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皇甫谧(公元215年—282年 ),西晋著名医家,幼名静,字士安,自号玄晏先生,甘肃灵台县人,是一位大器晚成的医学家。 他祖上是名门望族,后来家道中落,到他这一代时已十分贫苦,从小父母双亡,只好过继于叔父。他虽寄人篱下,却不会料理自己的生活,也不会下地劳动,更不爱读书,终日游荡,消磨时光,人们都笑话他是傻子。 一天,20岁(公元234年)的皇甫谧兴冲冲地将采来的野果进献给叔母任氏,任氏说:“《孝经》云'三牲之养,犹为不孝’。汝今年余二十,目不存教,心不入道,何以慰我?”因叹曰:“昔孟母三徙成仁,曾父烹豕从教。岂我居不卜邻,教有所阙,何尔鲁纯之甚也!修身笃学,自汝得之,与我何有?”(《晋书·皇甫谧传》)因对之流涕。一席话,说得他深受感动,遂拜他父亲的知交、乡人席坦受书。从此,下决心发奋读书,视野越来越开阔,后来又在席坦的悉心指点下,终于成为当地很有名的学者。他42岁时,一场大病半身不遂,不仅生活困难,读书也很不方便,他一面坚持针灸治疗,一面开始学医。由于他曾经熟读诸子百家典藉,知识渊博,研读《内经》等书,自然不成问题。他经常在自己身上试针,坚持数年,病情有所稳定,对医学的兴趣也越来越浓厚了。后来,54岁时他又听了别人的话,服五石散而产生副作用,十分痛苦,一度意志消沉,准备自杀,最后还是研究医学,使他打消了这一念头。 晚年的皇甫谧,以全部精力从事医书著述,由于他长期患病,主要用针灸医治,所以他从事针灸研究花的功夫也最多,很自然地要著一部有关针灸术的书,即《针灸甲乙经》。该书第一次较全面和系统地总结了我国针灸学的理论和经验,对针灸学的发展作出了新的贡献。唐、宋以后均以该书作为针灸学教材,后世一直称为“中医针灸学”之祖,在针灸学史上,占有很高的学术地位,皇甫谧也被誉为“针灸鼻祖”。公元5世纪该书传到日本、朝鲜,并成为日本的针灸教材。至今国际针灸组织还将这部著作作为确定穴位的参考书,可见其影响之深远。 皇甫谧还有许多文史方面的著作,如《历代帝王世纪》、《高士传》、《逸士传》、《列女传》、《玄晏春秋》、《玄晏先生集》等。据记载,当时左太冲写了一篇文章《三都赋》,请他作序文,因为文章写得好,传抄的人很多,使洛阳的纸都涨价了,所传“洛阳纸贵”的典故,便出于此。由此可见,他在文学史上亦负有盛名。、 本书重点介绍腧穴总数、厘定部位,详细介绍了针灸操作方法,并按临证需要列出各种适应证。 (一)内容提要: 1.系统地总结了晋以前针灸学成就: 晋以前虽然在各经典著作中,也有关于针灸的记载,但较为零散。皇甫谧将这些内容汇集起来,加以总结,著成专书,这是一大贡献。前六卷论述基础理论,后六卷记录各种疾病的临床治疗,包括病因、病机、症状、诊断、取穴、治法和预后等。 2.厘定了俞穴总数和位置,论述了各穴的适应证和禁忌: 当时,由于无针灸专著,故俞穴数目和位置很不统一。《针灸甲乙经》采用分部和按经分类法,厘定了俞穴总数和位置,确定俞穴总数为348个,使针灸穴位规范化;并详述了各部穴位的适应证和禁忌、针刺深度与灸的壮数。后世的针灸著作,基本上是在该书的基础上发挥而成的。 3.保留了《黄帝明堂经》的部分内容: ![]() 责任编辑 虞胜清 校核 徐利亚 总编审 包克新 编排 王智慧
|
|