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评论获奖| 孙继泉散文创作历程:写作的长路与精神的历史

 新用户8892u6Ow 2022-01-26

本文获2021山东省图书馆和鲁网主办“好书伴我过大年”读书征文汇优秀奖。

写作的长路与精神的历史

——读山东作家孙继泉散文集《从田野出发》

程涵悦

山东作家孙继泉的散文已自成格局,读他的散文集《从田野出发》不但可以见证他在写作路上的探索之路,也像是在幽深的精神之林中跋涉,流连忘返。

2001年4月的《丢失的田野》书写了乡村果树被伐倒且果园主人家庭离开、因杨树被盗导致人羊常走的小路消失、护林老人不知所踪的小屋被打上收狗肉的广告甚至可能完全废弃、水湾被整平成为麦地、田野养不住蛇和兔子等变化。可贵之处在于捕捉到“丢失”,并且以平缓的语调和繁密的细节极为克制地表达对于这些构筑起自己物质与精神世界的乡村事物的深情。作者觉察并挖掘了人为的水土样貌变迁背后,生计艰难的农民家庭的血泪、工业社会机器扮演的粗暴无情的角色、功利主义对于淳朴人性与原生环境的侵蚀乃至戕害。而面对人类生存有意无意地对乡村造成伤害,自然包容了这些,历史选择了遗忘,唯有与之相关的人们的命运轨迹与情感回忆不会被抹去。无疑,这篇散文已经具有了超越寻常散文的独到的眼光与深邃的思考。不过,结尾落在“新的替代物从来都没有叫我们满意过”则使其落入留恋农业社会土地形态的窠臼,而对于时代变化下的农村缺少言说力和想象力。这一定论的单一性并非是“无声胜有声”,而是当时的作者对于文章中多处偶然得之的哲思欠缺整体统摄并深入挖掘的功力。

8月的《分水岭》则以作者寻找分水岭未遂但惊叹此处生灵美好,又在探寻水流源头时悟得水在漫长的流动过程中将遇到无数“分水岭”,在山下作者又遇到了一生守着手栽的树未曾离弃的老人和几十年教书种树没有改变生活方式的教师等等事件为线索,赞美分水岭环境纯净、民风淳朴。而“分水岭”在作者的文章中更成为了一种象征,绝世独存的自然生态孕育着不为工业化城市化浪潮改变的生活方式与人生选择,保留着不受名利欲望侵染的人性。最触动人的,是作者将生命描摹为不断经历“背离和新生”的漫长又充满抉择的水流,而固守土地、固守质朴生存方式的人生又是其中难得而可贵的。较之作者当年4月发表的《丢失的田野》,文章以虚实结合赋予了“分水岭”以明晰、深刻的内涵,作者的写作趋于成熟。不过,仅以《分水岭》一文来看,彼时的文章尚称不上厚重、丰厚。

2002年7月的《季节深处》从一只濒死的蝉着眼,生发出万物都在季节中轮回、在时间中生死的感慨,再以这只蝉以及众多蝉生命的短暂、濒死时的困顿,洞察到每个季节与漫长时间中诸多生灵的逝去,最终引至人的生死,以及对于季节与时间包蕴着无声演变的万物的发现。整篇文章大开大合,以极精微的笔触刻写个体生灵的生死而更显出对宏阔意境中万物来去的悲悯,意脉清晰,构思运笔较之前两篇老道许多,境界也更深沉。

2003年7月的《滴露的村庄》与《季节深处》的创作时间仅相隔一年左右,但从其内容之纷繁、境界之幽深、手法之自然而言,创作已有了惊人的飞跃。作者引领读者进入到了私人化且有纵深感乡村体验之中,更难得的是,作者在历经了不算短暂的创作后,尚能将自己的生存经验重新提纯,以“童年-成年”、“乡村-城市”、“故乡-异乡”等线索构建起立体的乡村体验与人生感受。至此,孙继泉的创作进入一个兼容并包、从心所欲的阶段。

个人认为,孙继泉除了创作了大量如上的以乡村所见所感写人生哲思的散文,还在几十年的创作生涯中写作了大量的异地游记。之所以区分开,原因在于作者熟稔、思索、深爱的是乡村,因此书写乡村的散文成为了他最有分量的作品,而若品评他写于不同年份的异地景观与文化相关的散文,则可以体察其提炼素材内涵的水准的提升。

2001年11月的《秋天到贵州去看水》作者逼真地描摹出黄果树瀑布的样态、围绕其“透明”的特质阐述黄果树瀑布如何满足了人们对于水的强烈好奇心,并以秋天瀑布的景象来吸引读者。文章有其生动、传神之处,但是较之他的乡村题材的文章,在内容的深度上确实是逊色不少的。

2004年8月的《峡谷拾珍》则将峡谷的水、洞、石的特点一一娓娓道来。将“暗河”比为“大树”,“浪花比为手掌”,溶洞比为“荒野小径”都极为精妙。结尾处作者以游人们望向幻化为爱情象征物的奇石都被勾起浪漫之心而又羞涩离开,留给读者对于石洞无尽的想象与回味。较之《秋天到贵州去看水》,作者的素材更为充实,足迹也进一步延展。不过,这些游记都无法替代孙继泉的乡村主题文章带给我的隽永滋味。

而今回望这些文章及其背后的创作道路,这其中,想必有彷徨,也有豁然开朗,有艰辛,也有水到渠成,而若我们细细品读,可以从这份年轮般的报纸的字里行间,寻觅到这位写作者的一个个里程碑,感慨他散文最终抵达了厚重而空幽的境界,更会敬服作者短暂又漫长的摸索历程背后的韧性与灵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