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送灶迎灶

 淮阴语文 2022-01-26

戴官宝

      锅灶,是家家户户都有的。过去厨房大的人家,用砖头砌一个高灶锅,上面一般有一大一小两口锅。炒菜做饭又方便又卫生。厨房小或没有厨房的人家,一般都是土做的锅腔,较为简陋。但不管是高灶锅还是土锅腔的人家,每逢农历腊月二十四,都会举行“送灶”(也称“祭灶”)仪式。送灶是我国民间传统节日习俗,本为古代“五祀”①之一。

       送灶时间,民间有“官三民四王八五”的说法。“官三”即农历腊月二十三,做官人家送灶;“民四”即平民百姓,在农历腊月二十四送灶;“王八五”是骂人的意思,是说腊月二十四,已经过小年了,还不送灶,到二十五才想起去送灶,灶王爷赶不上玉皇大帝的“年终汇报会”了。也有“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说法,但大多数人家,都是腊月二十四送灶。

       记得过去送灶的那天,奶奶把家里高灶锅台打扫干净,坏了的地方用净泥涂饰,古称“挂袍”。准备好供品放在锅灶门口,供品有送灶饼和送灶糖(一般用麦芽糖,我们小时候都叫它粘牙糖),是留粘住灶王爷嘴,意为少说话,万一说出话也是甜(好话)的意思。另备凉水一碗,草料一碟,是为灶王爷的马匹准备的。在高灶锅靠烟囱处的佛龛中(支高灶锅时预留),将去年除夕夜请回的灶王爷画像揭下来。点三炷香后,奶奶口中念念有词:意思“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好话多说,坏话少说”之类。爷爷奶奶一起三叩首,然后按辈份长幼,先后三叩首。将灶王爷画像、供品及草料等一起送进灶堂里烧化,这时我抢了一块送灶饼就吃,还拿了两块送灶糖。

      既然有送灶,一定有接(迎)灶。送完灶王爷第二天,奶奶带着我上街去买(奶奶说“请”)回新的灶王爷画像,准备除夕之夜迎接灶王爷。奶奶是说“请”,是对灶王爷的敬畏,奶奶平时告诉我说:吃饭不能用筷子敲碗,因为灶王爷认为,筷子敲碗是“红漆棍”打灶王爷;炒菜时,菜粘在锅铲上,应用筷子刮下来,不能硬敲锅边使菜掉下来,这是在敲灶王爷门牙,灶王爷上天会说这家人坏话的,玉皇大帝会惩罚这家人,让这家人多灾多难不顺心;奶奶还常说:吃饭不能掉饭粒在桌子上,也不能留“碗根脚”(没吃完的剩饭),如果这样做,以后会没饭吃;吃饭也不准伸懒腰和翘二郎蹆,奶奶说“吃饭伸懒腰,赖汉背蒲包”,意思是说:你吃饭都“懒洋洋”,做事(干工作)不会有精神,也不可能做好的,将来没饭吃了只有去讨饭。

送灶以后,从第二天开始,爷爷和父亲等开始“大扫除”,又称扫“陈”、除“陈”,从上到下,从里到外都要打扫一遍,将旧的春联、福字、年画都揭下来,准备在大年三十除夕再贴上新的。

       接灶王爷是在除夕,也有在初四的。到除夕晚上,奶奶将新的灶王爷画像贴于灶台的神龛里,神龛两边贴上“今年风调雨顺,全家吉祥平安”的对联,并摆上供品,点上蜡烛烧三炷香,双手合十叩拜。口中念道着“过年了,请灶老爷老人家回家来过年,保佑全家丰衣足食,平安吉祥”等吉祥话语。最后全家按辈份长幼,先后三叩首。接着我和爷爷忙着贴春联、天宫赐福图画、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画等,各种年画贴满了堂屋的墙壁,屋里顿时焕然一新。奶奶忙年夜饭时,我就提着“小兔灯”灯笼,找小伙伴去炸鞭炮玩。

      送灶和接灶这种风俗,都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美德。勤俭节约,从节约粮食开始。 


注释:①五祀,中国古代祭俗中所祭的五种神祇。具体神祇各文献记载不一。如户神、灶神、土神、门神、行神。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