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危城240天省会要西迁,他抗旨保固开封省城

 d大羊 2022-01-26

【汴京故纸纪】第十四回

    刘海永

图片

牛鉴画像

     1936年12月份出版的《河南博物馆馆刊》第五集,在“史料”栏目中刊发了《迁省说》,第一次看到这方面的文献,格外新奇和用心。按照前面期刊的模样,这些史料的搜集者可能还是河南通志馆的张中孚先生,虽然没有落款应该还是郭豫才整理。《迁省说》一文没有显示作者是谁,但是从文中的叙述来看似乎是豫省新任的官员。他直接参与到了河南省高层关于迁移省会的会谈,是谁已经不太重要了,重要的知道是谁保护了开封城,没有失去省会的地位。

图片


      这是道光二十一年的那场大水。凭我们目前的大脑记忆或者储备很难想象当时的黄河水围城,省城开封一度沦为孤岛,城墙周围惊涛骇浪,城墙之内,哀鸿遍地。饥饿、恐惧成为另外的不稳定因素。如果当年不是巡抚牛鉴违抗上谕,坚守开封城,那么今天的开封城也许早就成为一片黄沙滩地了。
      道光二十一年的三月至五月,河南久未下雨干旱严重,到了六月份,天气突变,猛降大雨。三两天的时间,陕州(河南陕县)万金滩一段黄河连续涨水至九尺六寸。管辖祥符汛的下南厅厅官高步升,一早就提出了张湾大堤堤身单薄,不能防御大汛,要求对大堤进行加高培厚,以防黄河猛涨。上级步际桐以“河身去堤十余里,非异常大水不即溢堤”为理由,没有批准高步生的请示。决口前群众发现獾洞出水,报告给河南巡抚牛鉴。他乘坐轿子到现场,用秸草和铁锅堵漏洞失败后,就脱下黄马褂来堵,也没成功。
     六月十六日,下南厅祥符上汛三十一堡(张湾村)南岸决口,南厅滩水涨到几乎与堤一样平,滩内的村庄被水淹没的时候,牛鉴派人雇上船只,带上钱钞和干粮进行赈救。省城开封迅速遭到大水围困,形势危急,巡抚牛鉴一方面上报朝廷,一方面知会负责河防的文浩督防御洪水。牛鉴暂驻祥符六堡,调集下游防汛的官员赶紧抢筑河堤。十七日,在紧急关头官民大哗,尽管关闭了城门,可南门却为黄河回流所冲进,大水破门而入,在府县官托病不出之际。城内绅士出资募人,经过一天的紧张抢修,才使南门重新堵闭。可宋门旁的水门洞,却又因河水倒灌,屡堵屡渗,仅在此处用棉被、棉衣、布袋、砖包等以数十万计,才塞住水门。
十九日,牛鉴乘小船到城下,守城人员放下绳子,巡抚大人攀岩青砖跨越城垛,艰难进城。城门已经堵得严严实实,缝隙处用沙袋挡住避免渗透。护城堤已经有了漫口,召集民夫修缮,需金1500两,财政部门不及时发工钱,干活儿的一哄而散。城内各街巷已经有了积水,深的地方有五六尺。政府各机关部门都被水淹,藩司粮道衙门未淹,恐慌之下,城市管理出现混乱。一些不法之徒乘机抢劫,他当机立断,斩首首恶分子示众。张贴布告,严令各商家不得哄抬物价,要确保百姓基本生活物资供应。牛鉴派兵保护监狱和仓库,调遣官员、士绅在城市分段抗洪,并安排人采购芦苇席、干粮以救难民。 
六月二十一日,开封城已经水灌五昼夜,原本就是盆地地形处于锅底儿的省城,此时已经是低洼处一片汪洋。《重修河南省城碑记》言“渍护堤而入,环城四周,洚流超涌,几凌于埤垸。”
城外百姓溺死者无数,奔入城的百姓露宿城墙。城内民居被淹,市民也登上城墙。城墙外大水围城,雨水倾盆,日夜不停,城内哀嚎遍地。官府给城头百姓和城外栖于树梢的百姓送去吃的。

图片

图片

当大水至城下时,势如滚雪,一喷数丈,四面之声,如雷如钟。城外居民躲避不及,溺死无算,脱险入城者,男女露宿城上。城内被淹之处,居民亦登城避难。发水时,加之大雨倾盆,日夜不绝,城内号哭之声相闻。“四郊居民淹毙者十之四五,附堤居者皆奔赴堤上,多半不及携带衣粮。其他村落或升屋聚号,或攀树哀鸣,往往数日不得饮食,无人拯救,饿死树上。又或有饿极复投水死者,惨凄不堪言状。”
《汴梁水灾纪略》序言描述了当时的情景:“全河复注于西北,孤城一线,介于滔灭之旁,祸水四围,竞无福地可处。万顷如扬汤之沸,千声等啼峡之哀,人民同鱼鳖之游,村落尽蛟龙之窟。驱神以入苦海,高庙仅露屋檐,惊鬼而出黄泉,浮棺都悬树杪。加以濠濠阴雨,无晦无阴,赫赫迅雷,如震如怒。”
六月二十三日,洪水泛滥,三丈高的浪头直冲护城堤向下倾泻,省城危在旦夕。牛鉴派人从各产粮区购买、调运了足够的粮食,以救济灾民。
六月二十四日,官府带河兵成舟准备到张湾堵塞漫口。水上行舟数里就遇到了黄河洪峰,单见浪头排山倒海而来,“中有人形突起二丈许,伸两手摆泥沙战战而倒,如是者数十处”,舟人大惊失色,大呼水怪来了。开封太守邹鹤鸣凝视良久,说这并不是水怪,水力激地,沙土掀起,反射到空中如有形的物件,这一定是大水来了。果然,水声如雷,连天而涌,直冲开封城西北角。在护城堤内的孙李唐庄分成三股,顷刻包围全城,环城巨浪澎湃.声如雷鸣,官民无不震骇。
    巡抚牛鉴日夜守城,城垣之间坍塌者十余次,每次自五六丈至十余丈长短不等,炮台被大水削去三处,险工迭出,女墙被拆除,终能及时抢修完固。一天,城身已被大溜(大溜是指河心的速度大的水流。现代汉语中有“随大溜”的词语,就是源于此。)冲得间断倒塌,六七丈、十余丈不等,十三炮台往下就下蛰三十余丈,眼看就要冲垮城墙,绝望之时,料船飞至,兵民奋勇抢修,绝处逢生。
六月底,道光帝收到了安徽巡抚转来的河南巡抚牛鉴的奏报:黄河在河南祥符漫堤,河水以高屋建瓴之势,直冲省城,开封已峨孤岛,附近洲县均成洋国。(《奏报黄河漫口疏》)七月十七日,牛鉴接到圣谕,道光帝要求他多召集人员和物料,抓紧时间维修城墙,“保固省城,责无旁贷”,不能借口水势大,人力难以控制,导致更大的损失。
那时的开封城,已经岌岌可危。南城地势极窪,已经多处坍塌,其余墙体因为多日浸泡,也已经变形变酥。上游万锦滩已经连续涨水十三次,加上每天阴雨连绵,城内坑塘全部漫水。街道成河,抗洪抢险人员淋在雨中,站在泥里,任凭风吹雨打,不畏艰难,哪怕牺牲自我也要确保省城安全。1841年的大水围城,考验着开封,不但考验建筑房屋的的质量,更考验着省城官僚体系的运转高效与否。满清已经在开封营建200年了,作为中原重镇,开封必须得保。砖头成为最抢手的资源。开始的时候是放开价格收买,城内卖砖者日多,价格每块十二文,每天官府收购十万块砖仍然不够用,后来价格翻倍也供不应求,于是拆破庙、民房。校场、公寓、假山甚至连城内棚板街水道上的石条,一齐弄去强压洪峰水头。东棚板街阴沟,是明朝祥符知县王鹤龄倡建的水利工程,以石条嵌造,上盖石板,是疏泄城内积水的重要设施,也被挖掘出来。长街之上,如同开膛破肚一般。八月初八,开封知府邹鸣鹤命拆贡院号房。河南贡院有号房一万二千间,“高广甲天下”,是道光八年通省士民捐资,历时三年才建成的。贡院砖被运到西北隅,尽入洪峰。
开封城内许多重要的碑刻,都被投入到这抗洪中,要么被冲走,要么长眠于于泥沙之下。牛鉴心里如同刀割,拆除这些东西投入洪流,“势同剜肉补疮,实迫于万不得已。”牛鉴有些动摇了,明崇祯十五年,洪水将开封封全城淹没,城内30余万人口,仅存3万。城内外黄水一片,泥沙弥漫,河南巡抚、开封府和祥符县等官“悉移外州县”,但开封人没有放弃,于康熙元年重建。省城还保不保?如何保?怎么保?一系列问题左右他的心思。
河督文冲从一开始就没想保全开封,七月十二日,文冲向皇上奏报一折两片,详细阐述了漫口过程并附上示意图,还提到了嘉庆十八年睢工漫口的事例,建议暂缓堵口,缓上一二年,等水性定了再说。奏折最后开封城,“但墙垣以外四面受淤,城内几成釜底,卑湿难居。即或挽归正河,亦须另择善地,早为迁避。”道光帝被开封城的安危所触动,于是朱批:“另有旨”。
七月十五日牛鉴奏:“为省城水围匝月,来源叠次盛涨,溜渐里卧,危城在在吃重,多方设法修守,不遗余力事。窃照祥符三十一堡,初因异涨漫口,旋经掣溜断流,省城当冲,被水围困,力筹保守情形……”他躬身入局,督战城头,考虑砖头轻小,就购买大块毛石以截洪水。牛鉴于七月二十一日上奏《省城被溜顶冲,情形危急,尽力抢护》之摺。
道光帝开始质疑能否坚守住开封城,“城垣断不能久泡无妨,岂非坐待百万生灵俱归沉没?朕心实有不忍。因思与其拆移砖石剜肉补疮,莫若即所拨库银以为迁徙赈恤之需。着牛鉴等悉心妥酌,剀切晓谕,凡此城内居民各有父母妻子,趁此及早迁徙,以冀生全;如有安土重迁不愿轻去其乡者,亦不可加以逼迫。其文武大小官员兵丁人等,倘至事出危急,亦即随时酌量,就近迁避,不必以城已就湮,因有守土之责,徒作无益之举。”(参见《祥符县志》卷之七第235页)迁移省城显然不是良策,但是考虑黎民百姓疾苦和城池安危,尽管是需要大笔费用迁城,皇帝还是暗暗下定了决心。
 开封百姓的勠力同心和不怕艰难困苦的无畏精神感动并激励着 牛鉴。身为一省长官,他开始改变了自己的想法,虽然在大水面前也曾动摇过。诃督文冲邑城墙已经残破无法防守为理由奏请皇帝迁城,皇帝寄给牛鉴,请他妥议,牛鉴上《妥筹迁徙省城疏》,奏请皇帝“迁徙碍难不如防守为要”。。七月二十四日,牛鉴等再次上奏:“禀报开封商民自愿效力、踊跃抢险情状,以证民心民力可用”。
清廷下旨要求巡抚牛鉴等拿出具体迁徙意见。牛鉴与其他官员协商后,又与开封绅士们反复商讨,最后上报清廷,必须缓议迁移省会一事,否则,守城人心涣散,开封城立刻会再次遭到洪水淹没之灾。
道光帝派出的钦差大臣王鼎已经在路上了。他要求王鼎到开封现场勘查具体情况。
其实当时朝廷已经设计好了迁移目的地,选中的是洛阳。洛阳也是古都,城阙俨然。无非是花几十万两银子便可以搬迁洛阳现有的办公场所可以使用,省去了建筑经费。主要局委迁过去,巡抚衙门在哪,哪里不就是省城吗?朝廷还有一个担心,怕开封抢险最后城池和财物两空,几十万万两白银用在守城上,即便守住了,灾后重建灾民赈济都是无底洞。于是八月四五六三日,军机大臣连续签发三道字寄,传达皇上旨意,说祥符危机,牛鉴如果守城不保,马上想法迁移,与其坐以待毙莫不如三十六计走为上计。但是牛鉴上奏说迁移需要重新评估,百姓不愿离开等等,于是就派大学士王鼎、侍郎慧成,现场勘查拿出具体方案。落款日期是道光二十一年八月初四日。
王鼎和慧成抵达开封抢险现场,马不停蹄进行百姓问卷调查。接待了无数拨儿百姓代表,代表们呈递禀告公文或者请愿书,都不想迁移省城。正所谓穷家难舍,故土难离。哪里好都没有家好。
王鼎在道光二年的时候曾经任职河南巡抚,时间虽说只有三两个月,却对开封城的百姓有所了解。他也对开封城有感情,更不想这个中原名城成为废墟。面对开封百姓的开封情节,王鼎等人深为同情和理解支持。
  军机处的三道字寄需要给与答复,“迁固大难,守亦不易”,王鼎极其审慎,对省城迁徙之议不否决,只说应缓议。多次给皇帝的奏章认为认为开封全城士绅商民拥戴巡抚,合力保护城垣,不愿迁徙,“人心固结,防护实可无虞”。
开封知府邹鸣鹤上修城垣、浚城濠、筑护城堤、开惠济河四事,王鼎采纳入奏,朝廷乃决定坚守开封城。
后来,防守不积极的河督文冲被皇帝谕旨枷号示众,每天跪在大堤之上。反面教材增强了守城人员的斗志。牛鉴曾上奏说情,显然皇上已动怒,没有回旋余地,枷号三月,半天都不可少。
王鼎的事迹《清史稿》有传,王鼎是林则徐的良师益友,二人属于生死之交。就是在王鼎的保举下,林则徐从发配的路上,以戴罪之身和王鼎治理黄河。后续我将单独写这次一段往事。
道光二十一年九月丙辰,牛鉴官拜两江总督、兵部尚书衔、抚远将军、兼辖两淮漕盐、从一品,成为清朝著名的九位封疆大吏之一。这也是皇帝对他的信任,更是开封古城给他的福报。
“睹云霓则目为妖孽,见旭日则指为吉祥。遇亲故则疑是梦魂,得蔬果则贵同珍宝。”经过八个月的苦战,水退。开封城才免受沉溺之灾。“……水落涨消之时,辨树识村,积沙没屋,平皆如砥。”牛鉴冒着抗旨杀头的危险,力保省城开封不迁移。生死时刻,人民利益至上,尊重生命、崇敬名城、爱护百姓,终使开封繁华省城的地位延续了110多年。
 
202212523:00 完稿于汴京乡邦文献馆)

汴京乡邦文献馆】:

 以整理、发掘、利用、传播开封文化为己任;

 以抢救、保护、留存、弘扬开封历史为使命;

 致力于打造民间最全、资源最开封的文化空间;

 为开封打造世界历史文化名都,添柴舔砖添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