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欧丽娟“中国文学史”课程笔记(二十四)

 doubleLY 2022-01-25
1.洪顺隆《玄言诗论》:游仙诗与玄言诗有本质上的相同因素,还有思想上的共同祖宗。 

2.游仙诗与玄言诗的区别: 
游仙诗的本色主要在仙药、仙人的描述。 
玄言诗的描述主要是玄理、虚玄的描绘。 

3.游仙诗:“指的是仙境,游历仙境是游仙诗的题材。游仙诗的要素有:
饱受忧生之嗟的凡人(游历者);
仙境及仙境的景物;
仙人、仙药;
④游的过程

4.仙境的构建:
1)仙境的想象从先秦时代就有,最早的想象就是天上仙境,大约到了战国时期出现了海外仙岛,两种仙境都与人生存的语地空间相距遥远。到了六朝,由于道教的发展,产生了新的关于神仙的概念。秦代就出现了三仙山(三仙岛):蓬莱(蓬壶)、方丈(方壶)、瀛洲(瀛壶)。 
2)闻一多《神仙考》:在汉晋时期,神仙观念的发展跟先秦时代一样都具有比较世俗化的面向。所谓的成仙表现出来就是人类几种基本欲望的无限度的伸张
3)六朝新的仙境观:人间仙窟 
历史文化背景:东汉末叶,道派纷杂,各自都认为是密法的传布者,意图把密宝重新契合于南方的新政权,在这个过程中配合儒家原有的“郊祀制”,发展出“斋与教”的新制度,使得南迁政权以及士人们在江南发现新的自然观。道教的重新开拓配合着政治版图的南北迁移,江南政权希望借助宗教的影响力,在高道的辅佐下建立一种宗教舆图的空间秩序,而这种宗教秩序可以呼应三天宗教之上的天上秩序,借助宗教的力量为政权赋予了合理性和合法性。此背景下,发展出了洞天说,提出了新的地理观,而且,新的“洞天福地”都集中在江南地区。江南旧族受到北方侨族的压迫,他们也需要找到自己的合理性从而与新政权抗争,因而也投身于茅山世界的游历探险,这反映出政治权势压抑之下江南旧族、寒士的心境,他们实际借游观仙境的隐喻来表达理想中的新天地。 
东晋神仙思想中的发展出新的“地仙”概念,仙人的活动空间扩展到人间。葛洪《抱朴子.论仙》中论及仙的层次:“上士举形升虚,谓之天仙;中士游于名山(神秘崇高之处),谓之地仙(“若有人兮山之阿”——《九歌》);下士先死后蜕,谓之尸解仙。” 
台湾学者李丰楙《忧与游——六朝隋唐仙道文学》:忧与游就是游仙文学的永恒主题。文士的游仙跟道教不同,文士是因为忧而游于虚幻世界,一般文士也只能够借由游仙来暂解我忧。 
仙境与地仙说的结合。原始的地仙说结合了西方的昆仑乐园说以及东方的蓬灜仙岛,以蓬瀛仙岛为主,对于道教来说这是地仙准备上升天庭成为天仙前所栖息之地,其后仙山逐渐由飘渺云海之间的仙山仙岛落实为中国舆图上实际存在的名山,这反映出隐逸与地仙思想结合出来的新的地仙说,这种新地仙说遍见于当时的仙传,如葛洪《神仙传》,代表了汉晋之间仙隐说
仙隐合流:六朝以来,仙隐合流思想一路延续,如谢灵运写《衡山诗》:一老四五少,仙隐不可别。陈朝周弘让《留赠山中隐士诗》:相看不到姓,焉知隐与仙。初唐张九龄《奉和圣制经河上公庙》:昔者河边叟,谁知隐与仙。连镇标《郭璞研究》提出,从郭璞跟同时代人看起来,隐士就是准神仙,是来实现由人变成仙的中介。朱光潜先生认为,所谓的对隐士和神仙的追求,实际上都是对世间的不满。 

5.游仙诗的来源:
最早以“游仙”为诗题的是曹丕、曹植,从此“游仙”一词才正式出现在诗史上。曹植有《游仙诗》一首,曹丕有《折杨柳行》,在郭茂倩《汉乐府》和《艺文类聚》中名为《游仙诗》。在历代的文学选集,最早把游仙诗视为一个诗类的是南朝萧统《昭明文选》,《文选》把何敬宗和郭璞的诗分为游仙一类,与咏史诗放在同一卷(卷二一)。 
不以游仙为题、为类,但符合游仙诗的作品,如曹植的《仙人篇》,邹湛、张华的游仙诗,庾阐的《游仙诗》十首,庾信《奉和赵王游仙诗》,齐梁还有王融、刘缓也有游仙诗作品。 

6.游仙诗内容特色: 
《昭明文选》李善注:“凡游仙之篇,皆所以滓秽尘网,锱铢缨绂,餐霞倒景,饵玉玄都。而璞之制文多自叙(与咏怀有关),虽志狭中区(ōu)而辞无俗累,见非前识,良有以哉。” 
.朱乾《乐府正义》:“游仙诸诗嫌九州之局促,思假道于天衢,大抵骚人才士不得志于时,藉此以写胸中之牢落,故君子有取焉。若始皇使博士为《仙真人诗》,游行天下,令乐人歌之,乃其惑也,后人尤而效之,惑之惑也。诗虽工,何取哉?” ——游仙诗两种不同的类型:一种视精神的解脱,神游,即形而上的欲望满足,起于屈原的《远游》;另一种是欲望的满足,形游,即形而下的欲望满足,起于秦始皇。 
历来行游被视为游仙诗的正体。钟嵘《诗品》:“(郭璞游仙诗)非列仙之趣也。(有将神游作为游仙的正体)清何焯《义门读书记》:“何敬祖(何劭)游仙诗,游仙正体,宏农(郭璞)其变。”何劭的游仙诗被视为正体,郭璞变创其体(类似咏史诗,左思咏怀历史作被认为变体;直抒历史的被视为正体),以新仙境说注入传统的游仙说,当时流行玄言诗、山水诗、招隐诗等都被郭璞融会贯通,从而形成新的所谓变体的游仙诗。

图片

④袁枚《随园诗话》认为,游仙诗大半出于寄托,他比较欣赏的是情志寄托的一类变体。 
有学者认为,游仙境界常常被认为是一种超越。游仙诗以仙真人诗的系列为主,以道教的炼形与肉体永恒为唯一根据,因而形游被视为游仙诗的正统。但是诗人未必会进行道教的修炼,他们只是借助想象逃避现实,这就是所谓的变体,游仙诗就从早期的形游发展到后来的神游。 
⑥刘勰《文心雕龙.才略》:景纯(郭璞)艳逸,足冠中兴。

7. 劭:《游仙诗》 (何的游仙诗被视为正体)
青青陵上松,亭亭高山柏。
光色冬夏茂,根柢无雕落。 
吉士怀真心,悟物思远托。
扬志玄云际,流目瞩岩石。 
羡昔王子乔,友道发伊洛。
迢递陵峻岳,连翩御飞鹤。 
抗迹遗万里,岂恋生民乐。
长怀慕仙类,眇然心绵邈。 

8.游仙诗发展状况: 
1)秦汉:秦始皇《仙真人诗》,两汉的淮南王刘安《八公操》,乐府《上陵》、《善哉行》、《董逃行》、《长歌行》、《王子乔》、《西门行》、《艳歌》,甚至是反游仙如古诗《生年不满百》、《驱车上东门》。 
2)魏晋:曹操的《气出倡》、《精列》、《秋胡行二首》、《陌上桑》;曹丕的《折杨柳行》;曹植的《游仙诗》、《飞龙篇》、《五游咏》;嵇康的《述志诗》也有游仙的成分(比翼翔云汉(银河),饮露餐琼枝。)。
(3)陶渊明诗歌中也有游仙的元素。苏轼认为“陶渊明《读山海经十三首》,其七首(第二至八首)皆仙语。” 
 

图片

24.2 郭璞

图片

1.六朝阶层补充:
(1)寒门庶族:寒门庶族与普通平民不同,他们大多是低阶官吏,不是累代仕宦,但可以接到教育。
(2)世家大族特点:一是累代官宦,掌握了政治经济特权;二是经学礼法传家(由内而外展现出来的精神面貌)。 

2.郭璞其人:
1)博学高才,但学问多古,不同时俗:郭璞曾为《子虚赋》、《上林赋》、《楚辞》、《尔雅》、《方言》、《山海经》、《穆天子传》、《葬经》等作注。
2)出身寒门庶族,曾在王敦的幕下从事,他的《游仙诗》今存十四首外加残篇五首,差不多就是在这一时期所写。在诗中他常常表达出身为凡人的无力感,更有身为寒门庶族的无力感,还流露出不被允许、不被接受的悲哀。 
(3)历史记载中的郭璞充满奇幻色彩。
房玄龄等《晋书.郭璞传》:璞好经术,博学有高才,而讷于言论,词赋为中兴之冠。好古文奇字,妙于阴阳算历。……爱主人婢,无由而得,乃取小豆三斗,绕主人宅散之。主人晨见赤衣人数千围其家,就视则灭,甚恶之,请璞为卦。璞曰:'君家不宜畜此婢,可于东南二十里卖之,慎勿争价,则此妖可除也。主人从之。璞阴令人贱买此婢。郭璞这种行为是为当时人所不齿的,他的旁门左道近乎倡优,凡此种种使他成为当时政治的边缘人,不能实现儒家经世治民的理想。
 
3.郭璞游仙诗之变创
1)神人距离的缩短,分为仙境人间化、仙人凡人化。学者研究发现郭璞诗有一句采药游名山”,这是空前的新的表述,首度将神仙采药与名山之游合而为一,南朝诗人刘删写了一首《采药游名山》诗,可以看到“采药”与“名山”的结合。郭璞游名山,游的是舆图大地上实实在在的名山,他的远游的行动蕴含着愤懑郁结的心胸,需要抒怀,所以游仙又等同于咏怀,这是一个很特殊的变创的成果。 
2)郭璞的变创中,把仙境人间化,实际上孕育了山水诗的进一步发展。 
3)日本汉学家入谷仙介:虽然说谢灵运独自光大了以自然为美的审美意识,但是最早在诗歌里创造了山水的美的诗人却是信奉道教的郭璞的《游仙诗》,在郭璞的《游仙诗》里还没有对山水美进行一种有意识的探求,但是他已经在“仙居”“仙境”中对山水美有了出色的描写。这些神秘的美化物虽然是观念式的玄想,但是毕竟是现实的折光。他把现实的名山作为一种模本,成为他想象中的仙境,这些名山反映了僧人道士实际修行的环境,所以,从郭璞《游仙诗》到谢灵运,也只有一步之遥。(意识到郭璞诗山水之美并进一步挖掘的就是谢灵运,这也正是谢灵运的贡献。) 

4.郭璞《游仙诗》第三首:翡翠系兰苕,容色更向鲜。代表了其“艳逸”风格。这两句诗在杜甫诗里得到了回应,成为六朝诗歌“彩丽竞繁”的代表,杜甫《戏为六绝句》之四触及“翡翠兰苕”的意象“……或看翡翠兰苕上,未掣鲸鱼碧海中。”
叶嘉莹解释为:“你们这些批评六朝'彩丽竞繁、兴寄都绝’的人,你们只看到“翡翠”、“兰苕”的这一面,你却没有看到六朝里面的鲸鱼碧海。”杜甫认为六朝诗歌是一座庞大的文学资产,里面有裴翠的精美,也有鲸鱼碧海的大生命,不应以偏概全。 
刘濬《杜诗集评》肯定郭璞“艳逸”的美感:翡翠兰苕,秀丽之至,所谓清新俊逸也,诗不到此地位,终是凡胎,自唐迄今,知之者鲜矣。 
杜甫《春日忆李白》: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杜甫认为,清新对应庾信,俊逸对应鲍照。
④朱光潜:“在一般人心目中,郭璞的《游仙诗》是游仙诗的开始,实际上是游仙诗的终结。原因有二:一方面游仙诗成熟确立之后,后继乏力;另一方面,游仙诗到山水诗只有一步之遥,仙境的宗教的神圣的本质拿掉就会变成山水诗,于是就造成了一种传承的危机。 

5.游仙诗的母体与结构: 
1)李丰楙先生将游仙诗的构成因素概括为七项,称为“母型”,包括:“游仙之动机”、“游仙之心理”、“游仙之过程”、“仙境之描述”、“成仙之经过”、“游仙之愿望”、“游仙之否定”。并把游仙诗的基本结构归纳成四点: 
游仙的动机(空间的迫厄、时间的短暂) 
游仙的历程(出发、舆驾、仙境的呈现——涉及原型概念) 
游仙的愿望(变化成仙、与仙人偕游) 
④游仙的疑虑(回归人间、怀疑游仙的可能) 
从原型的概念来看游仙诗,四个结构可以简化为“出发—历程—回归”
2“出发—历程—回归”原型悟道的基本结构:
山中一日,人间百年:初唐王绩《游仙》结尾逆愁归旧里,萧条访子孙。美国小说《李伯大梦》也是如此。 
日本汉学家小川环树归纳魏晋以后散文类叙事作品(志怪小说)中,有一类就是仙乡故事,它们的共同点有八个:
一是设定在山中或者海上;
二是会进入洞穴,洞穴一定是狭小的,作为沟通两个世界的象征,变形中具体形象并不一定是洞穴,比如桥,《千与千寻》中的隧道;(《桃花源记》的入口“初极狭,才通人”
三是要有仙药、食物,一定是美酒佳肴,补偿现实缺憾;
四是要有美女与婚姻;
五是有道术与赠物;
六是有怀乡与劝归;
七是时间,强调在仙乡里面时间经过的速度,这也是人类根源的痛苦与无奈;
八是回归后不能再去,所以《桃花源记》也有仙乡故事的特征。 
仙乡小说背后的社会心理因素:
李丰楙先生指出,在魏晋志怪小说和仙乡小说中,频繁的误入者都是男性,可以与仙乡中的美女成婚,其背后的心理就是社会中下层未能高攀贵门者的一种补偿,故事中的仙境平行于现实中的世家大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