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让人望风而逃的塔斯马尼亚恶魔-袋獾

 零壹贰012 2022-01-26

图片

袋獾 亦被称作塔斯马尼亚恶魔,为现存最大的一种有袋类食肉动物。是袋獾属中唯一未灭绝的成员,现今只分布于澳大利亚的塔斯马尼亚州。在澳大利亚是标志性的动物。

界:动物界 Animalia

门: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哺乳纲 Mammalia

目:袋鼬目 Dasyuromorphia

科:袋鼬科 Dasyuridae

属:袋獾属 Sarcophilus

种:袋獾 S. harrisii

图片

图片

袋獾与人的比例

袋獾体长55-63厘米,尾长22-25厘米,重量6-8公斤。雄性较大。

在袋狼于1936年灭绝后,袋獾成为现存最大的食肉有袋动物。

图片

袋狼

图片

图片

图片

袋獾的外形、毛色与亚洲黑熊有些相像

袋獾体型矮胖及粗壮,肌肉发达,毛发呈黑色,不过胸部(部分会延伸至肩)和臀部往往带有白色的斑纹。贮存脂肪的尾部是袋獾健康的指标,因此瘦削的尾部代表袋獾健康欠佳。

图片

图片

图片

袋獾的头部宽大结实,脸上和头顶有触须,以便在黑暗中寻找猎物或侦测同类的存在。

图片

图片

袋獾和其他有袋动物不同之处在于其前足比后足稍长。它们最高时速13千米。

图片

袋獾的骨架

图片

袋獾的头骨

图片

袋獾的牙列

一项关于哺乳类动物噬咬能力的分析指出,相对于各自的体积而言,袋獾是噬力最强的现存哺乳类动物。这与其头部大小有一定关系。袋獾一生之中只有一副会慢慢长大的牙齿。

图片

图片

它们在被激怒时会发出刺耳的叫声放出臭气,刺鼻程度可与臭鼬比拟,让人类很难接受。

望风而逃更准确的说应该是闻气而逃

图片

它们听觉及嗅觉灵敏,至于视觉则以黑白视力表现较佳,因为它们多在晚上出动。它们较能看到移动物件,却难以观察静止物件。

袋獾生活在干燥的硬叶树林或接近海岸的林地,昼伏夜出,日间栖身在茂密的灌木林或地洞之中。小袋獾能爬树,但成年袋獾就不能,另外袋獾也能游泳。它们喜爱单独行动而不成群出没。袋獾的活动范围介乎8至20平方千米之间,常常与其他动物的领地重叠。

图片

袋獾可吃进一只小型的沙袋鼠,但实际上袋獾奉行机会主义,而它们常吃腐肉多于捕猎活的动物。袋獾喜好的食物为袋熊,然而它们也会视乎周围的食物多寡,进食其他家畜(如绵羊)、鸟类、鱼类、青蛙以及爬虫类动物。

袋獾每天平均吃掉相当于其体重15%的食物,但情况许可的话它们也会在半小时内吃掉相当于其体重 40% 的食物。

除了普通的肉和内脏,袋獾也会吃掉猎物的毛皮和骨头。农民对袋獾的这种习性甚为欢迎,因为它们令那些能够伤害家畜的昆虫找不到腐烂组织可吃而绝迹于农场。

图片

图片

进食对袋獾而言是社交活动,而它们通常也在进食的时候发出刺耳的声音。有时会有12只袋獾一起进食,叫声在数公里外也可听见。

图片

图片

一项研究发现袋獾至少有20种身体语言(包括它们那广为人知、样子凶恶的呵欠)以及11种叫声,用以互相沟通。这些沟通渠道也被袋獾用来显示自己的权威,可是袋獾之间仍不时进行打斗。成年的雄性袋獾最具侵略性,而在它们身上也往往找到因为争夺食物或配偶而打斗所产生的伤痕。

图片

图片

图片

每年三月是袋獾交配期,雄性袋獾会互相斗殴以争夺交配权,但如胜利者在交配后不加看守的话雌性会和其他雄性交配。

袋獾的妊娠期为31天,每胎生20至30只重0.18至0.24克的幼崽。

幼崽出生后会留在育婴袋里约100天,不过因为里面只有四个乳头,因此每胎最多只有四只幼崽能活下来(雌性幼崽的存活率比雄性高)。

图片

图片

和袋熊一样,袋獾的育婴袋是向后开口的,因此母亲难以和子女直接交流互动。

图片

图片

幼小的袋獾会爬到母亲的身上外出活动,这种习性与北美负鼠近似,此期间的袋獾母亲具有强烈的攻击性。

与袋鼠不同,袋獾离开育婴袋后便不会回去,但会留在母亲的巢中约三个月,在十月至十二月间开始外出,到次年1月独立生活。

保育状况

图片

塔斯马尼亚作为大型肉食有袋动物的避难所由来已久。在人类到达后不久,澳洲大陆上的大型肉食有袋动物迅速绝迹,只有最小、适应力最强的物种得以幸存。维多利亚省西部的化石证据显示袋獾直至六百年前(即在欧洲殖民者登陆澳洲的四百年前)仍有在澳洲大陆活动,但澳洲犬和澳洲原住民的捕猎活动使袋獾在那里绝迹。至于塔斯马尼亚则因为没有澳洲犬定居,许多大型有袋动物在欧洲殖民者到来时仍活跃于这个岛上。

欧洲人把岛上袋狼赶尽杀绝的事迹可谓广为人知,而袋獾也有因此受到威胁。第一批吃过袋獾的人曾表示袋獾的味道像小牛肉。

后来大家相信袋獾会捕杀家畜后,便开始了大规模捕猎袋獾的行动。这行动由1830年左右开始,令袋獾在频频遭到陷阱和毒药捕杀之下濒临灭绝。不过,当最后一只袋狼在1936年死去后,人们便认识到自己对袋獾的威胁。五年后(1941年),保护袋獾的法律生效,它们的数量也逐渐回升。

另外,历史上有两次袋獾数目异常下降的纪录,分别在1909年和1950年发生。人们相信两次事件均由瘟疫造成。有关当局根据2006年底的数据推断成年袋獾的数目在二万至五万头之间。

近年袋獾数量的下降也被认为是一个生态问题,赤狐在澳洲其他地方已成为入侵物种,而人们担心赤狐在塔斯马尼亚落地生根会影响袋獾数量的恢复。

自1999年起,袋獾面部肿瘤病(Devil Facial Tumour Disease,简称DFTD)估计已使袋獾的数量下降20%至50%,影响范围占塔斯马尼亚州的65%。受影响的袋獾在12至18个月内死亡的机率可高达百分之百。疫症主要集中在塔斯马尼亚的东部,但南部也曾证实三宗病例。

澳洲政府限制出口袋獾,因此它们只能在澳洲被饲养。最后一只 (已知的) 出口袋獾于2004年死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不过塔斯马尼亚政府在次年10月向丹麦哥本哈根的动物园送出了两头袋獾,庆祝该国的弗雷德里克王储伉俪诞下长子。(丹麦储妃出生于塔斯马尼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