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刘宝华 | 临摹心得

 麻城文学微刊 2022-01-25

你我的平台,大家的舞台

麻城文学微刊

主办单位

麻城市诗词学会

麻城市作家协会

智慧搜索
麻城文学微刊
老屋湾大赛全部作品大赛评奖颁奖盛典获奖作品电子书搜作品搜作者大美麻城文化麻城云峰诗友会编读同期声故事会散文现代诗诗词库近期热帖诗联年度热帖诗友会年度热帖散文小说年度热帖点将台管理团队‖投稿须知举水晨读‖半月新帖‖精华作品‖抗疫诗文‖顾问专辑‖编委专辑‖乘马诗社学苑新苗黄土诗社‖校园新风‖视频汇‖读者信箱‖诗词评论‖唐风宋韵‖格律知识

《从大别山走出的共和国将星》链接
卷一|卷二|卷三|卷四|卷五|卷六|卷七|卷八|卷九|卷十

作 者 简 

    刘宝华,男,1964年出生,汉族。湖北省麻城市人。律师,诗词爱好者。在由湖北省司法厅主办的“律师心向党 奋进新时代”主题庆祝诗歌书法摄影比赛中,以诗、词、赋共三件作品参赛,分获一、二、三等奖。


写诗不要走野路子

刘宝华

我们现在学写诗,大都是从懂平仄格律押韵开始的。平仄格律和押韵的发展,有一个较漫长的历史过程。押韵在上古时期一般不太讲究,主要是通过作者的语感来参磨。有学者将诗史分为上古和中古,一般认为魏晋及以前为上古,隋唐至宋元为中古,其后为近代。这与历史书的断代是不一样的。诗史的断代也有几种说法,我暂且按这个说法来说一说习诗的事儿。

因为不同时代的语言习惯和文字的演化进程不一样,所以,出现了现代人读古人作品时,以及各地域不同的人交流时发生了语言和发音不习惯的问题。这些问题影响了文化的交流,也影响了统治阶层开科取士的评选。于是,隋唐取士出现了诗文要押韵,交流用官话的需要。至宋时,将押韵规范了一下,形成了我们现在所用的《韵书》或叫《韵表》。这个韵书的形成记得大约算是民间修官方认,没有细究。明清时期还要求试卷用馆阁体的字,以避免书法百家,没有标准。

明末清初,主要是清初时期,文人们不敢多说话,有文字狱,挺吓人的。文人们就不自觉地“皓首穷经”,将诗的格律以唐代诗为蓝本,作了一个规范,当作标准,对平仄字音作了注释。这个平仄音与现代的汉语拼音并没有直接的联系。相反,现在的汉语拼音正是参考了古人的平仄音的研究才出现的,也就是说,先有平仄音的四声或细点叫六声的,才有后来的汉语拼音。所以,汉语拼音的四声说法并不能完全地解决诗词用字的平仄讲究问题。清官方也为了解决平仄这个不好理解的事,在《康熙字典》上附了一首歌句: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去声悠悠浸古道,入声短促急收藏。

我对汉语拼音不太熟。据说按现在拼音四声分平仄也可以。我不懂就不说了。

清初人还将词谱也规范化了,出现了几种不同的词谱。如《钦定词谱》《白香词谱》等。《龙榆生词谱》是现代人搞的,是么时候出现的,我没查。唐宋所用的词谱据说在南宋后就失传了,这个说法,好象是王力先生说的,我瞄见了一回,所以就听他的。

平仄格律和押韵的发展就这么一回事。附带说了一下词谱。词谱不作讨论范围,只是说明一下当时的人文环境。

平仄是解决诗的顿挫也就是乐律的问题,押韵是解决“统一口径”的问题。所以,就这两个问题,在写近体诗时必须规范,否则读者不一定买账。不是这个要求的当然也可以叫诗,但不能标注“七律”“七绝”“五律”“五绝”字样。

说的这些好象与题目无关,但又有关。也就是说,学写近体诗的朋友,就得遵守格律方面的要求,不可随意。随意了不是不行,那就不能叫格律诗。就格律诗的要求来说,不遵守格律也叫做野路子,是不行的。这说的是为什么要遵守格律,当然,我们有意写近体诗的朋友大都对这个格律啊平仄啊押韵啊都认识了,也熟悉了,有些朋友不熟悉,可以慢慢学,不难。

诗,主要是情怀的演绎或叫宣泄,近体诗的要求只是形式,是艺术方式而不是诗的内容。诗的内容是情怀,这是核心的东西,格律押韵只是个壳子,是装酒的酒壶而不是酒。这个一定要理解。

形式上可以做到不走野路子,那么内容上是不是也有走野路子的事呢?当然有。一般常见的现象就是造词、造景、造情怀。情怀是真的吗?只好扪心自问了,凭良心了。良心这个事,又有自发生成的和文字做成的这两种情形,属于哪一种,不需要注解,也不需要说明,读者一眼瞧的洞洞穿。我千百次地说过,读者永远的永远,比作者聪明,能理解这说法的,真的不多啊,好象我就是智人,而别人都是凡人样的。哪有那个事啊。这种认识,可以归类于无知。无知,所以可以无畏。

谁也不是一生下来就会写诗的,真正的神童也是没有的。因为,即便这孩子有过人的天赋,要想写出诗来总得先识字吧。因为没有天生就认得了字的人,所以就没有神童,神童只是一个赞美词。人的一切知识的获得都来自于模仿,吃饭走路识字写诗都是一样的。所以,我们初写诗时也要学习模仿。在平仄格律搞熟了以后,模仿是最快的提高写作能力的捷径。叫模仿不太文雅,于是叫临摹吧。

上面说了这多,是想让大家先对近体诗的要求有一个基本认识,然后落脚点还是在如何提高诗技和诗艺上。这就是要学会临摹别人的诗,或自认为是好的诗。古人的,今人的都可以。很多的诗词名家一开始都是临摹入手,很多人成名后还养成了习惯。这就好比练书法,书法家一生都在临摹法贴,在其中不断参悟。写诗也是一样的道理。

毛主席为了写咏梅,就叫工作人员帮找了好几个诗词大家的咏梅作品,反复体会,主要包括陆游的咏梅名篇。最后他自已创作了《卜算子 咏梅》的名篇。

临摹别人的作品,最有名是李白临摹崔颢的《黄鹤楼》。

  黄  鹤  楼  

崔  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登金陵凤凰台  

李  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我们从词性上进行对比,这是典型的临摹类型,意境上虽然有区别,但总体意象上有套红的印迹。

近些时随手翻了一下宋人洪迈的《容斋随笔》,他在笔记中写道,宋时,文人们争着临陶潜的《归去来辞》,他说,大家公认的是苏东坡临的最好。可惜,他对苏东坡临的内容没有记载,我也没有找到。但他对黄庭坚临摹古人的记录的稍详细一点。黄庭坚临摹徐陵的《鸳鸯赋》,徐陵这个诗网上没有。我就抄一下:

  鸳  鸯  赋  

徐  陵

山鸡映水那相得,孤鸾照镜不成双。

天下真成长会合,无胜比翼两鸳鸯。

徐陵是梁朝人,那时诗的格律还不是很规范,所以与现在格律要求有区别。这个不影响对诗的解读。

黄庭坚是这样临的:

  题 画 睡 鸭 

黄庭坚

山鸡照影空自爱,孤鸾舞镜不作双。

天下真成长会合,两凫相倚睡秋江。

黄还直接抄了徐陵的句子。洪迈认为尾句大佳,评说临的比原作还好。黄庭坚还临了李白的和白居易的。因字较多,就不一一抄了。

我们在写诗时,写某一物或某一场景时,建议不要匆忙下笔。如果有好句子了,可以先用笔或手机记录下来,然后思索一下某古人或某名家写过这样的东西样的,找出别人的原诗研读一下,然后决定立意和怎么样围绕着自已认为的好句子来写。

我自已在学习写诗的过程中,也经常学习和临摹别人的诗体或诗意。刘禹锡的一首比较有名的诗《西塞山怀古》,我比较喜欢,就临了一回。他这个诗,我主要临摹的是他的气度。

  西塞山怀古  

刘禹锡

王浚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沈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从今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他这诗的创作背景是怀古,也就是吊古抚今,抒发了山河依旧,人事不同的情感。写西晋东下灭吴的历史事实,表现国家统一是历史之必然,阐发了事物兴废引发了人的思想。

他这首诗的结尾“从今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这种结尾的方式,就是我原来说过的“空空”法。猛一看好象跟前面几句联系并不紧密,其实是一种怅怀,一种万事归空的意思。我原来讲过。诗的结尾方式,大约分为四种:一是因果,顺结;二是果因,反结;三是空空,怅怀;四是了了,归淡。我这个说法不一定全对,只是我个人的体会,说法算是原创。

 我用他的韵和结尾法临摹了一首。 

 黄土岗鹰山关怀古 

铁骑扬尘指鄂州,鹰山关口阻兜鍪。

星河惨淡刀寒夜,箭雨凋零马怒秋。

更迭几朝山影在,横吹一笛水波悠。

故园虬柏堪相忆,裂隙深巢鹭与鸥。

黄土岗街南之鹰山,其山似鹰飞天而下之形得名。古时有关,扼麻北要冲,右举水左鹰山形成关隘。隘如垂壁。为兵家必争之地。据《麻城县志》载,南宋军与蒙古军曾在此血战。十万蒙古军在此尽歼二十万宋军。由是,蒙古军驱江而下,追宋庭至福建而亡之。

我在研读了刘禹锡的那首诗后,每一句都临摹他的诗法,写成这个样子。虽然不可与他的诗相比,但还是有所心得的。怀古诗多苍悲之作,喜气的较少。动词和形容词使用要格外注意,不可有雕琢和刻意为之的迹象,用词要与心情完整的结合,流出自然之泉水。感叹也要在有形和无形中自然流露,不宜硬塞进去过于主观的又希望别人接受的东西。

临摹为什么重要?我们很多朋友对这一点不是太理解。认为平仄格律搞熟了,按照要求,组合文字,我字写我心就可以了,就能叫诗。这个说法当然也不错,但,还是比较片面的。因为我们唠叨着要习练传统诗词,那么什么是传统?平仄格律肯定不能代表传统,只是叫传统艺术方法之一。我原来也讲过,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一抹很大的山川,诗田只占了其中很小的一部分。而格律诗或叫近体诗又在诗田中占很小一部分。比如,《唐诗三百首》选入的近体诗并不多。诗,包括歌行体、乐府体、陈词、古风、格律诗等等。我们习诗的眼光也不要仅仅限于格律诗这一种,包括读诗也一样。当然,把格律诗习练得炉火纯青,也是一个不错的追求,仅此一项追求也要花费很多的精力,还要有恒心,也不容易的。

我们见过的许多古人的作品,如果涉猎的书籍多一点,总有似曾相识的感觉。这是因为,古代的诗人大都在认真临摹前人的作品所然。因为,古人和我们现在是一样的,他们那个年代纸张和印刷不发达,能留给他们看的,也同样是相传有承的佳作。比如《昭明文选》就录入了当时很多名人的诗。其中的一首《敬亭山诗》是一个叫谢玄晖的诗人的作品,尾句是“皇恩既已矣,兹理遮无睽”。意思是说,皇恩已尽,我也不再追求了,还是游山玩水自在,是人生的至理啊。

这首诗,李白是肯定读过的。所以他就意境进行了临摹或者说翻新了一下。写出了有名的《敬亭山诗》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读一下就知道很明显地受到了谢眺的影响,不然,李白是没有这首诗的。

临摹的作用有很多。临摹前,我们要研习他人的作品,研习就是提高的方法。古人临《诗经》的有很多,有的直接拿来用。比如曹操的《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讌,心念旧恩。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这里就直接借用了《诗经》的原句:“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出自《诗经·郑风》。“呦呦鹿鸣,食野之苹”出自于《诗经》中的《小雅·鹿鸣》的原句。这个直接拿来用的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临摹。因为拿来用正好符合作者为诗的需要,且结合的恰到好处,天衣无缝。

《诗经》是五经之一,一般地排位在《易经》之后,称为二哥。对古代士人来说,五经是必读书,且要背下来。尤其是隋唐开科举以后,不能背五经是无法考试的。因为,试题都是采自某部经书中的某个句子做试题,没读过,不能背怎么考?所以,不背得五经能考上进士的,那是天方夜谈,不可能的事。可能有朋友会问:李白是进士吗?他不是,以他的博闻强记和悟性,考进士是没有问题的,弄不成可能是状元了。只是因为他是商家的后代,不准考。商家人在科举时代参考,是不允许的。

《诗经》对古代读书人来说,也要背。这对他们写诗有很大的帮助,他们随时可以借或是临。士人们都背得了五经,所认诗中借得好不好或临得好不好,大家都清楚。曹操因为借得好,所以这首《短歌行》就很有名了。

那么,我们现在和古人所处的时代不一样。如果说叫大家都学习了五经后再写诗,那也是天方夜谈,不可能的事。但是,我们又要传承诗词这一项国学,出现了矛盾了,怎么办?最好的方法就是临摹古人的诗词。在搞熟了的情况下,再自行创作,可以算个捷径,让古人替我们读书,我们捡个便宜。这才是正路子。

我不反对格律搞熟了就自行创作的诗家,天资聪慧的也会有好的作品。但没有临过古人诗词的,很难得最后有多大的成就。这就如同书法一样,没有临过贴的书法家,写出的字绝对不是书法,只能说叫江湖字。跟诗一样,因为找不到源头和土壤。

这个问题用文字表述又比较难地说清楚,只能寄希望诗家对诗路的理解和取舍了。说到底还是一个缘份。

为了把临摹这个事说细,我要参考一些书籍,也有我个人的观点或者叫说法,不一定都是对的。但是,对有志于诗的朋友来说,诗路的选择是一个绕不过去坎。不谈这个,也就不好谈诗了。

我们经常会听到有人说诗的流派,还有什么一诗压全唐,一首惊世界的说法。我不认为诗有什么流派,如婉约派,豪放派,江西派、桐城派、公安派什么的。我认为,诗只有时代的不同和个性的不同。同样一个诗人,在不同的人生时段往往可以写出风格不同的诗作。包括李白、杜甫、苏东坡、李清照亦如是。有一部分诗人群体在特定的时段追求一种诗法,这个是有的。但毕竟不是说一生就写那一种型号的诗。崇尚诗的流派说有时容易局限一个诗人的创作意趣,诗路要兼包并蓄,然后形成自已的风格,不要先讨论什么派。以派定位然后写诗的,是误导。至少我是这样认为的。

一诗压全唐,一首惊世界的说法也不可取,根本就没有那么一回事。这是溢美之辞,不能当真。

关于临摹的说法,这是现代词语。严羽在《沧浪诗话》中也说到了,他的诗成就一般,但他说诗的理论是大家公认的。

他开篇就说:“诗者以识为主,入门须正,立志须高,以汉魏晋盛唐为师,不作开元天宝以下人物。若自退屈,即有下劣诗魔入其肺腑之间,由立志之不高也。行有未至,可加工力;路头一差,愈骛愈远,由入门之不正也。故曰:学其上,仅得其中;学其中,斯为下矣。又曰:见过于师,仅堪传授;见与师齐,减师半德也。工夫须从上做下,不可从下做上,先须熟读楚辞,朝夕风咏,以为之本;及读古诗十九首、乐府四篇;李陵、苏武、汉魏五言皆须熟读;即以李杜二集枕藉观之,如今人之治经。然后博取盛唐名家酝酿胸中,久之自然悟入。虽学之不至,亦不失正路。此乃是从顶上做来,谓之向上一路,谓之直截根源,谓之顿门,谓之单刀直入也

这是非常精到的论述。我们所习的近体诗其实与他说的楚辞关系不大。他之所以谈及楚辞,是因为他认为诗应该有楚辞的浪漫和天马行空,他这点也没错。但说,宗格律诗就一定要宗楚辞这个是可议的。诗的起源是周朝的周地,楚人“不服周”是有名的,我们现在有俗语说,“不服周”是吧?就是不服气的意思,就是来源于此。周朝的实际统治地基本上没有越过长江。楚人有自已独特的文化。所以有后来的“楚庄王问鼎”的事。诗,在历史的融合中有楚辞的影子,这点不错,李白的诗风表现了许多。

原计划在这篇文字中,把诗与中国道文化复述一遍。因为我原来在群中语音讲,都用了十几天,形成文字实在会太累。如果身体允许再另起炉灶吧,这个真的是太累了。

诗的最终归宿和最高境界就是“道”。中国文化的一个“道”字,包括了释、道、儒的三家学说。老子的《道德经》讲的不是道,讲的是哪些东西的表现不是道。他用的是排除法,不是求证法。诗家们要理解这个。

诗,一定要临摹古人,才可以叫传承才叫正路。创新也必须先有古才有今。不破不立,破什么?不知道原来的“什么”又怎么叫破?知道我们的当下该破什么,然后才可以寻求破。这是历史留给我们的任务。所以,这是时代的要求,为诗,不要走野路子,那不会有出息。

向上滑动阅览

相关链接

【谈诗论道】武大郎的秀发和潘金莲的长须

初习诗者为什么要遵守格律
【抗疫特刊】《竹枝词 抗疫人物三唱》
【诗声墨韵】《抗疫期·思诗三首》(刘宝华 诗‖周东旭 书写)

【抗疫专辑】庚子年疫情期诗作十首

谈诗论道(一)‖《论诗的“精神共享”》
李逵的面具
刘宝华|自已的孩子和他人的媳妇
刘宝华 | 杜鹃花海记(修改稿)
一箭三星誉楚乡,状元榜眼探花郎
刘宝华|湖北麻城特色食品小辑
刘宝华 | 麻城八景组诗
刘宝华 | 寓京杂咏

“在看”我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