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内科学——黄疸

 壹亩莳 2022-01-25

图片

1、黄疸形成的关键病理因素是(单选)
A 热邪
B 寒邪
C 瘀血
D 湿邪

2、虚证黄疸与萎黄病之区别主要在于(单选)
A 身黄
B 目黄
C 舌苔黄
D 小便黄

3、急黄的治法是(单选)
A 清热利湿,和胃醒神
B 清热解毒,利湿化浊
C 清热解毒,凉血安神
D 清热解毒,凉营开窍

4、阳黄初起见表证者,治疗应首选(单选)
A 小柴胡汤
B 甘露消毒丹
C 大柴胡汤
D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5、确定黄疸的主要依据是(单选)
A 身黄
B 目黄
C 舌苔黄
D 小便黄

图片

答案与解析

1、【正确答案】 D

 
答案解析:黄疸的基本病机在于各种原因导致的湿邪壅阻中焦(D对),脾胃失健,肝气郁滞,疏泄不利,致胆汁输泄失常,胆液不循常道,外溢肌肤,下注膀胱,而发为目黄、肤黄、小便黄之病证。黄疸可表现为寒湿(B错)及湿热(A错)两端;黄疸日久,可形成瘀血(C错)。
 
2、【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虚证黄疸的病机是久病肝脾损伤,湿滞脾胃,肝胆失疏,胆汁外溢,表现为目黄、身黄、小便黄及肝脾虚症状,但目黄是典型特征。萎黄的病机是脾胃虚弱,气血不足,肌肤失养,表现为肌肤萎黄不泽,目睛及小便不黄,常伴头昏倦怠、心悸少寐、纳少便溏等症状。目黄、小便黄均为黄疸区别于萎黄的特征性症状,但是相比较而言,目黄更具有鉴别性意义(B对)。

3、【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急黄为湿热夹时邪疫毒伤人所致,病势暴急,具有传染性,其机理为湿热疫毒炽盛、深入营血,内陷心肝,治宜清热解毒,凉营开窍(D对)。“清热解毒,利湿化浊”,常用于瘟疫邪毒、湿浊壅盛者(B错)。

4、【正确答案】 D

答案解析:对于阳黄初起,兼见表证者,治疗应以解表、利湿、退黄为法,上述选项中仅有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有解表及退黄的功效(D对)。小柴胡汤,有和解少阳的作用,适用于伤寒少阳证,邪在半表半里,兼见口苦、咽干、寒热往来者(A错)。甘露消毒丹,有利湿化浊、运脾清热的作用,适用于黄疸之湿重于热证的治疗(B错)。大柴胡汤,有疏肝泄热、利湿退黄的作用,适用于黄疸之胆腑郁热证的治疗(C错)。
5、【正确答案】 D

答案解析:黄疸虽可表现为目黄、身黄、小便黄,但目黄为其特征性症状(B对),故目黄为鉴别黄疸的主要依据。

图片

细目-黄疸

01

概述

黄疸是以目黄、身黄、小便黄为主症的一种病证,其中目睛黄染尤为本病的重要特征。

02

病因病机

(一)病因

外感湿热疫毒、饮食不节、劳倦、病后续发。

(二)病机

黄疸的基本病机为湿邪壅阻中焦,脾胃失健,肝气郁滞,疏泄不利,致胆汁输泄失常,胆液不循常道,外溢肌肤,下注膀胱,而发为目黄、肤黄、小便黄之病证。

黄疸的病位主要在脾、胃、肝、胆。

其病理因素有湿邪、热邪、寒邪、疫毒、气滞、瘀血六种,但其中以湿邪为主。湿邪既可从外感受,亦可自内而生。如外感湿热疫毒,为湿从外受;饮食劳倦或病后瘀阻湿滞,属湿自内生。

其病理性质以实为主,病久则正虚邪恋。

阳黄、急黄、阴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如阳黄治疗不当,病情发展,病状急剧加重,热势鸱张,侵犯营血,内蒙心窍,引动肝风,则发为急黄。如阳黄误治失治,迁延日久,脾阳损伤,湿从寒化,则可转为阴黄。如阴黄复感外邪,湿郁化热,又可呈阳黄表现,病情较为复杂。

03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依据

目黄、肤黄、小便黄,其中目睛黄染为本病的重要特征。

常伴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胁痛腹胀等症状。

常有外感湿热疫毒、内伤酒食不节,或有胁痛、癥积等病史。

(二)鉴别诊断

黄疸与萎黄:黄疸与萎黄均可出现身黄,但黄疸发病与感受外邪、饮食劳倦或病后有关;其病机为湿滞脾胃,肝胆失疏,胆汁外溢;其主症为身黄、目黄、小便黄。萎黄之病因与饥饱劳倦、食滞虫积或病后失血有关;其病机为脾胃脆弱,气血不足,肌肤失养;其主症为肌肤萎黄不泽,目晴及小便不黄,常伴头昏倦息,心悸少寐,纳少便溏等症状。

04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黄疸的辨证,应首辨阳黄、阴黄。阳黄黄色鲜明,发病急,病程短,常伴身热、口干苦、舌苔黄腻、脉弦数。阴黄黄色晦暗,病程长,病势缓,常伴纳少、乏力、舌淡、脉沉迟或细缓。

次辨阳黄湿热之轻重、胆腑郁热及疫毒炽盛。热重者,症见黄疸鲜明,发热口渴,苔黄腻,脉弦数;湿重者,黄疸不如热重者鲜明,身热不扬,口黏,苔白腻,脉濡缓。胆腑郁热者,黄色鲜明,上腹、右胁胀闷疼痛,牵引肩背,身热不退或寒热往来。疫毒炽盛者,病情急骤,疸色如金,兼见神昏、发斑、出血等危象。

三辨阴黄之病因。寒湿阻遏者,黄疸晦暗如烟熏,脘腹闷胀,神疲畏寒,舌淡苔腻,脉濡缓或沉迟。脾虚湿滞者,黄疸色黄不泽,肢软乏力,大便溏薄,舌质淡苔薄,脉濡细。

四辨黄疸病势轻重。如黄疸逐渐加深,提示病情加重;黄疸逐渐变浅,表明病情好转。黄疸色泽鲜明,神清气爽,为顺证、病轻;黄疸晦滞,烦躁不安,为逆证、病重。

(二)治疗原则

黄疸的治疗大法,主要为化湿邪,利小便。化湿可以退黄,如属湿热,当清热化湿,必要时还应通利腑气,以使湿热下泄;如属寒湿,应予健脾温化。利小便,主要是通过淡渗利湿,达到退黄的目的。至于急黄热毒炽盛,邪入心营者,又当以清热解毒、凉营开窍为主;阴黄脾虚湿滞者,治以健脾养血,利湿退黄。

证治分类

01

阳黄

1、热重于湿证

证候:身目俱黄,黄色鲜明,发热口渴,或见心中懊侬,腹部胀闷,口干而苦,恶心呕吐,小便短少黄赤,大便秘结,舌苔黄腻,脉象弦数。

证机概要:湿热熏蒸,困遏脾胃,壅滞肝胆,胆汁泛滥。

治法:清热通腑,利湿退黄

代表方:茵陈蒿汤加减。

常用药:茵陈蒿、栀子、大黄、黄柏、连翘、垂盆草、蒲公英、茯苓、滑石、车前草

加减:如胁痛较甚,可加柴胡、郁金、川楝子、延胡索等疏肝理气止痛;如热毒内盛,心烦懊憹,可加黄连、龙胆草,以增强清热解毒作用;如恶心呕吐,可加橘皮、竹茹、半夏等和胃止呕。

2、湿重于热证

证候:身目俱黄,黄色不及前者鲜明,头重身困,胸脘痞满,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胀或大便溏垢,舌苔厚腻微黄,脉濡数或濡缓。

证机概要:湿遏热伏,困阻中焦,胆汁不循常道。

治法:利湿化浊运脾,佐以清热。

代表方:茵陈五苓散合甘露消毒丹加减。

药:藿香、白蔻仁、陈皮、茵陈蒿、车前子、茯苓、苡仁、黄芩、连翘。

加减:如湿阻气机,胸腹痞胀,呕恶纳差等症较著,可加入苍术、厚朴,以健脾燥湿,行气和胃。

本证湿重于热,湿为阴邪,黏腻难解,治法当以利湿化浊运脾为主,佐以清热,不可过用苦寒,以免脾阳受损。

3、胆腑郁热证

证候:身目发黄,黄色鲜明,上腹、右胁胀闷疼痛,牵引肩背,身热不退,或寒热往来,口苦咽干,呕吐呃逆,尿黄赤,大便秘,苔黄舌红,脉弦滑数。

证机概要:湿热砂石郁滞,脾胃不和,肝胆失疏。

治法:疏肝泄热,利胆退黄。

代表方:大柴胡汤加减。

常用药:柴胡、黄芩、半夏、大黄、枳实、郁金、佛手、茵陈、山栀、白芍、甘草。

加减:若砂石阻滞,可加金钱草、海金沙、玄明粉利胆化石;恶心呕逆明显,加厚朴、竹茹、陈皮和胃降逆。

4、疫毒炽盛证(急黄)

证候:发病急骤,黄疸迅速加深,其色如金,皮肤瘙痒,高热口渴,胁痛腹满,神昏谵语,烦躁抽搐,或见衄血、便血,或肌肤瘀斑,舌质红绛,苔黄而燥,脉弦滑或数。

证机概要:疫毒炽盛,深入营血,内陷心肝。

治法:清热解毒,凉血开窍。

代表方:《千金》犀角散加味。

常用药:犀角(用水牛角代)、黄连、栀子、大黄、板蓝根、生地、玄参、丹皮、茵陈、土茯苓。

加减:如神昏谵语,加服安宫牛黄丸以凉开透窍;如动风抽搐者,加用钩藤、石决明,另服羚羊角粉或紫雪丹,以息风止痉;如衄血、便血、肌肤瘀斑重者,可加黑地榆、侧柏叶、紫草、茜根炭等凉血止血;如腹大有水,小便短少不利,可加马鞭草、木通、白茅根、车前草,并另吞琥珀、蟋蟀、沉香粉,以通利小便。

02

阴黄

1、寒湿阻遏证

证候:身目俱黄,黄色晦暗,或如烟熏,脘腹痞胀,纳谷减少,大便不实,神疲畏寒,口淡不渴,舌淡苔腻,脉濡缓或沉迟。

证机概要:中阳不振,寒湿滞留,肝胆失于疏泄。

治法:温中化湿,健脾和胃。

代表方:茵陈术附汤加减。

常用药:附子、白术、干姜、茵陈、茯苓、泽泻、猪苓。

加减:若脘腹胀满,胸闷、呕恶显著,可加苍术、厚朴、半夏、陈皮,以健脾燥湿,行气和胃;若胁腹疼痛作胀,肝脾同病者,当酌加柴胡、香附以疏肝理气;若湿浊不清,气滞血结,胁下癥结疼痛,腹部胀满,肤色苍黄或黧黑,可加服硝石矾石散,以化浊祛瘀软坚。

2、脾虚湿滞证

证候:面目及肌肤淡黄,甚则晦暗不泽,肢软乏力,心悸气短,大便溏薄,舌质淡苔薄,脉濡细。

证机概要:黄疸日久,脾虚血亏,湿滞残留。

治法:健脾养血,利湿退黄。

代表方:黄芪建中汤加减。

常用药:黄芪、桂枝、生姜、白术、当归、白芍、甘草、大枣、茵陈、茯苓。

加减:如气虚乏力明显者,应重用黄芪,并加党参,以增强补气作用;畏寒,肢冷,舌淡者,宜加附子温阳祛寒;心悸不宁,脉细而弱者,加熟地、首乌、酸枣仁等补血养心。

03

黄疸消退后的调治

黄疸消退,并不代表病已痊愈。如湿邪不清,肝脾气血未复,可导致病情迁延不愈,或黄疸反复发生,甚至转成癥积、鼓胀。因此,黄疸消退后,仍须根据病情继续调治。

1、湿热留恋证

证候:黄疸消退后,脘痞腹胀,胁肋隐痛,饮食减少,口中干苦,小便黄赤,苔腻,脉濡数。

证机概要:湿热留恋,余邪未清。

治法:清热利湿。

代表方:茵陈四苓散加减。

常用药:茵陈、黄芩、黄柏、茯苓、泽泻、车前草、苍术、苏梗、陈皮。

2、肝脾不调证

证候:黄疸消退后,脘腹痞闷,肢倦乏力,胁肋隐痛不适,饮食欠香,大便不调,舌苔薄白,脉来细弦。

证机概要:肝脾不调,疏运失职。

治法:调和肝脾,理气助运。

代表方:柴胡疏肝散或归芍六君子汤加减。

常用药:当归、白芍、柴胡、枳壳、香附、郁金、党参、白术、茯苓、山药、陈皮、山楂、麦芽。

3、气滞血瘀证

证候:黄疸消退后,胁下结块,隐痛、刺痛不适,胸胁胀闷,面颈部见有赤丝红纹,舌有紫斑或紫点,脉涩。

证机概要:气滞血瘀,积块留着。

治法:疏肝理气,活血化瘀。

代表方:逍遥散合鳖甲煎丸。

常用药:柴胡、枳壳、香附、当归、赤芍、丹参、桃仁、莪术,并服鳖甲煎丸,以软坚消积。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