并不是不可逾越的标准),“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继承曹丕《典论.论文》四科而来)。
《文赋》里强调形声内容并重,讲究音声,“暨音声之迭代,若五色之相宣”(陆机《文赋》),这两句深刻影响到后来南朝的文学和诗歌观,萧子显的《晋书.谢灵运传》等都吸收了这个观念。 
21.2 潘岳
 
1. 潘岳,即潘安,字安仁,巩县(今河南巩义)人,潘安之名始于杜甫《花底》诗“恐是潘安县,堪留卫玠车。”后世遂以潘安称焉。岳三十余岁出为河阳县令,令全县种桃花,遂有“河阳一县花”之典故。他性轻躁,趋于世利,与石崇等谄事贾谧,每候其出,辄望尘而拜。与石崇、陆机、刘琨、左思并为“贾谧二十四友”,潘安为首,孙秀当政,遂夷三族。潘安在文学上往往与陆机并称“潘江陆海”,古语云“陆才如海,潘才如江”。

2.潘岳性格:
(1)《晋书.潘岳传》:岳性轻躁,趋世利,与石崇等谄事贾谧,每候其出,与崇辄望尘而拜。构愍怀太子之文,岳之辞也。谧二十四友,岳为其首。谧《晋书》限断,亦岳之辞也。其母数诮之曰:“尔当知足,而干没不已乎?”而岳终不能改。既仕宦不达,乃作《闲居赋》……尤善为哀诔之文,少时常挟弹出洛阳道,妇人遇之者,皆连手萦绕,投之以果,遂满车而归。时张载甚丑(貌寝),每行,小儿以瓦石掷之,委顿而反。 
(2)史书上潘岳拜尘使得人物形象大打折扣,但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中巧妙化用此典,与文人求出无门的命运相联系,转化了石崇潘岳的形象:
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
(3)巧(奸巧)宦——奸诈机巧,为仕途利益不择手段。

3.潘岳形象的文学影响:
有学者认为卓文君是才子佳人形象的来源(参考第十课:10.1司马相如),潘岳是才子佳人形象的另一个来源,即不仅是有文才,还必须是外貌俊美。唐传奇《霍小玉传》中,霍小玉就对有才无貌的李益有些不满,因而霍小玉与李益并不被视为才子佳人。到了明清,才子佳人小说中对才子的要求必须是外貌和文才的综合。 

4.潘岳的文学创作:
有二十六篇哀诔文,约占全部文章的一半。其中大体可以分为四类:一为哀吊王侯贵戚,二为哀吊名臣义士,三为哀吊亲戚朋友,四为哀吊妻儿亲人。 

5.潘岳《闲居赋》
(1)“闲居”=平居=端居=隐居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闲居某种意义上就等于隐居,放弃人生唯一实践自我的可能在古代是受到赞美,因而闲居往往与高情相联系,反映出了超越时代的洁净心态。《闲居赋》写得高远、清高,由此触及了正史中对其“性轻躁,趋世利”描述的矛盾。常见的诠释为,潘岳故作清高而写了《闲居赋》,如元好问《论诗绝句三十首》之六: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岂可)复见为人?高情千古闲情赋,争(岂)信安仁拜路尘。” 
2)欧老师认为,潘岳《闲居赋》里面展现出来的高情、哀诔文中的真情是其性格中的一部分,是个人独处时内心清净无染,贴近真实的时刻。 

20.3潘岳的悼亡诗
 
1. 《悼亡诗》,在古代仅指亡妻。《悼亡诗》在写法上,对同类型的的作品起了规范性作用:
荏苒冬春谢,寒暑忽流易。(从时间流逝写起)
之子归穷泉,重壤永幽隔。
望庐思其人,入室想所历。(到死者生活过的地方,感受其生时的痕迹)
帏屏无髣髴,翰墨有余迹。(亡妻也富有修养,二人互为知音)
流芳未及歇,遗挂犹在壁。
……
庶几有时衰,庄缶犹可击。
——最后以庄子的典故作为结尾,希望自己也能达到庄子的境界。《庄子.大宗师》: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死也。

2.潘岳“悼亡之祖”
(1)《悼亡诗》之后不绝如缕,南朝江淹有《悼室人(妻子)诗》十首沈约也有悼亡诗,把悼亡的题材直接延续下去。 
2)初唐(约一百年)、盛唐(约五十年)一百五十年的悼亡诗篇非常少,因为时代强盛,他们都积极向前,不会停留于悲哀。到了“安史之乱”后,悼亡诗突然兴盛起来了,中唐韦应物有悼亡诗十九首;元稹《遣悲怀》 三首,贫贱夫妻百事哀是千古佳句,除此以外还有不以悼亡名篇但仍属于悼亡题材的诗作,统计有三十三首;李商隐有《房中曲》(继承了潘岳《悼亡诗》的要素)、《正月崇让宅》;晚唐赵嘏(gǔ)有《悼亡》二首。总体趋势是悼亡诗量大增,并向几个特定的诗人集中。
(3)这些悼亡诗中只有女主人生活过的痕迹,但是她们的喜怒、性格几乎是看不到的。以现代的视角来看,个人独立价值的缺失是悼亡诗不可避免的缺陷。 

3.《悼亡诗》特点:
(1)有学者考证出,潘岳可能娶两个妻子,而且两个妻子可能是姐妹,姐姐叫大杨氏,妹妹叫小杨氏。 
2)林文月《潘岳的妻子》:虽然潘岳在文学史上以《悼亡诗》著称,虽然他写给妻子的诗文较同时代或其他时代的文人为多,但事实上我们无从把握到杨氏的具体样貌,或者是她的人格性情,在所以思慕或悼念妻子的诗文里,杨氏只是作为潘岳绵密爱情宣泄的泉源而已,让读者仿佛只看到奔腾其下的瀑布,甚至诸沫飞溅的景象,至于那源流之所发出反而是缥缈不可得见,致使悼念的这位妻子“仪容永潜翳”(潘岳《悼亡诗》)。 

4.《悼亡二首之一》   
一烛从风到奈何,二年衾枕逐流波。 
虽知不得公然泪,时泣阑干恨更多。 
明月萧萧海上风,君归泉路我飘蓬。 
门前虽有如花貌,争奈如花心不同。 
“虽知不得公然泪,时泣阑干恨更多。”体现了创作背后深刻的社会意识心态的制约。在当时的社会,男子是国家的栋梁、社会的支柱,沉溺于私情是会被看不起的,如“张敞画眉”就被士大夫们所鄙弃,同样,痛哭亡妻也被认为是不得体的——从潘岳到赵嘏写悼亡诗可以看出 
妻子作为一个人,是家内的符码,不是外在公众的,诗歌是公众交流的公共话语、社会语言,作诗面对的是官僚、亲朋好友——被认为是正统的、公共的领域,但是在这个公共的范畴里写很私密的感情,当时的社会来说,是一种混淆,是不得体的。换句话说,什么题材可以写到公共范畴,都会受到意识形态干扰。悼亡诗的写作不多的原因大概有很多的因素。
从赵嘏的《悼亡》二首看出,悼亡诗到了渐渐被接受甚至到了间接地盛行达到时数百年的晚唐的阶段。反观魏晋时代,将夫妻私情袒露于诗歌交流的公共领域,是对集体意识上公私界限的突破。换句话说,即透过死亡,死者不再与现实发生任何伦理关系的情况之下,悼亡诗才获得了合理化。这样一来,作为私情流泻的小缺口的悼亡诗,成为一种诗人公开宣泄压抑爱情的唯一出路。 

5.潘岳《内顾诗》《赠内诗》也是描写妻子的,它们都寄寓了充沛的感情,同时在文字上也没有脱离用于“缘情”的“体物”的手法,都运用了对偶句法,兼有美丽的辞藻,这是“缘情”和“体物”通力合作的结果。

6.潘岳不是一个孤立的作家,他生活在太康时代,文人彼此之间互相激荡、交流、模仿、借鉴。清刘熙载《艺概》对潘岳和其他太康诗人进行了比较:刘公幹(刘桢)、左太冲诗壮而不悲,王仲宣、潘安仁悲而不壮。兼悲壮者,其惟刘越石(刘琨)乎?” 
太康文学与建安文学不是一刀两断的。
潘岳悲而不壮是因为沉溺于私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