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数字化时代的安全隐患预防

 哈林情感 2022-01-26


前言

今天看哈佛商业评论的公号中的一篇《日渐庞大的科技巨头,该如何管控?》.

了解到这些巨头的最重要手段,就是掌握着全世界上十亿人的大数据。

它不但可以将人们的行为货币化,还能从中控制着这个世界的财富.

局外人难以撼动其地位,更加无处可去,要么随流加入,要么徒劳抗争。

在数字化手段的把持下,只要你上网,你就会被后台自动收集数据。

而发生的事情并不会通知你,就像你行走过一段泥路,留下的脚印,被人拍了照,归了类。

在这个大数据世界中,你只要稍不注意,所有的痕迹将会彻底暴露你的一言一行,相当于裸奔。

以前觉得这些现象只能发生在梦中,但现在已经成了现实。

所以,关于如何科学地上网,保护好个人的信息,则成了关键中的关键。

下面来分享我的一些故事。



朋友圈收敛点

自微信有了朋友圈以来,我发现大家热情不减,各种晒:晒成就、晒娃、晒感悟、晒吃、晒玩等.

目的非常简单,那就是希望他人点个赞。好虚荣虚荣一下。

人的社交属性,喜欢向外链接,以求是个正常的社会人。基于这种思想,晒就成了主题。

但不得不说,这正好充分暴露了一个完整的自我画像。

不当你自己成了他人潜在的目标,你的家人也是。这些数据,会统统被外界所见。

差一点就是嫉妒你,坏一点就是攻击你,最惨的,就有可能被他人利用。

所以,别以为晒是一件好事。我感觉到,这背后不知多少双眼睛会盯着你,最好的做法就是收敛点,保密点。

少发个人或家人的图片,要发也不能发正面,或者设置自己可见即可。

你可以参考下,那些低调的名人,他们就是很少发家人的照片。

曝光得越少,就越能保护自己。朋友圈是公共地带,多加注意。



删除那些需要众多用户权限的软件

这点上,社交平台与购物平台都有着自己深深的爱好:尽量跟用户要最多的权利,并且有的干脆设置强制性选择,才能使用。

这其实就是活生生侵犯人隐私的例子,其背后也是有着不可告知的目的。

别看它们是大厂、是平台王者。但它们对用户,是不会轻易放过的。

特别是要求你使用手机注册,那么就相当你的个人信息已经被人所知;对于这种软件,最好使用完后即卸掉。

我的建议,用时再下载,用完就删。或者干脆不用。

虽然国家出台了保护个人隐私的法律条款,但还是管不住偷偷摸摸的事情。

不要把希望寄托在国家的身上,而应该由自己来掌握自己的隐私。




收件地址写单位的

网购的流行,注定成了趋势。人有多懒,快递就有多赚钱。

送货上门是首选,从不会考虑到自己的住址已完全对外敞开大门。

这也是大部分可能未注意的点,觉得没有什么。

你觉得没什么不要紧,要紧的是人家随地随地向你寄来各种推销品。

定位你,知道你是住小区还是住民房,知道你是中产者还是贫穷者。

然后呢!就会在网购平台上向你推荐符合你消费能力的产品。

对于穷人就尽量推荐各种优惠、打折的东西;对于中产者,就会推荐高档一点的产品。

反正,你的钱,都会被恰到好处花完。

所以,我就悄悄把收货地址全改成了公司的。这样,平台就无法推导出自己的消费水准了。




网络支付需降一降比例

微信和支付宝扫码好像成了我们新式消费必备工具。不可否认,是这些数字化支付带来了极大的方便。

只是,我们很少去想象它的不好处。

比如我们在生活中购买的东西如果全通过它来实现的话,你可以想象,它们就真正成为你的财务管家。

你的消费画像,不出一年,就被大数据所描绘和锁定下来。

但它最后用来做什么,估计是没人知道。

反正你的财务,被人摸得一清二楚。

不要以为无所谓,数字化巨头可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单纯。

回到前面哈佛商业评论所说,数据的收集与垄断,就会成了它们真正的护城河。

所以,小额可以考虑手机支付,大额的就得小心避开,最好用卡或现金支付。

减少平台对你的了解,尽量少点暴露关于钱的信息。

当然,对于保护个人隐私方面的事情,还有好多潜在的避开方式,就不一一展开来说了。

我意思就是,尽量或者不在网上展示个人的相片,尽量保护好个人的金融数据,勿将它们交给网络。

过分依赖,就会失去更多,这就是代价。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