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小羊: 来看看内乡过年的风俗和你们那儿有啥不同

 乡土大河南 2022-01-26
18

无论走多远,家乡总是我们最温暖的牵挂

Hometown Central Plains

给在外打拼的家乡游子一个寄放心灵归宿的地方

  乡土文学   

来看看内乡过年的风俗和你们那儿有啥不同



作者 | 张小羊

原创 | 乡土中原(ID:gh_06d145e3125e        

乡村的新年从腊八节就拉开了大幕!
各地的腊八习俗并不相同,我在豫西南的一个小山村长大,这里木有喝腊八粥的习惯,就是一顿饺子,如果院子里有枣树的话,要用斧头砍开树皮,把头锅的第一个饺子放进树皮里,这个仪式或许是祭祀枣神,让来年的红枣挂的更多吧?
腊八过后,村子里水井旁,磨坊边的妇女就渐渐的多起来了,那种老式的井台,轱辘轱辘的转着下去,打上来的是温热的水,就近在水井旁摆上几个盆子,或泡上衣服被单或泡上红白萝卜,几个女子一台戏东家长李家短的闲聊着。若是阳光晴暖,就拉上半袋麦子在井边淘干净,晾晒在竹席上,等到半干放在石磨上吱吱扭扭的推着。

年味越来越浓了,赶年集的人渐渐多了起来,从各个小村子四面八方的人群像蚂蚁一样向中心集市汇拢去,我拉着外爷的衣服角怯怯的跟在后面。农村乡镇的集市自然是杂乱无章,由于离年尚远,肉肉还木有摆出来,街面上多是锅碗瓢盆日杂用品,还有花花绿绿的年画对子红红火火的炮竹等,外爷每逢过年是一定要买几个新碗几双筷子,寓意添丁加人。

我是对那些年画很感兴趣,喜欢那种热热闹闹喜庆的年画,一个大胖小子抱着一条大鲤鱼,或者脑门鼓鼓的寿星佬站在万年松下,又或者是一簇簇红红牡丹花开等寓意吉祥的年画,感觉心里暖洋洋的!当然贴年画也是有说辞的,比如外爷的村里都姓杨,所以村里各家各户木有挂虎的。

一转眼就到了腊月二十三了,俗称小年。如果说腊八过来都是序幕的话,从二十三开始,年的正剧开始隆重上演,人们的说话办事情开始有了忌讳,专挑好听吉祥的话来说。从二十三到大年初一办事都有固定的程序,有民谣为证:二十三,送灶爷;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拐豆腐;二十六,做刀头(杀猪);二十七,杀只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馍喽;年三十,捏鼻(包饺子);初一,撅屁股恭辑。(拜年叩头)

原谅我写不出那几个正确的字,只能写出音名:灶拖拉儿。其实就是火烧馍,现在人们图省事上街去买几个,小时候腊月二十三可是外婆亲手做的,具体怎么做的我忘记了,因为我一直不喜欢吃干巴巴的东西。

而且灶拖拉儿主要用途也是祭灶王爷,半晚上外婆开始忙乎,等灶拖儿做好已是月上树梢,用个净盘子盛个五个,放在锅台上,点上三株香,烧上一刀纸,祷告下:灶王爷,上天言好事……对于鬼神的敬畏,人在做天在看或者说善恶有报应是农村最朴素的一种是非观念!

二十四扫房子,外爷家是五十年代建的土胚座房子,土墙青瓦,屋里面是坑坑洼洼的土地,家具东屋是二张床,一个黑柜子。堂屋有一个条几一张八仙桌,西屋木住人,所以屋里卫生很好扫,反正再认真用力打扫,不大一会儿还是尘土满天。所以主要是把院子收拾干净,柴火整整齐齐的垛上墙角,再洒上水就大功告成了!
二十五,拐豆腐!这是个手艺活,说实话,村里做豆腐我就见过一次,是在五舅家,印象里就记得在锅台上搭个架子,用布兜兜着豆渣?!下面烧着火,热气腾腾!真的忘了具体程序了,就记得豆花很好吃。

二十六,做刀头。就是杀猪的意思,那时的猪大多是黑猪,一养一年多,木有喂饲料,都是平时吃饭剩下的涮锅涐水,拌点糠,倒进猪糟里,所以猪生长速度极慢,面黄寡瘦的。外爷那个小山村也就二十来户人家,杀猪那天男女老少齐上马,那真的是锣鼓喧天热闹非凡!黑猪知道大事不妙,蜷缩在圈里大声嚎叫死活不出来,几个青壮年劳力跳进猪圈按头的按头,绑腿的绑腿,三下五去二,黑猪乖乖缴械投降,五花大绑的被抬到事前搭好的两张门板上。

院落的另一处,一口大锅烧的水花四溅,大人们忙的不亦乐乎,小孩子们兴高采烈的跳着蹦着,有调皮的还偷偷扔个小炮砰砰砰几声,引来一阵斥骂。

这时,主角杀猪头上场了,手持明晃晃小李小刀一把,例不虚发,一眨眼间手起刀落,直剌进猪的喉咙,这一刀很有讲究,要把主血管和气管同时割断,黑猪最后惨叫几声,就被抬进大锅里开始褪毛,好象是把猪腿那里割个口子,几个青壮劳力对着那个口子轮流的往里吹气,使得脸红脖子粗,还有一个人用石头顺着气流的方向一直敲打着,直到把黑猪吹的鼓鼓的,再用绳子扎紧那个吹气的口子。

褪去一身黑毛,白白净净的被挂到肉架上,村里的人开始挑选了,猪头下水尾巴蹄子肯定是归主家的,那时家家都还很穷,买肉都想买肥的还能多炼点油,也都买不了几斤,一个百十来斤的猪足够一个村里人分了!挑肉时家有新媳妇的有优先权,因为乡里的风俗是新女婿要给老丈人拿礼吊儿,也就是猪胁骨那里的肉。人们起着哄嗷嗷叫着想让新女婿多割点,这对新女婿来说是个面子工程,尽自己最大财力拉下一刀,其实最多也就俩三斤而已!

二十七,杀只鸡!好吧,我承认,这有点装十三了,谁舍得杀鸡啊?母鸡要下蛋,公鸡都拿到集市上换钱了,真正杀鸡的是有特殊原因的,一般来说是某个家庭在送子娘娘哪里许了愿,真的生下大白胖小子后要去庙里还愿!这个许的愿一般就是白马一匹香油半斤,白马就是老公鸡了,不放盐不放油煮成白条插上两根红筷子到供台上风风光光还愿去了!除此之外,还真木见过奢侈的专门吃鸡的。

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馍喽。年三十捏鼻儿。这都是和吃有关的事。那时没有冰箱,这些吃的东西没法保存,只能拖到最后来做,更重要的是小孩子们一年见不到几次白馍馍,怕做的早了孩子们偷吃干净了,过年来客木东西招待。

外爷家老亲旧眷不多,只是拿一个大面盆发面,人口多的就很夸张,我见过用俩个大大的洗澡盆发面的。面是用纯天然的红薯酵子发的,发开后有一股淡淡的酸味,要蒸馒头,蒸豆包,蒸枣花馍,蒸菜包。豆包的馅是红豆拌煮过的红薯泥儿,不舍得加糖。枣花馍是用来祭祖的,蒸的不多。菜包的馅是萝卜丝儿兑粉条,再加点猪肉熬过油剩下的油渣(俗语油布拉),就这菜馅还不敢包多,皮厚馅少,三嘴过后才能咬到馅!

馍蒸好后,就要炸油馍了,外爷家用的是菜仔油,我还见过家贫用棉油炸油馍的!第一锅油馍是用来供神的,二个盘子,一个放五个油馍,一个放五个枣花馍。恭恭敬敬的端到堂屋的八仙桌上敬天敬地敬祖宗。五和十是神用的数字,这是小时候外爷告诉我的,所以长大后我买东西从来不敢买五个或十个。

三十捏鼻儿,即包饺子。早上起来,村里是此起彼伏的剁馅的啪啪声,有钱的多剁点肉,木钱的吃素的!所以对小孩子来说是过年,对大人来说是年关。但不管怎样,年还是要过的,三十这天有很重要的俩件事得做,一是贴对子,二是上坟。

对子都是自己揭几张红纸,央着村里会写毛笔字的秀才们写的,秀才们还怕不识字的老农民把上下联贴反了,往往还在上联做个标示,拿回家后贴对子一般是一家之主做的事情,用刷子沾上面汤,贴的整整齐齐的,院子里再贴上满院春光,鸡圈贴上六蓄兴旺,厨屋贴上小心灯火。还有一个斜长斜长的报春条:某年某月春到某宅全家吉祥如意……。

贴好后就开始放小鞭了,这串鞭炮一放,对不起了债主,你要要帐只能等到开春了!有句俗话:穷人穷人你别急,三十儿还有个半截集。年三十儿上午街上还有开门的商店,那些实在很穷的到这天才能借点钱的匆匆上街买半只猪头买点香,纸,炮,回去上坟了。

所有该忙的都忙完了,天色己快黑了,新的一年就要到了!饺子已经端上桌了,管他肉多肉少,一家老小团团圆圆就好!而小孩子们正在期盼压腰钱的来到!

吃过饺子,外爷坐到靠背椅上,手指拈着花白的山羊胡笑眯眯的看着我和哥哥,我比较机灵,立马撅屁股躬辑,叩了三个头!嘴里说着吉祥话,眼却猫着递来的压腰钱。

外爷无儿无女,唯一的闺女,我母亲也是从路边拾的,只有我和哥哥俩个宝贝外孙,平时老头不舍得吃喝,对俩外孙可大方,压腰钱一人伍元,要知那时我母亲一个月工资也才五十多!压腰钱小心翼翼的装进衣服兜,衣服是新征征的,买的布料在衣服店裁剪的,哥哥和我一个样式,都是中山装,俩个小孩子看着像老大人。

外爷在堂屋升起一堆火,寓意红红火火,我和哥哥烤一会儿火,听外爷扯半天山海经,就去睡觉了,那时又不兴零点放鞭炮,全村里就只有村长家有一台十四寸的小黑白电视,除夕夜看电视的挤的人山人海,我自小就矜持,才不去凑那个热闹。临睡前,小心翼翼的把布袋里的钱掏出来放在枕头下面,我是真的相信了压压腰第二年腰就不疼了。

四点多就被外面起起落落的鞭炮声惊醒了,睁开眼睛,看见堂屋里一团火光,外爷已经把昨天的大树根重新点着了,于是赶紧起床。

初一有许多古怪的规矩,比如要等到小孩子自然睡醒而不去催叫,也不知道为什么会有这个讲究?外爷己经在拆炮子的外包装了,到现在我还清哳的记着那大红的纸上一只大红的公鸡对着太阳打鸣,最下面印着一行小字:广西合浦国营炮竹厂伍佰足。外爷用竹竿挑着炮子出了院门,外面己经有早起的小伙伴们等着拾炮了,噼里啪啦,噼里啪啦的炮子欢快的响起来,影着孩子们急切兴奋的眼神!

初一的早饭自然是饺子,吉利话元宝!但吃饺子之前,要来一碗豆腐凉粉汤,而且时兴邻居之间端来送去,小山村本来就不到二十户人家,结果端来端去就成全村一家亲了!该下饺子喽!外婆就问我和哥哥:你吃几个元宝?哥哥回答比较朴实:十来个吧。我是自小善拍马屁,明白外婆什么意思,双手在胸前大大比划一圈:外婆,我要好大好大好多好多的元宝!,外婆自然笑得合不拢嘴,连声夸我懂事会说话!

饺子吃过,天已经亮了,得去拜年了,曾经看过一些文字说拜年是村里家家戶户都去。好象我小时候不是这个样子,去哪几家外爷阿舅的都叫了你趴地下老半天,木有压腰钱,多尴尬啊!我一般只去俩家,每家能给我一元压腰钱,这样我就有七元压腰钱了,真好!

那时还不兴打工这一说,吃过饭全村的人都集中在村中心大槐树下好不热闹,有打牌的,打的叫咬麻雀,和麻将差不多,有一个对子一个三连子就能赢,一盘牌五分钱图个娱乐。

有杀甘蔗的,把甘蔗朝天一扔,手中的刀要一下刺中空中的甘蔗,再反转刀,看能砍下几截,谁砍的截数少谁就掏甘蔗钱……我是不屑于玩这种砍砍杀杀的游戏的,一根甘蔗当时五分钱,我可是腰缠七贯的小富翁了,掏上二毛伍去小卖部卖串小鞭,一个一个的拆开放着就消磨了一天的光阴。

初一的这天,全村都在安静闲适快乐的氛围中,初二开始就要走亲戚了,这天的重头戏是新女婿上老丈人家,得准备四色礼,点心果子两盒,一条白河桥烟,两瓶张宝林酒(张弓,宝丰,林河酒),还有年前那块礼吊子用红纸一包,骑个自行车,后座带个新秀子,按着车铃,浪里格浪浪里格浪的一路响着去拜见老丈人了。一般来说下午是被架子车送回来的,再大的酒量也不行,把新女婿灌醉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初三开始串各种亲亲了,俗话说:亲亲走到初七八,木有豆腐木有渣!所以要趁亲亲们好吃的木吃完赶紧去。

农村人把老娘舅看的重,走亲亲第一家就是舅舅家,这就不用四色礼了,提个竹篮装满油馍用毛巾搭上,再放俩个果包子一大早就出发了,这俩个果包子是万搭,亲亲们最多留几个油馍,果包子都原封不动的退回去了!若是过年天晴还好说,逢上连阴雨雪天,亲亲又多,可真是累人!

初五财神日,得接财神,这个有讲究,如果门口挂有灯笼得一夜亮着,让财神能认清家门。可小山村里木有一家能奢侈的挂个灯笼。所以这一天稀里胡涂的就那么过了。

初七,人日,必吃面条,民俗是吃面条拴人,一年不生病,我自小就信这些,所以初七的面条总要捞上一大碗,嘿,还别说,一辈子都健健康康!

初七过后,油馍吃完了,肉肉也吃完了,攒一年的钱也花得差不多了,得了,大人下地干活了,小孩子又该上学了,期待来年的春节吧!

张小羊给群里文友拜个早年,祝新春快乐!年年有今日,岁岁乐今朝!

作者简介

张杨,男,内乡人,名字取自父母姓氏。生于七十年代,朋友起绰号张小羊,名如其人喜欢装嫩。爱好体育运动,极爱喝酒。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