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祭灶·请神·年画

 杏坛归客 2022-01-26

文/周简段

小年祭灶是大江南北共同的习俗。过去,到这一天人们都要在灶屋(厨房)的锅台附近墙壁上供奉灶王爷、灶王奶奶。

“小年”祭灶日

依照中国的传统风俗,阴历腊月二十三日,叫做“小年”。之所以如此称呼恐怕是因为再过几天,作为'大年”的春节就要来临了。因此,也可以说“小年”是“大年”的前奏或序曲罢!

小年祭灶是大江南北共同的习俗。过去,到这一天人们都要在灶屋(厨房)的锅台附近墙壁上供奉灶王爷、灶王奶奶。佛龛神像的两侧还要贴上一副对联,上联写“上天言好事”,下联写“下界保平安”或“回宫降吉祥”,横额是“一家之主”。古人云:“民以食为天”,所以人们把灶王爷恭恭敬敬地奉为一家之主,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昔日北京,每逢到阴历腊月上旬,大街小巷的油盐店~杂货铺、南纸店、百货摊都代卖“灶王爷”。这种木版水印的神像,大多来自华北的“版画之乡”天津杨柳青。那和蔼、肃穆、善静的灶王爷、灶王奶奶盛装端坐,给人们以庄重的感觉。

每年一度,人们都要“请”回来一帧新的灶王像(不能说“买”)来代替被一年三百六十五天烟熏火燎的陈旧不堪的旧灶王像。这似乎是在向人们预告,除夕马上就要到来了。

给灶王爷、灶王奶奶牵上的供品,不须用鸡鸭鱼肉、千鲜果品之类,更不须用牛羊三牲,好像灶王爷是“两油清风”,不须什么珍贵的供品,只须一些“糖瓜”(用麦芽糖制做的像鸡蛋大小曲瓜状糖块)就可以了。稍考究一点的人家,再供上一碗用糯米蒸熟的莲子八宝饭,他老人家就会更心满意足。灶王爷骑的神马,还要供以香糟炒豆和清水。

俗云“腊月二十三,灶王爷上天”,这天人们称它为“祭”。在北京,这一天晚餐之前,每家家长都要先用糖瓜在灶门前烤化,然后抹在灶王爷、灶王奶奶的咀唇上。即使灶王爷不馋,人们也硬要把烤化了的糖饴放在他老人家的嘴边,看来灶王爷贤伉俪都是喜欢吃甜食的。至更尽时分,家内立杆,悬挂天灯,燃放鞭炮,举家男子罗拜,祝以抑恶扬善之词,送灶王爷上天,去向玉帝启奏人间一年之善恶。而妇女不能参拜,只于内室扫除炉灶,燃灯默拜。

其实,祭灶的风俗由来已久。《礼记·月令》云:“祀灶之礼,设主于灶径。”灶径即灶边承器之物,以土为之。那时祀灶被列为五祀之一。《战国策·赵策》云:“复涂侦谓卫君曰:臣尝梦见灶君。”唐罗隐送灶诗亦有“一盏清茶一缕烟,灶君皇帝上青天”的名句。可见两千多年前已有祭灶之礼,且历代相沿成习。今天,50岁以上年纪的人,大概少有没祭拜过灶王爷的吧。

请神与画神

旧时,临近年关,农家年货可以不办,神是不能不“请”的。不管是有钱人家,还是贫寒之户,忙着置买敬神的贡香、贡纸,“请”张新的神像,换取精神上的寄托,成为必不可少的俗例。

置神像称之为“请”神像,这说明了在崇拜者心目中,神是至高无尚的,也是权限无边的。幻想发财的,请赵公元帅,有鬼怪作崇的,请济公捉妖或请钟馗打鬼,担心断香火的,请张天师射天狗,据说这位天师能将天宫偷偷下界食婴的天狗射死,保护婴儿免遭劫难;希望家里无灾无难的,请南海观音菩萨保佑,吉祥如意,四季平安;还有那重义之人请关公老爷,请秦琼……

当人们将—尊尊神像捧回家里,张贴于壁时,便可杀猪宰羊,点鞭放炮,欢度新年了。

笔者曾认识一位画神者,并亲眼见过他画神。他少言寡语,想象丰富,双手灵巧,绘制出的神像色彩鲜明,造型奇特,千姿百态,常使佛门弟子赞叹不已。

画神讲究“刻、印、绘、裱”四艺,每道工序都须十分认真。工具、原料也很讲究。刻板要用杜木,此木坚而韧,不崩不裂。选用湖笔,道林纸。颜色要用天津产品,朱砂、金粉、鳔胶均为纯真上品。

这位画神者是农民,每年秋后,他就开始做画神准备;将室内打扫干净,墙要用白灰掺上细沙重新抹过,使其平如镜,白如玉.如此,既便于画,又易于画后往下揭。画室收抬停当,找出祖传的神像刻板,刻板厚约2寸,长宽规格不一。传统刻板的神象,座次排列神态、服饰都有特定的规范,不能随意改动,如灶王爷、门神等,历代沿袭不变。偶尔也刻新板,那要根据请神者的要求设计刻板。

画神的第一道工序是印神像,加毛刷蘸上浅红水色,在刻板上来回刷几遍,将裁好的纸铺于刻板上,用鬃刷轻轻抚按,雪白的纸上便显现出神象的轮廓。

将印有粗线条轮廓的神像贴于墙壁上,便进入“绘”的程序,绘包括彩绘、勾描,涂金、施粉、开相、点晴等。

据这位画神者称,他于夜阑人静之时,才洗手净面,左手擎煤油灯,右手执笔,将一片虔诚注于笔端。

新春话年画

新春到了,不禁联想起中国的年画来。

据历史记载,年画最早起源于门神画。汉《风俗通史》载:“……画虎于门,皆追效前事,冀以卫凶也。”可见门画在汉以前已经有了。晋《荆楚岁时记》又载:“帖画猫鸡户上,悬苇索于其上,插桃符其旁,百鬼畏之。”与此相关的还有神荼、郁垒缚鬼的传说.人们相信“门户画神荼,郁垒与虎,悬苇索,以御凶魅”,使用彩色画神茶、郁垒的形象,挂于门,以消灾纳福。这就是最早出现的门神画。

到了唐代,门神普遍传为秦叔宝,尉迟敬德的形象。相传唐太宗李世民,因恶梦所致,夜不能寐,常常听到鬼的呼叫。当他把此事告诉群臣时,秦叔宝出班请命,愿与尉迟敬德立官门把守,以防鬼魅。太宗准奏,当夜无事,于是画二人像于官门,邪祟从此绝迹。后代沿袭此法,二人的画像就成了门神,并成为年画中的一个传统题材。

现在,我们所见到的最早的年画,是南宋版画《隋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此图,一般称为《四美图》,画的是王昭君、班姬、绿珠、赵飞燕四大美人。宋代出现的《岁朝图》,是可以划为年画之列的,但它只是文人们所持有的年画形式,可称之为“书斋年画”。到了明清时,随着版画艺术的发展,年画艺术也越发繁荣起来。由于年画这一形式的出现,使绘画开始从庙堂、书斋走向普通居民之家,这是中国文明史的一大进步。到了清代康熙年以后,随着社会的安定和经济的繁荣,年画作坊也逐渐扩尤和发展起来,其中最著名的有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河北武强,山东潍县等,且各有其地方特色。杨柳青年画,精工细腻,鲜艳雅致,题词讲究,可称北方之首。桃花坞年画,严谨精致,讲究透视,注意明暗,可谓南派之魁。潍县年画也有很强的民间特色,造型夸张,富于装饰性,色彩强烈。年画的题材也且盏丰富,在原有门神画的基础上,又出现了财神、灶神,麻姑献寿,天女散花、麒麟送子、钟馗卫福等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