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文获奖 |《论语》对子路的人格阐述及其现代价值

 新用户8892u6Ow 2022-01-26

程涵悦论文《<论语>对子路的人格阐述及其现代价值》获泗水历史文化研究会、洙泗文化研究会主办“尼山鹿鸣杯”泗水历史文化主题征文优秀奖

摘要

本书以原型性话题理论为背景,对《论语》话题进行专书研究,着重探讨《论语》话题的构成和特征,《论语》的话题链、话题推进、话题化问题,以此管窥先秦汉语话题结构,为“汉语是注重话题的语言”这一判断提供古代汉语方面的支撑。本书选择《论语》为研究对象,主要考虑到该书以语录体形式呈现,具有鲜明的口语色彩,便于对其进行话题特征的描写和辨析。研究过程中,笔者还对《论语》的语料进行了处理,以便于对《论语》语料作出让读者易于理解的分析。
《宋代<论语>诠释研究》结合宋代社会政治、文化背景,集中研究宋儒以《论语》《四书》命名的《论语》诠释著作,通过对诠释文本具体细致而又全面系统的研究,勾勒宋代《论语》学发展演变的历史进程,揭示宋代《论语》诠释的特点和规律,探寻经学与理学的关系。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大哲学家》中评价孔子是创造“思想范式”的思想家。生活于春秋晚期的孔子,基于文道救世的理想,以返本开新方式创造的“思想范式”,是以仁、礼、乐为核心范畴,从修仁出发习礼,追求实现作为个体主体的成己之乐和作为社会主体的成人之乐,构成“以仁入礼达乐”的思维一认知路径。这一思维一认知路径向上展开,开出其道德哲学和正名知识论;向下展开,形成其君子学说。孔子的君子学说敞开伦理和政治两个维度,形成君子伦理学和君子政治学:前者围绕君子如何成己展开,创建起以“君子人格”为主题的君子德性理论;后者围绕君子如何成人展开,形成以“修德取位”和“以德正、位”为主题的君子事功理论。孔子学说的逻辑起点是自然主义人性论,其思想土壤是有限理性的经验主义,认知基础是不可逆的历史发展观和返本开新的认知论,基本方式是“学而”教育,路径是“以仁入礼”,根本方法论是中庸道德。
《<论语>与孔子之道再认识》分上下篇,上篇《<论语>其书》为成书篇、文本篇、词义篇;下篇《<论语>所见孔子之道》为思想概念篇、思想主张篇、思想观念篇、总结篇,又以《附录》考订孔子名字、生年、形貌及思想等。

《论语》中蕴含着完备的价值建构思想系统,但这需要我们透过《论语》的“日常化”语言来进行开凿整理才能发现。这一过程复杂而曲折,即使经过两千多年的阐释,我们对于其中的某些深层的含义。作者对于“百姓日用而不知”,孔子的内在亲证的价值建构思想独有心得。围绕人要“活着”、人想“活”得更好是绝于一切外待的惟一可靠的内在亲证,得出人要“活着”的内在亲证是人的价值建构的逻辑起点。这个逻辑起点不是观念或概念,而是人的真切的感觉。

作者历时二十年,字斟句酌,精校数遍,稿件质量比较高。

《孔子授业研究》为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教授 陈桂生先生所著。分内篇、外篇与孔子授业研究独 白三部分,计十九章。作者主要以《论语》传递的 有关孔子授业行为信息为依据,对前人的相关论断 进行审慎的辨析,以孔子授业行为为研究对象,从 总体上把握孔子授业的要义,有别于一般孔子教育 思想研究,而是从孔子为何授业、授的什么业、如 何授业等教育基本要素展开,从而对中国教育文化 源头作了一次初步清理。具有\"浓浓的教育学味\"。
 这对我们把握中国传统教育文化要义很有参考价值 ,不仅对教育史专业研究者有启发,对教育学专业 相关人员乃至各级各类学校教师,皆有启迪作用。
本书从探讨孔学与儒学开篇,探究《论语》的夫子大道,解析《易传》与《春秋》的意义,追溯孔子的文化自信和理想社会之源,总结孔学对中华民族和中国文化的巨大贡献,特别是对中国人立身处世的人生哲学以及修齐治平理念的养成。本书可说是一部有关孔子之学的兼容并包的著作。
本书从“成德之学”的角度契入《论语》的诠释与重构。孔子的成德之学是一个生生不息的开放过程。它契人一切生存领域,又转化-切生存领域,使人的一切存在活动皆成为“ 成德之学”的具体境遇,由此完成学者的德行,作为一切实践的枢机。

一般而言,人的存在包含三个维度:己与己的关系,己与人的关系,己与世界的关系。本书便以此为框架,展现孔子的成德之学具体如何处理我们与自己的关系、与他人的关系、与文化的关系以及在天人之际的生存。孔子立足于基本的生存经验,指示出一条自我完成的道路,对于我们的当下生存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孔子仁学思想研究》根据孔子的仁的特点分析了仁的形成结构和道德动力的发生源头。用“德性生命”的概念阐释了人所具有的先天的道德倾向和人能够被后天塑造的可能性。从而说明了仁的内涵与个人生命和社会文化生命的内在关系。
《孔子仁学思想研究》主张从孔子的日常生活发现仁,即从生命本身体会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而不是从生命外部、从形而上学的角度去建构一个道德本体,把仁作为对象来看待。

《新民说 复兴孔子 继往开来:你需要的哲学与思维修炼》致力于说明“孔子哲学传统”作为基础哲学,乃是人性之根、社会之本。“仁者,人也”,“人能弘道”是作者确立的孔子哲学的核心。作者尝试脱离中国与西方二分、中体与西用二分的思维方式,摆脱近世以来自西方传入的意识形态纠结,不落入历史限制中来考虑人类走向现代化之前景,而转而依据扎根于人的理性之本性的哲学,以确立道德的预告的人类史,并以之揭示一种向公义及永远和平而趋的现代化之原型。

随着现代物质文明的高速发展,其弊端也在不断显现,金融风暴、核能威胁、环境污染、资源争夺、恐怖活动……奠基于“纯然个体主义”、“放于利而行”的错误原则之上的思想,时至今日显见已百孔千疮。人放失本心良知之天理,道德和真正的宗教 (即纯粹理性的道德的宗教) 失去其根基而崩坏。当此之时,回归孔子创发的理性文明传统有其精神上的意义与光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