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斯基泰人与游牧

 栗广野鹤 2022-01-26

图片

斯基泰究竟是一个怎样的民族呢?他们有何生活方式,又是如何构建自己的秩序的呢?我们今天提到斯基泰人,特别是古典斯基泰人时,通常是指公元前7世纪到公元前3世纪在欧亚草原上生活的游牧民族,他们是马上的民族,不是居住在固定的城市中。今天所见的这个民族的出土文物,有大量的金器和马、弓箭手相关。

关于希罗多德在第四卷中对斯基泰人的描写,学界颇有争论,有些学者认为这些内容主要是希罗多德的文学创作,没有多少历史价值。但近年来韩国学者金炫进(Hyun Jin Kim)从中亚的视角来分析希罗多德的描述,特别是在利用蒙古等地的考古材料时,发现希罗多德对斯基泰人的很多描述都是很靠谱的。金炫进从吐蕃、印度、蒙古的一些文献里,看到很多和希罗多德笔下的斯基泰人一致的东西,因此他为希罗多德辩护,认为第四卷中的描述还是有很强的历史价值的。但无论希罗多德记载的真实性有几分,我们更关心的是希罗多德是如何用自己的记述塑造斯基泰人的,以及为什么要讲述斯基泰人的故事。我们先来看关于斯基泰人由来的几种说法。

斯基泰人的自我理解是,他们是世界上所有民族中最年轻的一个。生活在他们这儿的第一个人叫塔吉塔乌斯(Targitaus),在他之前,他们的境域还是一片荒漠。塔吉塔乌斯是宙斯和波里斯提尼(Borysthenes)的一个女儿(凡人)生的,也是神。但希罗多德说他不相信这个传说,转而说塔吉塔乌斯有三个儿子,雷波克赛斯 (Lipoxais)、阿波克赛斯 (Araxais)、科拉克赛斯 (Colaxais)[他们的名字很重要,金炫进等学者分析说,名字中 “赛斯 ”(xais)这个词尾,符合蒙古的传统]。三个孩子中最小的那个,往往受到眷顾。传说在他们统治时期,有四件器具从天而降,这些器具都是用黄金制造的。最大的儿子想上前拿起来的时候,黄金器具开始燃烧了,老二过来也一样,说明这些黄金器具拒绝了这两位,最后最年轻的弟弟科拉克赛斯过来的时候,黄金器具的燃烧就停止了,王国因此给了最年轻的弟弟,这也符合中亚的叙事传统。然后说从他们第一任王算起,到大流士来侵犯他们,过了一千年(埃及有一万四千多年,差了十倍)。科拉克赛斯又有三个儿子,他让他们各自建立一个王国,每个人骑马巡游一天,所到之处就是王国范围——这些描述和草原民族的习俗是非常像的。大家去北京郊区也会听到类似的故事,我去北京郊区遇到过一个村支书,说祖上是清朝的贵族,清兵入关的时候是开国功勋,皇帝让他们跑马圈地,一天之内马能跑到哪儿,在那儿插个旗子,这些地就都归其所有,这可能是草原民族都会采用的方式。科拉克塞斯的三个儿子各自建立了王国,其中一个王国比另外两个大一些。而斯基泰以北的地区,则常年被大雪覆盖,并不适宜人类居住。这是斯基泰人对自己来源的说法。
希腊人对于斯基泰人的由来有不同的看法。依据在黑海沿岸居住的希腊人的版本,是赫拉克勒斯驱赶牛群到达了现在斯基泰人居住的地方,这地方现今被称为斯基泰亚,那时候还是一片荒漠。由于风暴严寒,赫拉克勒斯披着狮子皮很快入睡了,在他熟睡的时候马失踪了,他醒后去找马,发现自己的马被一个神奇的生物扣留了,这怪物腰部以上是女儿身,腰部以下则像是一条蛇。之后便发生了希腊神话中的典型故事情节:赫拉克勒斯和这个怪物发生了关系,怪物怀了他的三个孩子。赫拉克勒斯取到马后执意要离开,但在知道自己未来有三个孩子后,便在离开之前,留下了他的一张弓,并交代说未来这三个孩子里,谁能像父亲一样拉开这张弓,就让他继续居住在这里,其他两个就让他们离开此地。后来这个女子给他们的孩子取了名字,最年轻的儿子斯库塞斯(Scythes)拉开了弓,成为斯基泰人的始祖。

希罗多德认为上述的两个故事都不太可信,并且提供了一个他认为更合理的版本。游牧的斯基泰人曾经居住在亚细亚,与马萨革泰人(也就是曾经击败居鲁士的民族)战争失败之后被迫背井离乡,来到现在的地方。这个地方原来是金麦里亚人的,斯基泰人进入金麦里亚人的境内时,金麦里亚人内部产生了一些分歧,最终他们决定撤离国土,斯基泰人便占领了这处空无人烟的土地。这是希罗多德认为的斯基泰人的真正来源。希罗多德为什么相信这个版本呢?他给出的一个显而易见的理由是,在他那个时候还能够在斯基泰亚看到金麦里亚人的遗迹。但仔细分析这第三个版本,会发现这个来源的实质就是斯基泰人没有来源,和希腊没有关系,和宙斯、赫拉克勒斯都没有关系。既然是游牧,他们就从没有在一个地方定居过;如果没有在一个地方定居过,去哪儿找它的根源呢?找不到它的根源,它也不应该有根源,它在时间上无法确立开端,在谱系上也无法找到一个确定的神的起点,找不到先祖,在空间上也无法找到它的中心。想从空间或时间上“捕获”它或界定它都是很困难的——这是游牧性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

除了来源之外,我们还需要了解斯基泰人的统治形式,即王权的组织方式。在《历史》中,我们遇到了各个地方的王,比如埃及的王、波斯的大王、波斯在各个征服地区安置的总督以及城邦中的僭主。与这些单一的统治者相比,斯基泰的王权是如何组织起来的呢?希罗多德在记述斯基泰人占卜的事宜时提到,如果斯基泰人的国王生病了,他就会把最有名的三个占卜者召来进行占卜。根据斯基泰人的理解,国王之所以生病,是因为有人在王室的灶社(histia)前发过伪誓。这个联系很值得品味,在斯基泰人看来,国王身体的健康与否取决于臣民是否诚实,一旦臣民不公正,那么国王的身体也会受到影响。

此外,还有一个信息是值得注意的,那就是王室的灶社。斯基泰人重大的誓言是要在王室的灶火神赫斯提亚(Hestia)前发出的,但这引发了一个重要的问题:作为游牧民族,为什么斯基泰人会重视赫斯提亚呢?根据法国学者韦尔南(Jean-Pierre Vernant)等人的研究,在希腊的神系和生活中,赫尔墨斯和赫斯提亚是一对神,赫斯提亚代表的是固定的点,往往是与女性、家联系在一起;而赫尔墨斯(Hermes)则是畜牧之神,代表着外面、流动等。赫斯提亚和赫尔墨斯象征着内与外、女性与男性、固定与流动等对照关系。斯基泰人神奇地选择了赫斯提亚作为主神,为游牧民族确定了一个固定的点。所以,我们可以说,虽然斯基泰人的生活方式是游牧的,但是国王灶火的这个点象征的是固定的王权。并且,如阿赫托戈注意到的,希罗多德在提及“某人在王室灶火前发伪誓”的这一句中,使用了astoi指代“某人 ”。astos在希腊语中是城市/城墙的意思,astoi则是指城邦居民。希罗多德用这个词来指称没有城市的斯基泰人,实际上是说斯基泰人只要在国王灶火前发誓,他就成了某种“城邦中人”。换言之,是王室的灶火将无形的、游牧的斯基泰王国具象化的。赫斯提亚实际上成为斯基泰人的政治中心的象征。
斯基泰王权的另一个实体表现与国王的身后事有关,希罗多德详细描述了国王死后的一系列礼仪规范。诸王死后,斯基泰人先挖好一个方形墓穴,对国王的尸体进行处理,将腐败的内脏挖出,装入香料和一些植物的枝条和种子,做成类似木乃伊的东西。处理完毕之后,便把国王的尸体装上车,走遍各个部落再运回墓地。在尸体运送的过程中,王族的斯基泰人怎么做,其他部落也跟着怎么做。他们会怎么做呢?简单地说就是自残。每个人都从自己耳朵上切下一小片肉,剪去头发,在臂膀上切一道伤痕,割破前额和鼻子,用箭刺穿自己的左手。然后那些看护尸体的人又把国王的尸体运到属于他们的另外一个部落。运送尸体的车转遍了所有部落之后,就来到了埋葬国王的地方。国王的身体被放在床垫上置于墓中,尸体两侧插上两列长枪,在长枪上搭上木板,再以枝条覆盖屋顶。同时还有嫔妃、侍从等一系列殉葬的人和马匹等殉葬品。

斯基泰的王死后为什么要巡游尸体呢?为什么这些部落要自残呢?一个可能的解释是,这是斯基泰人建立集体认同与王权认同的重要仪式。斯基泰人内部也有各个部落,这些部族如何建立关于王权的集体认同?巡游国王的尸体一方面是告诉大家王没了;另一方面,也是通过自残,将每个人与国王的葬礼联系在一起。这不仅仅是国王的死亡,每个人的身体也参与到国王的死亡事件中。涂尔干(Emile Durkheim)曾经在其宗教研究中指出,在身体上打下印记是彰显特殊的群体认同的方式,以此区别于其他群体。所以,我们可以将这视为游牧民族建立他们的集体认同的方式,他们通过国王的死亡使无形的、游牧的斯基泰人再次显形,他们“一起动手填埋起一个高大的坟冢,在修造坟冢时争先恐后,都想把它修得尽可能高大些 ”。不仅如此,最让人难以理解的是,国王的葬礼要到一年之后才完全结束。国王去世一年后,还要用晚近侍奉国王的最优秀的50个人殉葬,并杀死50匹最优良的骏马,将它们的尸体进行处理后,与 50名“骑马者”一起被安置在坟冢的四周。

国王通过自己的灶火、身体以及葬礼仪式,将没有城市的斯基泰人在某些时刻转变成一个统一的民族,并通过身体的印记构建起围绕王权的组织体系。并且,在下一部分我们就会看到,国王的坟冢还构成了游牧的斯基泰人最在乎的固定的点,因为坟墓不会随着他们游走,因此成为斯基泰人另一个锚定的点。

本文摘自《古希腊思想通识课》

图片


【内容简介】

公元前5世纪的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被称为“历史学之父”,他的著作《历史》是西方最早的史书,记述了公元前6—前5世纪希腊城邦和波斯帝国的一场大战,凸显了东西方文明的冲突。《古希腊思想通识课:希罗多德篇》是对《历史》一书的解读,借希罗多德之眼回看瑰丽复杂的古代地中海世界, 探究人类兴衰背后的道理。

本书作者张新刚教授选择了希波战争中的一些关键节点以及最重要的议题进行拆解和分析,这些议题往往关涉人性和人类秩序的本源问题,如:什么样的人才称得上是幸福的人?统治的基本原理是什么?自由对于人和城邦意味着什么?习俗究竟有何约束力量?波斯和希腊的冲突是利益的冲突还是自由与奴役之战?……这些议题是当时的希腊思想界最关切的问题,是古希腊思想的精髓,也决定性地塑造了2000年来西方文明的走向。

张新刚教授把《历史》一书广博而复杂的内容,浓缩于12 堂课,带领读者回到“历史”发⽣的地⽅,把握希腊文明的精神内核。

【作者简介】

张新刚,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法学博士。研究领域为古希腊史、古罗马史、西方政治思想史和政治理论等。著有《友爱共同体:古希腊政治思想研究》,译著有《柏拉图的次优城邦》《柏拉图的政治理论》等。

在高校开设西方古代史经典研读课程多年,颇受学生好评。曾获北京高校第十届青年教师基本功比赛一等奖(2017 年)

【目录】

序言
第一讲 希罗多德:“历史学之父”
一、尴尬的“历史学之父” 3
二、希罗多德其人 8
三、希罗多德其书 11
四、《历史》的主题:探究和记录 14
第二讲 巨吉斯的偷窥与习俗的力量
一、古老的怨恨 23
二、吕底亚 25
三、王后的衣衫与习俗 30
四、德尔菲与新习俗 37
第三讲 克洛伊索斯与幸福的难题
一、梭伦论幸福 43
二、不幸的克洛伊索斯 51
三、“从苦难中学习” 58
第四讲 作为标尺的埃及
一、东方秩序的空间学 65
二、埃及的古老 69
三、作为基准的埃及 72
四、埃及的王朝史 77
第五讲 冈比西斯到大流士的帝国习俗
一、波斯的扩张与权力更迭 85
二、冈比西斯的“疯狂” 91
三、大流士与新帝国礼法 98
第六讲 政体辩论
一、一人统治和平等秩序 110
二、寡头制 117
三、大流士胜出 119
第七讲 斯基泰人
一、斯基泰叙事的结构性位置 127
二、斯基泰人与游牧 131
三、大流士失败的远征 139
第八讲 雅典与斯巴达
一、雅典与僭主制的缠斗 151
二、克里斯提尼与新雅典 160
三、斯巴达 167
第九讲 伊奥尼亚反叛与马拉松战役
一、伊奥尼亚反叛 177
二、雅典与埃吉那的冲突 184
三、马拉松战役 188
四、马拉松战役的影响 198
第十讲 薛西斯与第二次希波战争
一、薛西斯出征的动机 207
二、自由与奴役之战 217
三、温泉关战役 222
第十一讲 地米斯托克利与萨拉米斯海战
一、阿尔特密西昂海战 231
二、萨拉米斯海战 236
三、地米斯托克利 243
第十二讲 《历史》的尾声与“探究”的启程
一、希腊世界的分裂与统一 253
二、普拉提亚和米卡列陆战 257
三、探究的尾声与回应 264
后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